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5届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卷【考试时间:11月30日14:30-16:0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人于2023年4月18日14点01分(北京时间)从河北某机场(38°17'N,114°42'E)搭乘航班飞往目的地机场。该乘客座位靠舷窗,在空中飞行途中太阳始终照射在他所在的舷窗外侧。下图为该航班空中飞行信息实况记录图。图中航向是指飞机或轮船所在位置的正北方向顺时针测量至前行航向线的夹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航班在空中飞行的总体方向是()A.北偏东 B.北偏西 C.南偏东 D.南偏西2.该乘客座位位置及15点时看到的太阳方位分别是()A.靠左舷窗左前方 B.靠左舷窗左后方C.靠右舷窗右前方 D.靠右舷窗右后方【答案】1.C2.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图中航向是指飞机或轮船所在位置的正北方向顺时针测量至前行航向线的夹角”,结合图中航向信息可知,飞机的主要航向为100°~180°之间,大致为东南方向,即该航班在空中飞行的总体方向是南偏东,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由于“该乘客座位靠舷窗,在空中飞行途中太阳始终照射在他所在的舷窗外侧”,下午飞行时太阳在飞机西南方向,故该乘客坐在靠右舷窗位置,AB错误;15点时飞机朝南飞行,此时太阳位于西偏南,故太阳在飞机右前方,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高度的日变化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直射点沿纬线移动,球面上各点的太阳高度角均不断发生变化,其大小取决于该点到直射点的球面距离。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下图是“70°N某地24小时内太阳高度和当日该地某河流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日北京时间14点时太阳直射点在()A.20°S,90°E B.20°N,90°E C.20°S,120°E D.20°N,0°4.从流量曲线看,该河流最可能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雨水 B.湖泊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水【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太阳高度在北京时间14点达到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故该地位于120°E西侧30°,即90°E。根据图可以看出70°N当天中午太阳高度达到了40°,因此结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推断,太阳直射20°N。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故选择B。【4题详解】根据流量图来看,该河流流量比较小,且在地方时17点-次日10点之间流量为零,10-17点之间有流量,说明流量与气温关系密切,所以该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正确,ABD错,故选择C。【点睛】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指在流域内的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的融水补给。这类补给也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和部分较温润的山区。冰雪融水补给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位面积出水率高,并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的变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出现时空差异。图为华北平原某地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不同月份的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日变化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A.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高 B.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低C.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高 D.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低7.下列因素中,对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影响最小的是()A.植被状况 B.大气运动 C.土壤湿度 D.人类活动【答案】5.B6.D7.C【解析】【5题详解】图中每个月从左往右画一条横线,穿过的不同数值的等值线越多,代表24小时内CO₂浓度变化最大,对应的季节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日变化最大。读图可知,12、1、2月为冬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读图可知,总体而言,夏季24小时内CO₂浓度变化最大,为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₂浓度日变化最大的季节,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根据上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比冬季低,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有阳光,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大多数动物都在运动,比睡觉耗氧多;但总的来说生产约大于消耗,晚上无阳光,植物不能产氧;动植物都要耗氧,所以白天比晚上低,排除C。故选D。【7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越多,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二氧化碳浓度越低,A错误;大气运动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扩散范围,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B错误;土壤湿度强调的是土壤含水量,难以吸收或增加二氧化碳含量,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例如碳排放,D错误。故选C。【点睛】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1、全球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可以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随着海洋盆地的容积或海洋中海因此,水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海平面可升高或降低,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的侵蚀基准面。在这里将基准面定义为在该面之上沉积物只能暂时存在并且遭受剥蚀的面。下图为北半球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其中①②为大气垂直运动,③④为大气水平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当②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A.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 B.重庆的银杏树叶金黄C.武汉东湖的樱花盛放 D.长白山脚下银装素裹9.