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读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中国
“言必信,行必果”,为世界奉献了一届()、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也让世界看
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在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目睹了“黄河之水天
上来”的震撼场景,感受了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的唯美意境,欣赏了冰鞋划过冰面的
轻盈曼妙,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浪漫缱绻……全新科技美学与中
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空灵而又壮观的视觉盛宴。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
一次精神力量的():从攻克尖端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到挥洒汗水的冬奥场馆建设
者;从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农民滑雪队,到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数人的默
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为动荡不
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取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A.花团锦簇简约焕发
B.花团锦簇简朴勃发
C.草长莺飞简约勃发
D.草长莺飞简朴焕发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且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B.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C.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D.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且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都出自《论语》。
B.“欣欣向荣”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辞,古代的一种
文体,一般要押韵。
C.“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李白
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D.“折柳寄情”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J”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
风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
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
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掌握相应的作家、作品的相关
知识及相关文化常识,仔细辨别每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
景色。语境形容早春景象,应填“草长莺飞”。
简约:指简略;不详细;简省。简朴:朴素简单。语境形容冬奥盛会的既俭省又精彩,
应填“简约”。
焕发:光彩四射;振作。勃发:蓬勃生发;突然兴起,爆发。语境形容“精神力量”生
发出来,应填“勃发”。
故选C。
(2)“不仅……”应搭配“而且……”,构成递进分句,排除BC;
从递进分句逻辑顺序看,“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在前,“向世界发出……邀约”在
后,排除Ao
故选D。
(3)A.“都出自《论语》”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点评】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看顺序是否合理;看话题是否一致;看句式是否一致;
看前后是否照应;看前后语境因素;看标准是否统一;看关联是否紧密;看音节是否和
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暖可改变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并破坏物种之间已有的互作关系。随着温
度的上升,许多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有些则会延迟;同样,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传粉
动物(例如昆虫、候鸟、哺乳类)的出现或迁徙时间提前或者延迟。但传粉动物对气候
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匹配性发生改变。最近数
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的传粉昆虫物候比其传粉的植物开花物候显著提前,
这使得传粉昆虫与其原有授粉对象之间的互作机会显著降低。
传粉者与植物间的物候不匹配,使花资源供应短缺,可获得的有效花粉资源减少,
导致传粉者种群数量下降;相应地,植物因缺乏合适的传粉者而导致传粉失败,其通过
有性繁殖产生的个体的数目会急剧减少,并可能最终导致植物群落衰退。
(取材于肖宜安等《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一一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
材料二:
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
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这一平衡通常被称为中
和或净零排放。由于目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是C02,因此在各国提出的中和
或净零排放目标中也常用碳代指温室气体。各国提出的与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包括
四种: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碳排放和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与气候中和的定义并不完全等同,这是因为气候中和是从对气候系统的
影响出发,而净零排放则是从排放角度进行定义,零排放与零影响之间并不等同。首先,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不等同于气候净影响为零。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
化的最大贡献源,但并非唯一来源。其次,气候中和并不必然要求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有研究表明,稳定的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会导致新的气候影响,因此气候中和只要
求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稳定而不必要求其达到零排放。
(取材于邓旭等《何谓“碳中和”?》)
材料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天津、重庆等城市作为新一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天
津市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领消费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
设。
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
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由指定机构参与运
营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兑换和流通服务。
数字人民币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等特点,是绿色低碳的货币工具和支付工具。
而现金管理成本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
反假等环节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
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等)
材料四: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虽然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均高于
现金交易的笔数和金额,但是我国对流通中现金的需求量依然巨大。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41:
□中国藻通中现金(M0)金霞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相比传粉动物,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它们会提前物候期以适应环境。
B.气候变暖会导致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物候匹配性降低,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C.碳中和是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的平衡,即净零排放。
D.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不会有新的影响,也不会对动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与现金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可以安全使用。
B.相比现金,数字人民币可降低印制、运输、防伪等管理成本,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C.数字人民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手机支付越来越普遍,但中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仍呈增长趋势。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
A.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或延迟,生物多样性将遭受系统性破坏。
B.净零排放目标达成的过程有助于保护环境,且有利于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C.数字人民币将很快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而成为便捷高效、安全低碳的支付工具。
D.人民币数字化在减少碳排放、改善动植物间物候、促进种群繁衍方面意义重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对材料内容
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材料三、四了解
“数字人民币”相关内容,然后再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项的内容能否在
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解答】(1)A.“相比传粉动物,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说法错误.材料一
第一段的表述为“但传粉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
B.“气候变暖会导致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物候匹配性降低”将或然表述为必然,材料一
中的表述为“但传粉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植物和传粉者
间物候匹配性发生改变”,原文有“可能”一词,表明气候变暖不是必然导致植物和传粉
者之间的物候匹配性降低。
D.“也不会对动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只提到“短寿命温室气体排
放对气候不会有新的影响工
故选Co
(2)C.“数字人民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将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三“业界普遍认为,
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指出了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
重要抓手,而没有说其已经成为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
故选C。
(3)C.“数字人民币将很快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而成为便捷高效、安全低碳的支付工具”
