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_第1页
《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_第2页
《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_第3页
《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_第4页
《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实录》所见杨万里二紫衣人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说:“虽然他很冷,但他有一个冷漠的故事。”。“在聪明而神圣的基础上,他可以满足世界和人民的愿望,享受时间的推移。他尊重英雄的理想,在15年后成为皇帝。”。①1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明帝国。其所创之制度,所订之政策,以及个人之爱好崇尚等,常成为他的后代子孙明代诸帝的楷模。他对道教的态度、政策,就是这样.尽管他在某些口谕中,抨击道教“神仙之术”“无验”,“切不可信”,“炼丹烧药之说,朕焉用此”,②2但在实际上却利用道教以神化其皇权;尊崇扶植道教,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统治;严格道教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符合统治的需要。明太祖为了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和他的御用文人,曾对其出生到即位,作了种种神奇的描写,其中大量假借了道教的“神力”:(1)道士指言风水。《龙兴慈记》载:“泗州有杨家墩,墩下有窝,熙祖(朱元璋祖父)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熙祖语仁祖(朱元璋之父),后果得葬,葬后土自壅为坟,半岁,陈后(朱元璋之母)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③3(2)因母食道士丸药而降生。《明实录》卷一:“方在娠时,太后尝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或异之”。④4《纪录汇编》之《天潢玉牒》、《明史》卷一、《明史纪事本末》卷一、《明通鉴前编》卷一等,皆作了类似记载。(3)幼时,道士指点当大贵。《明实录》卷一:”上稍长,……一日黎明,仁祖坐于东室檐下,上侍侧。有道士,长髯朱衣,持简排垣栅直入,遽揖仁祖曰:‘好个公公,八十三当大贵’.……及上即位,追上尊号,推其年数,适符其言岁”。⑤4《纪录汇编》之《天潢玉牒》所记类此。(4)二紫衣人护理疾病。《明通鉴前编》卷一:“至正四年甲申(1344年),里中大饥疫,父、母、兄相继殁,……太祖时年十七,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辄见二紫衣人与俱,护视之。病已,遂不见”。《明实录》卷一记载更详。虽未指明此二紫衣人的身份,联系上面所记“长髯朱衣”的道士看,很可能亦是道士。(5)入佛寺占卜起义,明太祖在《御制纪梦》中说,至正12年(1352年),“予当是时,尚潜草野,托身缁流,两畏而难前,……于是祷于伽蓝”,先是求问出或处,三卜皆不吉;最后求问“莫不容予倡义否?”一投卜而吉,遂决定入濠城参加红巾起义队伍,属郭子兴部。⑥5《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前编》等所记略同,盖皆据《御制纪梦,。(6)征战中,道士为之“告太平”。明太祖在《御制周颠仙人传》中说:“颠人周姓者,自言南昌属郡建昌人也。……岁将三十余,俄有异词。……其词曰‘告太平’。……不数年,天下大乱,所在英雄,……杀无宁日。其称伪汉陈友谅者,帅鸟合之众以入南昌,其颠者无与也,未几,朕亲舟师复取南昌,城降。……于南昌东华门道左,见男子一人拜于道旁,朕谓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颠人’。朕三月归建业,颠者六月至。朕亲出督工,逢颠者来谒,谓颠者曰:‘此来如何?’对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则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务以此言为先”。