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1页
定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2页
定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3页
定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4页
定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修订说明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1.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

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步混合运算

2.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

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

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前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尝试解

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下:简单的加、减混合三上乘法单元:简单的乘加、乘减三上除法单元:简单的加除、减除三上策略单元:从条件出发分析和思考三下策略单元: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四上策略单元: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4.重新组织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在认钟表的过程中感受相关时间单位的实际长短、理解它们的进率。又增加了算盘的应用。

5.以认识东、南、西、北为重点,

整合认识方向的相关内容。6.重新设计统计内容,着力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

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

经验。7.增设思考题、你知道吗和动手

做栏目。8.后移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内容。二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介绍

本册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识水平出发,按四个领域分别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数与代数领域认数方面:万以内数的认识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借助计数器和算盘,有助于数感的培养课程标准以三位数的计算为主数的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两、三位数的加减法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的加减。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认识“时分秒”1.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2.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课标安排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册第二单元,先教学“时”“分”和“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

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位置方面:认识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现空间里认识东、南、西、北等主要方向;借助自己的肢体活动,辨认各个方向。2.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上,教学在平面图上表示东、南、西、北,用方向词语描述平面图上物体间的位置关系。3.以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为基础,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辅助方向。4.“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和使用方向板。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实践活动领域实践活动安排四次、有三种类型:综合实践型:我们去植树“动手做”“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时实践。操作实践型:测定方向问题研究型:你能跳多远主要考虑结合学习内容相机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与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各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教材编写: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内容(现象、问题)→利用数学现实进行实践、思考(探索、研究)→形成数学结论(模式)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东西的结果有两种情况让学生平均分东西,得到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感受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有剩余把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进行数学化处理,初步感受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尝试用除式表示分东西有余数的情况,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操作、观察,加深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分一分、看一看、填一填,以直观结果与相应的表象为支撑,帮助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2、引导学生探讨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借助直观探讨竖式计算的方法通过分的直观显示,体会分的过程和结果利用分的过程和结果领会竖式计算的过程引导形成竖式计算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尝试探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利用已有经验解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3、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实际问题来加强对有余数除法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体会有余数的除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情景分为三段:解决植树棵数问题、实际植树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收集、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具有挑战性1.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

余数除法”的概念。2.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

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3.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

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

的计算方法。4.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

决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时、分、秒教学内容:1.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1时、1分、1秒。2.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3.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1时、1分、1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

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所以,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时”“分”和“秒”,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

1.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

入对钟面的认识。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认、读、写整时2.结合对钟面上“格”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3.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

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

难点。4.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

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5.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

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6.“动手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本单元编排的“动手做”,引导学生使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时实践。“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和11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几天的同一时间(如都是上午9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基本相同;如果间隔天数很多,即使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距。制作方法:“动手做”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块圆盘形硬纸板、一小块橡皮泥和一根稍长些的小棒。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橡皮泥固定在圆盘中心,把小棒竖直插在橡皮泥上。应该注意的是,橡皮泥和小棒所在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活动的结果发生错误。活动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教材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操作方法。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1.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

重属性。2.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

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

粗略描述。3.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

认识,辨认东、南、西、北。

4.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

北是教学的重点。5.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

西南”描述行走路线。【测定方向(综合与实践)】1.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

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

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

2.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结果

也随之变化。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2.用方块表示数,突出的是数所

表示的数量多少。3.用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突出

的是计数的位值原则。4.借助计数器和算盘数数,突出

的是“满十进一”。5.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的

是千和万的双重含义。6.用计数器表示数过渡到用算盘

表示数,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

求。7.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

末尾有0的情形。8.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9.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10.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

的教学功能。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用毫米作单位量短的物体简单的单位换算毫米和厘米的换算厘米和分米的换算教材编写:

1.联系厘米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分米和毫米联系厘米说明10厘米是1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操作、举例建立分米长度单位的表象在具体测量和观察中联系厘米认识毫米不足1厘米看中间的小格,认识1毫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既感受毫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又认识1厘米=10毫米观察实物建立1毫米长度的表象在感受毫米的应用中体会毫米的长度让学生通过比划、测量等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2.通过操作、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换算的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学习换算的方法

通过直观探索换算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探索换算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换算

通过测量进一步理解换算注意适当地抽象理解方法3.适当指导测量方法,合理表达

测量结果。4.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

择”和对“数量级”的把握。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

习过程中逐步优化。

加、减法口算中,一年级教学的一位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是基础性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可以分解成几道相连贯的基本口算而进行。所以说,本单元的口算教学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这里所说的资源,就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口算,以及把稍复杂的口算分解成基础性口算的经验。正是由于教学资源丰富,所以例1和例2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较大空间。(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算法。

(2)分析每一种算法,找到其特点、优点、缺点,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3)引起学生对进位、退位的注意,避免由此造成的错误。3.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

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

(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

方法。

4.结合加减法口算,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5.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

进位的处理。(1)联系旧知识,突出新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把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在此基础上继续教学三位数加法,应教学的新知识包括:百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百位进1,百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千位进1。

(2)回顾反思所进行的计算,总结计算法则。

两次“试一试”以后,教材分别提出问题“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在思考和交流中归纳笔算法则。

笔算法则讲述的是竖式计算的步骤、方法与注意点。法则的得出是对已经进行的一类计算经验的总结,更是以后进行同类计算的依据。从思维角度讲,得出法则是归纳推理,应用法则是演绎推理。所以,计算法则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效率。学生得出计算法则,必须理解算理,还要回顾反思进行过的一类计算。就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来说,应该整理笔算的过程和步骤:竖式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计算从哪里开始?为什么从个位算起?如何进位?为什么哪一位上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帮助学生得出计算法则,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概括水平。写竖式时,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对齐,百位上的数对齐,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满10向百位进1,百位满10向千位进1,三句话并成一句话,就是“哪一位上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成年人看这些概括似乎很简单,低年级学生学会这些概括很不容易。如果少数学生目前达不到这样的概括程度,应该允许他们把计算法则讲得“罗嗦”些。6.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的学习难点。

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等之所以成为教学难点,并不是它们有更多、更难的知识要教,而是学生利用已有的加、减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或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甚至前一位上是0,无1可退,还要从更前的数位上退1。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层层分解解决难点。7.结合加、减法验算,进一步引

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8.充分发挥不同计算题组的教学

功能。9.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

的估算方法。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认识角角的认识;角的大小及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认识和判断直角;认识和判断锐角、钝角教材编写:

1.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认识角的知识素材从常见的物品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角用钟面上的指针认识角的大小从一些物品上抽象出直角让学生认识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知

道角是指一类平面图形。2.让学生在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