于文无据。从材料四图表可知,中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仍呈增长趋势,数字人民币取代流
通领域的现金的时期应该不会很快。
故选Co
答案:
(1)c
(2)C
(3)C
【点评】高考中对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文中的观
点的正误进行判断,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等。考查的方式往往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
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夫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喜天乎?”复日:“知我者《春
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操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
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
谓赵襄子日:“智伯以国土待我,我以国土报之。”此乃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
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土,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
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己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
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总言怨色,
彩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地
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以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
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
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
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诙于数子之
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
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
然也。
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
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
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过,求取之异,敢不特自
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
恐惧再拜。
(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圣人蟀心操:持
B.形于妻子之前形:表现
C.诙于数子之列乎齿:排列
D.伏恐阁下听闻之过过:过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知我者基天乎吾墓还也
B.此乃烈士义夫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时时?家事一抵京师洎牧以谗诛
D.非小生之所堪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C
A.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
乎/
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
乎/
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
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
乎/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B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忍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
的论述。
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
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臧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
退缩心态。
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
言辞得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
②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7)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
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
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句式结构等判断。
(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的翻译理解。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
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解答】(1)D.句意:我担心您听说的情况太过分(或超过实情)。“过”,过分,超过
实情。
故选D。
(2)A.副词,表猜测,大概;表商量,还是。句意: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我们还是回
去吧。
B.动词,是;副词,竟然。句意:这是志向高远、坚守大义的人/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
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介词,因为。句意:常常因为家事抵达京城/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句意:不是我所能够担任的/古代那些要
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故选Co
(3)句意:这十年来,品行没有增进,学业没有增长,半夜忖度,内心有愧,又能秉持
什么说辞在知己面前作为进拜的凭依呢?
“自十年来”是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成句,'‘行不益进”和“业不益修”同为主谓句,句
子结构一致,各自独立,排除ABD;
“中夜”即“半夜”,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D。
故选Co
(4)题干要求选出作者认同的做法,可以采用排除的办法,即排除不是作者认可的做法。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出自第一段,意思是“别人赏识却不能有所报答,不
赏识就愤怒怨恨”,结合“此乃众人之心也”可知,这是普通人的表现,作者不认同。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出自第三段,意思是“或者想要他日招录到您的门下(为您
效力)”,结合“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可知,这是陈述对方的想法,不是作者的
观点。
排除这两句。
故选Bo
(5)C.“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错误,结合“唯审己求知
也”“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是以自承命己来,审己
愈切,抚心独惊”等信息可知,作者的“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应是表现他的小心谨慎
以及自我审察反思的精神。
故选C。
(6)①“唯恐”,只怕;“知”,赏识;“自度”,自我揣度;“以”,用来;“报效”,报答
效力。译文:只怕了解赏识太过,自己估计没有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地方。
②“望”,期望,企望;“责”,要求;“及”,达到;“堪”,能够。译文:其他期望像古人
一样,这样的要求难以达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
(7)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作者与众人关于“知”与“不知”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
进行概括。
先看“众人”,由“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
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可知,“众人”行为才能没有可取之处却想要得到别人的赏
识,受赏识的时候“不能有所报”,不受赏识的时候则是“怒二
再看作者,由“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
知于人”“苟不知,未尝退有怨言怨色”“唯审己求知也”“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
抚心独惊”“知无不为,为不及私”可知,作者认为,受赏识的时候要尽己所能报答对方
所“知”之恩;不受赏识的时候就要反思审察自己,不会怨天尤人。
答案:
(1)D
(2)C
(3)C
(4)B
(5)C
(6)①只怕了解赏识太过,自己估计没有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地方。②其他期望像古人
一样,这样的要求难以达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
(7)众人:“知”则无以为报,“不知”则恼怒怨恨。
作者:“知”则竭力报答,“不知”则审察自己,不会怨天尤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
吧!”又说:“了解我怪罪我的,恐怕就在于这部《春秋》这是圣人所执持的心志,不
会顾及世人的褒贬评论。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赏识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难,
柱厉叔为他拼死效劳。不赏识我就算了,反而为他赴死,这是怨恨对方不赏识自己。豫
让对赵襄子说:“智伯把我当国土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土一样报答他。”这是志向高远、
坚守大义的人,感念他人的赏识,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行为没有坚定明确的特异之处,
才能没有一点用处,平平庸庸却想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别人赏识却不能有所报答,不赏
识就愤怒怨恨,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圣贤义烈之土的标准,我达不到,但和一般人不同,
是因为我深切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品行,省察自己的才能,都不能超出一般人,也
不要求得到他人的赏识,如果有人赏识,我就躲藏退让,只怕了解赏识太过,自忖没有
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地方。有时因为别的事情,不得已想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不能
被赏识,未曾有过怨恨的言语神色,或者在妻子儿女面前有所表现,这和一般人相比,
只是省察自己希求被人了解罢了。
大和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这个时候,先仕进之人认为我的能力可以考中,学
业可以培养,大声地赞美我,争着把我当作知己的不亚于二十人。我近来漂泊江湖十年
间,常常因为家事而抵达京城,事情办完就返回。曾经大声赞美我并引我为知己的人大
多都已经显达尊贵,我未曾到他们门上去。为什么?这十年来,品行没有增进,学业没
有增长,半夜忖度,内心有愧,又能秉持什么说辞在知己面前作为进拜的凭依呢?只好
默默退缩躲避,只不过苟且免于饥寒罢了。
昨天李巡官前来,忽然传达您的意思,好像知道我的姓名,或者想要他日招录到
您的门下(为您效力)。阁下您是拥有大德的伟人,我能够得到觐见或者能够列席宴享就
已经很荣耀了,更何况他日能够被您礼待列于一众贤人之中呢?我既没有依附投靠的资
本,也没有通达卓异的能力,我自己衡量,应该有什么才能满足您的需求,应该用什么
办法才能报答您的恩德。因此自从受命以来,我审察自己更为急切,反省自问更加心惊,
反复思考,却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承蒙您能用普通人的方式对待我,用普通人的才能要求我,用普通人的回报
责令我,那么他日我或许可以在名列官署簿册之时,知道该做的就尽心竭力去做,所为
不涉及个人私事,也或者铺纸作文,吟咏歌颂传扬您的高尚品德,仅此而已。其他期望
像古人一样,这样的要求难以达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我担心您听说的情况太过分,
求取过于优待,怎敢不特意阐述明白,言说内心衷情,扩大您的听闻。其他感奋激发,
惭愧思德,面对纸张流汗不已,不知如何表达。某心怀惶恐再拜呈上。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
