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商王亲自占问是否“受年”“受禾”的卜辞,甚至于王朝统治下的某一地区的年成好坏,商王也会占问。这说明商朝(

)A.农作物种植普遍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推行内外服制度 D.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2.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繁丽悦目,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如图是仰韶文化复杂型鱼鸟组合图像的典型代表。这表现出(

)A.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先民社会生活的丰富 D.当时生存环境的稳定3.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余处,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如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山东泰沂地区的后李文化,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等。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A.连续性 B.开放性 C.兼容性 D.多元性4.商朝时,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这段材料表明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A.宗法制 B.郡县制度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旨在(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6.阅读下图解读图中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①图中所示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②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③商和西周均实行土地国有制度④商鞅变法之时废除了这一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战国时期,魏国主张利用“耜”等解决人地矛盾,提倡“尽地力之教”;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有“百姓叚(假)公器”等官府租借铁犁等工具给民众的记录。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意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B.铁犁牛耕已普及C.政府重视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官营手工业繁荣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以下对该时期各学术流派及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①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③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④墨家——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集中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0.如表是秦朝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的概况。这两种土地制度的推行(

)制度途径内容授田制由国家,直接向农民授田。农民本身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具有一定的期限,土地仍然是国家所有。赐田制通过军功受爵。农民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以世袭子孙。A.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国家统一的实现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1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多样性 B.凝聚性C.吸纳性 D.连续性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下列观点与作者相符的是(

)A.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 B.大修长城,无实际作用C.推行郡县,有利于统一 D.汉取代秦,秦政全否定13.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C.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4.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B.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D.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15.据《汉书》记载,汉昭帝死后,权臣霍光以中朝大司马、大将军之威名拥立刘贺为帝。然而仅仅27天后,霍光便联名丞相及百官废掉了刘贺,改立刘询,是为汉宣帝。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刘贺昏庸无德导致被废 B.皇帝权力受限并日趋衰落C.丞相丧失了参政议政权力 D.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异变16.下表所示为广州汉墓出土的铁器变化情况。广州汉墓出土铁器的变化(

)类型时代墓数出土铁器墓数铁器墓数占墓总数比其中铁兵器与铜兵器比西汉早期200余6130%3∶4西汉中晚和东汉2364720%1∶5A.表明汉兵器制造水平提高 B.说明国家的统治倚重于北方经济C.缘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体现出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时期,邦国内部血缘关系很大,各邦各族采取同族人聚居的单纯组织方式,这种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续生存的强烈自我意识。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不同邦族间会产生很难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阂,此疆彼界,互不相容,不同邦族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组成各种联合,但只限于外部联合,很难使各自的势力深入对方组织内部。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因此,各邦各族独立自存又难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国林立的局面长期存在而难以结束。——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材料二

