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提供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梳理和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2.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前后美苏以及东西欧之间的互动,理解美苏双方的角力,学生能够解释国际格局在这一时期的表现。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及结果,在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等关键事件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冷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发展的基本特点,并能够对战后世界在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做出解释。4.了解在冷战环境下,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的史实,认识冷战进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以及其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5.在对冷战发生、发展过程中典型事件的学习中,认识国际关系中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感受国际关系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进步性;并利用多元材料让学生体会到多元、理性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价值。教科书分析本课按照时序和阶段特点分为三个部分: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第一部分的时间段是1945-1955年,概述了冷战的含义、发生的原因以及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关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冷战格局。第二部分的时间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讲述了冷战中的两次较大的危机及其处理,展示了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表现了冷战的主要特点;同时揭示了这一时期,两极格局中已经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的时间段从1979-1991年,主要了解冷战的发展过程和两极格局的崩溃,认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同时认识多极化趋势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而停止,而是继续发展。最后总结本课,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围绕冷战的发生、发展、终结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本课重点: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难点: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课建议授课1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点拨: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口中的这场“刚刚开始”的“战争”,指的就是“冷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来了解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历史。二、新课教学1.冷战与两极格局教师点拨: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什么是冷战、国际格局和两极格局?材料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预设:根据国际格局的概念,尝试提出两极格局的概念。教师点拨: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及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1)关于冷战发生的原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科书第108-109页,思考: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预设: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教师点拨:阅读教科书第109页的两段材料,理解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史料1提供的情境,使学生认识美国战后的国家战略是称霸世界。在此国家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看作其最大障碍。通过史料2提供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战后苏联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极其关心西部边界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乔治·凯南的“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作为导入,既引起了学生的疑惑,又与本课重要概念“冷战”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理解本课关键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美苏关系的破裂提供了直观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教科书信息出发,整合教科书信息和史料信息推导历史结论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整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冷战的认识和理解。

过渡: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那么,冷战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表现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10-111页,归纳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完成表格。提出问题:美苏冷战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预设: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维度美国措施苏联应对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为西德和东德教师点拨:“地缘政治”指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过渡:根据此理论,针对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所带来的相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英、法及苏联、东欧国家的反应。英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法国:“毫无迟疑”地加入欧洲经济计划。英法:邀请苏联开会讨论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应当同意这个建议,可以去试一试。”6月22日,苏联同意波兰等东欧国家参加。6月24日,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6月27日-7月2号,会议期间,英法与苏联僵持不下,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7月7日(5天后),苏联严令东欧国家不得参加会议。11947年7月,苏联与东欧六国签订贸易协定。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整理自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材料二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苏联愿意试一试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在诺维科夫看来,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苏联一面同意试一试,另一面却派人调查,可见苏联对美国是一种什么态度?纵观整个过程,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从这样的事实中,东欧和苏联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预设:苏联想要恢复发展经济,因此想要了解马歇尔计划并同意东欧国家参加;但苏联很快意识到,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要通过控制西欧来遏制苏联;可以看出美苏之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从准备试一试到退出马歇尔计划再到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美国冷战;苏联严令东欧国家不能参加(即使东欧国家仍然想要参加),表明东欧作为社会主义集团的一部分,受到苏联的控制,服务于苏联的全球战略。教师点拨:“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表明了马歇尔计划在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2)关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出示教科书第111页““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地图,思考:图中所示美苏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指出古巴所在的位置,从地理角度说明它对美苏的作用及影响;另外从示意图中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预设: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古巴地理位置比邻美国南方,苏联利用其特殊地理位置对美国形成威慑,引发古巴导弹危机;可以发现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和不完全的,以及两极格局没有包括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基本特征。材料一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这一因素对危机局势的克制潜力超过了军事力量的对比和威慑力量对比的任何计算标准。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发动一项核战争。-[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伍牛、王薇译《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

设计意图选择马歇尔计划这个典型事例,创设历史情境,呈现马歇尔计划提出后各方的态度、反应,设计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以生动的细节史料呈现历史的发生、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回到历史现场”“走进历史深处”,理解美苏以及东西欧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1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读取““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中的关键信息,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读图时既要从全局看地图,也要关注到地图中的特殊区域,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设计意图以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原因为问题引领,通过相关史料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美苏双方的自我控制机制,认识到在核战争的危险之下双方的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从而更好地领悟冷战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10月25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当朝着一个“沸点”发展······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为这场危机寻求一个理智的解决方案。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的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美]梅尔文·P·莱弗勒著,孙闵欣等译《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材料三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苏]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第二子目内容及上述史料,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原因以及冷战的特征。预设:略。教师点拨: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一次核危机事件,美苏双方在不妥协的姿态背后,尽量避免危机升级,谨慎地处理危机,最后通过谈判使危机得以解决,危机的和平解决是美苏双方较强的自我控制机制的结果,也是冷战特征的突出体现。(2)多极力量的成长。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2页的相关内容,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崛起与发展的政治力量。预设:两极格局下多极化力量成长的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及日本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东欧反对苏联,中苏关系破裂;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教师点拨: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在两大阵营内部也有着新兴的力量在冲击着两极格局。3.两极格局的瓦解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13页内容,编写1979年至1991年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大事年表,说明这一时期美苏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国际格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预设1:自制大事年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8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联解体。预设2: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教师点拨:这一时期美苏关系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最后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是以由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瓦解为前提的。三、课堂小结本课讲述了冷战出现的原因、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冷战的主要特征以及冷战与国际格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和冲突,使得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冷战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美苏之间以欧洲为中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全方位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但同时,由于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导致双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