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基因及临床表型研究
肥厚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疾病,属于正常染色体和显性遗传。是一种原发于心肌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心律失常,运动耐量受损及猝死。猝死原因主要是心室颤动。目前发现引起HCM的致病基因有β-肌球蛋白重链(MYH7或β-MHC)、肌球蛋白连接蛋白C(MYBPC3)和肌钙蛋白(TNI)等12个致病基因,分子遗传学检查对HC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收集的10个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筛查了HCM前3位致病基因即MYH7、MYBPC3和TNNT2基因,以了解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基因及突变特点。病例对照及检测1.对象: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分别来自黑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安徽及浙江。10例先证者男5例,女5例,年龄1.5~73岁。患者均经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诊断为HCM,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其家族中至少两人发病。临床资料包括体检、心电图、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HCM患者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或心室壁厚度≥13mm,排除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其他可能引起心肌肥厚的心血管疾病和全身疾病(诊断依据WHO/ISFC1996年公布标准)。对照为80例健康志愿者[均为汉族,男47例,女33例,年龄20~71(56.2±14.1)岁],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2.基因组DNA提取:取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盐析法从白细胞中提取患者、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组的基因组DNA。3.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相关基因外显子含侧翼内含子序列:据文献报道设计MYH7的3~27及40外显子含侧翼内含子序列的引物和哈佛医学院网站提供的MYBPC的2~35外显子含侧翼内含子序列的引物,TNNT2的2~16外显子含侧翼内含子序列的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引物。PCR扩增体系40μl,反应体系含基因组DNA250ng,双向引物9pmol,dNTP160μmol,10×buffer4μl,TaqDNA聚合酶2U(鼎国生物技术公司)。扩增条件:1.预变性,95℃5min;2.变性,95℃30s;3.退火62℃30s;4.延伸,72℃40s;5:重复2~4步骤,共35个循环;6:延伸72℃,10min。PCR仪为美国MJResearch公司的PTC-200。4.PCR产物测序并分析:将所扩增的外显子的PCR产物均按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反应(美国ABI公司3730XL测序仪),测序引物与PCR引物相同。5.应用先证者发生突变的外显子的扩增引物序列,扩增家系中其他成员和80例正常人的相关基因片段,PCR产物按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反应。6.突变位点的确定:应用VectorNTI7.0分析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并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可能的突变位点。与GenBank中收集的突变进行比对确定新发现的突变点。家系病例对照调查1.10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共有91例成员,其中5例健康携带者,23例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1.5~73岁),患者中4例发生猝死。10个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基因突变。5个突变家系先证者临床资料及突变点见表1。5个突变家系系谱图见图1。H18家系中,2人患病,先证者之父H18-Ⅰ-1,48岁时,在剧烈运动后发生猝死,其弟H18-Ⅱ-5为健康携带者,临床表现正常,超声也无异常。家系H9先证者之父H9-Ⅱ-8,25岁时猝死,其姑母H9-Ⅱ-1于20岁时猝死。家族中12人患病,除猝死的2人无超声检查资料外,其他10人超声检查各有不同,有的为梗阻性(H9-Ⅲ-10),有的为非梗阻性(H9-Ⅱ-6),有的以室间隔增厚为主,有的弥漫性左室壁增厚。家系H21先证者除心肌肥厚外左心明显扩大,心功能减低,射血分数40.3%。H23家系患者大多发病晚,38~49岁,症状轻,病情进展缓慢。