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_第1页
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_第2页
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_第3页
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_第4页
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土坡特大桥施工阶段静力抗风受力分析

花土坂特大桥位于花土坂内侧。这是一座单线桥。孔宽6.32m,宽(64m)104m64m,长678.55m。主跨上部采用单箱单室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最大跨度104m。6#~10#主墩均为圆端形空心桥墩,其中8#墩高110m,其结构尺寸如图1所示。该桥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深谷垭口之中,长年大风,环境恶劣。主跨上部采用悬灌法施工,最大悬臂长51m。在最大悬臂浇注状态时,桥墩处于最不利受力状态,保证此时桥墩的稳定和受力安全是该桥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以8#墩为例,在最不利情况下对其在施工过程中的静力抗风受力进行分析,以确保大桥施工安全。1荷载和抗风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静力抗风计算考虑的荷载主要有恒载(包括已浇块件、正在浇筑的块件、挂篮重和下部构造重)和上下结构的风载。抗风计算中取2种情况进行荷载计算。工况一:正在浇筑最后一段块件,不平衡重量最大;工况二:块件全部浇筑完成,结构处于最大悬臂状态,仅剩余合龙段未浇筑,此时悬臂最大,处于最不利状态。1.1加载(1)上悬灌梁重力的确定8#墩两边悬灌重量见表1。由于悬灌梁两边完全对称,两边设计重量完全一样。考虑到花土坡特大桥7#墩和9#墩上悬灌梁设计不完全对称,其两边重量相差约3%,再考虑施工中的不均匀性,上部已浇块件的重力以墩中心为界,一侧按设计重量的103%计,另一侧按设计重量的97%计,两边总重量相差6%,荷载如图2所示。在施工中,同时灌筑对称施工的两段时,两边重量相差控制在100kN以内。①工况一悬臂长47m,其墩顶荷载N=31760kN。计算不平衡弯矩时,每一节段梁重心取每节段1/2位置,不平衡弯矩Mz=19414kN·m场景2悬臂长51m,其墩顶处:N=33556kN,Mz=22054kN·m。(2)最后一段中的一段浇注最后一节梁段时,不同工况时最后一节梁增加的力计算如下。不平衡重的计算设计要求悬浇混凝土时尽量对称,其不平衡重力要求控制在100kN,而梁段重为898kN。计算时不平衡重力按一侧为最后块件设计重力加100kN,另一侧为减100kN,悬臂长49m。则墩顶处:N=1796kN,Mz=9800kN·m。场景2在已浇块件中已计入,则N=0,Mz=0。(3)由于挂篮和安装机的负荷,一个挂篮最大重量为550kN,施工机具设备等最大荷载按150kN考虑,合计为700kN。重量的2.4倍考虑计算时,挂篮及施工机具设备的不平衡荷载按其重量的0.4倍考虑;悬臂长度按最后一节段梁重心计算,悬臂长49m。则墩顶处:N=1400kN,Mz=13720kN·m。场景2不计挂篮及施工机具设备荷载不平衡荷载差,则N=1400kN,Mz=0。(4)墩体负荷计算出墩身混凝土体积为7441.6m3,混凝土容重取25kN/m3,则墩身重量N=186040kN。1.2风载按照《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96),为确保安全,最大悬臂施工时风载采用100年一遇频率,基本风压W0=500Pa。(1)梁部纵向风力梁部横桥向迎风面如图3所示,悬灌梁最大悬臂时,伸臂端部有4m直线段,支座跟部有2.6m直线段。为了计算方便,不考虑直线段影响,全段范围均按抛物线考虑,y=4.5+x2/635.92258,这种考虑对结构计算偏于安全。经计算,横向迎风面积A1=299m2;面积形心位置x0=28.47m,y0=3.06m。梁部纵向受风面积较小,计算中不考虑梁部纵向风力。由横桥向风荷载产生竖向风力受风面积,梁部顶宽为7m,悬臂长51m,每边升力面积为A2=357m2。(2)风压梁部横向—①纵横向风压根据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每边作用于桥梁上的风荷载强度式中:W0—基本风压值,取500Pa;K1—风载体型系数。