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南京织锦行业的发展历程
自从被俘的朱元璋开始,他对稳定政权的经济实力有着深刻的影响。定鼎金陵之初,即以“广征全国一半以上工匠进京都服役,以促进南京工商、手工业发展,支撑朱氏江山”的大手笔,诏令天下,将各行各业10万能工巧匠,召集安置在城南一带。于是渐次出现了诸如弓箭坊、鞍辔坊、染坊、织锦坊、毡匠坊、璇工坊等手工作坊群落,后统称“明代手工业十八坊”。工匠们辛勤劳作,生产军品、民品,为国计民生服务,完全融入了金陵这座城市。至今南京门东门西尚有不少以“坊”命名的街巷,还依稀珍藏着古都商脉的烙印,见证着大明王朝手工业的辉煌。织锦坊、机坊南京云锦,因善于用金银丝线装饰织物花纹,使得整件织物金彩交辉,灿烂辉煌,达到富丽高雅的艺术效果,故被誉为“寸锦寸金”、“中华一绝”、“东方瑰宝”。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指出,“南京云锦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云锦发端于东晋。刘裕灭秦后,将长安织锦工匠大批迁移建康(南京)秦淮河畔。当时沙湾、颜料坊、丝市口、镇淮桥一带,即成为机坊和丝织工人聚集之地。据《洪武京城图考》记载,当时南京织锦共有三坊:织锦一坊在聚宝门内铜树湾街,织锦二坊在镇淮桥北旧国子监街,织锦三坊在织锦二坊北关帝庙。这三个坊的所在位置地势较高,无潮湿之气,织造出来的丝绸缎帛不易霉烂。加上秦淮河在沙湾一带拐了个弯,水质利于染色。于是,当地居民收购蚕丝,家庭手工业、缫丝业尤为发达,“机坊”遍布,“处处见缫车,家家临河染”。《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道:“然居民丛集,烟火万家,机杼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锦绣成坊,足胜杏花春色。”随着帝王、皇妃和蒙古、西藏贵族对云锦的喜爱,西五华里秦淮河两侧,出现了更多机坊、染坊、织锦坊。门西小门口的魏广兴、张家先,五间厅的贾锦熙,集庆路的张庆一,胭脂巷的李昌仁等,都是当时的织锦大户,仅魏广兴和钓鱼台的于启泰,都拥有3000台以上织机,其年产量由此可见一斑。南京门西织锦业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艺术“产品”,有流传民间的七仙女和仙鹤街的神话传说,有对奉为云锦娘娘青溪小姑的崇拜祭祀,有深深烙上云锦业印记的大街小巷地名,更有机坊织机旁诞生的民间方言说唱———白局。这一切都在叙述着云锦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过去织锦工人开织一件云锦作品前,都要焚香叩拜织神七仙女、祭祀拽花祖师蒋公。民间传说七仙女是云锦的发明者,织锦时她做上手,负责织梭。而织绢能手蒋公是她的下手,专门拽花。蒋公天天拽花,觉得枯燥乏味,想与七仙女调个位置,哪知道自己当了上手,竟手忙脚乱,相比七仙女简直有天壤之别,于是只好换回老位置,踏踏实实当下手拽花。五“染坊”、“颜料商行”与“代物”颜料坊位于长乐路路口北,升州路南,西五华里秦淮河中段东侧,全长约300米。早在唐宋时代,我国染色工艺就很有名,随着南京丝织、棉织手工业的发展,染色技术大幅度提高。由于秦淮河柳叶街、水西门一带染坊林立,几乎家家热气腾腾,都能染丝染布。邻近牛市、新桥的这条小巷也就逐渐聚集起众多颜料商行,各地颜料商南来北往,如过江之鲫,生意兴隆,故这条巷子的名字———“颜料坊”,也就越叫越响了。染坊、颜料商行云集,成为明代云锦织造业发达的历史见证。明初《洪武京城图志》里,就将颜料坊作为重要坊市之一,予以记载。随着染坊、丝织业的发展,也带动茶馆、酒馆、旅馆的发展。在颜料坊有几个遐迩闻名的场所:颜料坊19号,百年玉清池,艺风楼藏书楼,国学大师夏仁虎故居,90号山西会馆等。其中颜料坊86号,不但是文史专家夏仁虎的诞生地,而且还是夏家代代相传的祖业。夏仁虎(1874—1963)字蔚如,号枝巢,南京世族。他自幼聪明,3岁起开始识字,11岁时即跟随著名方志学家陈作霖习文,对乡邦文献情有独钟。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突出的是,他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在北伐军向北京推进,取得节节胜利时,军阀张作霖打算将故宫珍宝席卷一空,带出关外,继续做他的“东北王”。夏仁虎得知这一信息后,当面向张作霖直言利弊,劝他千万不能像孙殿芳一样成为历史的罪人,张作霖这才打消了私拿故宫文物的念头。因为夏仁虎的谏言,故宫的文物安然无恙。在保护国家文物上,夏仁虎是位鲜为人知的有功之臣。