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_第1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_第2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_第3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_第4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建与科普教育

这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和139年历史的自然博物馆。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观众对自然博物馆的展示需求增加,他们需要启动新图书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者们,继承和发展古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展示理念中从哲学的高度,塑造大众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力图从更深、更加根本的层次上解决生态问题;在展示内容上试图构建全新的展示教育体系,从“系统”的角度认识自然演化,阐释自然界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传播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博物馆建筑上结合中国建筑特色,并融合生态学的考虑,形成建筑上诠释“自然”主题的独有的特色。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以下简称上海自然博物馆)迁建工程已经启动。本文阐述我们在自然博物馆迁建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先辈所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环保运动、生态问题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处理好责任与使命的关系,思考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宗旨以及功能定位,使我们的自然博物馆能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一、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馆这一西方文化形式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东方——中国的第一次实践发生在上海。1868年末,精通物理学、动植物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韩德(Heude)来到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他发现天主堂已收藏少量生物标本,于是当即在天主堂旁建立了徐家汇博物院,英文名为“MuseumofNaturalHistory”或叫“SicaweiMuseum”,以收藏动植物标本为主,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874年,以调查和研究中国科学、文学及自然产物为目的的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在上海建立“亚洲文会博物院”,英文名:ShanghaiMuseum,同样以收藏动植物标本为主。这两个在上海建立的博物馆几度辗转、重建、更迭,1956整合成为新成立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使之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建立之初,就基于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而更侧重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科普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在标本收藏总量(各类标本26万件)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发展未能与它悠长的历史相媲美。中国的自然史研究体制与欧美地区有所差异,对自然遗留物的收藏和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的专业研究机构来承担,中科院隶属的研究所集结了大部分的专业研究力量和标本收藏。上海自然博物馆在研究力量和收藏量上与之相去甚远。由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原因,藏品的增加不再是容易的事。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如何能够在藏品的质与量都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发挥它的最大的社会作用,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议题。二、社会需求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公众对自然博物馆的要求已经与1868年建立徐家汇博物院时大不相同。自然史博物馆起源于收藏和研究,这是法国和英国的学者在上海建立自然史博物馆的初衷。当时正是自然史研究围绕分类学和演化理论在全世界各地积累证据,大量搜集标本和资料的时期。各种标本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运往英国和美国等著名自然史博物馆,进行分类和研究。此时,作为自然博物馆功能之一的教育功能并未受到更多的关注。21世纪的自然博物馆,逐渐从过去导向(past-oriented)变成现在或未来导向(presentorfuture-oriented)的机构。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恶化、气温升高等现实,人们从热衷于探求逝去的世界,转而更关心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未来。我们看到世界各大自然史博物馆近半个世纪均经历了较大的转变,除研究品质依然继续,博物馆的功能取向大大改变,致力于以社会重要性的主题来引发观众的求知欲。“现代博物馆运动”认为博物馆必须要有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功能。于是教育在自然博物馆功能中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博物馆业务的主流。这是现代社会时期自然史博物馆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改变。如华盛顿的美国国立自然博物馆在2005年完成哺乳动物展厅的改造基础上,2007年完成了人类展厅的改造工程;纽约的美国自然博物馆已于近期完成了海洋生物展厅的改造;洛杉矶自然博物馆正在实施全面的展厅改造计划,目前已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工作。上述几个馆已完成改造或正在改造的展厅都以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丰富科学知识内涵和体现时代特征为指导思想,在展示内容组织、展示形式和展示技术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影视技术的适当应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展示,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等。其中,纽约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于近期完成的海洋生物展厅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突破了传统的完全依赖实物标本的展示教育思想,而采用了比例高达95%以上的海洋生物仿真模型和恐龙仿真模型来支撑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并辅以大量的影视和多媒体手段以拓展科学知识内涵。