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_第1页
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_第2页
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_第3页
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_第4页
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而上学与道从托尔斯泰的上帝观看其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误读

托马斯称赞老子的“美德”,并多次提到老子对他的影响。他在1890年将《圣经》翻译成俄语,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他是俄罗斯老子。托尔斯泰宗教观以“上帝”为核心,将人生的意义界定为从肉体生活向灵魂生活的转化,即向“上帝”靠近的过程,他认为老子以“道”为名也出于此意:“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托尔斯泰如此认识,与其“上帝”与老子的“道”某些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二者都具有本源性,上帝是真实生命之本源,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其二是上帝与道都有必然性,上帝的意志不可违背,道的规律也是客观必然的;其三是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是依赖直觉排斥知识的。虽然具有这几方面的相似,但细加分析,则会发现这三种相似背后存在着本质不同,只是由于自身原因以及老子学说在传播中的被误解,托尔斯泰没有认识到这种本质的不同,从而错误地将老子之道认同为“上帝”。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二者之相似及实质区别。一、“道”即真地的世界源于托翁上帝的实际情况托尔斯泰认为以七天时间“创造”宇宙包括人的身体的上帝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上帝是非实体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成为个体的“灵魂”,依靠这个灵魂,肉体才能上升为有生命的个体,所有生物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生命,而“那难以触摸、无形、无实体、赋予每一个生物以生命的,自然而然我们就称之为上帝”16。上帝不仅是人生命的本源,还是其他万物的本源:“我们的心灵能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所依赖的、我们称之为‘自我’的、万众同一的东西,不仅存在于人,也存在于狗、马、鼠、鸡、麻雀、蜜蜂,甚至也存在于植物。”36这个普在的上帝,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体,它独立于个体之上,超越于普通时空:“上帝既在天上,也在这无边的世界上,也在人的灵魂中。”50可以说,这个上帝就是个独立于宇宙时空之上,但又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世界本源。表面上看,托翁上帝的本源性特征也是老子“道”的特性,老子之“道”在天地之先,是万物之宗,是“天地之根”(《第六章》),是永远的、唯一的、无限的、不变的、最高的生命体,是宇宙万物的产生的依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万物只要与“道”合一,就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它之“生”万物也并非象教会的上帝一样创造万物,而是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它也是普在的,在老子后学庄子的书中,道“在蝼蚁,在禾弟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托尔斯泰的上帝与老子的道都以无形无色的形态普在于世界,都是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正因此,托尔斯泰自认在老子道论中寻找到了上帝的依据,他将老子第二十五章译为:“存在着一种生命,没有它则没有天和地。这种生命宁静而没有实体,其性质被称为爱、智慧,但此生命本身却无名。它至远而至近。”51这段翻译体现出托尔斯泰对老子的明显误读,如认为“道”的性质是爱和智慧。实际上,道与上帝的区别是根本性的。首先,“道”并非纯精神性的存在,虽然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但这并不能证明“道”的非物质性。张松如先生认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任继愈先生也认为“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20其次,虽然二者都是本源,但在二者如何成其为本源——即如何赋予万物以生命的过程上,托尔斯泰只是机械而简单地强调没有上帝就没有真正的生命,而老子则阐述了对立双方如何在相互矛盾冲突中生成万物。冯友兰先生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41可见老子道论是将世界的产生建立在唯物基础上的,与托尔斯泰的唯心的上帝是有本质区别的。二、“道”“以弱胜强”,“反者道内”“弱者道则道”在托尔斯泰看来,真实世界中没有一个可以以形迹可求的实体当得起宇宙、自然以及人生规律的创造者,那么一定有个现实生活之外的无形迹可求的力量在掌控世界,那就是上帝,生命的实质不在于肉体而在灵魂,而灵魂则是出于上帝的赋予,所以万物包括人都应该服从上帝的意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行上帝给我们的法则,我们生活得越好,执行他的法则就越严格。”53这个上帝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人们一旦背离它,就会误入迷津,走投无路。《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就在冥冥之中的天道运行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卷入天道运行的轮下。《战争与和平》中也是如此,“这里的人们好象受着某种咒语的控制……他们好象被一种不可捉摸的怀有敌意的力量驱赶着……我们会感到,这个环境之中的人们身边被安排了一个报应女神。”上帝也就是“天命”的必然性,无形迹可求,但它决定着大到战争小到个人命运的一切事物。最终,“领悟了上帝的旨意,使个人的意志服从上帝的意志”的库图佐夫获得了胜利。老子的道,同样是这么一种无形迹可求的现实之外的决定现实的力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是万物所固有的本来规律,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随后的韩非子是如此解释其中的“道”的:“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韩非子《解老》)可见道内在于事物,外化为事物的发展之道。