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9600字(论文)】_第1页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9600字(论文)】_第2页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9600字(论文)】_第3页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9600字(论文)】_第4页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96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6页PAGE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赏析目录TOC\o"1-3"\h\u10682引言 47844一、民歌的概念 520838二、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526576三、民歌的分类 6120101.按形式和作用分类 6141512.按地域 7202583.按人群 722248四、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8273931.歌颂了官员为民着想、正直等的一些品质 882362.批判了社会政治,揭露了社会黑暗 844133.表现了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和思汉的愿望 97553五、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 10263001.汉代民歌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10234632.对作家诗人的影响 10314913.对后代诗歌起示范性作用 114805结论 1222897参考文献: 13引言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有着不同民族和不同特色的音乐作品,而民歌是最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简练幽默,形象生动,是我国众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和中国歌曲是从民歌俗谣发展而来的。汉朝时期的民歌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感染力。这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众多,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色,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完善,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民歌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歌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民歌的分类,通过这些介绍来深入地研究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侧重于考察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分析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一、民歌的概念民歌,按其意思就是人民之歌,是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所在民族特色的歌曲,纵观古今,每一个时代、每一片地域、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尽管在受到不同的气候、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娱乐方式、文化留传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因此,他们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自身历史、文明和生活的热爱,而歌谣就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所以大众或社会学就称之为民歌。二、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的民歌具有长远的历史,首先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在狩猎、搬运、祭祀或者求偶的活动就采用了唱歌的形式,但是有关历史的文字记载非常少,只是从出土文物中可以考察到原始时期歌和舞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次,由于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抒发的是劳动人民内心的情怀,所以,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禁唱的。以下具体介绍了民歌的发展情况。中国民歌发展的早期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是我国最早的民歌词集,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传于北方黄河流域的民歌,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代表,形式和语言是统一的;后来又出现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即《楚辞》,是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这个时期他开始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整个歌词集充满了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骚”体歌,该种手法不同于《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句式更加自由,韵脚更为多变;再后来就出现了汉《乐府》民歌,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各地的民歌,这个时期民歌的发展变化是出现了故事歌,乐府民歌的进步在于文字方面部分进行了整理,音乐方面得到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处理,并且还有乐器伴奏。另外,汉代时期的民歌有了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区别,专业音乐就是指专门为帝王和贵族的祭祀、宴会、仪礼、娱乐等方面的演奏人员以及演唱的人员,特别是有了专门作曲的音乐人和记谱法的人员,但是在汉代以后,就很少有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民歌发展的另一阶段就是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在这一阶段被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南朝明歌具有快乐活泼的特点,北朝民歌具有豪放粗犷的特点,但是总体上两者是相互交流融合的,不再是单一的民族色彩,发展至今我们也可以听出当时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发展受到的影响。民歌发展到唐宋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民歌的发展情况可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发现。宋代时期,民间音乐中出现了说唱与戏曲,这是一种新型演唱形式。到了元代,民歌的发展以“小令”闻名,主要演唱的是民间对元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时事的讽刺,因此,受到元统治者的禁唱,流传后世的很少,不过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歌仍然有以“令”命名的山歌。