夏仁虎一生著作甚丰,涉及文、史、经学、民俗学,皆有大的建树,尤其是在方志学方面,除了主修《北京市志》,重修《江苏通志》外,他还为家乡南京编著了《秦淮志》、《玄武湖志》、《岁华忆语》、《南京明遗民录》等,对普及乡邦文献知识,宣传地方民俗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机坊、染坊”等官本和“海禁大开”—缤纷颜色大染坊方志学家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载,“染坊则在柳叶街、船板巷附近,盖秦淮西流水以之漂丝,其色黝而明,尤于玄锻为宜。犹之镇江大红、常州果绿、苏州玉色、西湖杭色,皆迁地弗能为良也。”柳叶街,位于西五华里秦淮河南岸,上浮桥、下浮桥之间。这一带染坊特别多,紧临秦淮河,取水便捷。那时的秦淮河有三个源头,河水清澈,含有矿物质较多,尤其是单宁酸成分,能够在染色时起到天然的触媒(催化)作用,使得从这里漂洗出来的丝,色泽发亮,摸在手上更有一种柔滑的感觉,在全国数一数二。柳叶街向南联通钓鱼台、沙湾、镇淮桥,由于水路便捷,这一带成了明代南京丝织业的中心。每年四五月间,来自溧水、句容和苏北、皖北以及浙江海宁、湖州等地的蚕农,肩挑船运,大批上等蚕茧来此销售。柳叶街、沙湾的织匠、染匠纷纷收购缫丝。长期以来,句容、溧水等本地的“土丝”用作织纬线,而来自浙江湖州等地的“湖丝”则在织玄锻时作为经线。时不分春夏秋冬,秦淮河的码头上都是一片繁忙的漂洗景象。染坊大都属家庭作坊,尤其笃信职业行神,家里常设神龛,供奉染匠祖师梅葛仙翁。图上仙翁站立高处,将染好的布和丝绦搭在高高架子之上,旁边还有工人在染缸里用大木棍搅动染的素色绸布。染坊大都前店后坊,后院排满大小染缸,分青、兰、黑、红四色。院里纵横交错的晾衣绳上悬挂染好、漂洗干净的色布彩绦,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史料记载:当时的染坊大致有分工,“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杂色坊染黄、绿、紫、水墨、虾青、驼绒、古铜、佛面金;而漂坊则专染黄糙白等。”经秦淮河水漂过的丝,最适宜织造“玄色缎子”、“天青缎”,故当时的南京有首民谣流传甚广,“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大报恩寺塔)”,将南京四大“名角”尽收一诗,亦可见玄色缎子信誉之高。清代初,也曾有人在秦淮河上游开染坊,因污染较重,污水一直从上中游冲下去,使得原本清澈的秦淮水变得污浊不能饮用。后来,官府规定,染坊只许设在十里秦淮下游,这样,柳叶街、水西门的染坊也就更趋集中。到了清末,海禁大开,欧、美诸国纷纷来华推销其纺织品,由于物美价廉、结实耐用,严重挫伤了民族工业、丝织业的发展,致使大批机坊、染坊倒闭,工匠失业。时人有诗叹曰:“机声轧轧说门西,旧事凄凉未忍提。一自呢绒来异域,云锦无复望中迷。”第四,市场上,出现各类工具和首饰刚走进西五华里秦淮河不远处,有一座饮虹桥,过去叫新桥,位于长乐路和集庆路交接处,古称凤台坊。在新桥东、升州路秦状元巷南有一条老街名叫“银作坊”,它和著名的铜作坊、铁作坊一样,都是手工艺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由于明代都城建设的需要,西五华里秦淮河两岸成了各种手工业者居住地,因而也形成了南京最早的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上除了粮食、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外,也出现了铁、铜器皿和衣饰等商品。沿河商家多为“前店后坊”,东吴孙权将此地立为“大市”。《客座赘语·市井》载,“铜铁器则在铁作坊……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银作坊主要打制银质饰品,包括儿童饰品银镯、银项链、镌刻平安富贵的银锁片、银项圈、银铃铛等;另外,还有女性首饰,诸如银簪、银手镯、手链、耳坠之类。在银作坊,人们满眼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老银匠将带弯头的吹管含在嘴里,深深吸一口气后,便将面前的酒精灯火焰吹成一条蓝荧荧的细火,银块置于火焰中渐渐发软,然后放在铜模子里细敲慢打;成器后取出放进白矾水里,为银首饰上光;再放在小砧子上,锉去毛边毛刺,一件锃亮的银首饰就大功告成了。用铁一带一路,实现行业发展“故事”铁作坊和银作坊处于一条线上,和中华路近乎平行。铜作坊北至升州路,南端接金沙井巷口,再向南延为铁作坊,至长乐路路口。