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诚信观之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骨干,佛教和道教为分支。儒、释、道三家均有其各自的诚信观,它们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认真批判总结三家的诚信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很现实的历史借鉴意义。一、儒、释、道的真谛(一)“诚”与“行”儒学即人学,包括明理诚信内容在内的,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对此,儒家不但谈论得最多,也最为重视。儒家将“诚信”不仅列为“五常”之一,即“仁,义、理、智、信”;也列为“四教”之一。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P37)。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提出诚实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命题。在儒家看来诚实有两层含义:既包含对人,做到以诚相待;也包含对事,做到尊重事物本来面目。《说文》解释说:“诚者,实也。”与“诚”字构成的合成词组,主要有精诚、诚挚、至诚、诚意、诚实、诚恳等。儒家认为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诚实,必须具有一颗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坦诚正直的心。正如张载在其《张载集·正蒙·天道》中所指出的:“诚故信,无私故威。”必须具有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便是立诚。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朱子类语》卷五九)。必须具有严肃认真,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求真求实精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说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毫无实际意义,大而不当又不准备实行的空话;不说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违心话。正如管子所言:“圣人之诺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P39)诚是人的内在德性,信则是人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六)。“诚是自然底实,信是人做底实”(《朱子类语卷二一》)。在儒家伦理中,诚与信是体和用、表和里、本和末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提出诚实的知与行关系的命题。诚实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做人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儒家看来,无知识将面对整个陌生的世界。有知识总比没有知识要好,知识多总比知识少要好。因为诚实需要明辨是非,诚实需要理性支持。而知识能使人聪明,无知使人愚蠢。“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P41)“知”属于思想意识范畴,“行”属于社会实践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般来说凡思想理论是正确的,在指导实践中也是有效的。实践促进理论成熟,理论指导实践深化。第三,提出诚实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命题。与诚实关联的是信誉,而信誉得以产生和确立的条件,必须在两个人或两个群体之间,单个人的存在是不会产生信誉的。个人一旦与他人涉及某种事物合作,或一方有求助于另一方,就某种事情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的时候,对当事人双方就同时产生了信誉问题。甲方对乙方来说,甲方是主体,乙方是客体。反之,乙方对甲方来说,乙方是主体,甲方就是客体。在儒家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不但要看他是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的。通过观其言,察其行,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达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目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第四,提出诚实的动机与效果命题。世界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只有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儒家认为无私才能做到诚实,无私才能无畏。对此,儒家仍强调做人要诚实,要尽量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好心办了错事,还是做好事时“动机不纯”都是不可取的。正如《中庸》所指出的:“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P45)儒家诚信理念的基本取舍原则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儒家看来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败自信而自欺其忠,与人不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实厚道常常在。第五,提出诚实的得与失的命题。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华而不实,说假话大话空话的人确实大有人在,甚至由此得到种种好处。老实人默默无闻,踏实肯干,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对这种社会现象,儒家坚信小人只能一时得逞,好人终得好报。无诚信之人,在社会上终将失掉其做人的人格,沦为“人莫不贱”,“人莫不弃”的可悲境地。(二)不狂语的不真实生活佛教注重修心,故对包括诚实内容在内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亦相当重视。概括起来佛教的诚实观,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诚实是做人根本,修学之基。佛教主张做人德为先,“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佛教戒律就有“不妄语”戒,出家人不打狂语。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就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狂语者,不异语者”的典型(《金刚经·离相灭绝分第十四》)。佛教认为欺心是要下地狱的。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所提出的“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中就包含有“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实的生活”的倡导,主张“言行应该诚实”,“要诚信地思考,说话和行动”。“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成为诚实而有信的生活。”第二,诚实是信任的基础。如果缺乏诚信势必自欺欺人,而自欺欺人的后果,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他骗了所有人,结果他发现他被所有人骗了。第三,诚实是佛教理论道德的基本要求。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经过修炼人人都能成佛。