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个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转变的线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时期国家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材料二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百家争鸣中三家学派所提出的“塑当世之秩序”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陈正宏译)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是人治,官吏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策的实现水平。汉初选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军功制;二是郎选制。军功制适应兼并统一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无法满足和平建设时期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郎官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集团,他们内守门口,娴习“汉家故事”,有缺则可补授其他官职。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外,还有郡国不定期的举荐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人才需求的急迫,但也存在不完善,其重要的问题是个人在举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有浓厚的个人好恶倾向。东汉中后期,由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的孝廉、茂才等人选,多从州郡属吏中产生,这为公卿大姓子弟的出仕和迁升铺平了道路。——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初和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历史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甲骨文的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受年”“受禾”等与农业相关的卜辞,“甚至于王朝统治下的某一地区的年成好坏,商王也会占问”,体现了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朝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中关于农业的记载较多,没有涉及内外服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甲骨文本身在文字发展上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鱼、鸟、花瓣、叶片”的纹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点,不能反映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自然的东西进入人的生活,但不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B项;彩陶上的纹饰与生活环境稳定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生存环境并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知,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较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体现了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新石器时代,一个时期无法体现延续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交往,体现不出开放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交往,看不出兼容性,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中央地方关系中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王畿地区,外服为附属国,D项正确;大规模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C两项;郡县制度推广于秦朝,排除B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分户令,主要是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这种政策有利于增长人口,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从未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强化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次秦统一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项;秦朝的户籍制度属于加强人口管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周至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示意图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的实质是在周天子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是一种土地国有的形式,井田制下的土地不能买卖,①③项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④项正确;虽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但分封的土地被诸侯实际占有,②项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国主张利用‘耜’等解决人地矛盾,提倡‘尽地力之教’”与“百姓叚(假)公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农业的精耕细作,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行为”,排除A项;铁犁牛耕已普及在汉朝,不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本题主旨“战国农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①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权,以吏为师,因此“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符合法家思想,②正确;墨家主张非攻,“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符合墨家主张,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道家主张,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秦朝(中国)。由材料“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世袭,属于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属于地方分权,容易分裂割据,排除B项;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地方分权不利于长治久安,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秦朝”说明当时秦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有爵者和无爵者都有田地,承认其土地私有,并不能打击贵族势力,且门阀士族在汉末三国崛起,排除C项;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材料也没有体现具体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汉字“马”的演变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既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明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非说明其多样性、凝聚性或吸纳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可知,易中天认为秦朝虽然灭亡,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且得到后世沿用,有利于国家统一,C项正确;秦灭六国的功绩并未对后世产生影响,排除A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对中华民族有积极作用,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汉承秦制,并非全盘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都东汉时期。根据材料题干“成书于东汉”“中药学著作”“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及所学可知,这部医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性著作,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C项;“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特征是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这一时期,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D项正确;分封制度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排除A项;“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与汉朝无关,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是西汉初年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在汉昭帝之后,霍光以中朝权臣身份左右皇帝废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异变,D项正确;根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刘贺被废的真实原因,排除A项;中朝因汉武帝加强皇权而产生,排除B项;丞相在内朝出现后,仍然统领外朝,并未丧失参政议政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铁器官营后,南方各地不设铁官,因此,西汉中后期,铁器数量渐少,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具体的铁器锻造技术,无法得出汉代兵器制造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这一时期广州铁器的出土情况,没有南北方的总体对比,故无法得出国家统治倚重于北方经济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岭南地区,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故选C项。17.(1)特点:邦国林立且相互独立;王权间接控制地方。成因:邦族内部未打破血缘关系;邦族之间文化心理隔阂很难消弭;同族人聚居形成独立的单元。(2)影响: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加深了族群认同;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体制。【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各邦各族独立自存又难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国林立的局面长期存在而难以结束”可知夏商时期邦国林立且相互独立;根据材料一“这种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续生存的强烈自我意识……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可知王权无法直接控制地方,只能间接控制地方。本题第二问是材料分析题之原因类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成因:根据材料一“受血缘关系的影响”可知成因之一是邦族内部未打破血缘关系;根据材料一“不同邦族间会产生很难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阂,此疆彼界,互不相容”可知成因之二是邦族之间文化心理隔阂很难消弭;根据材料一“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可知成因之三是同族人聚居形成独立的单元。(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影响类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根据材料二“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可知分封制加深了族群认同,深化了政治认同;根据材料二“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推行,使得周王朝先进的文明被传播到边远地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体制。18.(1)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原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题干“‘塑当世之秩序’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题目问的是他们的政治主张;据材料一“儒尚仁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据材料一“道体无名”可知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据材料一“法兼势术”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投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例如: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田制走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19.(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深层次原因:秦的暴政。(2)不认同。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谪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秦帝国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有可能存在差异。(3)《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出土的秦律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据材料一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失期,法皆斩”,可得出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结合所学,深层次原因是秦推崇法家思想,刑法严酷,实施暴政。(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据史料价值研究的角度,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