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_第1页
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_第2页
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_第3页
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_第4页
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图4CO2混相试验区顶面构造图1984年,该油田开始投入生产。1987年8月,开始向边缘注水,给油层补充能量,提高采收率。1988年,油田产量达最高峰,为,采油速度为8.8%。但随着生产井的调整和水的不断注入,采出原油的含水率不断上升,产量不断下降,直至1997年,油田年产量下降到为,采油速度仅为0.5%。累积采出原始原油储量的38%。注CO2采油试验在进行注CO2采油试验前,需要先向油层注水,以确保油层压力超过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从而达到CO2混相驱油的目的。当油层压力提高后,需进行示踪剂注入试验,目的是了解注入井与生产井间油层的连通情况。富14断块从1998年18日至20XX9月30日,已完成6个完整的气、水交替注入周期。为保持地层压力,20XX10月份开始后续水驱。截至20XX12月,累计注CO2为19666m3〔地下体积,占烃类孔隙体积12.1%,累计注水量为24039m3,累计气水比为1.21:1。试验结果富14断块注CO2采油试验的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几口重点的生产井的含水率明显降低,日产油量显著上升,其中富61井的增油降水效果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富14断块注CO2驱油试验是成功的。井号试验前见效初期峰值累计增产油量〔t产油量<m3/d>含水率<%>见效时间产油量〔m3/d含水率<%>产油量<m3/d>含水率<%>富610.199.61.791.713522169.9富1110.7952.882.411.4601036.4富66A1.1906.889.88.387892.2富2901002.987.26.475.7288.4富7001001.097.84.489.7334.3表2重点生产井增油降水效果〔油田CO_2混相驱现场试验研究_炳官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大部分的老油田已经进入开采后期,而新发现的油田大部分是低孔、低渗油田等非常规油田,如果利用传统的采油方法开采,其采收率低,无法有效的开采原油,无法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因此,人们开始研究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注二氧化碳采油是三次采油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当前,在世界围二氧化碳驱油是一项较为成熟、高效的采油技术,其具有比传统水驱油更明显的技术优势,且能显著的提高采收率。注二氧化碳采油在我国也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极大,如果不将二氧化碳进行合理的封存就会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利用注二氧化碳采油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无疑是一种一举多得方法。但是我国原油的埋藏的温度较高,黏度较大,使得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很多油田都只处于试验阶段,还未大规模得应用。因此,须要我国学者因地制宜,探寻合适得工艺方法使得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得应用。参考文献文龙.二氧化碳降粘机理实验研究[J].化工管理,2014<33>:87-87.展峰,乐,哲,等.超临界CO_2混相驱油技术现状研究[J].化工,2013<11>.胜来,杭达震,蓉,等.CO_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黏度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85-88.朱子涵,明远,林梅钦,等.储层中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30<1>:104-112.汤勇,鹏,汪勇,等.CO2混相驱的可行性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2>:133-138.怀文,翠林,多力坤.CO_2吞吐采油工艺技术研究[J].石油科技,2006<4>:19-21.炳官,朱平,雍志强,等.油田CO_2混相驱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4>:56-60.黄娟娟,胡贤能,王雪.注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应用及前景[J].工业,2016<3>:00229-00229.郝敏,宋永臣.利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J].钻采工艺,2010,33<4>:59-63.高慧梅,何应付,周锡生.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9,16<1>:6-12.鹏,志军.注二氧化碳提高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