而那些内心奸诈充满虚伪缺乏诚意的人,是不能修炼成佛的。(三)道重真,信守诺言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具有中国特色。正如鲁迅所言:了解道教,亦了解了中国大半。道教从“尊道贵德”信仰理念出发,对诚实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万法皆空,一诚为实”(《净明忠孝全书》卷三)。道教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主张“言善信”,守“纯朴”,反对虚假不真。《庄子·渔父》载:“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道教认为至诚可以收到感天动地,调和阴阳,召至瑞应之效果。把诚信看作是贯通天人关系的纽带,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历代兴衰治乱的尺度,是教化民众自觉行善的道德律令。第二,诚实是“尊道贵德”的具体体现,“知信德真”。“老君五戒”中就有“不得口是心非”一戒。尊道就必须知“道”,识道,行道。“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第三,诚实是知与行的统一。内心存有诚实之意,品行不端就不会发生,而品行端正,必将提升诚实之心。第四,诚实是信任的基础,只有诚实无欺,才能信守诺言。只有践行诺言,才能做到相互信任。第五,诚实是得道的必备条件。二、道教的诚信观《说文》解释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信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要信守诺言。信任来源于信用,信任的意思是相信而又敢于托付,信用则是指能够履行与他人约定的事而取得的信任。“人无信不立”守信是立身处事之本,“立政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人而有信,受人尊敬。反之则不然。成语“一言既出四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斤”讲的就是做人守信誉的道理。儒家反复强调“谨而信”,“端悫诚信”。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洲》)。国要取信于民,才能使人心系于制度,风气正于法律。《贞观政要·诚信》指出:“君子之所保,唯在诚信”,“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吕氏春秋·贵因》指出:“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贞。”只有做到诚信,社会管理才能取信于民,民信则天下太平。只有做到诚信,才能政通人和,百姓生活才得以安居乐业。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坚守戒、定、慧;去掉贪、嗔、痴。待人待物要出于平等心,平常心,清静心。不为人惑,不为利惑,不为己惑。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追求在诚实而有信誉的环境中生活。道教倡导“真道贵生,无量度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主张“内功外行”,内功指心性修养和道德自我完善;外行指积功累德,苦己利人做好事,施恩不图报。对信与不信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者必寡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庄子提出“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可善言为贤”。《黄石公素书·安礼章》提出:“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道教认为若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对待诚信问题,势必造成“誉人而过乎其实,标榜之风必起矣;毁人而过乎其实,求全之辈可诛矣。世人勉之、戒之”的社会后果。三、儒释道可资借鉴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在构筑我国传统诚信文化过程中,均发挥了各自的影响和作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表现为:儒、释、道三家都重视诚信问题,但三家在重视诚信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儒家最重视诚信问题,其出发点立足于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侧重点是在道德层面强调做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达到做人的最高理想境地,即在社会上最好做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其次是做贤人,再次是做个社会有用之人。所以,儒家所重视的诚信,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谴责和舆论监督方面。由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社会影响既深且广。这是佛教、道教所无法比拟的。佛教重视诚信问题,其出发点是立足于教导教界“四众”如何去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佛家弟子,按照佛教教义去做人做事,接人待物,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思想去处理各种关系。摈弃贪、嗔、痴,做到戒、定、慧,使灵魂往生西方净土。由于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支流的地位,所以佛教诚信道德观念的社会影响和作用,远不如儒家。道教重视诚信问题,也仅限于教界范围内,目的在于追求实现得道成仙,最好是成为活神仙。由于道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支流地位,所以其社会影响和作用与佛教大体相同。可以说在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念中,是相互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政策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发展评价
- 买卖合同协议书模板
- 互助领域战略合作合同框架
- 二手车团购代理销售合同
- 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合同模板
- 个人房产抵押融资合同模板
- 个人向企业借款合同书(版)
- 中欧科技创新技术许可合同探讨
- 一篇文章读懂应届生就业合同细则
- 二手房销售合同实施细则
- 2024年房地产行业的楼市调控政策解读培训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全套 第1-11章 数据与Python语言-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 《GMP实务教程》 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项目1-14 GMP基础知识-药品生产行政检查
- 装饰定额子目(河南省)
- 【高速铁路乘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800字】
- 北师大版英语课文同步字帖三年级下册课文对话原文及翻译衡水体英语字帖三年级起点
- GB/T 2550-2016气体焊接设备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橡胶软管
- 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
-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FEVE氟树脂涂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课件
- Y2系列电机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