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一、单题1.《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该材料反映出(

)A.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动摇 B.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认可 D.江南出现新的经营方式2.明朝后期,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其中有(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3.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4.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A.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5.弘治时,明中央控制的户口数,较洪武年间有大幅度的下降。霍韬曾说:“按天下户口,洪武初年户一千六十五万有奇,口六千五十四万有奇,时甫脱战争,户口凋敝,其寡宜也。弘治四年,承平久矣,户口蕃而息也,乃户仅九百一十一万,口仅五千三百三十八万。国初户口宜少而多,承平时户口宜多而少,何也!”根据材料推测,以下不属于弘治年间中央控制户口数下降原因的是(

)A.土地兼并使流民增多 B.地方官吏贪污舞弊C.地主豪绅欺隐规避 D.战争造成的人口骤减6.观察如表,可知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都(

)思想家主要思想黄宗羲(1610—1695年)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A.倡导自由平等 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C.主张工商皆本 D.宣传西方民权思想7.明代,上自皇亲国戚、内阁、六部官员,下至布政使、府、州、县的官员都派代理人到市场上做生意。陕西泾阳虽不是经济发达地区,“民逐末于外十之八九”。由此可知,当时(

)A.社会的逐利风气盛行 B.官营商业主导市场运行C.商业资本的规模雄厚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升8.明代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载:“(旧港国)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爪哇国)国人多富,买卖俱用中国铜钱”,“(占城国)国王岁采方物犀角、象牙、茄蓝等香赴中国进贡”。这表明明代(

)A.政治中心地位凸显 B.中外贸易交流频繁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9.王守仁曾设立了多所书院,并制定《社学教条》,要求教者“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王守仁此举旨在(

)A.规范家庭伦理 B.推行社会教化C.促进社会进步 D.培养科举人才10.下图所示《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中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A.道法自然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致良知11.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销量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欧洲,法国的一些丝织品厂商为扩大销路甚至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印上“中国制造”字样。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中国手工产品竞争力强大 B.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渐东移C.西方成为中国产品倾销地 D.海禁政策阻碍市场的开拓12.黄宗義认为,“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主一人垄断,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黄宗義的这些主张(

)A.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具有明显的抨击君主专制的特征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13.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A.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B.奉行严刑峻法C.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D.君主专制弱化14.鹅湖之会时陆九渊和朱熹对对方的理论展开辩论,陆九渊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两个学派的本质区别是(

)A.“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C.“理在气中”和“气在心中” D.“格物致知”和“致良知”15.朝鲜文献《入沈记》这样描述乾隆年间的盛京:“过此(大东门)以西,市肆益繁庶。门外皆作翼棚,高出檐端”,“棚外立招牌,漆面金书,高至数丈”,“车载扁担,来往相续,人肩车,几乎相戛”。据此可知,当时盛京(

)A.城镇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B.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C.边境贸易日益趋向活跃 D.是东北的贸易网络中心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地区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方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作物引进给明朝农业带来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期白银内流对明朝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1.D2.D3.A4.B5.D6.B7.A8.B9.B10.D11.A12.B13.A14.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