当①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南亚地区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答案】8.A9.B【解析】【8题详解】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②在北纬30度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当它被大陆上的气压切断,证明在大陆上形成了低压,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出现在7、8月份,A正确;重庆的银杏树叶金黄出现在秋季,排除B;武汉东湖的樱花盛放出现在4、5月份,排除C;长白山脚下银装素裹出现在冬季,排除D;故选A。【9题详解】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①在北纬60度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当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时,是大陆上形成高压,为北半球的冬季,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北半球1月和7月的气压中心:1月份,亚欧大陆上会出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北太平洋上会出现阿留申低压中心,北大西洋上会出现冰岛低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7月份,亚欧大陆上会出现印度低压中心,北太平洋上会出现夏威夷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上会出现冰岛低压中心。副热带高气压中心被切断;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侧的甲地和西侧的乙地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0.影响甲、乙两地气候特点的成因是()①甲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②乙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③甲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④乙地夏季受低压带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甲地7月的降水年际变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不稳定 B.台风雨占比高 C.副高控制较强 D.梅雨年变率大【答案】10.A11.A【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亚欧大陆东侧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①正确,③错误;乙地终年温和湿润,为亚欧大陆西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②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11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亚欧大陆东侧的温带季风气候,因夏季风不稳定,7月降水的年际变化大,A正确;台风主要发生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副热带地区,该地位于温带,台风雨占比不高,B错误;7月副高一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7月不受副高控制,C错误;梅雨发生在江淮地区,该地区没有梅雨,D错误。故选A。【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湿润。松巴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其位置见左图,右图示意当地气温和降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松巴岛雨季的盛行风为()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13.最适合到松巴岛旅行的季节是()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答案】12.C13.B【解析】【分析】1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松巴岛的雨季出现在12月至次年4月,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位于赤道以北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跨过赤道,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偏转为西北季风,影响该地,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2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较多,不适宜旅行,AD错误;9~11月气温较高,不适宜旅行,C错误;6~8月降水较少,且温度适宜,是最适合旅行的季节,B正确。所以选B。【点睛】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到了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左偏形成西北季风。下图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加利福尼亚州()A.山地众多,地势起伏大 B.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降水南北差异较小 D.河网密布,河流众多15.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大气环流②纬度位置③地形分布④海陆位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4.A15.B【解析】【14题详解】根据图中陆高信息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山地众多,地势起伏大,A正确;根据图中年等降水量信息可知,区域北部降水相对较多,年降水量>1250mm,南部降水量<250mm,降水南北差异较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主,BC错误;区域南部降水量少,河流稀少,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根据图中125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降水中部相对较多,东西两侧降水较少。其原因是位于40°附近,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风从海洋带来水汽,遇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中部山地比西部山麓地区降水多;东部为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①③正确。东中西部纬度差异不大,②错误,海陆位置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降水一般从山麓向山顶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且空气下沉干绝热增温(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升高1℃),形成焚风效应。下图为我国某测站在某日北京时间02:00-10:00台风途经前后风向与风速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06:00-08:00()A.台风中心总体向偏北移 B.台风中心经过测站上空C.观测站的降水逐渐变小 D.观测站的风速持续增大17.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6.A17.D【解析】【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当吹西北风时,台风位于测站的东侧;当吹西南风时,台风位于测站的北侧;当吹东南风时,台风位于测站的西侧;当吹东北风时,台风位于测站的南侧。根据材料中的图所示,06:00-08:00之间测站风向由西北转向西南可知,台风的位置从测站的偏东偏南侧向偏西偏北侧移动,因此总体向偏北移,A选项正确。台风中心经过测站上空应该会出现无风、晴朗的天气(台风眼经过),而图中未显示此天气现象,B选项错误。无法判断降水变化情况,C选项错误。