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二)人的心理比动物的心理更加复杂,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一)人的心理有内容与形式两个侧面。●心理内容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二)心理学不专门研究心理内容而着重研究心理形式。三、心理学的内容与基本结构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一、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1、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教育家与医生就对心理现象开始了探讨。2、说它年轻:因为心理学于1860年由费希纳、冯特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并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二)近百年来,心理学的发展极为迅速●研究成果增多。●实用性研究有突破性的发展。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最根本的理论任务是通过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与充实的作用。(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心理学的应用任务心理学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三、心理学分支1.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它是一门理论学科。2.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两门学科。前者是研究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学科。后者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的学科。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最广的学科。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及群体在与社会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变化规律的学科。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一)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二)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发展。(三)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第三节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二)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分析与综合是把复杂事件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联合成为统—的整体。(三)教育性原则1.结合教育实际研究心理学;从教育实践中发现所要研究的心理问题。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应用于教育实践。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然后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研究的方法。●使用观察法的步骤1.要有明确的观察计划;2.要尽可能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3.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做出符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二)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它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2.自然实验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三)问卷调查及相关法1.心理调查:通过当事人的口头报告、其他人的介绍、追述以及周围的事物材料来间接了解被了解者当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2.相关法:运用统计的方法。作业题: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2、心理学的内容和基本结构是什么?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其具体含义是什么?5、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第一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反射、反射弧、反射环1、反射从有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通常被称作反射活动。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组成:感受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官。3、反射环神经系统的“传入—传出—反馈传入—再传出”的回路结构,被称作反射环。(二)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人与动物出生后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2.条件反射(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从生命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2、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三)年龄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1、国内年龄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如下阶段: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岁~3岁);③幼儿期(3岁~6、7岁);④童年期(6、7岁一11、12岁);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⑥青年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岁~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2、心理年龄特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因素的作用1、遗传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物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二)环境的作用(1)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主体的活动,通过主体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如下:第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作用的性质、大小依赖于另一因素。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影响环境,环境影响遗传第三,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三、成熟、准备和学习(一)成熟与学习1、成熟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2、成熟与学习的关系(1)成熟是学习的前提一般是成熟到什么程度,进行什么学习。研究发现:在成熟的不同阶段,学习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成熟早期开始学习,效果最好;其次是成熟中期;再其次是成熟晚期;从晚期开始学习比不学习、不训练要好。(2)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成熟,但是,学习和成熟要相适应。(二)准备与学习1、什么是准备使某一行为成为可能的身心条件。2、准备与学习的关系(1)准备是学习的内部条件。(2)学习可以促进准备。3、准备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的作用(1)准备是教育和教学的起点。(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教学活动。4、学生准备包括的方面(1)生理机能的发展主要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2)智力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发展。(3)情趣的发展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4)社会性的发展主要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5)学习策略的发展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6)知识基础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背景经验等。(三)学习中的关键期(学习的最佳时期)1、定义指学习某项内容最有效的时期。2、教育中如何对待关键期(1)具有关键期的意识。(2)根据关键期,适时进行相应的教育。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教育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既有能力,并且提出略高一些的要求,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的不断发展。2、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惟一的和无条件的。3、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过程,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4、儿童心理发展过程虽然有共同性,但是在发展速度、水平、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观点: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主导作用作业题:1、什么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2、什么是心理发展?3、什么是心理年龄特征?4、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5、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6、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7、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8、成熟、准备和学习最佳时期的概念。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注意的理解1、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2、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二、注意的理论(一)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1958)提出来的。