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铁作坊、打铁匠几乎消声敛迹,但在解放前,铁作坊却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有很多铁家什,都从这里流进流出。铁作坊里,支起一只焦炭炉,小徒弟坐在一边吃力地拉着风箱,炉里的火焰随之一腾一腾地像跳舞,大师傅站在高温的炉前,用铁钳夹起通红的铁具,放在铁砧上叮叮当当反复敲打,直到铁具“有模有样”,随后将之投入水桶中淬火,“嗤”的一声,一个铁具就打成了。铁作坊各家店铺的贴墙根处,大多摆放着各种生产工具,有镰刀、锄头、铁镐、铁锹,以及生活用品菜刀、铁铲、铁勺等。等待着用户来现场看货采购。如果你看到铁匠铺拥有冶铁炉和鼓风机,说明这家铁匠铺实力雄厚,可以生产出工艺更精的铁制产品。在铁作坊还流传这么一则历史小故事。说是正德年间,家住饮虹桥南的按察使李熙(现牛市25号27号是其故居),“每赴衙门,必过铁作坊,铁匠造作自如,多坐不起身,饮虹怪之。”(见《金陵琐事》)后来,李熙将此事告之中城御史,御史将铁作坊的铁匠找来诘问。众铁匠说:“我们坐不起身,相沿已久,当年倪尚书老爷家住本坊,亲自关照我们,不用见官起身。现在李大人要我们起身,那我们就听李大人的了。”中城御史将此事反馈给李熙,李熙听后,亦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比起倪尚书不免汗颜,从此不再计较这类小事,待人接物变得宽容厚道,人们尊称其“饮虹先生”。铜作的热作热作铜作坊位于升州路南,有秤砣巷、羊珠巷、金沙井与其贯通。这里是古代铜匠聚集的一条平常无奇的城南小巷。当初叮叮当当传递着繁忙的信息,专门为客户打制各种铜壶、铜盆、铜锅、铜脚炉等器具,也有专门为娃儿们打制铜锁、铜项圈、铜筷子的。黄铜似金,寓意大富大贵,故还有人在铜作坊定制黄铜盆,送给庆寿的老寿星,寓意日进斗金、坐享清福。当年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对铜器有这样的评价:“铜器入水千年其色青,入土千年,其色绿,间有结成厚块,刮之见赤,若丹砂者,谓之锅巴斑,皆铜之精华为之也。其未经入水入土者,则其色纯黝而有光,名曰传世古。”铜作坊干活分热作、冷作两种。热作是把杂铜在坩埚中化为铜水,浇进泥模,铸出铜勺、铜铲,冷却后即成黄铜器皿。冷作则是修理铜器不用生火,全用铜铆钉、铜钯子、铜皮,有的还配铜钥匙。整个铜作坊,每天敲敲打打,十分繁忙。就拿产自铜作坊的铜铃来说,当时的用途十分广泛。过去的消防局接到火情后,把金黄色的铜铃挂在救火车驾驶室的车窗外,一路呼啸疾驶,副驾驶位置的救护人员,则一股劲儿摇动铜铃,急令行人避让,以赢得宝贵的时间。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筹款保证金合同
- 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文具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
- 2025年签订合同通知模板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 年、月、日 |北师大版
- 2025年学习雷锋精神62周年主题活动方案 汇编3份
- 第六单元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安徽)
- 2025年湖北省荆门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衡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度员工宿舍租赁合同附带物业服务合同
- 中央2025年全国妇联所属在京事业单位招聘9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课件
- 机器狗:技术成熟性能优越场景刚需放量在即2025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知识培训
- 《加油站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生态安全》课件
- 2025年春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 1.北京的春节 练习题(含答案)
- 抗震支架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 GB/T 45071-2024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修订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