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_第1页
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_第2页
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_第3页
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_第4页
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镇江的史前人类股骨化石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宁镇山脉的东部在史书中是罕见的。春秋时期属于吴江县。战国属楚,改名谷阳,秦统一后名丹徒。在1983年地市合并前,我馆考古工作范围是镇江地区的11个县市,即镇江、丹徒、句容、丹阳、武进、金坛、溧水、溧阳、高淳、宜兴和扬中.地市合并以后,范围为镇江、丹徒、句容、丹阳、扬中。(一)人类股骨地层和人体的地层关系解放前曾在丹阳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群.解放后,旧石器时代遗迹的发现日渐增多。1975年在句容佴池发现有较多的动物化石。1977年溧水县白马公社回峰山在采石灰石时发现原神仙洞,洞内有堆积层,经发掘,有以最后鬣狗为代表的动物化石18种,另有一块罕见的陶片,同层木炭粒经碳14测定,得知绝对年代距今11200年±1000年.1980年在丹徒县高资镇,发现两段人类股骨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牛类牙齿化石4枚。高资人的股骨化石,经测定指数为74.4。北京猿人股骨的指数平均为67.8,尼安德特人平均为75.6.高资人股骨干上部的平扁度介于这两者之间。股骨的断面,髓腔虽比北京猿人为小,但比山顶洞人和下草湾人的指数都大,有一定的原始性,这两段股骨化石的时代为更新世晚期,甚至中期。(二)园孔及弦纹我馆于近几十年内,先后对金坛白渚荡、丹阳王家山和句容城头山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并进一步在镇江市谏壁烟袋山遗址进行调查和采集,对镇江的史前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经研究,大致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以金坛白渚荡和西部的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下层为例,时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生产工具都以近椭园形穿孔石斧、长方形或条形厚背石锛,陶器以红色陶类为主。鼎、豆常见,器物多素面,纹饰有园孔及弦纹。但在它们之间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前者的平底釜,小口平沿弧腹罐,直颈圆腹壶等为后者少见;而后者的长方形多孔石刀,带角状把手鼎、盉及采陶等又为前者少见。第二期以东部地区句容城头山遗址第三层与西部江宁昝庙遗址下层为例、时代都相当于崧泽时期,生产工具都以扁平长方形石锛、长方形厚背窄刃锛为多见。陶器中夹砂红陶占优势,泥质灰陶比例较大,都有宽扁足及凿形足的罐形鼎,大圈足及高圈足豆,纹饰有圆形间弧边三角形纹带等。但是前者所常见的内设凸棱或三角形支撑的腰沿甗、带流的匜、罐、鼎、刻槽盆,花瓣形足杯和碗以及鸡冠状把手等,在后者不见或少见;反之,后者所盛行的膝盖式鼎足。带把鼎,盉以及豆的凸棱装饰等,前者亦不见或少见。第三期以丹阳王家山遗址下层与江宁昝庙遗址第二层为代表。时代都相当于良渚文化.生产工具都有风字形穿孔石斧。扁平长方形铲及有段石锛,靴形刀等;陶器中罐式扁三角形划足鼎及鱼鳍足鼎、黑衣陶直口弧腹罐、实足或袋足等为两者所共见.但是前者腹内附加凸棱的T字形足鼎、粗砂陶尖底器、侈口圆肩深腹罐及高领折肩直腹罐、竹节形阔把带流杯等为后者不见或少见。宁镇东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虽然存在有不少共同因素,但确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它们应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实体。