梁部横向受风取K1=1.3;桥墩横向属于短边迎风的圆端形截面,但L/b=1.28<1.5,按圆形截面考虑,取K1=0.8;横向属于长边迎风的圆端形截面,L/b<1.5,取K1=0.8;K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梁部结构均离地面高度在100m以上,梁部横向取1.56;墩身高度0~110m,K2值从1.0~1.56范围变化,而墩身为变载面,宽度在14.62~7.5m范围内变化。桥墩宽乘以K2值基本为一常数,其横向最大值为14.68m,最小12.08m,纵向最大17.43m,最小15.39m,见表2;为简化计算,取桥墩宽乘以K2为一常数,横向为14.68m;纵向为17.43m;K3—地形条件系数。该处位于峡谷风口区,取1.3。对于梁部横向:由式(1)计算得W=1318.2Pa。对于墩身:由式(1)计算得横纵向风压均为W=520K2Pa。风载升力系数横向风荷载产生的竖向风压式中:K2、K3—意义同公式(1)。K2取1.56,K3取1.3;K4—风载升力系数,取0.4。由式(2)计算得Wv=405.6Pa。(3)风负荷合控制结构验算横向风载采用100年一遇频率,不平衡风载情况按一侧为100%,另一侧为50%,采用这种风载组合控制结构是安全的。其计算图式如图4所示。梁部横桥向水平力Qh=(1+0.5)A1W=591kN。支座高度为330mm,梁部横桥向水平风力重心距墩顶为4.87m,每边风力重心距墩中心为22.53m。则在墩顶处横向弯矩Mh=2878kN·m;扭矩T=4440kN·m。竖向风载组合结构不平衡竖向风荷载按一侧为100%,另一侧为50%,采取这种竖向风载组合结构是安全的。梁部竖向升力Pv=(1+0.5)A2Wv=217kN。在墩顶处产生的纵向弯矩Mz=1846kN·m。墩身厚度计算计算图式如图5所示。墩身横向风荷载qh=b1W,其中b1为墩身纵向宽度。经计算qh=7.634kN/m。横向水平剪力Qh=qhH,其中H为墩身高度。经计算Qh=840kN。横向弯矩Mh=QhH/2=46200kN·m。纵向水平剪力qz墩身纵向风荷载qz=b2W,其中b2为横向宽度,经计算qz=9.064kN/m。纵向水平剪力Qz=qzH=997kN。纵向弯矩Mz=QzH/2=54835kN·m。2梁段荷载的不平衡产生弯矩的情况根据可能发生的施工情况,施工阶段的荷载按以下工况进行2种组合。组合一正在悬臂浇筑最后一段梁段,未出现异常大风。这时的荷载组合为:已浇梁段竖向荷载和其不平衡产生的恒载弯矩,挂篮重(包括挂篮及施工机具设备不平衡产生的弯矩)以及最后一块梁段荷载(包括竖向荷载和其不平衡性的恒载弯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风载较小,不考虑其影响。荷载组合结果见表3。组合二大风时,最后一段块件已经浇筑完成,边跨还未合龙,处在最大悬臂状态。这种的荷载组合为:已浇梁段荷载(包括竖向荷载和其不平衡产生的弯矩)以及风载,荷载组合结果见表4。3墩体强度测试3.1墩底截面面积墩顶截面按空心顶墩身截面计算,壁厚0.78m,圆端形直径D=7.5m,不考虑钢筋的作用,如图1所示。计算得截面面积A0=19.734m2;截面惯性矩Ix=131m4,Iy=256m4。为偏于安全,墩底截面按空心底墩身截面考虑,壁厚取2.94m,D=14.62m,如图1所示。计算得截面面积A0=120.173m2;截面惯性矩Ix=2385m4,Iy=4349m4。3.2计算截面刚度截面应力计算公式为式中:σ—截面应力;N—截面压力;M—截面弯矩;h—计算点的高度;I—截面惯性矩;[σ]—墩身C30混凝土容许抗压强度,取10.5MPa。(1)mpa表达墩顶应力由式(3)计算得σ=(1771±1226)kN/m2=(1.771±1.226)MPa<[σ]=10.5MPa。墩底应力由式(3)计算得σ=(1839±131)kN/m2=(1.839±0.131)MPa<[σ]=10.5MPa。(2)载荷组合2客车疲劳试验pca计算墩顶应力由式(3)计算得σ=(1.760±0.54)MPa<[σ]=10.5MPa。墩底应力由式(3)计算得σ=(1.837±0.219)MPa<[σ]=10.5MPa。墩身强度核算顺桥向墩顶应力不控制。墩底应力由式(3)计算得σ=(1.839±0.236)MPa<[σ]=10.5MPa。在施工过程中,墩身强度均符合要求。扭矩较小,应力不控制,不作验算。4抗弯刚度计算墩身稳定的计算图式,为上端自由、下端固定,用欧拉公式计算临界力,即式中:E—混凝土弹性模量,取3.1×104MPa;I—墩身抗弯刚度,取墩身最小截面墩顶截面顺桥向抗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