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_第1页
专题八 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_第2页
专题八 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_第3页
专题八 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_第4页
专题八 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立足城乡发展,培植家国情怀01目录课前先“自测诊断”,为课堂针对学习找到努力方向02层级(一)以评价“基本知能”为目标的主干基础考法03层级(二)以“关注时代”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应用考法04层级(三)以强化“综合思维”为目标的实践创新考法05专题验收评价课前先“自测诊断”,为课堂针对学习找到努力方向(真题为主训)高考导向一站练明[集训真题·明考情](2023·浙江6月选考)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1.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2.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四幅图明显可以看出该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延伸,所以说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图文中没有信息表明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的影响,B、C、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已建设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镇,该城市为县级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卫星城镇,B错误;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已建设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2023·广东高考)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3~4题。3.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4.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第4题,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2022·浙江1月选考)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读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5.该高铁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是(

)A.Ⅰ主要功能为科研、行政等B.Ⅱ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C.Ⅱ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均大于ⅠD.Ⅲ主要功能为居住、文化、教育等6.高铁新城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是(

)A.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旅游城市B.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城市C.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城市D.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都市圈核心城市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Ⅰ核心圈层与高铁站的交通枢纽关联性最强,是高铁站交通服务区域,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高速的服务,匹配高铁客流商业、办公,酒店住宿等,A错;Ⅱ圈层是对Ⅰ圈层功能的补充及相关功能的延伸拓展,功能包括办公、商务、居住,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B错;Ⅰ核心层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所以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更大,C错;Ⅲ圈层相对于Ⅰ、Ⅱ圈层,在功能组织、空间结构等方面,与高铁站场枢纽关联性较弱,属于在Ⅰ、Ⅱ区域的兴起带动下,周边人流的聚集区域,大部分为居住、文化、教育等,D正确。第6题,高铁增强了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密切联系,高铁新城依托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协调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D正确。(2022·广东高考)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7~8题。7.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8.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头部的两个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正确;单核模式是城市群中只有一个中心城市,A错误;多核模式是城市群中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城市,C错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无法判断中心城市的数量,D错误。故选B。第8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正确;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的用地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正确;建城历史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影响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2023·海南高考)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10.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答案:9.D

10.C

解析:第9题,由材料“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可知,D正确。第10题,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河流水位高时,会通过河涌水网倒灌。因此,在主汛期,应关闭水闸,防止倒灌;当古村落内涝时,可开闸放水排涝,故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C正确。(2023·山东高考)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1~13题。11.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1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答案:11.A

12.C

13.B

解析:第11题,与2010年相比,2020年该市总人口减少,说明该市人口以流出为主;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减少50.6万,说明其人口以流出为主;市辖区常住人口增加6.9万,说明其人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故选A。第12题,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符合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即青壮年劳动力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与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入,老龄化状况得到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大。故选C。第13题,图示地级市2010年人口为214.3万,2020年人口只有170.6万,城市人口较少,应为中西部或东北地区城市,经济不发达或工业衰落,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故选B。考情定位1.在载体范畴上,从“城市”内部走向“城乡”之间近年来,考题倾向于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而考查城市局部区域的题目逐渐减少。乡村聚落作为新增主题,无论是从时代发展还是学科素养要求上,都是备考的重中之重,更是未来高考的考查热点。2.在考查重点上,从城市“功能”布局转向城市生态、形态传统的考题侧重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和判断,而近年考题凸显了向城市宏观发展方向、聚落形态、生态化建设方面的转变,与之相呼应,考查的城市区域尺度和角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3.在命题材料上,从“平面”图形转向“多元”形态从近几年各地的试题中看出,有的材料是统计图表,有的是平面示意图,情境材料呈现多元趋势,既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和阅读技能的难度,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主动性。系统思维·理线索层级(一)以评价“基本知能”为目标的主干基础考法(学生为主体)高考考法三层研透题点(一)城乡空间结构[自主诊断]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虚线圈内区域交通设施、金融设施、医疗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密度都比较高,说明该区域应为城市核心区域,地租较高,商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较强,因此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商业和住宅,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带状,此类城市空间形态一般是受地形、河流、交通线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可排除C、D选项。航运便利的河流对城市空间形态有明显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常沿河流延伸,呈带状,但我国西北地区航运不发达,且其他类型的交通线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有限,排除A选项。在山区,地形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城市多沿谷地延伸,呈带状,选项B正确。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大城市核心地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甲、乙、丙、丁四大商场都是商业综合体,推测竞争力最小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4.该区域以中档普通住宅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历史