⑦6观此记载,妙就妙在“告太平”之异词,并非出于常人之口,正常人能判断形势,不足为奇:而颠人能出此异词,岂非颠而仙者乎!故曰“周颠仙人”。奇妙之处还在于:周颠见到早称汉王的陈友谅,“其颠者无与语也”,独独追着他朱元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告太平”,这不是上天借仙人之口向他预告符瑞呀?(7)将即位时,梦紫衣道士授真人服和剑,明太祖在《御制纪梦》中说:“江南已定,臣民推戴,以明年戊申(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朕许之。至秋,不记年月,忽梦居寒微,暇游舍南。少顷,见西北天上有一木为朱台,……台上。中立三尊,若道家三清之状”,⑧5待回家辞嫂返回后,“乃换其景,不在寒微之时,便问:‘昨来天神何往?’旁曰:‘朝天宫去矣”。急趋之。行未久,途逢数紫衣道士者,以绛衣来授。予揭里视之,但见五采,……道士日:‘此有文理真人服”。予服之,忽然冠履俱备。旁有一道士授我一剑,靶上皆如牙齿之状。……忽然梦觉。明年即位干南郊”。⑨5明太祖是否真有此梦,可以不论,他所写的这则梦境。似乎意在表明:他之作皇帝,并非只靠“臣民推戴”,而是天神早已安排好了的;他的皇帝冠履,也非世间之物,而是天神所赐的“真人服”。一句话他之登上皇帝宝座,是天神的旨意。从上可见,在明太祖及其御用文人们的笔下,未登基前的明太祖,简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是道士指言风水,预告了他将贵为天子;是道士给他母亲服丸药,使他生而神异;当他生病时,道士为之护持;当他打天下时,道士为之送符命;当他将即位时,道士为之送袍服。这些道士都有先见之明和常人莫及的神力,自然不是一般道士,而是仙人了。也只有这种道士兼仙人的角色,才能给这个大明天子抹上神圣的灵光。这些道士兼仙人的角色大都并非实有,或有(如周颠),也是经人为加工了的;他们都是为了神化明太祖及其皇权的需要而被塑造出来,意味深长的是,明太祖从十七岁到二十五岁,在皇觉寺作了八年多的和尚,而他却不用佛祖的灵光来装点皇帝宝座,偏要用道教的神仙法力来粉饰自己,这无疑表明,在元代末年,道教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明太祖所受的影响也很深刻,从而使他认识到,在道教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条件下,借助道教神仙来神化自己和皇权,对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他和其文人们所作的上述种描写,并非偶然。借助道教神仙来神化自己和皇权,这仅是明太祖利用道教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在打江山和作皇帝以后,大量任用道士为其服务。首先是在打天下期间,任用道士为之出谋画策。上面提到的周颠就是其中之一。明太“将西征九江(伐陈友谅一一作者注),特问颠者曰:‘此行可乎?’应声曰:‘可’……朕谓曰:‘此行你偕往可乎:’曰:‘可’。……后兵行带往,至皖城,无风,舟师难行,遣人问之颠者,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已而大风至,不移时达小姑山”。⑩6又任用铁冠道人张中。明太祖问张中:“‘予下豫章,兵不血刃,此邦之人自是少息乎?“对日:‘未也,旦夕此地当流血……,未几,指挥康泰反,一如中言。又言‘国中大臣有变,宜预防’。至秋,平章邵荣,参政赵维祖伏甲北门为乱,事觉伏诛”。7陈友谅围南昌三月,“太祖伐之,召问中,中言‘五十日当大胜,亥子之日获其渠帅’。帝命中从行,舟次孤山,无风弗能进。中以洞元法祭之,风大作,遂到鄱阳,大战湖中,常通春孤舟深入,敌舟围之数重,众忧之,中曰:‘无忧,亥时当自出’,已而果然。连战大胜,友谅中流矢卒,降其众五万。自启行至受降,适五十日”。7这些道士是否真有如此神异本领,自当别论,明太祖任用道士于军中,当是事实。《明实录》卷289说:“万寿祥寺住持僧惠究奏旨:太祖混一区宇,以周颠仙有翼卫功,特为建寺立碑”。其次,在即位之后,尊崇大批有影响的道士,使之为明王朝服务。其中,在民间很有影响的道教正一派首领、张陵四十二代孙张正常,受到持别的尊崇。张正常,字仲纪,号冲虚子。于元至正已亥(1359年)袭教,1361年,明太祖“命有司访求招聘,而天师始游,遣使者上笺,陈‘天运有归’之符。上以手书赐答”。1381365年和1366年两朝京师。1367年“上劝进笺”。“洪武戊申(1368年),上登大宝位,建号改元,入贺,赐宴于便殿”,148“准赐蠲道户及大上清宫各色徭役。