主要观点是:1、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2、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3、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二)衰减模型衰减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1960)在修正过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观点是:1、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2、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三)中枢能量理论中枢能量理论由卡尼曼(1973)提出。主要观点是:1、该理论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2、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3、根据该理论,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可分为:①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②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第二节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的内部因素(1)需要和兴趣。(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二、有意注意(一)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1)要经常按照活动任务的要求,提醒自己去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2)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也可以加强对活动的注意。(3)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三、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二)注意范围的测量1、早期用手工的方法。2、现在一般用速示器。(三)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一般规律: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范围越大。2、注意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一)定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二)需要明确的问题1、注意有起伏现象。2、注意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单调的、静止的对象,注意保持困难;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事物,注意容易稳定。(三)注意分散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二)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的或相当熟练的。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二)影响注意转移速度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专注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教学上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有:1.刺激过多或过少。2.情绪急剧波动。3.淡漠或反抗。4.寻求注意和承认。二、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一)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消除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无关因素的干扰。2、调整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1.给予信号。2.邻近控制。3.提出问题。4.特殊安排。5.提出批评。(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作业题:1、注意的概念。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概念。3、各注意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4、哪些因素会引起无意注意?5、怎样才能保持有意注意?6、注意的特征。7、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二、感觉和知觉关系(一)区别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事物整体的反映。2、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有其他的心理成分: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二)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2、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各种感觉区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音。◆人能感觉到的频率范围:20—20000Hz(赫兹)。◆听觉音响的感受范围:0~130分贝。◆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感觉通道。(3)嗅觉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4)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物质。(5)皮肤感觉(肤觉)◆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2、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1)运动感觉(动觉)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2)平衡感觉(静觉)人体对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三)内脏感觉(机体觉)对机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感觉的种类汇总(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2、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划分(1)正确知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感觉(2)错觉指人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①图形错觉●线条长短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状错觉(2)运动错觉(3)时间错觉高兴时的一小时显得很短,悲伤时的一小时显得很长。●错觉的应用◎军事上:利用错觉进行伪装。◎商品包装:用浅色包装显得大一些,轻一些。◎服装:胖子穿竖条的衣服显得瘦一些。3、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划分(1)物体知觉①定义: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②物体知觉种类A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B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的特点□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时间知觉的线索□外在标尺: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它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如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轮换等。□内在标尺:是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饥渴等。
时间估计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C运动知觉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2)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指通过对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来认识这个人的心理特点和品性。●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第二节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基本概念1、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刺激量。3、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人类的绝对感觉阈限感觉类别绝对阈限视觉晴朗的暗夜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听觉静室内可以听到20英尺外表的滴答声。味觉9升水中加一勺糖可以辨出甜味。嗅觉闻出扩散至三个房间的一滴香水的味道。温冷觉皮肤表面有一摄氏度之差即可感受到。触觉能感受到一片蜜蜂的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到皮肤上。◆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5、差别感受性: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6、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成反比关系。(二)韦伯定律●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下公式:∆R/R=K●韦伯定律表明,当R的大小不同时,∆R的大小也会不同,但∆R/R是一个常数。●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为1/30,听觉为1/10,视觉约为1/100。●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二、感觉的相互作用(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有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觉适应;◆嗅觉、味觉、触觉适应较快;视觉、听觉适应较慢;痛觉适应困难。2.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两种:(1)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现象(2)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2、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①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常见的现象◎微痛刺激、某些嗅觉刺激可使视觉感受性提高。◎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微光刺激能提高听觉感受性。②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常见的现象◎强烈的痛刺激可使视、听觉感受性降低。◎强烈的听觉刺激降低视觉的感受性。◎强光刺激降低听觉感受性。三、感受性和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盲人的触觉、听觉、比一般人敏锐。◎受过训练的人能够辨别出非常近似的颜色、声音、味道。