C.政策

D.位置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四大商场中,丙商场没有临商业主干道,也不在交通干道“十”字交会处,没有交通优势,且和甲、乙两商场距离近,竞争力最小。故选C。第4题,大城市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价高。按经济因素考虑应以商业区为主,实际却是以中档普通住宅为主,应是历史因素造成的;政策不会导致大城市核心地带以中档普通住宅为主。故选B。因城市功能区分化加剧而导致的职住分离(即工作区与居住区空间上不一致)是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读我国某大都市某年工作日9:00市区主干道早高峰交通拥堵状况示意图,完成5~6题。5.根据图文信息,该都市最大的就业基地最可能位于(

)A.甲附近的城西侧

B.乙附近的城东北C.丙附近的城东南

D.丁附的近城西南6.仅从职住分离的程度分析,最有利于缓解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城市空间结构为(

)A.产业集中的同心圆结构 B.分工显著的扇状结构C.舒展紧凑的多核心结构 D.交通密集的棋盘结构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严重交通拥堵的区域位于乙附近,从城区的角度看,位于城区的东北部,B正确。第6题,产业集中的同心圆结构将产业集聚在一起,会加剧交通拥堵,A错误;分工显著的扇状结构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相对拥堵,B错误;舒展紧凑的多核心结构,这种结构中没有特别集中和高度综合的中心,而是存在若干个专业化、具有不同产业功能导向的服务中心,故最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C正确;交通密集的棋盘结构,交通道路交错纵横,会导致产业集聚的路段非常拥堵,D错误。(2023·杭州联考)下图为西安市主城区工厂、居住小区、公园和大型超市的点状空间分布状况,交通因素在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完成7~8题。7.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A.工厂、居住小区、公园、大型超市B.工厂、大型超市、公园、居住小区C.公园、大型超市、工厂、居住小区D.居住小区、公园、工厂、大型超市8.关于城市交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地铁线路布局—交通功能变化—工业功能布局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B.地铁线路布局—交通功能变化—居住、商业功能布局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C.高速铁路布局—交通功能变化—居住功能布局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D.高速铁路布局—交通功能变化—仓储、商业功能布局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甲主要位于城市外缘,临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应是工业区;乙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应为大型超市;丁位于乙的周围,占地面积最大,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应为居住小区;丙分布最为广泛,为公园,所以B正确。第8题,地铁交通方便市民出行,能够缓解城市地面的交通拥堵问题,地铁网络建设总是先于城镇化进程,利于控制城市的占地规模,影响功能区的布局,从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所以B正确。[一点就过]一、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1)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1)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2)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二、城市功能区的两个要点1.“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看人流量变化商业区昼夜人流量差别最大,白天人流量多,晚上人流量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流量昼夜差别最小续表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2.“三原则”合理布局城镇功能区题点(二)城镇化[自主诊断]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5.40%。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流动人口市民化将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下图表示2001—2018年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对应的城市是(

)A.广州、深圳、上海、北京 B.深圳、上海、北京、广州C.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D.北京、广州、深圳、上海2.研究表明,超大城市户籍人口转化受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供水、人均公园绿地等要素的共同影响。对4个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限制最小的因素是(