宴毕,内降制书,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仍给银印,视正二品。特设玄幕之佐曰赞教、掌书官”。158以后多次入朝,优礼有加。洪武5年(1372),“特召入觐,复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之诰以宠之”。8于洪武十年(1377年)卒。继之掌教的是其子张宇初,同祥受到明太祖的优礼。明太祖之所以优礼正一派首领张陵后嗣,主要目的是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统治,而张正常辈效忠明室,亦使明太祖看清扶持他们领导的道教是无害而有利的。除优礼道教正一派首领外,又尊崇邓仲修、宋宗真、傅同虚等道士多人。邓仲修,“名某,今以字行,临川人。……年十二,入山(指尤虎山)之紫微观,师留君敬斌。十八服道士服,尝出游,见道人于仙岩石上,授以纵闭阴阳、麾斥鬼物之法,又从隐者野庵金志阳传性命之说,龙虎大丹之秘,世之硕师皆礼重之,累赞其教于山中,尝提点温州玄妙观,主杭之龙翔宫,四方之人愿传其道者甚众”。179洪武4年(1371年),明太祖“诏龙虎山嗣汉天师张公正常择其徒之可者以名闻”。189洪武5年(1372年)三月,“复诏中书征有道之士六人,而仲修与焉。未几、遂选仲修专祀祠之事,留居朝天宫,会天不雨,京尹请仲修祷之。仲修入室,凝神而坐,雷雨又随至。上说,出尚方白金以赐焉”。1910洪武7年(1374年)秋七月,复不雨,冬无雪,命仲修祷之,皆验。“上甚宠异之,每召见与语,尝赐以诗及《御注道德经》”209。后与宋宗真等同受命修撰道教灵宝科仪。宋宗真,曾“学道于京城报恩光孝观,得灵宝,而能知鬼神之情状,嗣天师知其贤,号为体玄妙道纯素法师,提点观事。会朝天宫虚席,中书以为言,上召见奉天殿,命太官赐馔,俾之住持,时洪武五年也,又明年正月十五日,仪曹·常同传旨谕之曰:凡有事郊社及……2111“洪武7年11月23日,皇上御东皇阁,以灵宝斋科失于文繁,诏朝天宫道士宋真宗(当为宋宗真)纂修,以适厥中,而傅君同虚与焉。上既面受以芟摭之要,复赐之坐,设筵以宴享之。酒半酣,命赋‘严冬如春暖’诗,同虚与邓仲修次第成,跽奏上前,龙颜大悦.且亲御翰墨,成长句一首,内史读示至再,既而留中不下,遂令各沉醉而退”。2212与邓仲修、宋宗真、傅同虚被尊崇的同时,张友霖、黄棠吉也受明太祖尊崇.张友霖(1306—1372),字修文,信州贵溪人。年十二,入龙虎山从周复礼游。复礼“学行融洽,贯老易为一涂。公(指张友霖)昼夜穷研而受其说,以九经为渊源,百氏为支派,缕析毫分,而极其根柢之所会。阅六年,始著道士服。事周君贵德为弟子。明桂心渊隐匡庐,金志阳居武夷,……公皆蹑担簦往拜其坐下,传其三皇内文,九鼎丹法”。2313后道学日进,受业者日众.四十代天师张嗣德“辟为教门讲师、修文辅教简正法师兼玄坛修撰”。张正常嗣不教不几年入明代。“累诏至南京,公(张友霖)皆为辅行。……洪武辛亥(1371)秋八月,更辟教门高士,寻提点大上清正一万寿宫,而诸宫观之事咸莅焉。未几,与高行道士黄棠吉、邓仲修同被召。公奏对称旨,赐食禁中而退。冬十月,大驾幸钟山崇禧寺,复燕劳有加。明年壬子(1372年)春,公屡还山,上欲属以祈之事、命中书留之,且有白金之赐。秋七月,公示微疾……然而逝。……公自呼铁矿子,有文集若干卷,亦以铁矿名,世寿六十又七”。2413明太祖又尊崇道士刘渊然、彭通微、张三丰等。刘渊然,赣县人。幼为祥符宫道士,颇能呼召风雷。师事赵原阳于金精山,得受诸阶符箓及金火大丹之诀。洪武26年(1393年)召至京师,赐号高道,馆朝天宫,宠赍殊厚。后历永乐至宣德,皆受尊崇。2514彭通微,原名宏大,号素云.至正4年(1344年)游武当山,得真人授炼气棲神之旨。访终南,走蜀之青城,入闽登武夷,凡古仙游化处,历览殆遍。洪武14年(1381年)、至细林山结茅居之。明太祖遍求天下高人,有司以闻。27年(1394年)10月,太祖命中使郑诚恩入山宣召,以羽化闻。2615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寒暑惟一衲一。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过目不忘言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太祖故闻其名。洪武24年(1391年)遣使寻觅,不得”。2716从上可见,明太祖尊崇的道士是很多的,这表明他对道教的支持。他曾御制《释道论》《问佛仙》、《三教论》等文,认为三教皆不可缺。谓孔子之道显明,共睹共闻,是阳德,故为世教之主;佛、仙之道幽灵,不可睹闻,是阴德,可作世教之助。三教并行,可收摄人之聪明,相协人之居止。