第三节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一、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相对性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某一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反映,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相对性。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清楚知觉到的刺激物是对象;被模糊感知的其它刺激物是背景。(2)知觉对象和背景相对关系的变化的情况:第一,同一知觉对象处于不同的背景上,对象和背景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知觉的变化。第二,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相互转换,造成知觉的相对变化。2.知觉的参照系在知觉事物时,总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知觉的参照系。(二)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2、形成知觉整体性的规律(1)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3)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4)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是一种感性形象,但人们对它却总是赋予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的不变。2、常见的知觉恒常性的类型(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一)知识经验(二)定势(心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感知或思维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三)需要和情绪(四)价值观、自我防卫机制。第四节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一)制作直观教具时需注意的感知规律1、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2、对比规律。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二)在使用教具时应注意的问题1、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2、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3、应当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二、师生间的第一印象及对待(一)定义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二)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1、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装束、容貌、举止、语言等。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在未见到对方之前,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一些信息。(三)教师如何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端庄的仪表。●良好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微笑)。●声音(亲和力、感染力)。●记注学生的名字。●称赞。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知觉事物的能力。(二)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1)教学生在观察前先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3)要求学生观察时善于思考,发现问题。(4)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撰写观察报告。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作业题1、概念: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2、感觉和知觉的种类。3、感觉的基本规律。4、知觉的基本特性。5、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6、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7、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参考资料1.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郑雪,易法建,傅荣.心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蔡笑岳.心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台]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五章记忆★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记忆的概述第二节记忆的过程第三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需要指出的是:(1)记忆是记和忆两个过程,记的过程包括识记和保持,忆的过程包括再认或重现。(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输入和编码相当于识记,储存相当于保持,提取和输出相当于再认或重现过程。二、记忆的分类(一)按照记忆映象的不同性质,记忆可为:.ppt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是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是运动记忆。(二)信息加工理论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将记忆分为:1.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定义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映象的保存在1秒钟左右。◎听觉映象的保存在4~5秒钟左右。★感觉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象(2)感觉记忆的基本特点①储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映象,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的编码。②储存的时间很短。③储存信息容量大,大约可达到刺激总量的76%左右。④在感觉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没有受到注意的材料很快就消失。2.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定义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组块和复述对短时记忆信息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组块: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复述:是指出声或者不出声的重复。(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①信息保存的时间也很短,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一分钟。②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是7±2个组块。③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过程。④语言材料的编码和保持是以听觉形式(即音码)为主,非语言材料的编码和保持是以视觉形式(即形码)为主。⑤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可以输入到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定义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至数日、数周、数年、甚至终生都能保持的记忆。(2)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的时间长,从一分钟以上至几年、甚至终生;②容量极大;③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储存的方式是组块状态;④信息有丢失现象。★记忆系统模式图三、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记忆表象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二)记忆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记忆表象属于客观事物的感性印象,形象性是其基本的特征。2.概括性记忆表象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事物的一般形象,因此,具有概括性。四、记忆的测量方法(一)回忆法★这个方法用来测量回忆水平和能力。1.测量短时记忆●做法:(1)实验者说完一些数字(如电话号码),让受试者立即复述,记下回忆的数量。(2)实验者也可以出示无意义音节,让受试者在一分钟内读记,然后将所记的无意义音节写出来。2.测量长时记忆测量长时记忆的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是学校中的各种考试。(二)再认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再认成绩和水平。●做法:先向被试呈现识记的材料(如单词或图片等),时间一般为30秒钟,然后将识记过的材料与相等数量的未识记过材料混杂在一起,让被试辨认并说出哪些是已经识记过的材料。(三)再学法(节省法)●做法:先让被试学习指定的材料并达到熟练程度,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再让他们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并达到与初次学习同样的熟练程度。然后,比较先后两次学习所花时间(或次数)的相差值,亦即再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即代表初学之后所保留的记忆。第二节记忆的过程一、识记(一)识记的概念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二)识记的种类1、按照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划分:(1)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的意志努力,也不使用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2)有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必要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2、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对材料