先证者之兄H23-Ⅱ-2,75岁,49岁时发病,当时查超声室间隔增厚为30mm,左室40mm,左房30mm,右室20mm,并提示有左室流出道轻度狭窄。25年后复查心脏超声:左室42.3mm,左房43.8mm,室间隔厚度25.4mm,左室后壁厚度10.8mm,未见明显左室流出道狭窄。射血分数66%。但先证者之弟H23-Ⅱ-10,曾诊断为HCM,在44岁时发生猝死。H13家系患者发病较早,6~10岁。2.基因筛查结果:(1)β-MHC基因突变分析(图2):在3个家系中分别发现3个致病突变。家系H18先证者为18外显子发生G12601A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即Arg663His。家系H9先证者为23外显子发生G15373A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即Glu924Lys。家系H21先证者在20外显子发生T13659C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即Ile736Thr。家系H18中健在的其他人员除先证者之弟H18-Ⅱ-5携带该突变外,余未见相同突变。家系H9中所有临床诊断HCM的患者均在23外显子的同一位点发生相同突变,而H9家系中正常人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H21家系其他2例患者H21-Ⅲ-3和H21-Ⅲ-5均发现Ile736Thr,H21-Ⅳ-2也发现该突变,但无临床不适主诉,心电图无异常,心脏超声正常(室间隔8mm,左室后壁7mm,左房26mm,左室45mm)。在80例对照中,均未发现Arg663His、Glu924Lys及Ile736Thr突变。(2)MYBPC基因突变分析(图3、4):H23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13外显子存在5碱基插入突变,即在7425~7426间插入CGGCA,使该基因发生Gly347fs移码突变。H23家系中另一患者H23-Ⅱ-2也发现相同突变,H23-Ⅲ-1(43岁)、H23-Ⅲ-3(38岁)、H23-Ⅳ-1(14岁)亦携带相同突变,但临床表现正常。而家系中其他正常人未发现该突变。在H13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MYBPC3基因的18外显子,发生C10951T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即Arg502Trp,家系中另一患者即先证者之母测序结果发现相同突变,而先证者之父未发现该突变,其临床表现亦正常。在80例对照中,均未发现Gly347fs移码突变及Arg502Trp突变。(3)TNNT2基因筛查结果:10个家系均未发现TNNT2基因外显子突变。但在3号内含子中发现一个短片段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即CTTCT5个碱基的重复序列多态性。H14家系先证者中插入/插入型,H34先证者为插入/缺失型,其余家系先证者为缺失/缺失型(图5)。glu624lys突变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为左室壁肥厚,没有其他可引起心肌肥厚的因素,是一种原发于心肌的疾病。一般人群发病率0.23%。HCM有猝死的危险性,猝死原因主要是心室颤动。在美国HCM是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常发生于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包括运动员)。本资料23例患者中4例发生猝死,猝死率为17%。猝死是HCM最显著及最严重的后果。其猝死的发生率尚不清楚。对于有猝死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脏植入埋藏心脏除颤器(ICD)应作为一级预防治疗。因此,临床上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引起HCM的致病基因主要为MYH7、MYBPC3和TNNT2三个致病基因,占目前所发现的12个致病基因的60%~80%。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所致的HCM约占病例总数的30%~50%。我国有关HCM的β-MHC基因突变的报道包括3,13,18,19外显子,尚未发现20外显子突变,本研究首次发现我国北方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β-MHC基因20外显子突变——Ile736Thr。突变家系的外显率高,仅H21-Ⅳ-2尚未外显,其年龄13岁,而一般认为HCM的表现型具有年龄依赖性,多数青少年以后发病,其临床表型有待随访观察。本家系中患者症状出现较晚(如H21-Ⅲ-3、H21-Ⅲ-5),但病情进展较快,数年内即发生了心脏扩大,心力衰竭(H21-Ⅱ-1),预后较差,同一家系中表现型不完全相同,反映了HCM的发病除与致病基因有关,还与修饰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Arg663His突变国内曾有报道,认为此位点可能为我国汉族人群的多发位点,且预后较好,外显率较低。而本研究发现该突变点也可引起猝死(H18-Ⅰ-1)。Glu924Lys突变则是在我国人群首次发现,H9资料表明,该位点在这一家系外显性高(100%),发病早(H9中Ⅳ-1发病年龄6岁,Ⅲ-10发病年龄16岁),预后差(H9-Ⅱ-1和H9-Ⅱ-8分别在20岁和25岁发生猝死,H9-Ⅱ-2在52岁出现重度心力衰竭、房颤及卒中)。