)A.千人床位数(医院) B.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C.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 D.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中,上海常住人口最多,因此①对应上海,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第2题,千人床位数(医院)属于医疗资源,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属于教育资源,超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且优越,对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是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重要因素,排除A、B。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紧张,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的大小,是城市水资源是否丰富的重要指标,会限制流动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的数量,排除C。相对比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供水来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人口的影响较小,对流动人口是否转化为户籍人口的限制最小,D正确。(2023·湖丽衢联考)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按照统计对象的不同有县域城镇化率、地级市城镇化率等。下表为西部地区部分普通地级市城镇化率表,完成3~4题。注:数据来源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城市克拉玛依乌海(内蒙古)嘉峪关包头石嘴山(宁夏)常住人口(万人)49.0355.6631.2727.0975.14城镇人口(万人)48.1253.0929.5323.3458.56城镇化率(%)98.1495.3794.4386.1677.923.上述地级市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市域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较低②部分城市因矿产开发使非农产业人口集聚③西部大开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④户籍制度的变化,农业人口转为城市居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下列措施,有利于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是(

)A.加快撤县设区建市的进度 B.提高耕地的非农使用率C.推进县城房地产业大发展 D.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上述地级市生态环境较差,市域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较低,人口主要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市区,①正确;上述地级市部分城市因矿产开发,人口开始从事非农业活动,使非农产业人口集聚,②正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的变化对地级市人口城镇化率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第4题,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各县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D正确;加快撤县设区建市的进度,无法推动该地经济发展,A错误;提高耕地的非农使用率,会使耕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B错误;上述地级市人口总量小,不适合县城房地产业大发展,C错误。故选D。(2022·台州模拟)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下图是海绵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海绵城市对城市局地水循环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输送6.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

)A.产流

B.地表入渗C.排水

D.蒸发、蒸腾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海绵城市建设不影响降水、水汽输送环节,A、B错误;海绵城市建设会使蒸发、蒸腾作用增强,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C错误;建设海绵城市显著改变了城市地面状况,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即径流输送,D正确。第6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地表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因此,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产流,A正确;地表入渗增加,B错误;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排水设施的建设会增多,排水更通畅,C错误;海绵城市建设会使蒸发、蒸腾作用增强,D错误。[一点就过]1.城市发展的“一二三四”一个根本和动力生产力发展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推动力二类区位因素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基础)和社会经济因素(主导)三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历经初期阶段(<30%)、加速阶段(30%—70%)和后期阶段(>70%)四种形态(人口流向变化)即城镇化(乡村→城市)、郊区城市化(市区→郊区)、逆城市化(城区→农村、小城镇)、再城市化(迁回市区)2.城市的两大区域功能作用发展阶段表现空间集聚第一阶段多种部门和资源集聚→经济核心区形成和发展→超过一定规模→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利益下降→集聚作用衰落→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生活质量等问题日渐凸显辐射功能第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之间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紧密联系3.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也不同。如表所示: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和湿地面积,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交通拥挤合理规划城镇功能区;完善城镇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等4.现代城市的三大建设方向(1)海绵城市:借助城市湿地和水系,运用生态学原理,发挥水循环的作用,实施雨污分流,缓解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生态城市(3)智慧城市: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缓解“大城市病”。题点(三)城镇体系建设[自主诊断]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19个国家级城市群。右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也有成熟型城市群;东部地区也有成长型城市群;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培育型城市群;读图可以看出,由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所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第2题,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应该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大都市化是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的城市区域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据此完成3~5题。3.甲、乙、丙分别是(

)A.纽约、东京、上海

B.上海、纽约、东京C.东京、纽约、上海

D.纽约、上海、东京4.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发展特点是(

)A.城市扩张逐渐放缓

B.核心区增长已停滞C.内城区变化很显著

D.边缘区大规模开发5.丙大都市未来发展需要重点规划的是(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B.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C.推进拆旧建新,保证内城区向外扩张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答案:3.A