明清时期是民歌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民歌的数量很多,人民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因为在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资产阶级也开始壮大起来,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得国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恶化,因此,及激励了人民创作歌曲的动力,人民的思想也得到开放,出现了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尤其是清朝晚期,中国完全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歌的特点就演变成了反封建、反侵略,有一些爱国文学家就搜集编辑了那个时代的民歌歌词集。到了20世纪之后,民歌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时候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达到了高潮,以此为主的民歌也进入了发展的高潮,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前被压制的民歌,得到了振兴,由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开化,大量的内陆新民歌传播到东部沿海地带,而边疆民族的民歌也传播到了中原地区,人民创作的民歌的主体仍然是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当然,除此之外,人民也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民歌也得到传唱。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该时期民歌创作的主体主要是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这个时候的民歌题材新颖,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民族文字落后,主要是以民歌为主要形式来表达生活,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因此民歌的演唱活动不如其他兄弟民族活跃,类似的现象是沿海不如内陆地区的民歌多,这是新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民歌的分类1.按形式和作用分类第一种是高原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间砍柴、放牧、锄草等劳作时随意吟唱的短小的民歌,是我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山歌的创唱着都是在情到深处、兴之所至时而引吭而歌,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感情,主要的代表山歌有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云南彝族的‌“海菜腔”、苗族的‌“飞歌”等等,而山歌的流行区域也主要是集中在西南、西北、北部高原和山区。第二种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也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分布范围在全国各个地区,源于人们在劳动时为调动人们的劳动劳动情绪,协调劳动动作而产生,主要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不同的劳动号子都是跟某种劳动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码头搬运号子、工地建筑号子等。劳动号子的歌唱特点是‌“一领众合”,就是一个人领着先唱一句,然后大众一起唱,或者是大众先领着唱一句,然后大伙再跟着唱,并且节奏有较为舒缓的也有较为紧张的,句子也是有长有短。第三种是稻区‌“田歌”。田哥,顾名思义就是在田地里唱的歌,从古至今,人们在栽秧、薅草或者是挖地时都喜欢唱歌助兴,因此,就成为民歌的一种题材,田歌的流传地区主要分布在稻作丰富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著名的田歌有安徽的‌“喊秧歌”、;江西的‌“锄山鼓”、两广的‌“打锣开山歌”等等。田歌的演唱方式有劳动号子的特点,采用的也是‌“领”和‌“合”形式,但是它不受劳动节奏的束缚,而是充满自由、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又与山歌比较相似,所以,一般认为田歌是介于劳动号子和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第四种是城镇‌“小调”。城镇小调主要是一种流传在不同城镇和集市的民歌题材,在经过城镇职业或者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而成的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结构均匀的小调,它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著名的有明代的《寄生草》、清代的《剪靛花》等;另一种是地方性小调,这些小调的特点就是与地方性方言相结合,比如各地的‌“对花”、‌“儿歌”等;还有一种就是歌舞性小调,主要是在节日歌舞活动中吟唱的小调,比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等。第五种是云岭‌“双声”。以前人们以为中国的民歌只是单声形态,后来在中国出现了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双声民歌的声部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是在人们长期唱歌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2.按地域第一种是客家民歌。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采用客家当地方言演唱,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台湾北部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第二种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种类很多,不过还是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主要民歌种类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等。第三种是云南民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民歌传唱也比较多,民歌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渗透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比较有名的歌曲有《小河淌水》、《绣荷包》等。3.按人群第一种是情歌。情歌是民歌中数量最多的,在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爱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变现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比如《丝线牵桥妹敢过》唱出了互相的爱恋之情;《把你画在眼睛上》唱出了离别想念之情;《情愿挨打不丢郎》唱出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等第二种是儿歌。五四运动之后才普遍使用儿歌一词,以前一般叫做小儿谣,狭义的儿歌主要是由儿童创作,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能够被儿童理解的歌,广义的儿歌包括大人教唱,其实反映的是成人的情感,但是有儿童传唱的歌曲,如果一首童谣是具有时政性质的,一般不是真正的儿歌。段。四、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歌颂了官员为民着想、正直等的一些品质在汉乐府中有很多汉代民歌是表现了官员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们是为人称赞的清官,被老百姓所歌颂。他们身上的一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些皇亲国戚仰仗自己身份的尊贵,专横跋扈,奴才也狗仗人势。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人给杀了,然后躲在公主府里。