Glu924Lys突变最早由美国哈佛医学院报道,为一散发病例,其父母基因学筛查均阴性,但其突变可向后代传递,并且其与子代临床表现迥异。而2003年瑞典报道的Glu924Lys突变则是一个HCM家系。肌球蛋白有3个功能区,即头、颈和尾(或杆)。肌球蛋白头部有一个三磷酸腺苷结合袋(ATPCleft)和一个肌动蛋白结合点。肌球蛋白通过颈部的伸展与肌动蛋白发生作用,其尾部用来固定分子。大多数β-肌球蛋白突变表现为疾病外显率高并且猝死率高,本组患者β-MHC基因突变的家系(H9、H18和H21)外显率50%,有2例猝死。Arg663His位于头颈部的肌动蛋白连接区。Glu924Lys则位于杆部,这一部位与MYBPC(肌球连接蛋白-C)相连接,突变导致连接的稳固性减低,影响了β-MHC与MYBPC的相互作用。Ile736Thr位于非保守区。3个突变Arg663His、Glu924Lys及Ile736Thr均位于β-MHC的功能区,可能导致β-肌球蛋白功能改变,但需要下一步功能研究进一步证实。肌球连接蛋白C基因(MYBPC3)突变占患者总数20%~30%,Gly347fs移码突变是在我国HCM患者中首次发现,国外也尚未见报告(/project3)。家系H23资料表明,该位点突变在这一家系中的特点为发病晚(先证者发病时38岁,先证者之兄发病时49岁;而H23-Ⅲ-1,Ⅲ-3均在40岁左右还未发病),与国外报道MYBPC3基因发病普遍较晚相一致;该突变家系外显率较高(先证者兄弟姐妹7人,4人诊断为HCM),与HCM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符合;家系中虽然携带相同突变,但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H23-Ⅱ-2,室间隔增厚为25.4mm,明显伴左房大;H23-Ⅱ-3室间隔轻度增厚为13.6mm,但左室明显增大,疾病进展缓慢,先证者及先证者之兄在发病后几十年自觉症状无显著加重);但个别患者预后差(H23-Ⅱ-1044岁时发生猝死),显示了临床表型的异质性。H13家系中发现MYBPC3基因的18外显子,发生C10951T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即Arg502Trp。H13为一核心家系,母子2人患病,携带同一突变,该家系发病较早,与以往报道不一致,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未发现TNNT2基因的功能区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小片段缺失、信号剪接部位突变。但在3号内含子发现一个短片段重复序列多态性即CTTCT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多态,在我国HCM患者中的D等位基因的比率有偏高趋势。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非高血压的心肌肥厚人群的D等位基因频率66.9%,正常对照的D等位基因频率52.5%,二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09);心肌肥厚人群中缺失/缺失型分布约为47.0%,正常人群的缺失/缺失型分布约为27.2%;心肌肥厚人群中缺失/缺失型的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插入/插入型,插入/缺失型),P<0.0001。而我国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与Song等2005年1月报道的我国HCM患者的TNNT2基因突变较少相一致,该文在51例先证者和49例散发患者中,筛查到1例先证为TNNT2基因突变,我国的家族性HCM的TNNT2基因突变所占比率为2%,远低于国外报道的比率。提示HCM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种族可以明显不同。同其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类似,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间存在高度变异性,没有突变特异性基因表型。这受许多因素干扰,如家族少、家族中出现特定突变的人数少、同一家族中或同一致病基因的家族之间阳性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新能源行业劳动合同模板与环保责任落实3篇
- 2024招投标文件云计算技术研发技术标范本范本3篇
- 2024年项目合作股权分配协议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合同规范与管控方案3篇
- 2024版学校宿舍建筑工程承包施工合同
- 2024年远程职工培训协议
- 2024版专业出租车租赁协议样式
- 2024年度地坪漆施工项目合同变更及补充协议6篇
- 2024年职业技能培训协议3篇
- 2024年版货物运输合同汇编3篇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化学试卷
- 《空调零部件介绍》课件
- 2024年度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述职报告课件
- 手术室无菌操作流程
- 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硬件在环测试规范
- 翁潭电站大王山输水隧洞施工控制网设计说明书
- 隆胸术培训课件
- 钢筋焊接培训课件
- 行政内勤培训课件
- 化纤企业(化学纤维纺织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