由材料中的图可知,观测站的风速呈波动增大的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1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点时测站吹西北风,台风中心应位于测站的东侧,而①中台风中心位于测站南侧,A选项错误。6点时测站吹西北风,台风中心应位于测站的东侧,而②中台风中心位于测站南侧,且台风属于热带气旋,属于低压中心,应该越往里气压越低,而等压线a>b>c,B选项错误。8点时测站吹西南风,台风中心应位于测站的北侧,而③中台风中心位于测站东侧,C选项错误。10点时测站吹西南风,台风中心应位于测站的北侧,图中信息符合,且图中等压线也体现出为低压中心,因此④符合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因此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下表为2023年9月30日(农历8月16日)~10月2日我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天气统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日期气温阴晴风向、风力9月30日7-21℃雷阵雨西风、微风10月1日12-22℃晴西风、微风10月2日5-20℃晴东北风、3-4级18.该时段,秦皇岛市()A.以阴雨天气为主 B.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C.10月2日经历了暖锋过程 D.居民应注意早晚添衣防寒19.该时段,秦皇岛北戴河海滨()A.12时陆风最为强盛 B.海陆风现象不明显C.14时海面气温最高 D.潮汐的潮高为全年最低值【答案】18.D19.C【解析】【18题详解】根据2023年9月30日(农历8月16日)~10月2日秦皇岛市天气统计表,9月30日,天气雷阵雨,10月1日和10月2日是晴天,A错误;秦皇岛市纬度较高,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B错误;暖锋过境会带来连续性降雨,而材料是雷阵雨,C错误;根据秦皇岛市天气统计表,10月2号的最低温是5度,所以要注意早晚添衣防寒,D正确;故选D。【19题详解】白天吹海风,海洋和陆地上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大,所以这个时间应该是陆地温度最高的时间,12时是太阳辐射最强不是气温最高的时间,A错误;该时段以微风为主,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微弱时,局部的热力互环流就会更显著,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海洋近地面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15时,C正确;根据材料9月30日恰好是农历8月16日,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汐的潮高为全年最高值,D错误;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在12时。不受天气的影响,气温最高低在14时左右。下图示意甲、乙两座山地南、北坡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甲、乙两山位置最可能是()A.甲、乙都位于北半球 B.甲、乙都位于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21.甲山所在地区气候类型成因为()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B.季风环流C.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D.深居大陆内部22.推测造成乙山3000米以上南北坡7月均温差异因素最有可能是()A.岩石类型 B.海拔高度 C.降水多少 D.人类活动【答案】20.C21.A22.C【解析】【20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山地7月气温高于1月气温,所以甲山应该位于北半球;乙山地3000米以上气温受降水影响,3000米以下北坡气温高于南坡,应以3000米以下温度判断阴阳坡,北坡温度比南坡高,因此北坡是阳坡,此山应该位于南半球。所以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山地位于北半球,7月为夏季,高温少雨,1月为冬季,温和多雨,应属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其成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山3000米以上北坡气温低于南坡,说明北坡可能是迎风坡,3000米以上多地形雨,削弱了太阳辐射,降低了气温,C正确,B错误;与岩石类型、人类活动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点睛】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这样形成的降雨称为地形雨。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下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A.湖泊位于河流源头 B.河流最终注入湖泊C.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 D.无法判断24.河湖相通处河湖之间水流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3.C24.C【解析】【23题详解】由材料知,该地区湖泊与河流相通。从图中河湖的补给关系来看﹐从3—9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9—12月份,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是河流补给湖泊。综上可推知,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C正确,D错误;该河流与湖泊存在互补关系﹐故湖泊没有位于河流的源头,河流也不是最终注入该湖泊,AB错误。故选C。【24题详解】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位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读图可知,时间点③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最大,河、湖之间水体的补给最快,流速最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有水源互补关系,三种水体的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地下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和水库(人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延缓、削减洪峰;枯水期释放蓄水,补充、稳定径流。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城市下垫面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城市下游某水文站观测的城市化前后径流过程曲线对比。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A.Q1→城市化前径流曲线 B.△Q→城市化后削减洪峰C.Q2→城市化后径流曲线 D.△T→城市化后洪峰提前26.图中△Q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城市发生()A.暴雨 B.干旱 C.内涝 D.高温【答案】25.D26.C【解析】【25题详解】城市化后下垫面透水性能降低,雨后地表径流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大。因此,Q1表示城市化后的径流曲线,A错误;Q2表示城市化前的天然下垫面情况下的径流曲线,C错误;△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B错误;△T表示城市化后洪峰提前出现的时间,D正确。所以选D。