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
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板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
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
【解答】(1)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
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
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
故选Bo
(2)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
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
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
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板机杼鸣”则描
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
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
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
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
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
(3)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
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
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
悦之情。
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
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
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
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
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
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
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
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
诗人自己,而结合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
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
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
答案:
(1)B
(2)“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
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
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
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3)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
逢太平。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二、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5)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
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
背。
【解答】故答案为:
(1)自知者明(重点字:知)
(2)在止于至善(重点字:至)
(3)伏清白以死直兮(重点字:伏)
(4)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
【点评】《劝学》名句辑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三、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
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
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
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
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
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流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济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
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
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
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
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罂厚地笑了笑,说:“我们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
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蕾谷洞的男人们和
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
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
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期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
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
的蜡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舂光的窗户上,贴在家
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
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较,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
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养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
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
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
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
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
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攀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
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
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黎渎了黄
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遢黄
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
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
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呜,
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
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瓜,穹弯曲
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
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
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
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
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赧,重整桑梓。
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
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
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
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胡。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
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
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羊,桥影如虹,
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选自韩小慈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唧吧(ji)湃(qi)波馨(han)厚
B.笨拙(zhu6)俯瞰(kdn)桀簟(ao)
C.亵渎(du)拜谒(yd)逼仄(ze)
D.粟菽(shu)飞镐(zh6)锦毡(zhan)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
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
B.蕾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
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
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
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
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以我对黄河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为线索,在时空的切换中,用充满诗意
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意和深沉的思索。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5)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平时多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
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
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
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
较。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4)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手法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概括。
(5)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解答】(1)A.“漪波”的“漪”应读作
B.“笨拙”的“拙”应读作“zhu。”。
D.“飞镐”的“镐”应读作“di”。
故选C。
(2)B.“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错。蕾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
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来印证说明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表现了他
们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
D.“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错。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表现“我”