的理解程度不同划分:(1)机械识记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点,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材料内在本质的、因果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二、保持与遗忘(一)保持是识记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二)遗忘1.遗忘及其表现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的表现◎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2.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提取失败说:遗忘是由于一时失去线索或线索错误,难以即时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保持的变化:(1)在数量上的变化。(2)性质上也会发生变化。3.遗忘的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不平衡的,遗忘先快后慢,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2)陆志韦的研究陆志韦用再认、再学习、重构材料和书写重现四种方法,分别对无意义音节识记的保持量和遗忘曲线作了测量,发现四种方法测得遗忘曲线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每种方法的保持量具有一定的差别。三、再认和重现(一)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与下列条件有关:1.识记的准确性和保持的巩固性;2.再认的事物与识记所留下事物映象之间的一致性;3.再认时的环境与识记时的环境的类似性。(二)重现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一般来说,能够再认的事物不一定能够重现,而能够重现的事物一定能够再认。●重现的速度和准确性与下列条件有关:1.重现材料的数量。2.识记材料的组织。3.情绪的作用。第三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合理地组织识记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4.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二、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复述:要使记忆中的信息能够保持并尽可能地减少遗忘,必须对信息进行反复重读。(一)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1.复习要及时。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方法结合使用。(二)复习要适量。(三)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三、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一)以获得具体事物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形状记忆法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二)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索引记忆法、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法、表解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卡片记忆法等。(三)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情境联想记忆法和对比记忆法等。(四)以获得巩固行为和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交谈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实践记忆法和多样化重复练习记忆法等。四、培养学生元记忆的能力元记忆: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出学生应记住什么,而且要教给学生有关记忆的知识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敏捷性是识记快慢。(二)记忆的持久性识记的材料保存时间的长短。(三)记忆的准确性对材料的记忆的准确程度。(四)记忆的准备性从记忆的储存库中能及时地提取所需要的材料是记忆的准备性。作业题1、记忆、记忆表象、识记、保持、遗忘、再认、重现2、记忆的种类。3、记忆表象的特征。4、记忆的测量方法。5、识记的种类。6、遗忘的表现及原因。7、遗忘的规律。8、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二、思维的特征(一)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二)间接性所谓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三、思维的种类(一)直观动作思维在实际动作时对物体进行分析、综合,这就是直观动作思维。(二)直观形象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来进行。(三)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第二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经历的阶段(一)发现问题(二)明确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通过思维去推理论证。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算法策略是把所有可能的途径都算出来,逐一地加以尝试。(二)启发法启发法是探索解决问题的程序或原则,它是以这些程序或原则在先前解决问题中的有效性为基础的,是凭经验的。2、目的手段分析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的操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别。3、逆推法在解决问题时,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推理,探讨达到目标的先行步骤是什么,这就是逆推法。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情境的因素二)个人的因素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是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功能固着: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对情境中的物体往往固定不变地按其最常见的功能加以表征,而不能表征出该物体的新功能。●梅尔的实验(三)定势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卢钦斯的实验(1942)(四)尝试性动作。(五)个性特点。(六)动机状态。(七)启发。1、原型启发2、语言启发。第三节想象什么是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种类按其是否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可以分为:(一)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二)随意想象(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活动。★随意想象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再分为: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必须正确理解有关事物的描述,了解图样、图解的表现法和各种符号的含义;(2)必须储备丰富的有关事物的直观形象的材料。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的条件(1)必须对有关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2)必须就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3)利用原型启发。(4)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3、幻想是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幻想可以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4、理想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实现的想象。5、空想违背客观规律,不能实现的想象。第四节思维与教学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二、改进教学的方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三、注意培养学生优良
的思维品质(一)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三)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四)思维的灵活性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业题1、概念:思维、想象、不随意想象、随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2、思维的特征和种类。3、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经历的阶段。4、解决问题的策略。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7、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七章情感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一)情绪与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知觉相关联的。而情感则更多地和社会性需要、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二)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仅为人所有。(三)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四)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内隐。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一)情绪的四种基本品质或称为四种动力特征都有相对立的两方面。1、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之分;2、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与轻松之分;3、情绪的快感度,有快与不快之分;4、情绪的复杂度,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二)情感有两极性,表现在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上。(三)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在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上。四、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一)内脏器官的变化●发怒或震惊: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和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突然震惊:呼吸暂时中断。(二)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愤怒时: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压升高和肌肉紧张度增高,胃肠蠕动加快,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焦虑、抑郁时:消化腺活动下降。(三)面部表情和姿态变化
