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述评_第1页
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述评_第2页
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述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述评

张勇的《柳宗元儒佛道宗教思想研究》(黄山出版社,2010年)将柳宗元的儒佛道思想纳入唐代的宗教关系背景。在对柳宗元三、三、层结构和具体内容的新领域,有必要在唐代研究三、二、三、层关系。该书在文献资料占有上得天独厚,其关于柳宗元三教观的研究,是在系统整理柳宗元儒教观、道教观、佛教观及其三教关系的相关思想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为研究柳宗元三教观对后世三教关系影响,作者从《大正藏》中检索到大量有关柳宗元的原始资料,如柳宗元的相关作品,佛教思想家对柳宗元思想的评价等等,从而为准确把握柳宗元的佛教观及其对后世佛教思想的影响提供了文献基础。该书的创新是建立在其特殊的研究视角基础上的。20世纪以来,柳宗元相关研究大多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的。在柳宗元哲学思想研究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关注过其思想的性质、世界观、与佛教的关系、儒家思想,而关于其道家道教思想、三教关系思想的整体研究则很薄弱。该书研究柳宗元三教观的思想内容、性质、地位和作用,对柳宗元儒教观、道教观、佛教观及三教关系提出了许多创见。该书从唐代三教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出发,把握柳宗元三教观的基本内容、思想特征及其在三教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将柳宗元与佛教宗密、道教杜光庭并列为三,视作唐代“三教融合”思潮的儒家代表。唐代三教关系受当时统治者三教政策影响,三教分别从自身的理论立场出发,注重吸收融合其他两家思想的积极要素以发展自己,三教关系呈相互融合、鼎足而立之势。在三教融合思潮中,宗密、杜光庭分别是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和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董群的《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孙亦平的《杜光庭思想与唐代道教的转型》。但是关于唐代儒家是否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相关思想如何,学术界的研究则付之阙如。该书围绕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并在结语中通过比较柳宗元三教关系思想与韩愈、李翱、白居易、刘禹锡等的差异,肯定柳宗元作为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儒家代表的历史地位。书中指出,韩愈固守儒“道”,力排佛老,违背了三教融合的文化潮流;李翱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反佛老,另一方面吸收融合佛教心性思想建构起复性说,但是他没有能像柳宗元一样明确提出三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白居易儒佛道兼综,同柳宗元一样提出“三教融合”的主张,不过白居易的三教观没有突出自身的儒家立场,也没有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进行儒家哲学思想的建构;刘禹锡在强调佛教内部禅教一致、肯定佛教在教化与心性方面对儒学的补充作用,提倡融合儒佛等方面与柳宗元是一致的,但在对佛教义理的理解、改造和吸收等方面不如柳宗元系统深入。而柳宗元不但大力提倡三教之间的融合,指明三教融合的总原则、总方向,并且积极探寻三教在思维方式、心性理论等方面的契合点,努力建构起三教关系张力下的宇宙本体论及“三教融合”视域中的心性论。因此,“在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柳宗元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上‘三教融合’的方向。”当然,这一观点是否公允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其对于观点的论述持之有据,具有的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该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论述柳宗元的三教观及其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如在儒教观上,柳宗元继承发展了“公羊学”及中唐“新《春秋》学”的思想旨趣,诠释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将“大公之道”的社会理想与“生人之意”的政治策略放在儒家思想的重要位置;在对儒家“道统”的认识上,柳宗元突出孔子在儒家“道统”中的核心地位,又从唐代自身的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及自身的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周公的“分封制”不合时代要求,孟子思想偏重于形而上的心性理论,不符合儒家思想“辅时及物”的真精神,因而在儒家道统中,没有像韩愈那样肯定周公、孟子的思想地位;在佛教观方面,柳宗元肯定天台宗的净土信仰、止观与戒律并重的修行实践,而对禅宗以修禅为借口不守戒律、扰乱社会秩序则持否定态度,可见其佛教观的一个重要向度是关注佛教的“佐世”功能;在道教观上,柳宗元肯定老子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策及其对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其三教观的经世致用向度。历史上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人们将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唯一正果,突出韩愈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而对柳宗元儒学思想的影响往往加以忽视甚至否定。张勇则认为,一方面,柳宗元“反天命”思想及其立足儒学融合三教的学术思路对宋明理学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其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对李觏、陈亮、叶适等事功派儒学的影响上。这一观点从新的视角把握柳宗元思想在儒学思想中的地位,不仅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发前人之所未发。该书从唐代三教关系背景出发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也多有慧见:一是关于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以下简称“柳《碑》”)中的“负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比较了柳《碑》与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和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的差异,突出柳《碑》对“法衣”和“顿悟”两个敏感问题的回避,并从柳宗元佛教观中融合南北禅宗的思想意趣说明柳宗元之所以回避“法衣”和“顿悟”问题,是因为当时南宗禅突出“法衣”、“顿悟”在禅宗正脉中的地位,而柳宗元从融合南北禅宗的思想意趣出发,故回避“法衣”、“顿悟”敏感问题,淡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作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分析,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而其从柳宗元融合佛教内部不同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合乎情理,体现了创新。二是从三教关系的角度探讨柳宗元宇宙观,揭示柳宗元、刘禹锡等对天人关系的关注和探讨,是对当时佛教批判儒道两家“大道生成论”、“自然元气论”和“天命论”的回应。柳宗元在回应佛教批判,重新反思儒家宇宙论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佛教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如扬弃传统儒道两家的“大道生成论”,否定作为天地万物本根的“道”与“天”的存在,而把“元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惟元气存”的命题。在对元气与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上,认为“元气”从体上讲它是“无形”,从用上讲它又通过阴阳二气而表现为有形万物,在思维方式上吸收融合了佛教本体论思维方式。三是顺应唐代佛教、道教对心性问题的关注,探讨了柳宗元的心性思想。肯定柳宗元心性思想对“志”与“明”的强调一方面是对儒家元气论、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佛教心性论的思想内涵。如其关于“志”与“明”的存在论基础的认识,强调人心性中的“志”是禀“刚健之气”形成,而“明”则是禀“纯粹之气”形成。而其对心性中“明”的强调实际上吸收融合了佛教心性智慧说,其所谓“明”实际上对应于佛教所说的人之本性中固有的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略显不足的是,该书在论述唐代三教融合的代表人物时,将柳宗元与佛教宗密、道教杜光庭并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