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 (迁移应用考法)_第1页
第六讲 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 (迁移应用考法)_第2页
第六讲 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 (迁移应用考法)_第3页
第六讲 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 (迁移应用考法)_第4页
第六讲 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 (迁移应用考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析同辨异、探索发现的比较鉴赏题(迁移应用考法)古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区别:一般采用两首诗歌,从某一考点上让考生分析相同或相异之处。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比较思维、求异思维,规避套路化答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探索发现、迁移应用的能力。比较角度一形象比较鉴赏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还包括景象、物象和事件。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解题技法]形象比较注意事项1.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2.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3.形象作用异同的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即时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liú):象声词,形容风雨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君”指诗人,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解析:C项,“拟人手法”和“‘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错,颈联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马”“雕”自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尾联的抱病登台起兴。答案:C

★(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相同点:都塑造了一位年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的“颜状”体现了诗人的年老,“扶病”体现了诗人的体弱多病。《登高》中的“繁霜鬓”“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的年老多病。不同点: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虽已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空的壮志。《登高》塑造了诗人长年漂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诗人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注]

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裳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震地、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白话诗歌]减字花木兰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想要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它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减字花木兰·竞渡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比较角度二语言比较鉴赏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字词句”比较题和“语言风格”比较题两类,这两类比较的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解题技法]1.古诗歌语言比较鉴赏“两注重”一注重找准诗歌关键词句。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次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注重根据诗歌语境体会关键词句的特点、作用等。2.古诗歌语言比较鉴赏“两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要比较语言的哪一方面。第二步:分析归纳。“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诗歌有关“字词句”的表层义,再体会其深层义及其作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特点、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再总结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注意总结时要采用术语,如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来总结语言风格特点[即时体验]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从

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衬托。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D.柳诗“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解析:B项,“打了一场胜仗”错。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答案:B

★(2)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从军行》中,“独领残兵千骑归”的意思是将军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仅凭一个“独”字,就表现出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柳宗元《江雪》“独钓寒江雪”中,“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万物皆隐的世界,突出了蓑笠翁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诗人以蓑笠翁形象自喻,“独”字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在长期流放过程中虽然独自一人,处境孤独,但其依旧保持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参考答案:李诗:“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柳诗:“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白话诗歌]从

行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骑兵拼杀而回。江雪所有的山上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上都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有一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错。“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答案: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酬赠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因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整首诗诗情起伏跌宕,语言雅丽工整,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节选的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白话诗歌]冈头上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

比较角度三表达技巧比较鉴赏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现手法,有的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但都需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题技法]1.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以及作用与表达效果。2.要注意甄别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甄别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3.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对效果的分析。[即时体验]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看《秋江送别》的后两句,意象并不明确,是隐藏在句子中的。由于离别,诗人认为江水也不再是一个小区域,成了故乡和异乡的分界线,这是化近为远,突出离别之后心理距离会随着分离而趋于遥远。在抒情方式上,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感伤之情。再看《送柴侍御》后两句,将“青山”“明月”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置于最前面,青山象征思念,明月则暗示友情。在空间上,风雨相同,两地竟成“一乡”,是化远为近,表达了离别也无法让彼此的心理距离更遥远,相比于传统写法,这是一种更为新颖的表达。且两句一肯定一反诘,反复致意,更有余韵。综合上述分析,可从意象、抒情方式和空间三个方面,分条比较作答。参考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比较角度四思想感情比较鉴赏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出现的相同或相近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这是由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的。因此,比较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重视知人论世。[解题技法]诗歌思想感情比较鉴赏“四注意”1.注意了解诗人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2.注意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3.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4.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以及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模板]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达了××。不同点:前诗写了××,表达了××。后诗写了××,表达了××。[即时体验]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注]

①熙宁、元丰年间,诗人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出诗人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感慨。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解析:B项,“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说法错误,诗人志大才高,现实让他失望,他当时只是一个闲散无权的闲职,这都是他内心的痛苦。颔联表面写白鹭,其实是自喻,也展示了他内心的种种矛盾。答案:B

★(2)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比较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