老百姓痛恨不已,当时的洛阳令董宣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守株待兔,几天后杀人的奴才跟随公主外出,董宣不仅斥责公主有包庇的行为,而且立即把这个家奴给斩首了。湖阳公主向皇帝哭诉,光武帝很生气,下令要斩首董宣。董宣并没有胆怯,反而通过他自己的态度行为让光武帝感到自行惭愧,为之动容,并且嘉赏了董宣。从这之后,不仅是皇亲国戚不敢为非作歹而且京城的秩序也非常的好,没有人去击鼓鸣冤。所以当时老百姓就用“枹鼓不鸣董少平。”​这首民歌来称赞他。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董宣身上不畏强权,为民着想的品质。我们以前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让我们不由想到了萧何。而在这里我们说的一则民歌不仅与萧何有关,而且与萧何的一个朋友也有关系,那就是曹参。曹参与萧何在官位都不是很高的时候是好朋友,但随着曹参跟刘邦打仗立功,渐渐地两人之间就有了隔阂。但是在萧何病重之时给刚即位的刘盈推荐曹参做相国。而曹参也不负众望以不爱折腾百姓的名义将所有制度一律遵循萧何制定的法规制度去办,选自己信任忠厚老实的人去办事。老百姓因此不受干扰,生活安定。所以后来就有一首民歌歌颂他们是“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曹参可以说的上是历史上最悠哉悠哉的相国,让手下的人帮他办事,他自己却在家喂饱自己的胃,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所以他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还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通过民歌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参和萧何两个人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去顾全大局,正是因为他们由此胸襟,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被人们所歌颂,他们身上的这种气度也需要我们后人去学习。这些民歌不仅仅是表达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更多的让我们去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这也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并且让我们发扬光大。2.批判了社会政治,揭露了社会黑暗最近电视上的一个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收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有了新晋的网红“达康书记”,他是一个为人民着想的好官,这部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是一部反腐剧,既然有好官也有贪官,里面的丁义珍就是一个贪污,好吃好喝,又不为人民办好事的官,所以观众也不喜欢他。而说到反腐古往今来都被老百姓所痛斥。在汉乐府中,有一些汉代民歌就是批判社会政治,揭露社会黑暗的,在老百姓之间所传唱。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在汉武帝小的时候因为一个金屋藏娇的故事被人称道,从而当上了皇帝。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而是生在帝王家的无可奈何。他当上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喜欢上了是歌女身份的卫子夫,从而以陈阿娇用巫蛊这种邪术被废除皇后之位。因为卫子夫的受宠,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深受皇上的重用,虽然他们抗击匈奴,身负重任。但是在民间依然有民歌来讽刺他们:“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有意思的是后代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武帝三大将皆有女宠”,就像白居易写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说的是因为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甚至让人千里送荔枝。这又让我想到了“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的闹剧,这几句话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通过民歌来讽刺最高统治者这种行为。在《史记》中记载的一则民歌“一尺布”歌,而这个“一尺布”歌说的却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故事。古代因为帝王之位不可避免兄弟相残,曹植著名的《七步诗》中的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清代的“九龙夺嫡”。而这些往往都会造成悲剧,亲情不再时刻透露着骨肉相残的虚情假意。这些不由地让我们进行反思,正确可观的看待民歌反映出来的历史问题。对残暴酷虐时政的抨击。在古代因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每个朝代总有一些让人害怕残忍的酷刑,秦朝的车裂,像商鞅虽然推动了秦朝的发展,但是他却被五马分尸,没有入土为安。秦朝的因为崇尚法家理论,所以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了甚至出现了焚书坑儒,对后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又如汉朝的宫刑,司马迁就深受其害遭受残忍的宫刑,在这种宫刑之下写出了《史记》这部历史著作,但是在写的过程中这种宫刑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残。又如清朝的文字狱,在雍正年间,有一个文人在作诗的过程中因为隐含了皇上的名字,所以被斩首等等。所以这些刑法都是残忍的。如“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合葬。”​这首民歌说的是西汉时期的尹赏,虽然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嚣张气焰,但因刑法残酷而让老百姓心惊胆战。正因为古代这些刑法的出现虽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更多的是让老百姓的愤怒与不满,造成社会恐慌。所以当时汉代出现了很多的酷吏,他们虽然维护了当地的治安,改善了社会风气,但是因为这些刑法的存在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称赞,更多的是畏惧。因为汉初时期宦官不曾干预政治,但从汉武帝时期发挥专制权力而在宫中大兴宴游时起,他们逐渐得势;到了宣帝为压制大臣而重用宦官的时候,便开始在暗中积蓄势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老百姓通过这些民歌反映他们的心声,批判社会现实。3.表现了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和思汉的愿望一说到“战争”这个词,人们总是充满了厌恶。对于统治者来说战争虽然带来人员伤亡,但是更多的带来的是土地,财富,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征服领土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但是战争却给老百姓带来无限的伤痛。就像汉乐府中有一则民歌说的“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因为战争导致土地无人耕种,有的甚至被荒废,人们连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成基本问题国家却还要征兵去打仗。就像杜甫写的《石壕吏》一样,深刻的反映出战争的残忍导致人们生活的艰苦。还有一则民歌“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同样是写战争的持久带来的只会是坏处,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虽然汉王朝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惨重还惨遭埋伏,最后还和匈奴达成协议与匈奴和亲。虽然促进了文化交流,但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总之战争是不好的,没有战争,安稳生活是老百姓心中的愿望。