【26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因△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若城市排水条件有限,很容易出现城市内涝,C正确;△Q的出现是暴雨引发的,不会引发干旱、高温等灾害,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人口大量增多,交通运输压力增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密集,道路铺建面积越来越多,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区域的地表环境,绿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雨水从地表渗透到地下减少,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初期建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偏低,且过去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需求,因此城市内涝现象多发。砾石分布在土壤内部和表面,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下图示意三种砾石在土壤中的位置。下表为与无砾石的裸土相比,三种砾石位置对土壤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砾石位置蒸发速率下渗速率地表径流速率土壤含水量a-30.7-15.412.8-9.9b-36.931.3-25.414.6C-59.5-76.5无值44.627.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会提高()A.蒸发速率 B.下渗速率 C.地表径流速率 D.土壤含水量28.通过增加砾石覆盖度,对农业增产效果最明显的地区是()A.热带雨林气候区 B.高寒地区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温带季风气候区29.图中a情形下,土壤下渗速率减小,主要因为土壤()A.持水性增加 B.干燥度增加 C.蒸发量减少 D.孔隙度减少【答案】27.D28.C29.D【解析】【27题详解】砾石覆盖度增加会增加地表粗造度,增大孔隙度,促进下渗,加快壤中流的发生,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从而地表径流速率和蒸发速率会减小,故排除A、C;结合材料,当砾石覆盖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土壤的下渗速率降低,故B排除;根据材料可得,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显著提高,D正确。故选择D。【28题详解】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土壤含水量低,影响农业的生产,增加砾石覆盖度,促进下渗,加快壤中流的发生,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对农业增产影响较明显,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故增产不明显,故排除AD;高寒地区主要发展河谷农业,热量条件对其限制较大,排除B。故选择C。【29题详解】结合材料可得,a情形下,砾石主要在土壤内部,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少,故下渗量较小,土壤下渗速率降低,D正确;结合表格信息可得,a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减少,蒸发速率和下渗速率较低,由于土壤孔隙度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故土壤下渗速率减小与持水性、蒸发量关系不大,排除A、C;土壤干燥度增加对下渗速率变大,故排除B。故选择D。【点睛】下渗受到土壤特性、降水特性、流域植被、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特性的影响: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前期含水量;降水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流域植被、地形条件影响: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某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图中温跃层是()A.① B.② C.③ D.④31.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混合层厚度达到一年中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2.图中温跃层会导致()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上下层之间海水密度差异小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答案】30.B31.D32.A【解析】【30题详解】据材料“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处是海水向下温度变化较小,为海洋混合层,其下的②处水温急剧下降,为温跃层,B正确,A错误;③处和④处向下温度变化幅度低于②处,不应是温跃层,CD错误。故选B。【31题详解】冬季南海海面盛行东北季风,风速较大,风应力搅拌作用加强了海水垂直混合,加之海洋上层的低温海水使海洋上层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混合,使得混合层达到一年中最厚,D正确;春季,南海属季风转换期,整个海域的风力都很小,引起的垂直混合减弱,从而混合层整体比冬季浅,同时,太阳辐射的加强,对应海洋得热,上层海洋层化加强,抑制了海水的垂直混合,从而使得混合层变得非常薄;夏季西南季风较冬季东北季风风速小,并且上层海水温度升高,与冬季相比不利于垂向混合的发展,所以混合层的厚度比冬季浅;秋季,太阳辐射减弱,上层海水开始降温,有利于海水垂直混合,混合层变厚,加之秋季风速普遍比春季大,因而南海混合层厚度普遍大于夏季和春季,但小于冬季,ABC错误。故选D。【32题详解】温跃层导致上下层温差变大,形成密度不连续层,上下层之间海水密度差异大;上下层海水不能进行很好混合,下层高盐度冷海水不能上泛到达上层,海水的对流减弱,使上下层溶解氧产生较大差距,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A正确,BC错误;温跃层的存在一般不会出现海中断崖,BD错误。故选A。【点睛】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下图示意印度洋局部洋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3.影响M、N两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盛行风 B.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C.地形、地转偏向力 D.陆地形状、盛行风34.此时图中阴影海域的海水水平等温线或垂直等温面分布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33.D34.D【解析】【33题详解】读图可知,洋流在西南风影响下向东北流动,在M、N处遇到陆地阻挡,沿陆地轮廓流动,所以影响M、N两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陆地形状和盛行风,D正确,地转偏向力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与地形没有关系,A错误,所以选D。【3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属于北半球的夏季,受西南季风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底层海水温度低,形成寒流,图示阴影区域受寒流影响,表层海水气温较低,阴影区域内海水温度自南向北降低,②错误,①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由水温较高海区流向水温较低海区,为暖流,不符合题意,AB错误;随着深度增加,海水温度降低,该洋流为底层海水上泛形成的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水温较低,且流动方向为上泛,导致等温面向近海面水温高处凸出,③错误,④正确,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洋流的成因主要有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密度差异、流体的连续性形成的补偿作用、陆地的形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其中,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海流的流向并不与风向完全一致。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与大西洋水体交换的唯一通道,下图示意直布罗陀海峡水团交换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5.