亲近黄河、拥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的复杂感受。
故选BDo
(3)结合“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鹫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
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可知,拟人,结合“此时此刻的黄河,多
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可知,排比,结合“多了点
儿……多了点儿……多了点儿”可知,反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
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4)结合“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
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
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沸无际,浑沦不清”可知,想象中的黄河
和现实中的黄河;结合“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
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
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
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可知,俯瞰
黄河和近观黄河;结合“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
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
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己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
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瞥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
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可知,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结合''在
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
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
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
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
知,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
(5)结合“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
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
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
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可知,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结合“在我记忆
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
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
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
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
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
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可知,
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结合“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
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
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
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知,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
答案:
(1)C
(2)BD
(3)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
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4)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
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
(5)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对新时代、新高度的
讴歌。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写作
7.如图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
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
解名著内容,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解答】第一幅图是宝黛共读西厢记,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相关情节是:那一日
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
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
头,却是林黛玉来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
道:“什么书?”……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
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J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
眼,微腮带怒,薄而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乂把眼睛圈
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
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量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
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喜欢的理由:①这是很唯美浪漫的场景:沁芳闸桥边有大片的桃花,桥下流水潺潺,落
花浮荡,融融泄泄。桃花林下面的石头上坐着一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
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晴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美少年。
他正专注地读书。这时,在桃花雨中一位如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姑娘走来了,二人共
读西厢。这份唯美,难描难画。②共读西厢,让两颗年轻的心贴近了,让他们的灵魂找
到了共鸣,他们成为了灵魂知己。
第二幅图是宝钗扑蝶,在《红楼梦》第第二十七回,相关情节是: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
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
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趾,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喜欢的理由:宝钗自来是以稳重端庄示人的,而这个情节却表现了宝钗的另一面,也是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
第三幅是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在《红楼梦》第六回,相关情节是:次日天未明,刘姥姥
带着才五六岁的板儿进城来,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前,只见一簇轿马,刘姥姥便
不敢过去,撞了弹衣服,又教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
脚的人,坐在板凳上,说东谈西。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他一
番,便问:“那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陪房周大爷,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
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啾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
有人就出来了内中有一老者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故耍他。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
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喜欢的理由:贾府的奴才也比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高贵,凸显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巨
大;另外此处刘姥姥的表现,如称守门人为“太爷”等体现了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答案:
①宝黛共读:宝玉自进入大观园后更恶读八股,于是僮儿焙茗给宝玉弄来禁书《西厢记》,
宝玉欣喜若狂,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桥畔幽避之处偷读《西厢记》,并借西厢之恋,吐露
心中之情。喜欢的理由:场景唯美,宝黛两人从此更加心意相通。
②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想找黛玉玩,看到宝玉先进去了,为避嫌就往回走。看到两
只玉蝴蝶非常可爱,就追上去想捉住玩耍,于是拿着团扇蹑手蹑脚地追逐蝴蝶。喜欢的
理由: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的性格。
③刘姥姥初入荣国府:刘姥姥因家计艰难,带着外孙板儿来贾府攀亲。来到贾府门前,
刘姥姥蹭到角门前,称呼守门人为“太爷”,极力讨好,最后一位老者善意地告诉她周瑞
的住所。喜欢的理由:写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差别巨大以及刘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
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
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
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
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
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祝融”号火星车等
大国重器纷纷涌现,你能说出这些科技成果名称的文化内涵吗?请参考示例任选一个作
答。
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装饰行业设计培训
- 农业行业市场宣传策略总结
- 医疗行业护士岗位培训总结
- 加工制造行业车间主任培训总结
- 基础设施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风电行业销售代表工作总结
- 2024年度美容化妆品代理委托服务合同(含品牌合作)3篇
- 教育行业人才招聘与引才策略
- 康复治疗护士年度工作总结
- 退出协议书(8篇)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电子商务题库(370道)
- 建筑变形分析st1165使用手册
-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英语单词表 汉译英(含音标)
-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本科学位论文
- 2023年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级及答案
- 医学免疫学病例分析题,可怜的老张
- 水利三类人员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信访处理流程图
- 爱普生机器人中级培训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