4.D

5.B

解析:第3题,由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一直是最大的,应是纽约,丙城市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中是最小的,可以判断是上海,则乙就是东京。第4题,由图可知,乙大都市城市扩张先放缓后略有加快,A错误;核心区一直在增长,并没有停滞,B错误;内城区在三个时期变化较小,C错误;边缘区变化明显,可能是大规模开发导致,D正确。第5题,丙大都市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但规模依然小于甲和乙。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应该控制城市规模,应该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A错误;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可能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可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B正确;内城区的空间范围变化较小,拆旧建新成本较高,可能会有重复建设,C错误;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密集人口提升居住质量,D错误。[一点就过]1.正确认识城镇体系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科学发展的有机城市群体。(2)差异性数量差异等级不同的城市,数量规模不同空间差异等级不同的城市,彼此距离不同功能差异等级不同的城市,服务范围不同门槛差异等级不同的城市,门槛人口不同2.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及卫星城镇的大城市地区。(2)由若干规模相仿的大中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所组成的多中心的城市集群。(3)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大中小各类城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3.城镇体系中城市等级高低的判断根据城市职能判断一般职能种类越多,级别越高的城市,其等级越高。例如:首都>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乡镇根据城市的数量多少判断城市数量越少,等级越高。反之,等级越低根据其他特征判断在同一区域内,一般位于交通干线交会处的城市,其等级高于交通不便地区的城市层级(二)以“关注时代”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应用考法(教师为主导)高考考法三层研透命题动向(一)新农村建设,从时代课题走向命题热点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正当其时。而这个时代课题也顺应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走向命题热点,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系统、深化认知]1.新农村建设的目标(1)生产发展;(2)生活宽裕;(3)乡风文明;(4)村容整洁;(5)管理民主。2.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经济建设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政治建设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文化建设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续表社会建设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法制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综合、应用体验](2022·杭州一模)下图示意1992—2020年我国某乡村聚落中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面积大小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村落中A处为家庭工厂集中区,B处为新建住宅居住区,C处为传统古建筑居住区。据此完成1~3题。1.1992—2012年,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得益于(

)①工业发展②农业发展③公路运输发展④水路运输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2012—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A.人口大量进城务工

B.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C.农业种植方式变化

D.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3.1992—2020年,该乡村聚落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为(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能源供应的变化C.惠农政策的实施

D.城市工业的发展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2012年,家庭工厂集中区面积增大,区域工业发展,导致新建住宅居住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增大,①正确,②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建住宅居住区有公路穿过,距离河流较远,所以公路运输发展会促进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水路运输影响较小,③正确,④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2—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会提高传统古建筑居住区的人类活动强度,D正确;人口大量进城务工,村落中人口减少,不会提高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A错误;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较小,B错误;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对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几乎没有影响,C错误。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2012年,家庭工厂集中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2012—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为主,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A正确。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别山是我国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重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下图为大别山腹地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当地政府在800m以上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在低海拔地区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据资料分析该地区800m以上区域适宜封山育林的自然原因。(2)与N地相比,分析在M地建设农民新村的有利条件。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天堂寨位于湖北省罗田、英山和安徽省金寨三县交界处,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建设了“天堂寨风景旅游区”。风景区以省(县)界线为界,各自独立经营。如图为大别山天堂寨附近区域示意图。(3)在天堂寨风景区开发中,罗田和金寨的天堂寨风景区经营单位今后应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实现“双赢”?答案:(1)800m以上区域等高线密集,以山地地形为主,适合发展林业;我国东部30°N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降水多且集中,地形坡度大,植被可以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M地地势较N地更为平坦,土地广阔,适合建设农民新村(配套基础设施);并有配套农田供给农民种植;远离山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濒临水体,生产和生活用水方便;位于向阳地带,阳光较位于阴坡的N地充足。(3)整合两地旅游资源,设计合理旅游线路;加强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旅游品牌,形成各自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和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命题动向(二)城市群建设,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走向前台”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了多项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为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考查我国重要的城市群,既可以考查在中心城市带动下的现代城镇体系内容,又可以考查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素养全面落地。[系统、深化认知]1.中国城市群建设成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目前,整体来看,中国城市群建设卓有成效:显现规模效应中国已建成七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展露集聚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其以三省一市为中心,构建起包含41个城市的大规模城市群,创造出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明显表现出城市群建设的经济集聚效应推进体制化改革中国已建有21个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自贸区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例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数字经济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效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腹地广阔,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辐射范围小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规模等级,扩大辐射范围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影响因素影响表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城镇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物资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数量多少有关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因素影响表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密切、人口流动频繁、产业互动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强政策因素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综合、应用体验](2023·浙南名校联盟联考)重庆都市圈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之后第6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位于四川省的广安市成为重庆跨省扩圈中唯一被纳入的地级市。右图为重庆都市圈规划图,完成1~2题。1.相较于南京都市圈而言,重庆都市圈发展更具优势的条件是(

