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1.下列对作品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2.下列对作品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有机融合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B.降旗的仪式在港督府举行,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C.背景材料井然有序,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D.提到彭定康来到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让人产生彭定康终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3.对“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含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B.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C.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D.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答案】1.B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分析错误。应该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提到彭定康来到港督府”错误,应该是“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让人产生彭定康终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直抒胸臆”分析错误,应该是间接抒情,抒发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材料二: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也是一部漫长而悲壮的病毒史。B.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C.疫情像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D.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洞察潜在的危机和不寻常事件,把防疫工作做在实处。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唯一路子。B.中医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突出。因此,应该从中医药方面寻求研制抗疫药剂的突破。C.材料一最后举爱因斯坦的例子,意在说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是我们应对严峻的病毒侵袭形势的“压舱石”。D.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但我们在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反思和忧患意识。6.“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据文本,概括我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答案】4.B5.D6.经验:科学防治;中药防疫;全民动员;专业理性。(答出三点即可)

教训: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养成不够。(答出三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坚持科学防治”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唯一路子”说法绝对。原文中只是说“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是重要一招,还有别的方法、路子,并非唯一。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并不能得出“应该从中医药方面寻求研制抗疫药剂的突破”的结论。C.“材料一最后举爱因斯坦的例子”错误,原文是“爱因斯坦曾说……”,这是引用,并非举例。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经验:根据材料一“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可以概括为“科学防治”;“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可以概括为“中药防疫”;“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可以概括为“全民动员”;“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可以概括为“专业理性”。教训:根据材料二中第二段“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概括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东西A跳B梁C不辟D高下E中于机辟F死G于罔罟。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意义不相同。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意义相同。D.“裂地而封之”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此药另有更大的价值。B.狸狌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牦牛很庞大,但连只老鼠都捕不到,而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答案】7.CEF8.C9.B10.(1)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2)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跳梁”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即C处断开;“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结构对称,各自独立成句,即EF处断开;故CEF三处断开。【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以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结果实;实际上。句意: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它实际上有一百倍。C.错误。实在;顽固。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D.正确。表顺承;表并列。句意:于是割地封赏他。/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用作。(2)“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在水上作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1.对上词解读不正确项是()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12.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1.D12.手法:虚实结合、白描手法、以景结情、对写法等。虚实结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是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对写(借人映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运用对写手法,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白描手法。“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容貌特征。“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凝聚着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恋。【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全词浓墨重彩”错误,该词采用白描手法,比如“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词人实写妻子逝世转瞬十年,自己却至今难忘,但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思念之情。“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尘满面,鬓如霜”是实,想象与妻子相逢而不识是虚。词的下片均为虚写,前五句是写梦中与妻子相见的情形,后三句写词人想象长眠于地下的妻子也在时时思念着自己,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对写,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不直接说自己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却说亡妻四年自己。从对面写起,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以景结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白描。“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故乡,回到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人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词人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3)《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5)苏轼《江城子》表达就算是彼此重逢,但十年改变,妻子难以相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8)《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既是诗人的豪情,又是诗人的愤慨之语。(10)苏轼《江城子》下阕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在明明德④.在亲民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⑦.岂曰无衣⑧.与子同袍⑨.纵使相逢应不识⑩.尘满面⑪.鬓如霜⑫.千里之行⑬.始于足下⑭.春江潮水连海平⑮.海上明月共潮生⑯.人生代代无穷已⑰.江月年年望相似⑱.古来圣贤皆寂寞⑲.惟有饮者留其名⑳.夜来幽梦忽还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材、岂、鬓、生、已、寞、惟、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惨绝人寰肝肠寸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合B.惨无人道痛彻心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聚C.惨绝人寰痛彻心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聚D.惨无人道肝肠寸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合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答案】14C15.B16.D【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第一组,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第二组,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用“痛彻心扉”更合适。第三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四组,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爱国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应用“汇聚”。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解答本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之间的相互提示和照应。括号前面有分号,应注意表达的一致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守护和平、不忘屈辱”语序错误,应是先“不忘屈辱”再“守护和平”;B项,“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C项,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去掉“传递”后的“的”。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焦裕禄组织栽种泡桐防风固沙,为兰考振兴发展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产。有文艺天赋的焦裕禄喜爱泡桐,焦裕禄钟爱的泡桐也①。1995年,北京乐器研究所比较全国十几个地区的泡桐,认为兰考泡桐具有纹理均匀,透音性好和耐腐蚀,不变形两大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良声学品质,②。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件中国新型民族乐器文琴,能让文琴发出天籁之音,并令世界知名图书馆决定永久收藏的,正是兰考泡桐的上乘材质。1994年,轻工业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兰考县为民族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2014年9月,兰考泡桐及其制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美誉。具有隔潮、不透烟、不易虫蛀和耐腐蚀、耐酸碱,以及纹理优美细腻、色泽鲜艳光亮、自然图案逼真等特点的兰考泡桐跻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场。兰考生产的桐木拼板、胶合板、叉接板等板材,年出口量占河南省同类产品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到2019年,兰考泡桐产值达96亿元,全县销售乐器82万台(把),生产的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产值达40亿元。今日兰考,③。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也极尽自身优势回馈伯乐、造福人民(答到“回馈”或“造福”之意即可);②是制造民族乐器音板的首选材料;③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泡桐加工和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泡桐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基础18.兰考泡桐隔潮、不透烟、不易虫蛀,耐腐蚀、耐酸碱,纹理优美细腻,色泽鲜艳光亮,自然图案逼真,这些特点让它跻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场。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是“有文艺天赋的焦裕禄喜爱泡桐”,空缺处前是“焦裕禄钟爱的泡桐也……”,可见二者互为因果,焦裕禄喜爱泡桐,泡桐报答、回馈焦裕禄,再根据“令世界知名图书馆决定永久收藏的,正是兰考泡桐的上乘材质”“2014年9月,兰考泡桐及其制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美誉”等内容确定答案为“也极尽自身优势回馈伯乐、造福人民”一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兰考泡桐具有纹理均匀,透音性好和耐腐蚀,不变形两大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良声学品质”可知,兰考泡桐具有制作民族乐器良好条件,再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件中国新型民族乐器文琴,能让文琴发出天籁之音”的例子,推出填写“是制造民族乐器音板的首选材料”。第三处,“2018年到2019年,兰考泡桐产值达96亿元,全县销售乐器82万台(把),生产的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产值达40亿元”讲述泡桐的作用——使兰考成为加工和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为兰考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等。由此得出答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短句的变换首先要找到句子的主谓宾,然后拆分句子的定语,把语意联系紧密的拆分成一个个不同的句子,主语语句通顺,没有语病。“具有隔潮、不透烟、不易虫蛀和耐腐蚀、耐酸碱,以及纹理优美细腻、色泽鲜艳光亮、自然图案逼真等特点的兰考泡桐跻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场”的主谓宾是:兰考泡桐跻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场。然后拆分定语,“隔潮、不透烟、不易虫蛀和耐腐蚀、耐酸碱,以及纹理优美细腻、色泽鲜艳光亮、自然图案逼真”说的是兰考泡桐的特点,也是它“跻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场”的原因。其中“隔潮、不透烟、不易虫蛀和耐腐蚀、耐酸碱”都是泡桐不易腐烂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句子,然后再将“纹理优美细腻”“色泽鲜艳光亮”“自然图案逼真”三个陈述泡桐纹理、色泽和图案特点的句子分别单独成句,最后排列语序,保障句子通顺。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者,人生之华也。只有立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青年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