●哭泣时:眼部肌肉收缩;●悲哀时:眼、嘴下垂;●愤怒时:眼、嘴张大;●盛怒时:横眉瞪眼、紧握拳头、肌肉紧张;●羞愧时:面红耳赤;震惊时,面色苍白等。(四)言语的声调变化情绪和情感发生时:●语音:高、低、强、弱的变化。●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第二节情绪与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二)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三)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四)焦虑1.什么是焦虑因遭受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而发生的一种紧张的、恐惧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2.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1)正常的焦虑:与客观现实相符的正常范围的焦虑。(2)异常焦虑(神经性焦虑):是由于个体意识到内心的欲望与冲突无法控制时所发生的超过正常范围的焦虑。3.状态焦虑与品质焦虑(1)状态焦虑: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中实际体验到的焦虑。(2)品质焦虑(一般焦虑):个体对紧张情境的准备性焦虑倾向。4.焦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1966年,斯皮尔伯格对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1)学习能力中等而焦虑低的学生,其成绩比同等能力的焦虑高的学生为优;(2)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无论焦虑高低,其成绩均差;(3)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无论焦虑高低,其成绩均优。★说明(1)高焦虑与高能力相结合,一般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促进学习;(2)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抑制学习。(3)对大多数人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最有利于学习(4)焦虑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五)焦虑与智力●高德顿与斯皮尔伯格(1971)比较了在简单学习上焦虑与智力的关系,发现:(1)焦虑状态下,学习的早期和后期,高智力的被试都比低智力的被试完成得好。(2)在学习的早期高焦虑促进了高智力被试的操作,但损害低智力被试的操作;(3)在学习的后期,焦虑对高智力的被试和低智力的被试都倾向于促进操作。二、情感的种类(一)道德感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善恶、是非、荣辱关系的情感体验。(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是否满足人的认识或探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三)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美的观念是否满足、实现而产生的体验。第三节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二、情绪与学习效率●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1、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是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2、操作初等算术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平;3、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说明:1、学习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的影响;2、高度愤怒或过分高兴时,解答问题的效果不好;3、简单的操作,在高度激动水平上效果较佳;4、而一般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水平。三、对学生情绪的识别与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一)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1、能正确地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使反应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3、情绪反应的时间应随引起情绪的客观情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4、情绪反应的特点与年龄阶段相适应。5、情绪基本稳定。(二)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3.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们的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情绪智力(一)什么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即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二)情绪智力的结构●美国的沙洛维和梅耶(1993)认为情绪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1.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2.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1996年沙洛维和梅耶又修订为四项内容(1)情绪的知觉评估与表达能力辨认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情绪对思维的引导力,情绪对判断与思维过程产生积极作用的能力,心境的起伏变化,使个体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3)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递意义的能力,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等。(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成熟的监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沙洛维和梅耶提出用情商来衡量一个人的情感商数的高低。作业题1、概念:情绪与情感、心境、激情、应激、焦虑、道德感、美感、理智感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4、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5、情绪的种类,情感的种类。6、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7、情绪与学习效率的关系。8、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9、如何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第八章心理的个别差异第一节性格一、什么是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二、性格的特征和结构(一)性格特征的种类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第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第二,对劳动态度的特征;第三,对自己态度的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克服内外部障碍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特点。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影响人的活动或人在对情绪控制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和快慢、起伏的程度、保持时间的长短和主导心境的性质等方面。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方面的个别差异,即认知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差异,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二)性格的结构的特点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2.性格结构的复杂性。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三、性格与气质(一)什么是气质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二)气质的类型●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460—370BC)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个人机体的状态取决于四种体液的数量关系。●后来古医学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血液多——多血质;◆黄胆汁多——胆汁质;◆粘液多——粘液质人;◆黑胆汁多——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热情、显得直爽或胆大、易怒、急躁等。◎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亲切、有生气,但也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真挚等。◎粘液质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显得庄重、坚忍,但也往往表现出执拗、淡漠。◎抑郁质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怩、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容易变得孤僻。★不应笼统地把一种气质类型评价为好的,把另一种评价为坏的。(三)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色学科建设方案计划
- 教师转正自我鉴定范文三篇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遏制与共存-冷战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企业认识实践劳动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服装营销策划书15篇
-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8篇
- 招生策划宣传方案范文汇编十篇
- 2025北冰洋城市广场园林景观合同
- DB45T 2698-2023 核子仪应用场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2025公司法律咨询服务合同书
- 【MOOC】综合英语-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历史试题02 含解析
- 人教版2025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
- 淮阴工学院《供应链管理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试卷及解答参考
- 监理企业技术管理制度
- 幼儿园小班社会《环保小卫士》课件
- 高速铁路概论 课件 第3章 高速铁路车站
-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共8套)
- 译林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Unit 1-Unit 8共8套单元测试卷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