)A.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B.能源资源更加丰富C.人力资源更具优势

D.对外开放程度更高2.广安市“入圈”后,对广安市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②提升广安市城市等级和人口容量③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④促进与中心城区的产业分工协作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重庆都市圈距离长江上的水电站较南京近,水能资源更加丰富,在能源方面重庆都市圈发展更具优势,B正确;重庆都市圈发展时间较南京晚,产业结构不如南京都市圈发展合理,人力资源吸引力也较差,A、C错误;南京都市圈既沿海又沿江,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错误。第2题,广安市位于都市圈外围,城乡交错,凭借都市圈内市场,能够推动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①正确;城市等级和人口容量的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②错误;广安市距离中心城区较远,无法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③错误;广安市处在都市圈外围,可以为中心城区提供农副产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实现与中心城区的产业分工协作,④正确。(2022·山东高考)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右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4.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所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A正确;沈阳和大连的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是两城可以构建双核结构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双核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A。第4题,大连市的城市定位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不会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④错误。所以选C。(2023·金华一中月考)强核心簇群式结构(右图)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区域集聚的常见空间组织模式。是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我国广州都市圈即为典型的强核心簇群式结构。据此完成5~6题。5.与普通地级市相比,广州成为强核心得益于其(

)A.地形更平坦开阔

B.交通运输更便利C.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D.资源集聚能力更强6.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