但它们相互的影响和渗透后期甚至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三)早期出土的出土青铜器的随葬品五十年代有两个收获,即在大港烟墩山发现宜侯矢簋一组青铜器和在宁镇地区调查发现150多处湖熟文化遗址。七十年代初,发现和发掘了镇江土墩墓。到了八十年代,对太湖周阐群山之石室建筑进行发掘和研究。遗址:宁镇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已经形成统一的文化,即湖熟文化。其遗址广为分布于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周围及其邻近地区,总数在200处以上。遗址文化层内含多属青铜时代,有些是叠压在新石器遗址上的。这类遗址在宁镇地区西段南京附近发掘较多,而东段的镇江一带仅在丹徒葛村附近癞鼋墩和文昌阁两个遗址探掘过。我馆于八十年代初先后对镇江市马迹山)和句容白蟒台(8)。城头山进行发掘,又于1981年协助南京博物院对丹徒县丁岗断山墩进行大面积发掘(报告尚未发表)。马迹山遗址无明显叠压关系,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句容城头山遗址下层属新石器时代,其第二层以上为青铜时代。我们根据宁昝庙遗址和句容城头山遗址的第一、二层及白蟒台遗址的上、下层内涵,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生产工具为有段石锛,新月形及鞋底形穿孔石刀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亦见夹砂黑衣陶,还有泥质灰陶、黑衣陶等。器形以鼎、、刻槽盆、豆为常见,鼎多为圆锥形或扁三角形足。时代大致与中原早商时期相当。第二期:生产工具流行舌尖三角形多孔石犁、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半月形穿孔刀等;还有长方形穿孔蚌刀刀或弧刃蚌镰以及青铜小刀、双翼形箭镞等;纺轮陶制,流行算珠式。陶器中夹砂红陶比例增加,并出现硬陶和原始瓷。器形以鬲、、缸、罐、盆、刻槽盆、锛、杯、豆等为主。鼎足多为圆锥形.一种特殊的角状把手,多设于鬲、鼎的腹上部,时代大约相当于商代中、晚期。第三期:石器略有减少,且比较粗糙,常见有斧、锛、刀、镰、镞;青铜器等仍多为小件,有刀、镞鱼钩等;夹砂陶的比例继续上升,其余为泥质陶,硬陶和原始青瓷较前略有增加;器物以鬲、为主要炊具,鼎多盘式或盆式,足为扁锥形,圆锥形;纹饰品种增加,以绳纹、方格纹、回纹为主,还有雷纹、钩连雷纹等。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早期。土墩墓是我国东南地区(苏、皖南部、淅江北部)西周至春秋时期一种形式较为特殊的墓葬。镇江地区于1972年初首先在溧水拓塘发现并进行清理。在大量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于1974年11月在句容浮山果园正式发掘一号墩(11)。而后我馆在溧水县对乌山岗沿山、山个头、西山等地土墩进行发掘,后又发掘了洪兰的凤凰井土墩。和风的宽广墩(14),丹徒县三山的石家墩,大港乔木山的母子墩,粮山一二号墩,金坛县城东鳖墩等。南京博物院在句容浮山果园先后发掘了6个土墩,在高淳县顾陇、永宁发掘4个土墩。与我馆联合在丹徒大港一带发掘5个土墩。土墩墓是平地堆土形成馒头似的冢,不挖墓坑,或只挖浅坑,晚期大墓受中原文化影响有挖深坑的现象。大都不设葬具,尸骨保存较差,墓底用石块、木炭、草木灰等铺垫,或用石块置墓底四周,随葬品有的堆放在一起,也有放置于尸体四周。在一个封土墩内,大墓只有一个死者,而一般都有三、五个或十数个死者。如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就有16个死者同葬于一个土墩内,在这类丛葬墓中,有叠压或打破现象,这为我们研究墓葬的时代早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土墩墓中的随葬品,多数是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硬陶、泥质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鬲、鼎、釜等一类饮器都为夹砂陶;缸、罐等一类容器多为几何印纹硬陶;豆、碗、盅等食用器多为原始瓷;盆、器盖多用泥质陶,少数大、中型墓葬中亦有铜器随葬,多是地方产品,有的一、二件,也有数十件之多的.如溧水乌山二号墓,其下铺一长方形石床,随葬器物放在四周,出土青铜器有鼎,卣、盘、戈4件,另有陶瓷器7件。丹徒大港乔木山的母子墩墓中,出土青铜礼器9件,兵器百余件及车马饰等。另有陶瓷器11件。到春秋时代,奴隶制日趋衰微,人殉现象已属少见。但在中原以外的国家还时有发现。