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20生物进化(原卷版)_第1页
易错点20生物进化(原卷版)_第2页
易错点20生物进化(原卷版)_第3页
易错点20生物进化(原卷版)_第4页
易错点20生物进化(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20生物进化关于生物进化的考题,多数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殖隔离、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适应性、协同进化等概念,这类试题难度度不大,但是易混易错。对概念的涵义不理解、不能准确获取已知有效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易错陷阱1: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不理解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的涵义和本质造成误判。易错陷阱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误认为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是先有地理隔离,然后出现生殖隔离;没有理解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改变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错判。易错陷阱3: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方向。不理解变异是不定向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造成误判。易错陷阱4:适应性的形成。不理解环境是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导生物产生变异造成误判,没有抓住适应性形成的要领是“变异在先、选择在后”造成误判。易错陷阱5:遗传平衡定律。没有掌握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和条件造成误判或相关计算错误。例题1、(2022湖北卷·T15)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B.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D.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例题2、(2022浙江6月卷·T17)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一、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存活而不可育。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二、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比较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影响因素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二者关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即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存在生物进化。人工培育新物种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人工选择、生殖隔离。例如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如八倍体小黑麦等)、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萝卜—甘蓝)等方式。三、适应性的产生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群体中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四、遗传平衡定律1.遗传平衡定律在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即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保持不变。2.计算公式(1)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AA的基因型频率=p2,Aa的基因型频率=2pq,aa的基因型频率=q2。P+q=1,p2+2pq+q2=1。(2)若已知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求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2022浙江1月卷·T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2.(2022湖南三湘名校联盟3月联考·T10)为比较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在连续传代下的抑菌效果,某研究小组在平板培养基上测定大肠埃希氏菌在相同剂量下连续两代的抑菌圈平均大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弱,而对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强B.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均有提高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总是朝着抗生素抗性增强的方向突变D.抑菌圈大小的改变是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异选择的直接结果3.(2021湖南卷·T8)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1.(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性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2.(2022湖南卷·T12)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1624618精子传送率(%)0000100100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3.(2021浙江卷·T14)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4.(2021浙江卷6月·T9)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A.自然选择B.基因重组C.随机交配D.大的种群5.(2020浙江7月卷·T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6.(2022福建高考生物终极猜题卷·T10)缝蝇是一种小昆虫,雄蝇存在奇特的求偶方式。雄蝇在求偶前先建造一个细软的、与自身大小相当的丝质球,球内通常包裹食物。雄蝇带球飞到由其他带球雄蝇组成的蝇群中,并绕圆圈飞行以吸引雌蝇。雌蝇从雄蝇群中挑选一只雄蝇并接受丝球,结成配偶后双双飞离蝇群并完成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雄蝇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雌蝇繁殖后代,该行为是定向变异形成的B.雄蝇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的求偶行为,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缝蝇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缝蝇的进化方向D.雌雄蝇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7.(2022北京卷·T6)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8.(2021·江苏六市高三一模)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的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9.(2021河北卷·T6)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10.(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其幼虫称桦尺蠖)种群中,与从前浅色个体占多数相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B.黑色桦尺蛾是通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C.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D.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11.(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12.(2022海南卷·T15)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