)A.具有分隔交通运输线路,美化城市的作用B.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C.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群气候D.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间相互联系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可知,要作为强核心必须具备较强的集聚能力,广州的资源集聚能力更强使其成为强核心,D正确;同为珠三角的其他普通地级市,地形、交通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差不大,A、B、C错误。第6题,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位于外围次要节点与功能节点之间,可以有效控制内部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B正确;不能分隔交通运输线路,应保持内外部的交通联系,A错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但是对整个城市群气候的影响不大,C错误;能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但对内外部城市的联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错误。层级(三)以强化“综合思维”为目标的实践创新考法(素养为主攻)高考考法三层研透价值素材发掘—师问生答,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价值引领·素材推荐]传统民居——窑洞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河南省三门峡市曲村地坑院是典型的下沉式窑洞建筑群。曲村地坑院(34°N,111°E)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北邻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长65km,南北宽49km。这里属于豫西山区,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坑院的修筑过程是首先在黄土区选择平坦的地面挖出长、宽12—15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土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高3m、宽4m左右,深8—12m。窑洞2m以下的墙壁垂直于地面,2m以上至顶端为拱形,呈穹窿状。其中一个窑洞凿成斜坡。然而曲村目前仅有极少数人生活在地坑院中,居民从地下走向地上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地坑院出现破败不堪的现象。[命题角度·全面发掘]1.根据材料,分析曲村适于修建地坑院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提示:地形地貌: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窑洞不易坍塌;黄土层深厚,适宜建设下沉式窑洞。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较少,适宜建设窑洞。[异材同理·拓展迁移]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硕曲河河谷两侧分布着6000多座传统民居——白藏房(如图)。白藏房多为三层楼房,墙体厚,房顶平整。白藏房属土木结构,其主体建筑多选在早春修建,晚秋再用白垩土加水搅拌成白色土浆,自上而下浇淋墙体直至其变白。浇淋白色土浆时间多选在晚秋的原因是什么?白藏房墙体厚且外墙为白色,主要体现了当地的什么自然条件?提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雨,晚秋避开了雨季;晚秋晴天多,利于蒸发,土浆易干燥固化。白色墙体的吸热能力与放热能力均比较低,因此有利于保温,所以能够体现出当地冬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自然条件。2.推断“一个窑洞凿成斜坡”的原因。说明地坑院修建特点对当地居民的积极意义。提示:凿成斜坡的窑洞,是出入院落的通道,供居民进出院落。积极意义:①利用黄土的特性,冬暖夏凉,居住舒适;②处于地表以下,避开冬季风的影响;③就地取材,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④自家劳动力在农闲之时,自行修建,建筑成本低;⑤院落结构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特点,体现了人地和谐关系。3.事理类题目专训(阅读材料并填空)远望地坑院村落“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走近了,看到地坑院结构简单,地坑院与地面交接的四周建有一圈30—50cm围墙,当地俗称“拦马墙”。拦马墙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防止人掉入院内,二是拦截雨水灌入院内,三是保护墙体不受雨水冲刷、侵蚀。除坑内四周皆有窑洞外,院中间留有“院心”,即院内地面沿四周用青砖铺砌,在与院边距离2m左右的范围内下挖约30cm形成院心,在这里既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蔬菜等,又可以增加季节地表水_____。院心偏角有一眼深4—6m、直径1m左右的旱井。旱井雨季时__________,解决排水问题,还为平时生活提供一些水源。下渗收集雨水4.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请你为曲村如何挖掘地坑院利用潜力,提出合理的建议。提示:①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对废弃或塌陷的院落,实施退宅还耕;②地坑院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坑院要抢救性保护;③做好科学规划,改善地坑院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④进行地坑院特色民居旅游开发;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做好保护和开发;⑥建立相关研学旅游活动基地。研学活动实践—生问生答,自主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品读素材·发现原委]八卦城——特克斯县特克斯县位于天山西部南天山北麓的特克斯—昭苏盆地东部,特克斯河北岸。特克斯县城是中国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造型按八卦阵建造,堪称城市建筑中的奇迹。特克斯县的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太极图案,太极的阴阳两极象征着天地处于混沌状态时阴阳逐渐分开的状态。整个县城的布局是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四面八方是纵横交错的道路,而且道路方向和长度以及相交点都是经过仔细测量的。登城中心30m高“观景塔”可饱览八卦城全貌。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八阵图一样,在这个八阵图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该城始建于1937年,又在原有八卦城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动工扩大了城市规模,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八卦城的样子。如今特克斯县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朋友。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独特景观和品尝美食,还可以体验八卦城有两奇:城市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外地人到此一不小心就容易“转向”。[尝试命题·同桌互测]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下面的命题“双线”提示,命制一道主观题,并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命题“金线”以微点切入,考查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和现实意义,体现新高考“无情境不命题”的特色;在小区域内,考查城市规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体会多民族大融合、西部大开发的盛景,培养家国情怀命题“银线”特克斯县的城镇区位条件;八卦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特克斯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典型命题推荐]学生甲:1.推断特克斯县所处的地形条件。(4分)提示:地势平坦开阔;土地完整连片,没有水系分割。(每点2分,共4分)2.分析特克斯县没有红绿灯的原因。(4分)提示:由于城市是根据八卦图布置的,城市各街道之间都是相互连通的,街道数量也十分繁多,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交通网络体系。从这个城市的任意一点出发到达另一点可以有无数种走法,一般不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因此城镇中没有设置红绿灯。(4分)3.为什么外地人在特克斯县容易“转向”。提示:道路较多,四通八达;道路环环相连,条条相通。(每点2分,共4分)学生乙:1.分析特克斯县八卦布局对城镇建设和区域发展的意义。(6分)提示:①特克斯县呈现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②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交通便利;③有利于多种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④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⑤传统(周易、太极、八卦)文化在西北边陲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每点2分,共6分)2.为保持城镇特色,请你为特克斯县的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提示:①控制城镇规模,保持城镇风格;②在城镇中心附近,不能建设高大建筑物;③发展特色旅游,以第三产业带动城镇化;④适当建设与八卦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建筑和设施。(每点2分,共6分,其他表述合理,酌情给分)专题验收评价一、选择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聚落空间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及发展需求适应的结果。专家在陕北某地调研时,将研究区内的聚落空间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向阳缓坡聚落的空间结构最可能为(