通过民歌我们可以知道汉朝的某一时期的统治者是否做到了“民贵君轻”,社会风气是否良好,朝廷官员是否能做到为官清廉,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民歌表现出来。在王莽依靠外戚的地位接近权利,想要篡汉夺权,甚至不惜杀了自己的儿子王宇和吴章。又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没有亲情可言,把自己的权利建在亲人的痛苦之上。在“井水溢”这则民歌中就反映了王莽的行为。在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将五铢钱全部废除,重新铸造大小两种钱币等一系列措施。可是王莽的空想式新政是国内陷入混乱,还导致了与四方异民族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了王莽的失败。刘秀时期“黄牛白腹”的这则民歌,也同样说明了王莽实行将五铢钱废除是不合理的。这些民歌给我们传递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为我们后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五、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贡献1.汉乐府民歌丰富了诗歌的形式诗歌的原始形态就是民歌。汉代民歌的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它的形式相对于之前也开始丰富多彩。在《诗经》中,四言诗是首先出现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都是四言的形式。而到了汉代,民歌也因为是在老百姓之间的传播,所以没有文人作诗的讲究。既继承了四言如“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式,比较随意通俗。还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的民歌。如三言的有“直如弦,死道边”。《董逃歌》又是五言的形式。正是因为汉代民歌形式的丰富多样,到了南北朝有了《木兰诗》,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创作的诗歌有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等等,都受到了民歌的影响,使得诗歌在节奏,韵律的把握上有了更准确的运用。如果没有民歌的发展,后人就不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歌,宋词,我们就不会读到这么多优秀的诗歌,也就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所以汉代的民歌对诗歌的形式影响深远。2.对作家诗人的影响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诗人,都是善于吸取、提炼人民语言而自成一格的语言大师。就是因为民歌在汉代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或歌颂政府官员,或批判社会现实。在汉代时期人们就通过民歌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到了盛唐时期诗歌繁盛的又出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这些诗人也像汉代人一样,唐代诗人通过诗歌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汉代民歌对诗人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清代冯梦龙的《桂枝儿》,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作品中汉代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红楼梦》中多次运用到民歌,如“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通过简单直白的话语来说明再大的家族也会因为奢侈浪费而耗尽钱财。我们以前看的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有个老和纪晓岚作对的人,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大贪官和珅,在清朝时民间有一首民歌也是说和珅的“和珅倒,嘉庆饱”,就是因为和珅太贪了,他的钱财多的数不过来,所以百姓用这首民歌来讽刺他。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民歌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3.对后代诗歌起示范性作用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当然,事物的发展不会是直线的上升,文人们继承和发扬汉乐府的精神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最初阶段他们并无认识,甚至敌视它,如哀帝时诏罢乐府,实际上便只是排斥民歌;到东汉初期,虽有所认识,却还未能将这一精神贯彻到创作中去,比如班固虽指出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特色,但他的《咏史》诗却不是这样的作品,稍后的张衡《同声歌》也一样。直到东汉后期才有个别中下层文人从事学习,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而在建安以后,也还出现过低潮,特别是当齐梁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更是不绝如缕。但从总的趋势看来还是一直在发展。作为这一发展的高潮的,便是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乐府诗集》将“新乐府辞”列为最后一类,其用意即在指明这一发展的结穴或顶点之所在。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杂言体在当时尚未引起文人们的注意,但自建安后,它的影响已日趋显著。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当我们追溯,歌、行、歌行、曲、引、吟、唱、曲、操等名称作音乐术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大致经历了由音乐体裁--音乐文学体裁--文学体裁的转变。探求其源,乐府诸体裁则是民间音乐在“朵诗”的名义下源源不断地进入士、卿大夫、列侯、诸王及帝王宫廷,并在这类阶层中不断重新造作、改制、模拟的结果。乐府文体问题是乐府文学研究中新鲜而具有开拓性的颌域,目前的成果已经为乐府文学研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音乐自身的因素外,由于历代乐府礼仪、制度、管理的差异,造成了诸多乐府音乐品类的极度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得诸多乐府音乐文学体裁一度失落和消亡。更重要是,由于宫廷乐府礼仪制度的规定性,造成诸多乐府文学体制的改变,这使我们在进行乐府音乐文学的文体研究时,诸多现象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诗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体研究中的显学。乐府音乐文学文体研究则在显得十分寂寞,但是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容忽略,展望乐府文体研究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诗体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结论当我们追溯,歌、行、歌行、曲、引、吟、唱、曲、操等名称作音乐术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大致经历了由音乐体裁--音乐文学体裁--文学体裁的转变。探求其源,乐府诸体裁则是民间音乐在“朵诗”的名义下源源不断地进入士、卿大夫、列侯、诸王及帝王宫廷,并在这类阶层中不断重新造作、改制、模拟的结果。乐府文体问题是乐府文学研究中新鲜而具有开拓性的颌域,目前的成果已经为乐府文学研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音乐自身的因素外,由于历代乐府礼仪、制度、管理的差异,造成了诸多乐府音乐品类的极度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