不同事物有不同的道,但它们存在着共性,例如“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聪明的人遵循道,愚蠢的人违背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后学庄子发展了这点,其“道”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即“自然而然”,因此,事物最应该遵从的就是其本然,老子后学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道理法规,都应该是符合其自然规律,如解牛的庖丁就是靠“顺其自然之理”(《养生主》)而得以成功的。托尔斯泰的上帝与老子的道都有着不可违背的规律性,而且,上帝意志与老子的规律性有着相似之处,例如按照上帝的意志,弱小的人只要服从上帝的意志则终将取胜,从而体现出“以弱胜强”这一老子的“道”的规律。同样,爱上帝的话,只需要“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胜利,因而托尔斯泰“鼓吹无为”。他非常肯定老子的顺应自然。在1884年的日记中,他这样说道:“3月11日: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极了,同老子一样——顺应自然法则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但是,托尔斯泰之上帝意志是由其“爱”的本质决定的,“爱”之情感即赋予了托尔斯泰的“上帝”人格,上帝按照爱的需要安排万物,目的在于实现美满社会,这就与非人格神的“道”有了明显区别,它更接近于老子的“象帝之先”中的具有情感和意志的“帝”,而老子的“道”是在这个帝“之先”的。“道”不以感情为转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天地和圣人都不会依据自己的好恶而改造客体的性质,而会让客体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老子后学庄子对其妻的死“鼓盆而歌”,并非其冷酷,而是因为其妻之死是自然之事,不必悲伤,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因此,虽然托翁引老子为同道,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以老子道的自然为宗,而是将老子之道的客观必然性与他的充满爱的上帝“嫁接”到一起,使得上帝成为冥冥之中决定社会人生命运的“天道”。三、将上帝与“道”的融通为“爱”以直觉代替知识上帝是无可捉摸的精神体,怎么才能接近它,人如何才能到天国?托尔斯泰认为,对上帝的感知“凭借的是愈发明确的‘上帝在我心中’的意识”60。这种排斥知识依赖直觉的感悟方式与老子的悟“道”方式是相通的,这也是前文所说托尔斯泰提出老子的“道”即是通往上帝的道路的重要原因。托尔斯泰否定教会的神,“不理解三位一体和圣子降生的神秘”,他认为进入天国、靠近上帝,并不是以现世苦难作为代价获取的,也不是通过苛刻的苦修得到的,更不是由人——神的中介即教会提供给众人的,与上帝的沟通并不是要通过各种繁琐的仪式,也不需要某些祭司等作为传言人,也无需知识,只要人心里存在着上帝,上帝就在人的身边。“对于真正的信仰来说,并不需要任何殿堂、装饰、颂诗以及群众集会。相反,真正的信仰只有在宁静和独处时才会深入人心。”8托尔斯泰多次强调上帝的不可理解与不可认识:“被我们认识的神,已不是神:被认识了的神就会渐渐成为有限的,像我们一样。神不可认识,他永远是不被认识的。”55所谓不可认识,是指无法以常识来表达他,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但是完全可以感知到他。人只需依靠自己的力量便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并接近圆满和完善,无求于任何人,无知无识的人在心里虔诚地相信上帝,便也能够与上帝相通。《战争与和平》中共济会员说:“上帝不是靠智力所能理解的,而是要在生活中理解。”老子之道玄妙而深奥,其性质难以确言,“道冲……似若存”,是若有若无,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忽兮恍兮,其中有象。”(《第四章》)它无法被感官的知觉功能所具体地感受时,人们就只能通过感官之外的途径来感知,因而带上了神秘性。而且,大道的获得途径与具体知识的获得途径是不相同的,具体知识的获得依赖于认识和实践,包括严密的逻辑,人需要通过对以往的经历的分析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大道的获得则与此相反,道的无限性决定了它不是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能洞悉的。陈鼓应先生就认为“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它需要的是体验和反思,除去私心杂念,体验越深刻,境界越高,自己也越能与大道为一。以传统的为学的态度来求道,所学的东西客观上便会屏蔽人们那种专心致志的自我内省,二者无形中形成了矛盾,最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其后学庄子的《天地》中,黄帝遗失了代表“道”的玄珠,派象征知识和聪明的“知”和“离朱”、“象罔”等都没有找到玄珠,最后是无知无识的“契诟”找到了它,这说明悟道不是通过知识和感觉的,而是摒除心智通过直觉才能得到。在无法以知识与理性领悟而只能凭借直觉感知这点上,托尔斯泰又发现了上帝与“道”的相通处,因此,他又援引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将它译成“可以理解的智慧,不是永恒的智慧”56,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托尔斯泰的上帝是一个人格神,而老子的道是一个客观规律。西方之神是万物的创造者、管理者,也是万物的审判者与人善恶行为的处罚者。它是一个具有情感的人格神,对它的亲近无需知识,但需要情感,因为上帝本身即是爱的起源,也是爱,接近他的最好办法就是虔诚地相信他,去爱他,爱所有人(即上帝的子民),也就是托尔斯泰宗教观中的重要内容“博爱”——“走近上帝只有用行善的方式。一个人越习惯于善的生活,就会越深入地了解上帝,更多地了解上帝,就会更多地去爱他人。彼此相辅相成。”52行善即是爱人,即是爱上帝,也是走进上帝的唯一方式。《哥萨克》中,上帝不是靠智力和想象来爱的,而是靠生命来爱的,只有在这种爱中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上帝的一部分。而老子的“道”,如前文所说,它并非一个充满爱的人格神,而是一种“自然”之客观规律,万事万物包括人本身就是道的体现,“道”作为规律只可被知晓和被依从,但不可象实体那样有声色可见,亦不可如人格神那样被接近。所谓“与道合一”,只是指依从道的规律办事,而依从道的规律,就是保持本真和天然的自我。如上所述,托尔斯泰将“上帝”与“道”比附,并非偶然,当传统教会和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托尔斯泰的人生难题时,他不是简单地求助某一理论,而是执着地“在个人一己的切身体验里寻找价值”,他寻找到了上帝,并希望大家和他一样相信他的上帝,为此他以他的天才疯狂地采纳各家的学说并融为一体,老子的道论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