)A.台地行列式 B.自由行列式C.密集斑块式 D.线形展开式2.与密集斑块式相比,聚落采取自由行列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人口密度 B.顺应自然地势C.增加公共空间 D.提高通风性能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缓坡发展空间较大,可以多排行列布局;阳坡采光充足,冬季温暖,采用台地行列式分布,依坡而上,能保证前排不会遮挡后排的光照,A正确。第2题,自由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布局,B正确;聚落为人口聚集地,降低人口密度不合常理,A错误;受地形限制,自由行列式聚落分布地区公共空间较小,C错误;不管何种聚落空间结构,房屋之间只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和角度,通风一般都能得到保证,D错误。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4.“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镇明代、清代主要沿着河流拓展,现代主要向着高速公路方向拓展,体现了交通方式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4题,“现代拓展区”主要向着高速公路方向拓展,避开了明代核心区和清代拓展区,有利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下图为某地区城镇化社会流动内在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地城镇化的两个阶段中(

)A.第一阶段第三产业很发达

B.第一阶段农村劳动力不足C.第二阶段城中村改造加速

D.第二阶段逆城镇化很明显6.为解决该地区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制定相对比较合理的城镇落户制度B.大力改造城中村,增加高级住宅区面积C.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保障外来人口就业D.严格限制人口迁入,减轻交通、环境压力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第一阶段农民转化成农民工,城郊、城中村农民,村改居农民,居村农民,说明农村劳动力丰富,工业(第二产业)相对发达,A、B错误。第二阶段,农民工,城郊、城中村农民,村改居农民,居村农民转化成市民,说明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城镇化过程显著,C正确,D错误。第6题,保障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增加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投入,以及制定相对合理的城镇落户制度,让长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以在当地落户,A正确;高级住宅主要针对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人群,农民工经济收入低,增加高级住宅区面积不利于外来人口市民化,B错误;该地区主要迁入人口为农民工,大多知识水平较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适宜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C错误;严格限制人口迁入可以减轻交通、环境压力,但不利于落户,D错误。(2023·名校协作体联考)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滨海地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下图为滨海海绵城市常规绿化结构模式图,完成7~8题。7.由材料可知滨海海绵城市建设需克服的主要困难是(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C.台风威胁

D.水体污染8.针对该问题,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客土栽植,保障植物生长 B.抬高地形,远离高盐地下水C.铺设暗管,排走土体盐分 D.多栽乔木,净化地下水质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滨海城市临海,受海水影响较大,且绿化结构中有排盐管沟,土壤盐碱化严重,A正确;滨海城市地形平坦,水土流失问题不突出,B错误;滨海海绵城市常规绿化结构模式受台风影响小,C错误;由图示可知,滨海海绵城市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D错误。第8题,客土栽植,土壤盐分少,保障植物正常生长,A措施正确;抬高地形,远离高盐地下水,减轻受土地盐碱化的影响,B措施正确;铺设暗管,排走土体盐分,可以降低土壤盐度,C措施正确;多栽乔木,净化地下水质,但对土地盐分影响小,甚至乔木会受土壤盐碱化影响无法成活,D措施不合理。(2023·宁波二模)下图为某城市1975—2020年城区建设用地重心变化分布图。该城市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86%,比2010年增加了13%,完成9~10题。9.该城市城镇化水平高、发展快,主要推动力是(