这些自然博物馆对于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的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在规划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时学习借鉴。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建立之初,就由于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而更侧重社会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举办展览、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是它的中心工作。与现代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通过半个多世纪努力,在社会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现代社会的观众对我们自然博物馆希望和需求的水准不断上升,如何以现有的资源,达成最佳的效果,是我们面临问题。以新博物馆学的观点来看,藏品的不足,并不意味着难以创造出好的展示。我们将借重新选址迁建的机会,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出更适合当前现状的理念与形式,在教育宗旨、展示理念、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更多的现代化的探索,重构功能定位。收藏、研究、教育和展示是自然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迁建后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将重点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科普教育将是核心功能,是最终目的;展示是开展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手段,是自然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收藏是教育和展示的物质基础,同时是区域社会责任和专业研究的对象;研究则为教育和展示奠定了理论、内容与技术的基础。三、构建新自然博物馆展示理念和存在新空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为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和未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其核心内涵包括“社会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教育公众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理应成为我们建馆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对现代西方生态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检视自然观,尤其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来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随着全球范围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反思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当代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价值观、道德观和文明范式朝着深化发展的变革,而这种深化变革的实质就是要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应从主宰和控制而改变为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中国古老的自然哲学中有十分丰富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理念。中国的先哲们认为人没有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特权,强调了人类在对待自然及一切事物时所应采取的基本原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反对违反自然法则的过度作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使之成为我们建馆理念的核心,是我们突破现有自然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框架的重点,是博物馆向未来导向转化的关键,是“教育未来”的基础。自然博物馆的传统,更多地是探究和揭示逝去世界的秘密和现生万物的神奇。“自然”这一概念是作为人们的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无论是研究、探索、热爱,“人”常常把自我抽离出“自然”之外,作为对立的一元。东方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里,自然界不是人和社会的外部条件,而是其内在的基础,即“万物与我为一”。我们新自然博物馆的内容和展示,重新将人予以定位,弥合人与自然的鸿沟,强调人对自然的认同归属感。在展示理念、展示内容中,从哲学的高度,塑造公众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从更深、更加根本的层次上解决生态问题。力图构建全新的展示教育体系,系统地展现自然史和自然科学相关内容的同时,继承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形成我们独有的特色。四、自然博物馆与社会教育我们新馆构建的教育理念是以“自然·科学·社会”三者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如何诠释和解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恰当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人文观传播给公众,是我们自然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所围绕的中心。“自然·科学·社会”三者,其中“科学与社会”两者都与“人”相关,从本质上讲三者之间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上海科技馆“自然·人·科技”大主题的突出与聚焦。1.动植物的思想生产对自然的好奇和不懈探索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类运用对自然的认知(或者称为科学的感知),开展了动植物的驯化从而发明了农业,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踏上了自然科学探索和发现的征程。人类从一个弱势而微小的物种发展成为今日地球“主宰者”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探索和发现的历史,无数科学探索和发现的事件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最终达到了今天人类对自然科学把握的境界。这一教育理念,立基于阐扬人类对自然奥秘探索和发现的科学精神,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固有热情。2.“妥协与和谐”思想的加强人类在大自然包容与磨难的怀抱里艰辛而顽强地成长着,与自然母亲的关系充满着冲突、妥协、征服与和谐。工业革命之后的200年,这一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与自然的关系以“对抗与征服”为主,西方“科学主义”思想成为大部分人类社会通行的信仰,对自然的“妥协与和谐”思想逐渐式微。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着生存困境,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实让人类反思,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和谐”逐渐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旋律。