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15篇)初二物理压强教案(15篇)
良好的教学教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压强教案,假如大家喜欢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掌握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亲密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白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沟通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
(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讨论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育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淌,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假如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讨论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叙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叙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老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假如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讨论,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开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叙述实验步骤:
一面叙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晰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讨论什么问题。实验时,留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专心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老师留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白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老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白什么问题?(学生答: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专心做实验的情况,激励同学们对问题的讨论精神,然后老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叙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讨论问题的精神,专心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老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留意事项和要讨论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假照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老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便利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照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专心实验,专心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熟悉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现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淌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淌,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知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头讨论。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果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进展,切不行为了赶进度,匆忙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熬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老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沟通。下面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日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日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牢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洁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转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爱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假如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殊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阅历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班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详细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洁现象和解决简洁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物理的爱好,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乐观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殊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班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根据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纳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沟通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意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详细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打算
1、教学媒体打算: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打算
采纳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留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打算: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现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熟悉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熟悉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老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老师的设问乐观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娴熟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详细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爱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亲密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纳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分,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爱好,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打算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打算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转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伴侣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老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欣赏、体会。针对问题乐观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安闲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伴侣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亲密关系,激发学习爱好。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加,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老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留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转变压力大小?
怎样转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掌握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老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乐观参加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根据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熬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讨论方法如掌握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纳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熟悉。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叙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专心体验并沟通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阅历,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爱好。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把握。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7)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分,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爱好,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猎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乐观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熬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班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奇怪 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讨论方法。正处于规律思维能力进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适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规律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熟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育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爱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忱。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分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老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掌握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讨论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老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方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2、3、4;
2、《练习册》P14: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8)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班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班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亲密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分,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爱好,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打算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习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分。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娴熟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习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习提问
展现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
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
1、压强计算公式
2、习题练习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习题检学部分
作业展现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
(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
(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相互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叙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白什么?
8、叙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熟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叙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熟悉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求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平方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叙述:
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
(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
(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
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
17、总结: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叙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9)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班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压强概念和公式的计算,本节内容既是建立在对于弹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础内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还设立了探究性实验,能够推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总结归纳能力逐步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下面谈谈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
八班级学生的规律思维正逐渐进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而本节内容与日常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易于理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如认为压力一定等于重力或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与压力有关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实验方式引导学生乐观思考,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规律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转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纳以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教法一方面将采纳设置情境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忱,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采纳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为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法采纳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老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乐观性为动身点,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采纳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同学课本中压路机压路、跳水运动员起跳及手压图钉的图片,进而向同学提出疑问,以上三副图片中物体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进而导入本节新课《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留意,并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学习爱好,图片结束后设置疑问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讨论的知识目标,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对于压力的理解与熟悉。
我会组织学生对于导入图片中所受压力进行分析,主要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我此时讲解压力的产生条件,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学生简洁思考后,我举出正例,物体不受其他力放在水平面上,再举出反例,用手戳胳膊,让学生意识到压力是不一定等于重力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压力是属于弹力的一种,但是对其方向、产生条件并没有系统的进行学习,而本节课重点要求学生把握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所以对于压力的相关知识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此时我会继续抛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用在受力物体身上的力是压力,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让一名学生演示双手夹铅笔并说出其感受,引发学生的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猜想,实验前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本次实验中由于需要讨论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使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怎样选取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才能明显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则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必要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实验详细步骤。实验结束后先由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再由我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后,乐观地组织学生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化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有较为清晰的把握,也能够熬炼其规律思维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接着是第三个知识点的讲解。
此时我会适时在学生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物理学中利用压强表示压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并对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进行讲解,举出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详细数值,并由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把握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之后,系统地对于压强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是对增大或减小压强这一知识点的讲解。
我会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增大或削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再列举其他的方式或例子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此环节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两人一组合作,利用网格纸中测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详细数值,根据今日所学的知识讨论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设计意图:增大和减小压强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都是以问答法的方式进行,但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以致用,本环节中让学生转变以往的听课方式,在教室中自由讨论合作,估算自己对地压强数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压强的公式进行简洁计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中的物理量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我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工具,如指甲刀、火车枕木等如何利用压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七、说板书设计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详细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现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头,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爱好,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转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转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洁现象和解决简洁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爱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育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洁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掌握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熟悉。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纳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纳的学法为:
(1)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现象,通过对比,提出问题。
(2)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掌握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
(4)学会把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捏鸡蛋
(1)用两指捏;
(2)把鸡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通过学生阅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借助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现,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阅历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尖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纳的讨论方法——掌握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掌握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现)。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便利,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展学生的制造能力,我给每小组打算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针子、图钉、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应掌握___________不变,转变________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三、选择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选择的器材第一种用海棉、肥皂;第二种用肥皂、图针、钉子。第三种用手压钉子两端。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育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知道转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培育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洁现象和解决简洁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使学生熟悉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掌握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熟悉,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纳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纳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分),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全都)。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掌握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适,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详细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乐观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现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料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动身,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掌握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感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方向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12)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做到讲解正确,指导有力,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乐观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班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老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白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熬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掌握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爱好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纳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六、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老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现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爱好。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头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掌握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根据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现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什么app能查到期末试卷及答案
- 汕头区三年级试卷及答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三单元复习练习教案
- 2025重庆铜生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3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经济师道路运输行业合同管理与纠纷预防备考资料
- 2025商务合同中和与或限定的责任范围及英译技巧
- 腈纶纤维的太阳能热利用性能考核试卷
- 组织结构变革与创新能力考核试卷
- 柑橘种植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考核试卷
- 果蔬批发市场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考核试卷
- 2024年长安汽车行测笔试题库
- 2024年度一带一路贸易促进与合作合同2篇
- 临床试验项目质量管理
-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企业运输员培训
-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 外卖站承揽合同范例
- CNAS-CL01:2018 培训教材: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订单管理制度
- 高校老师三年发展计划
- 《国土空间规划》-实验教学大纲
- Module6Unit2HappyMidAutumnFestival(课件)英语四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