丹徒粮山春秋时期的石穴墓和丹徒青龙山墓中。都有人殉和设牲的情况。吴国的人殉制度,《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有记载,吴王阖闾之女葬时“杀生以送死,国人非之”。对土墩墓的时代分期,一种是根据镇江地区近些年来土墩墓中出土物的器形和纹饰的差异与土墩中墓葬的打破关系,分为三个时期,即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春秋早期——春秋晚期。第二种意见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五期,即相当于中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一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春秋战国之际。另一种是按土墩分类,分为三期,即相当于中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春秋战国之际。镇江地区的青铜器,一部分是出自于土墩墓,一部分出土于窖藏,还有的是收购于废品站,但也是属当地出土。有鼎、鬲、簋尊、卣、盘、匜等青铜容器,也有用钟、于、钲等乐器,总计有150件(兵器、车马饰未计),除少数几件,绝大部分是当地铸造。中原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铜、锡合金,含有少量的铅,或不含铅;镇江、丹徒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它的化学成份跟中原青铜器不同:铜是主要的,铅是较多量的,而锡微量或没有。金坛的青铜块,经过化学定量分析:铜58.83%、铅39.16%,而锡仅微量。原始青瓷在湖熟文化遗址、土墩墓和石室建筑内和几何印纹陶、泥质陶、夹砂红陶等一样占有重要地位。它有实用器也有明器,器形有鼎、簋、缸、罐、碗、豆、盅、盘、孟等,每一类中又有大小、形式之异。纹饰有打印的花纹及附加堆纹,如有竹器编织纹、重圈纹等;还有一种剔刺纹和仿铜器纹饰。在上釉方法上,已采用浸釉、釉和刷釉等各种技术,釉色青绿莹润。我们曾对溧水蔡家山两瓷片进行化验分析:一件氧化硅75.46%、氧化铝17.96%、氧化铁2.38%,其它为少量;另一片氧化硅77.52%、氧化铝15.7%、氧化铁2.30%,其它少量。同时并将一片六朝青瓷与它在炉内同烧,看出它们烧成温度都在1240℃-1260℃之间。1954年在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宜侯久簋和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矢簋上有铭文120余字;最近在大港背山顶春秋晚期土墩墓中又出土有编钟、编、编、列鼎、铜缶、车马具和兵器等大小400余件,在钟、镈、鼎、缶、戈、尊15件铜器上铸有重要铭文。这些为研究吴文化提供了可信资料。(四)汉至西汉时期出土的砖室墓1980年10月,在武进县孟河公社发现一座土坑竖穴木棺墓,出土铜器有鼎、壶、盘、匜、勺、带钩、剑、弩机等,从葬式和出土器物看应是战国晚期墓葬。1980年在丹徒县三山公社下湖,出土较多遗物.陶器有夹砂陶鼎、泥质陶罐、翁等,纹饰有绳纹、米字纹、麻布纹、篮眼纹等,均较细密。原始瓷有罐、盅、碗等残器,均属于战国时期的器物.并出土两件铸废的铜器,经考证应是属于钟、鼓座一类器物,同出土的还有环首铜削一件,一面有刃.一面为锯齿,还有铁刀一把。秦至西汉时期墓葬,多属土坑墓,所谓土坑墓,实际是木椁或无椁木棺墓,由于木质朽烂仅存随葬品。这时期完整的墓葬清理不多,出土器物有铜钫、铜镜(多为山字镜、龙纹镜、连弧镜)等,陶器菜绿釉硬陶较多,有鼎、瓿壶等,多仿战国器形。东汉时期,除了部分土坑墓外,多砖室墓,一般有以下几种:木顶砖壁墓.四壁砖砌成竖井,上以粗木平铺为顶。如1965年我们在句容华家边发掘的一号墓,墓室内有两木棺,是夫妇合葬墓,另一种为单室墓,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如句容戴家边二号墓、高淳固城画像砖墓,但该墓在墓室前部又设有耳室(33)。其兰为双室墓,即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几部分组成,后室为券顶,前室为穹窿顶,如句容戴家边M1等。我们在金坛县城东曾发现一座小型空心砖墓,墓室两边各以6块大型空心砖叠砌,后壁为4块,其顶部和门可能是木质,已腐朽无存,空心砖表面印以房屋建筑纹饰。