他针对社会上排斥佛、道二教的言论,指出:“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2817这就是他尊崇道士、支持道教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既然崇道的目的是“助王纲”,自然要求道教只能在“王纲”的范围内活动,而须严格限制、取缔其超越“王纲”的行为。明太祖既当过几年和尚,又参加过信仰明教、白莲教的红巾起义队伍,深知这样做才能巩固其统治.所以他在即位以后,一方面采纳李善长的建议,诏禁白莲社及明尊教等“邪教”,2918另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一套管理佛、道的制度。在道教方面如下:(一)道教组织机构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登基伊始,即。立玄教院,以道士经善悦为真人,领道教事”。3019以玄教院作为统一管理道教的机关.玄教院成立不久,组织稍有变化,洪武15年(1382年)进行了彻底改组。与明朝中央集权制相适应,京师设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关。道录司分为全真、正一两部分,各自分设左、右正一两名,正六品;左、右演化两名,从六品、左、右至灵两名,正八品;左、右玄义两名、从八品。在地方,府设道纪司,都纪一名,从九品;副都纪一名。州设道正司,道正一品。县设道会司,道会一名,分别掌管各府、州、县道教事。它们隶属于礼部。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的道士,担任各机构的道官.道官的任务是编制道士的户籍,任命道观的住持,发放度牒,管理道士的日常生活等等。另外,江西龙虎山设正一真人一名,秩正二品,法官、赞教、掌书各二名。阁皂山、三茅山各置灵官一人,正八品。太和山(即武当山)提点一人。分掌各山道教事。(二)《隋书经籍志》,明确规定,为寺院、寺院的共享,实行了“实行互减、给等,互减;为中生新事。”为了防范“邪教”分子混迹于佛、道,也为了防止和尚、道士参与“邪教”活动,及约束和尚、道士的其他不法行为,明太祖在建国之后,制定出种种限制、管理和尚、道士的规定。其在道教方面的有:第一、对道观、道士的数额加以限制。洪武6年(1373年),太祖以释,道二教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命合并僧道寺观,各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3120洪武24年(1391年),太祖指责和尚、道士行为违背其本旨,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令各府州县“但存其宽大可容众”之寺、观一所,“并而居之”。又诏:“天下僧道,有创立庵堂寺观,非旧额者,悉皆毁之”,3221禁止新建道观.同时还规定:“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3322尽管明太祖对道观、道士数额三令五申加以限制,但终未阻止道观的营建和道士人数的增长。洪武中,全国新建道观56所,重建22所,改建1所,徙建1所,重修69所,3423,就是证明。第二、对出家为道士的条件作出规定,其具体措施是:对要求出家为道士女冠的人进行考试,合格者,始给度牒。洪武6年(1373年)规定:“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许”。352427年(1394年)重申:为僧道者,“三年后赴京考试,通经典者始给度牒不通者杖为民”。3625洪武28年(1395年),将所有僧、道集中于京师,举行再考试,未掌握经典者令其还俗。29年(1396年)3月1日又下旨:“近来僧录司、道录司考试天下僧道,其中多有不通经典者,盖是平日不遵清理榜谕,……恁礼部,将已前的榜文,编集成书,颁示天下僧道寺观,申明周知,三年后再来考试,不中者发边远充军”。3726又对僧、道出家年龄作出限制规定。洪武24年(1391年)令:“男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3827第三、对道士的日常生活加以约束。洪武5年(1372年)禁止僧侣道士饮酒食肉。洪武14年(1381年)定僧道服色。又规定僧道不得有妻妾,违者,“许诸人捶逐,相容隐者罪之”。3928又规定道士必须居道观,禁止在外云游,杂处民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