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姚鼐教学目标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

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泰山简介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二、作者简介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三、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四、题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初读课文1、注音姚鼐:nài  汶水:wèn济水:jǐ(jì)子颍:yǐng砌石:qì(qiè)为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申:wù 樗蒱:chūpú绛皓:jiànghào少圜:yuán(huán)石罅:xià 若偻:lóu(lǚ)须臾:xūyú人膝:xī 2、理清行文思路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第六段:落款)六、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登泰山记》,显然是一篇游记,作者开篇却为什么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写起呢?而最后一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描写最高的日观峰?开篇从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入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流,突出了泰山水绕山流,山水相映的特点;同时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烘托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还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拔,又为下面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埋下伏笔。问题:第二段作者登山的路线是怎样的?写景有何特点?路线:(由远及近、由下而上)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自至于由偱越复偱遂至写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观)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问题:作者在描写泰山景色时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描写,“苍山负雪”可否换成“苍山被雪”?“明烛天南”可否换成“烛照天南”“半山居雾”能否换成“半山有雾”呢,为什么?不能更换,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第三段“泰山日出”问题: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日正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第四段: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展现泰山古老的风貌第五段:自然景观: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①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②泰山之冬的静美七、主题:《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怀和审美情趣。八、文本特色(一)有序有物,清新简洁1、有序有物,章法严谨。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字,文章第1段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做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接着,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向读者介绍登山的路线,使读者对登山的路线有总印象之后,带领读者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有关的地理知识,描绘泰山的景色。作者章法严谨,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有序有物的特点。介绍泰山时,简略交代,写登山情况时,一笔带过。作者的重点是写景,景物的重点是日出。作者在突出这个全文的重点时,一是在描绘泰山晚照图和名胜古迹时,惜墨如金,略作勾勒点染,对日出着墨较多,以示突出。详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写日出时,把从丁未日观晚照之后到戊申日观日出之前的这一段经过,一概略去不提,文章第3段集中描写日出景象,非常鲜明突出。2、清新简洁,准确生动。《登泰山记》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全文四百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运用长句,做到清新简洁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状物传神。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写作者登上泰山山巅之后所见之景,形神兼备。“苍山负雪”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之厚,“负”字用得很贴切,写出了山有坡度、层次,远望如人之脊梁。山如不胜重负,写出了积雪的厚重感。“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雪光的晶莹明亮。再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设喻颇新,把半山腰处的云雾写活了。“居”字写出了山腰间的云雾不断簇拥、流动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状态,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动于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从写作角度看:

a、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b、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c、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d、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三)从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d、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

思考的习惯。

九、

拓展阅读(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

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

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清•孔贞瑄)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十、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奇景奇观,尤其是写泰山日出一节

尤为精彩生动。写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无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发现明天有太阳更绚烂!十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2)须臾成五采(“采”通“彩”)(3)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4)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2.古今异义:(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今义:阳光;表面上)(2)世皆谓之天门云(古义:语气助词。今义:云彩)(3)至于泰安(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情)(4)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5)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6)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3、词类活用:(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2).汶水西流(西,方位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3).济水东流(东,方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东)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2)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②.省略句(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余)(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3)()生()石罅(“生”前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4)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作业练习(一)句子翻译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汶水和徂徕山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半山腰里停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译: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4、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译:渐渐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情境式默写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

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3.《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

1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16.《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17.《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