镇江地区汉代砖室墓建造方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在镇、丹、句一带,多挖深坑,墓顶接近地表;另一类在高淳漆桥一带,有些承袭土墩墓的造墓方法,即在平地砌墓室,上加封土成墩,在这一带平地有许多大封土墩,多属东汉时期墓葬。东汉墓出土器物:铜器:有壶、鉴、洗、盘、釜、甑、碗、弩机、斗、熨斗,镜、香熏、铜钱和一些铜饰件等。铁器:有刀、剑、钩镶、火盆、铁镜等。金银器有指箍、手镯、发钗等。釉陶:有鼎、壶、瓿。明器:多为红、灰陶,也有釉陶,如乐俑、跪俑、仓、灶、井、鸡舍、猪圈、陶楼以及干栏式的陶屋等,少数也有以石和铜制成.(五)“南窑”窑藏六朝时期(公元229-589年)、京口(镇江)既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又是京都建康的门户,东晋王朝在南方建立后,南迁到江苏的北方人最多,约有26万人,其中就有22万人集中于京口及其附近,使镇江侨、旧人口达42万人之多,东晋政府并在此桥设南徐州、南衮州。同时建立军事大本营--北府兵,作为北伐的桥头堡.镇江遗留下不少六朝时期的重要文物。城址:1984年5月我馆工作人员在市区东北花山湾建筑工地发现东晋古城遗址。古城北枕长江、西连北固,系利用蜿蜒曲折的丘陵山体、略加取舍改造,堆筑夯土及扩城砖墙而成.上下浑然一体,城的平面略呈梯形,周长近5公里.城砖中印有文字的有100多种,文字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窑名、地名、人名等,如“晋陵’、“晋陵罗城孟胜”、“东郭门”。窑址:陶都宜兴自商周以来就盛烧日用陶瓷,1959年在丁蜀镇汤渡附近均山北麓发现六朝青瓷窑址.迄今在均山及南山北麓狭长地带共发现六朝青瓷窑址达一、二十处,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六朝青瓷窑群,一般通称为“均山窑”或“南山窑”。从窑址发现残废遗物来看,多属东吴至西晋青瓷产品,以烧制日用器为主,并烧制一些明器,青瓷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我馆在勘查小窑墩窑址时,挖掘了一些窑具,窑具有锯齿口盂形垫托,圆筒形窑柱和折沿覆盆形窑座等.货币:据史载:吴嘉禾五年(236年)仿王莽大钱五十形制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238年)又铸大泉当千.1975年在句容县葛村发现东吴铸造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废钱及铸芯等遗物,是采用泥制范母,花树形多层浇铸法铸成,每层四枚,约20余层,一范铸钱百余枚。1973年10月丹徒高资发现一瓮窖藏铜钱,重280余斤,有西汉“半两”、两汉“五铢”、新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以五铢钱最多,占90%以上,而“五铢”钱中以剪轮钱占多数,窑藏年代约在东晋中期以后,其下限不超过刘宋时期。窑藏铜钱表明,六朝时期多沿用汉代铜钱,同时也铸钱,当时有以粟、帛为货的记载,在我市句容出土的永康元年李达买地券砖文中记载:“买地买宅,雇钱三百,华巾三尺”,反映了钱、帛混用的情况。墓葬:我馆在镇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发掘六朝时期的墓葬计62座,出土文物700余件,其中青瓷器最多,还有陶器、铜铁器、金银、玉石、漆器、玻璃等器皿以及画像砖、砖石墓志等。墓室结构多砖室,少数也有土坑。砖室墓下部多用三横一竖砌法,墓的平面分单室长方形、凸字形、吕字形、腰鼓形、刀形,也有个别是多室的,多为券顶,早期有穹窿顶,晚期有覆舟式顶。出土的青瓷器多实用器,也有不少明器,其中有壶、罐、尊、洗、钵、碗、碟、果盒、夕、水盂、砚、谷仓、灶、井、猪圈等.陶器多灰陶,但也有少数红陶,多属明器,如案、果盒、盘、匜、灶、井、仓、猪圈、鸡舍、砚、五联罐、磨、灯、猪等。铜铁器有香熏、熨斗、斗、灯、砚、虎子、弩机、刀、剪、印、镜等。金银玉石器多为装饰品。砖印壁画:1965年至1968,南京博物院在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地发掘南朝大墓3座,在这3座大墓中,一号墓砖印壁画:有羽人戏虎、骑马乐队、武士、执戟侍卫等。二、三号墓有狮子、四神、飞仙、武士与出行仪仗。其中篇幅最大的是七贤与荣启期像(高0.8米、长2.4米)和羽人戏虎(高0.9米、长2.3米)。1972年3月,在镇江南效畜牧场(三里岗)隆安二年墓出土高浮雕画像砖54块,画像10种,其中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相氏、万岁千秋等。