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_第1页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_第2页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传统的磁共振成像(mri)和分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正确诊断出脑梗死,但对脑组织神经纤维损伤的评估缺乏特异性。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水弥散成像技术,对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敏感性很高,并在脑梗死定量研究、判断预后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利用MRI对脑梗死进行深入研究拓宽了思路。国内有关DTI与脑梗死的研究报道甚少,作者对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DTI在诊断脑梗死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1对象和方法1.1脑梗死病例选择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为47~77岁,平均(65±8)岁,符合文献的诊断标准,经头部CT或MRI证实,均为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其中超早期(<6h)4例;急性期(6~72h)14例;亚急性期(72h至14d)14例;慢性期(>14d)8例。梗死部位:基底核区15例,颞叶10例,额叶8例,枕叶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另外选择4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65±7)岁,所有志愿者均无任何脑部疾病和手术史,受教育年限与急性脑梗死组相当。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描序列及条件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1.5TTwinspeed/Excite磁共振机行头部扫描,以头部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扫描序列及条件为快速自旋回波(FSE)T2加权像(T2加权像,TR/TE3600/102ms),矩阵320×256,回波链长度17,激励次数2次;DTI(采集13个方向的扩散加权像),b值=1000s/mm2,带宽109kHz/F,TR8000ms,设定TE为最小,一般为12.1ms,接收宽带135kHz/F,矩阵128×128,激励次数2次。1.3彩色编码张量图采用GE公司工作站Functool软件进行DTI图像处理,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及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在空间矩阵水平,以像素为单位计算每个像素点的ADC与FA值,获得ADC、FA图像,先从T2加权像中选择感兴趣区(ROIs),包括病灶、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及健侧相应部位,然后在DTI图像上相应位置计算出该部位的ADC、FA值,正常组在相应的位置选择同样大小的ROIs进行测算。1.4统计分析全部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x¯±s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2结果2.1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及梗死后同侧内囊术后、脑脚、皮质髓束fa值比较40例脑梗死患者DTI显示的梗死病灶范围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见图1~4。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及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与对侧相应部位FA值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健侧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左右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2.2急性期与梗死侧adc、fa值比较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ADC及FA值各异,其中4例超急性期患者梗死侧在常规MRI检查无异常,行DTI检查,梗死侧与健侧对应区相比,ADC值均降低,FA值2例轻度增高,2例轻度降低;14例急性期患者梗死侧较健侧ADC及FA值均明显降低;14例亚急性期患者梗死侧较健侧FA值明显降低,ADC值变化不一致,其中7例减低,但不如急性期明显,4例接近健侧,3例增高。8例慢性期患者FA值继续降低,而ADC值高于健侧,见表2。3脑梗死超早期和亚急性期DTI是在常规MRI和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是目前唯一能无创性活体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方法,可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DTI定量分析最常用的参数为FA,FA是指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表现为各向异性的扩散系数的一部分。FA值为0~1,0代表最大各向同性的弥散,1代表假想下最大各向异性的弥散。在脑白质中FA值与髓鞘完整性、纤维致密性及平行性呈正相关。ADC反映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能力,值越大,水分子的扩散能力越强,信号下降越多。影响ADC的因素有组织灌注状态、细胞外水分子运动、细胞内水分子运动及细胞内外水分子运动,其中以组织灌注状态、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影响最大。脑梗死分为四期:超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随着各期组织病理生理的演变,水分子弥散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观点已在动物模型和临床得到证实。DTI结合常规MRI、DWI,可对脑梗死进行更准确分期和精确定位,研究脑梗死后灰质、白质的改变,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国内外有关DTI与脑梗死的研究多集中于急性期脑梗死,本研究应用DTI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的ADC值和FA值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超早期的4例患者常规MRI表现基本正常,DWI则明确显示梗死灶,ADC值降低明显,DTI则发现2例患者FA值轻度升高,FA图未见明显纤维结构破坏。推测在超早期,梗死区脑组织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组织内水含量尚未有明显变化,故常规MRI表现基本正常;而此时细胞外水分减少,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强度下降,ADC值降低,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另外由于细胞外水向细胞内转移,可能导致细胞膜向外弯曲度增加,白质纤维束间空间减少,限制了垂直于神经纤维方向上的水分子弥散,引起了弥散的各向异性的增加,FA值增高。Werring等对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脑梗死区ADC、FA值显著降低,同侧大脑脚和脑桥处皮质脊髓束ADC、FA值显著降低。本组研究中14例急性期患者患侧较健侧ADC及FA值均明显降低,与Werring等研究结果一致。FA值降低,推测主要是因为细胞结构破坏,导致组织微观结构正常顺序丧失,从而使各向异性显著降低。而随着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通透性增加,细胞间隙水分聚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水分子弥散能力进一步下降,ADC值进一步降低。本组14例亚急性期病例常规MRI、DTI显示脑梗死病灶,FA值均明显降低,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而ADC值7例降低,4例正常,3例增高,分析可能为脑梗死亚急性期逐渐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组织结构被破坏,水分子弥散程度逐渐增大,ADC值逐渐接近正常甚至增高。而由于脑组织的结构破坏,各向异性逐渐消失,FA值呈持续性降低。本组8例慢性期患者,ADC均增高、FA值显著降低,作者认为在慢性期,随着限制水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