这一教育理念,在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导引公众“乐于自然”,即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然之于我们人类社会,只有成为沉醉与敬服的对象,才能最终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让人类社会继续繁衍发展。3.现代环境运动兴起的哲学基础科学的发展导引着人类社会自远古洪荒年代开始逐渐克服对自然与人类自身的懵懂无知,为人类社会每一次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的认知为人类探索自然提供了可能,并指导着人类发展的方向。有何种认知,必然产生相应的行为。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分别对原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19世纪后期以来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批判则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前提。这一教育理念,着眼于达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人文观,为“自然与人和谐”的发展,做出我们的一份努力。五、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内容体系力求从“系统”的角度认识自然演化,阐释自然界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传播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博物馆的传统展示内容一般是封闭的基于演化和分类的体系,观众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获得感叹的同时构架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若想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形成一种自然的世界观、人文的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发展展示内容体系为“系统”的且“网状”的:既有封闭的系统架构又具有开放的接口网络。给予公众一个既有整体的框架又有块状的主题的认识,达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全方面的传播。1.“纪传体”、“树碑立传”—系统的网状结构。如何有传必达地把我们的理念传递给受众呢?在此,我们借鉴我国古人讲述历史的方式,以系统的网状形式传递信息。中国史书编写有这样三种主要的方式:1)编年体——以时间年次为叙述史实的次序;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篇章之主;3)纪事本末体——以一段史实为一单元,不受人物拘束,也不限时间。读史的人,三者互为参证,就可以完全了解人物的事迹,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史事的始末。关于“演化史”的展示,通常的做法是依照时间顺序的体系,以大量的化石标本证据,演说生命演化的事实,这类似于“编年体”。从完整性和逻辑性上,这是最好的传播演化史的结构体系。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许多演化事件背后的故事,无法铺展开来,颇受局限。例如,大灭绝是演化史上不同时段屡次出现的事件,我们要清楚地告诉观众其中缘由,就要以“纪事本末体”的方式,横跨多时代,围绕“灭绝事件”细说分明,让观众了解灭绝事件的始末,把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环境、地理背景、生物状况等种种因素统一在一个综合的展示区域中,配合标本、媒体、场景等手段,让观众不仅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更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事件发生当时的瑰丽奇幻、惊心动魄。理想的“演化史”展示内容框架往往包罗演化史上发生的每一桩重要事件,然而,即使世界上最好的自然史博物馆,有着大量的化石标本证据可以演说生命演化的事实,也不能面面俱到。无论是展示空间、标本资源,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都制约着这一理想实现。对比其他馆藏丰富的自然博物馆,我们馆藏的现状更使我们无法铺陈出大量出色的标本,“用实物说话”的传播手段运用受到限制。但是,针对特别重要,并有足够化石标本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纪传体”的方式,为这类动物单独成章、“树碑立传”,详细演说其家族,其事迹,其特性……例如,“这是一只腕龙,是侏罗纪晚期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以植物为生。”仅仅告诉观众这些是不够的。“它为什么长到20多米长?”“它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些更加有趣的内容是观众最想了解的。我们的“恐龙时代”,将全面展开恐龙家族华丽的生活篇章。2.热点内容“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展示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公众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社会热点的内容,尽可能地优先选择。内容演绎的角度,也以公众容易理解的事件为切入点,尽量放弃专业的、研究型的视角,同时,兼顾各类人群的需求,在细节、深度、宽泛度等方面下功夫,让普通大众和高水准的观众都能从展示中获益。3.“自然”是物馆的使命“美学高度”是我们倾力追求的一个目标。不容置疑的,自然是美的,是值得人们热爱与倾情的。自然博物馆的使命,从来就不仅仅揭示自然规律,其更深层的目的是向大众展示自然的宏大、华美、精致与深邃,从而激起人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绪,正向引导人们形成生态主义的自然观,让更多的人产生对自然的关怀,抛开久居都市远离自然而逐渐形成的冷漠与对立的自然观。由“美”而“爱”,由“爱”而“护”。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内容介绍1.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以“序列与更替”为主题词,以地球上生命、环境的互为演化过程为序列,通过自然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从系统的角度介绍自然界的演化历程,阐释生命与周围环境间的互动关系。2.生命、环境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以“本质与系统”为主题词,以当代自然界为对象,系统地阐述其本质与内在规律,以揭示生命、环境的本质属性为核心,以表达多种生态系统为载体,展现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3.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性以“冲突与和谐”为主题词,将人类置于整个生物系统中,阐述人类的起源、演化、迁徙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历程,使公众认识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七、自然博物馆的建造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规模的建筑群,如宫殿、陵墓等,常常会依山而建,利用山势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排列。建筑物一般不高,但却种植有高大的树木。尤其是寺庙类的建筑,更是常常刻意隐藏于林木之中。中国的园林则更是如此。园林中往往置以假山,开凿小溪,种植的花草不下百种。概括说来,中国园林追求的就是尽量模仿自然。置身于独具匠心的中国园林之中,会使你误以为身在大自然间,而非是人造环境。我们新馆在选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