地中海降水量、蒸发量与河流输入量的关系表现为()A.降水量=蒸发量+河流输入量 B.降水量>蒸发量+河流输入量C.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输入量 D.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输入量36.与大西洋输入流相比,地中海溢出流()A.盐度较高 B.密度较小 C.水量较大 D.流速较快【答案】35.D36.A【解析】【分析】【35题详解】地中海区域位于亚热带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又因纬度较低温度高蒸发旺盛,所以蒸发总量>降水总量。据图可知这里的降水只是海上的降水,降水总量还包括陆地上的降水,而陆地上的降水只有部分转化为河流的径流量,所以降水量+河流输入量<总降水量,故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输入量。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36题详解】据图可知大西洋输入流的海水来自大西洋,地中海溢出流海水来自地中海,地中海位于亚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蒸发量>降水量,再加上海域封闭同大西洋海水交换少,故而盐度高,A正确;地中海溢出流位于大西洋输入流下部,密度高,B错误;据图可知直布罗陀海峡海底岩床上凸阻碍了地中海海水流出,再加上大西洋输入流的影响,地中海溢出流的水量较小且流速较慢,CD错误。综上,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向赤道和南北两极递减,副热带海域因为蒸发量>降水量所以盐度高。下图为2022年10月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7.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是()A.甲海域通过海气作用影响大气,大气更为稳定B.甲海域蒸发量较平均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C.乙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更少,大气更为稳定D.乙海域向大气输送水汽更多,海气间水分交换不活跃38.据图分析,太平洋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B.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C.东南信风的势力减弱 D.信风减弱,沃克环流减弱【答案】37.A38.A【解析】【37题详解】从图中来看,甲海域海表温度负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少,热量交换不活跃,大气相对稳定,A正确;甲海域海表温度负距平,蒸发量少,海气间水分交换不活跃,B错误;乙海域海表温度是正距平,说明海洋水温较往年偏高,向大气输送热量更多,C错误;乙海域海表温度是正距平,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更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更活跃,D错误。故选A。【38题详解】甲海域海表温度负距平,乙海域海表温度是正距平,说明太平洋出现拉尼娜现象,东南信风势力增强,秘鲁渔获量可能会增加,A正确;澳大利亚东部上升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更丰富,带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森林大火概率较低,B错误;拉尼娜发生时,东南信风增强,沃克环流增强,CD错误。故选A。【点睛】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区,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图1示意和田市位置,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一般来说,籽料多分布于河流流速由快转慢的河段。图1中和田籽料富集最多的地段最有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40.和田玉属于图2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39.C40.A【解析】【39题详解】据材料“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可知,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和田籽料沉积、富集。读图1,图中丙处为河流出山口,和田籽料最易富集,C正确;甲、乙均位于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流速快,和田籽料不易沉积;丁地位于沙漠地区,流水少,只有少数细小颗粒物沉积,ABD错误。故选C。【40题详解】由题干可知,和田玉属于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后变质形成的变质岩;读图2,图中②为岩浆侵入冷凝形成的侵入岩、③为岩浆喷出形成的喷出岩、④为沉积物固结形成的沉积岩,①为变质岩;故和田玉属于图2中的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巩乃斯河谷位于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南依雪峰众多的中天山山脉,谷内河流沿线湿地广布。专家预计,不考虑人类引水的前提下,未来10年内巩乃斯湿地仍将扩大。(1)根据河流水系与地势信息(图中甲乙海拔高程数据)简述巩乃斯河谷地湿地广布的形成条件。(2)与甲河段相比,列举乙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3)说明未来10年巩乃斯湿地面积仍将扩大的原因。【答案】(1)多条河流交汇,地表径流补给量大;河谷地势平缓,不易排水。(2)经过湿地调蓄,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小;经过湿地拦截,含沙量更小;汇集径流更多,径流量更大。(3)气候变暖,冰雪融水补给增大;谷底地势平缓,仍有扩大空间。【解析】【分析】本题以巩乃斯河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湿地的形成条件、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湿地的形成从水源、排水条件以及水源涵养等角度分析即可。读图可知,该地有多条河流交汇,地表径流补给量大;地处河流谷地,地势平缓,水流速度较慢,排水不畅;地处山前冲积扇,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渗透性良好,涵养水源能力强,故湿地广布。【小问2详解】从湿地的作用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中间经过湿地;与甲河段相比,乙河段经过湿地,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净化水质等作用,故乙河段河流径流量更大、径流季节变化更稳定;水质更好,含沙量更小等。【小问3详解】从水源条件和地势条件分析。说明未来10年,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补给增大,河流水量增多;目前河谷湿地为分散分布,尚未贯通,在地势平缓的谷底,随着河流水量增加,湿地面积仍有扩大的空间。【点睛】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白鲸主要生活在环北冰洋冷水海域,主要在河口附近海面或近海面活动,食物广泛,具有季节迁徙性,但其自身游行速度缓慢,部分白鲸每年夏季从北极迁徙到北美东岸的圣劳伦斯湾。该海湾海水上下分层现象明显。(1)图中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分析其形成条件。(2)指出白鲸沿陆地边缘南下有利条件。(3)分析圣劳伦斯湾海水发生分层现象的原因。【答案】(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使深层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同时形成水障,使鱼类在此集聚,形成渔场。(2)白鲸游行速度慢,可借助洋流节省体力;该洋流为寒流,为白鲸提供冷水环境;陆地边缘沿岸食物比较充足。(3)圣劳伦斯河注入,表层海水含盐量较低,密度小;深层海水含盐量较高,密度大;上下层海水不易交融,出现分层现象。【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