)A.山区面积广阔,旅游发展迅速B.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用地减少C.水源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完善D.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加快10.该城区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加,西北用地饱和B.疏浚河道,东北水运发达C.河流阻隔,西南地形平坦D.环境优美,东南生态良好答案:9.D

10.C

解析:第9题,依据图文材料,该城市自1975—2020年城镇化水平高、发展快主要是因为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导致,D正确;山区面积广阔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旅游业发展也很难造成城市重心的迁移,排除A;图中没有标示矿产资源,不能表明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依靠矿产资源,排除B;该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但不一定水源质量高,排除C。第10题,城区建设用地重心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面积和交通区位。人口增加,西北用地饱和不是城市必须向西南迁移的原因,排除A;疏浚河道,东北水运发达会促使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排除B;河道阻隔,西南地形平坦,有大量的可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重心移动的原因,C正确;环境优美,东南生态良好会促使向东南方向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我国某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如下图),完成11~12题。11.仅从交通流的角度考虑,区域中心城市对一般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是(

)A.甲模式 B.乙模式C.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12.促进丙模式区域中心城市间交通流进一步发展的是(

)①区域分工协作

②区域信息交流

③区域地形平坦

④区域气候湿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从甲模式中可以看出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A错误;乙模式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体现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一般城市起到明显辐射带动作用,B正确;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流动,未体现中心城市对一般城市的明显辐射带动作用,C、D错误。第12题,结合所学可知,交通可以促进丙模式中心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①②正确;地形平坦和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对于中心城市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④错误。故选A。(2023·十校联盟联考)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km,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km,聚集了近20万韩国人,是北京最大的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13.下列关于韩国人聚居区说法正确的是(

)A.1992—1998年花家地产业基础完善吸引韩国人口迁入B.1999—2002年花家地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上升C.2003—2008年望京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大幅度提升D.2009年至今望京聚居区的单中心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14.外籍人口大量迁入给望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人口集聚扩展了本地居民生活空间B.文化差异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C.收入减少降低了地区人均消费水平D.区域发展改善了望京的生态环境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花家地是老社区,1992—1998年花家地产业基础并不完善,吸引韩国人口迁入是因为靠近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方便韩国学生入学,A错误;图片显示1999—2002年花家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B错误;韩国居民家庭总体年龄层次偏低,人口老龄化水平较低,C错误;2003—2008年望京地区韩国居民集聚程度升高,2009年至今望京聚居区的单中心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D正确。第14题,外籍人口大量迁入,挤占了本地居民生活空间,A错误;中外文化差异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B正确;根据图例,图中可看出收入水平提高,C错误;外籍人口大量迁入对望京的生态环境是不利的,D错误。把农业引入城市,使农业生产与城市空间相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将农业与城市中的社区相融合的“有农社区”的构想(如图)。据此完成15~16题。15.“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是(

)A.提供便捷的食物供应 B.改变居民的生产方式C.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D.美化社区的生活环境16.若推广“有农社区”,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B.完善社区商业布局C.增加城市能源消耗 D.缓解城市内涝灾害答案:15.C

16.D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有农社区”将农业引入城市,减少物质和能量输入,并减少废弃物的输出,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C项正确。第16题,在城市中增大农业生产空间,有利于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外来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占用了农林用地。第(2)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第(3)题,合作都是双向的,农村为企业提供原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