在玄武砖上有纪年铭文:“晋隆安二年造立冢郭”画像凸起成半立体形,笔法圆润丰满而造型刚劲,继承汉画像砖风格而有所突破。青瓷器:六朝早期青瓷因造型端庄稳重,装饰繁缛多样,很多器物如壶、簋、洗、灯都是仿汉代铜器。金坛白塔、唐王两地出土的飞鸟堆塑罐,高近50厘米。一件堆塑有9层楼台、12个阙、4条庑廊,人物、走兽计43个,另一件在上部葫芦形体上堆塑人物百戏、飞鸟、走兽。这两个墓的明器都是青瓷、有井、灶、犬栏、鸡舍等。到了东晋时期,青瓷器不仅在造型上轻巧多样,釉色也丰富绚丽,如青瓷羊尊,眼、鼻和肌肉突出处加上褐釉斑,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又如一件嫩草绿色釉的鸡头壶,不仅器形别致,盲、腹部褐釉斑均匀点饰,褐斑与底色相溶,确到美处。(六)形制和出土物1984年11月,在镇江市区中山路下水道工地,发现唐代润州城内的路面,木制水道、住宅墙基及水井等重要遗迹.在地表下3米深的唐代文化层中,出土遗物丰富,有石人,船式银铤,高足铜杯;冶炼的坩锅,陶瓷罐、壶、盆、碗等。在两座灰坑内,发现有各式瓷类数千片,这对研究唐代各地窑口及瓷的特色,提供了一批有价值实物资料。这次考古发现第一次证实了镇江市区范围,即是唐代润州城的所在;并反映了这座唐代城市的繁荣和市政设施的特色。1960年,我们在维修甘露寺铁塔时,对塔的地宫进行发掘,出土文物有玉、石、骨、金、银、铜、铁、陶、瓷、琉璃、木、漆、纸等14类,计2576件,据出土的石刻记载,这批文物在宋熙宁二年(1069年)曾出土,以后又加了宋代物件重瘗。1980年元旦,在市东郊丁卯桥附近工地上发现一大型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银器有瓮、龟负玉烛、酒令筹、盒、盆、托子、熏炉、锅等,计950余件。在距这批银器出土地点约20米处,于一年前曾出土唐代银铤窖藏20笏,重40余公斤。经过试掘,发现该处是一店代居住遗址。这批银器不仅品类众多,而纹饰亦甚丰富,以缠枝花鸟、绶带纹和团花纹为主,多达五十条种,其中仅动物纹就有20多种,如蟠龙、天马、麒麟等。有完整资料的唐代墓葬计23座,其中砖室墓8座,土坑墓15座。砖墓结构常见券顶,平面呈长方形或近似椭圆形,有的墓前设有下水道。出土器物:陶瓷类有壶、罐、瓶、注子、碗、唾盂、俑、动物塑像等42件;瓷器中以越窑、铜官窑瓷器和北方白瓷为主;金属类有鎏金银梳脊、斗、盆、镜等24件;另有砖石墓志16方,这些墓志内容,史料价值较高,如严氏二子墓志和殷府君墓志,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政治,官制等若干问题,可补史籍之阙。在镇江市区中心大市口附近。发现一个宋代商店废弃遗址。出土较多的小陶瓶和陶杯、陶球及铜钱、陶捏人像等。其中,陶捏人像较多,高约10余厘米,不施釉。有的仅略加彩绘,有神像、人物、儿童角抵等类。镇江宋墓多为中、小型墓。但墓中所出文物比较精致。墓葬形式大致有三种,即土坑竖穴墓,砖室券顶和砖室平顶墓(包括石顶和木顶两种)。墓室多数是平砌砖室,但也有个别是仿木结构的,如年李彬夫妇墓。墓室分层砌出人字形、折线形、锯齿形图案。有凸有凹,层次分明,壁上砌仿木结构的立柱、窗棂,并设有小龛。整个墓壁各处图案匀称,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墓室底部四角小龛中各嵌平顶、大腹、上身赤裸的力士俑,这种墓室是比较少见的。宋墓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其中有瓶、壶、托盏、盘、碟、碗等,以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占大多数。北宋章岷墓中出土的紫定瓶、乌龟山出土的越窑青釉八棱瓶、以及在冷库建设工地征集到的一件宋代影青仕女瓷枕,都是少见的精品。南宋周瑀墓是1975年在金坛县茅山东麓发现的。砖室券顶,木椁木棺。木棺封闭严密,棺内尸体完好,出土器物除了一般宋墓中常见的锡明器外,还有丝绸衣服、团扇、牒文等。其中衣物34件,有短衣裤、衫、裳、丝棉袍、抹胸、漆沙头、丝棉被等。丝织品有纱、罗、绢、?、绮、绫6种,织物的光泽、手感、弹性及抗叠性在出土的丝织品中是罕见的。其中一件矩纹交领衫,极为透明、飘逸,长135厘米,重仅126克,是稀经密纬的提花精品,这些为研究镇江丝织技术,提供了资料。宋代手工艺,不仅在制瓷,丝绸织造等各方面有了提高,在金银器制造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溧阳县平桥乡于1981年、1982年先后发现两批窑藏银器,一批出土盏、碟、盘、盆、瓶、盒等27件;另一批是银铤6只。银器造型多样,雅致美观,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