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鱼》的精神和艺术
(一)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杂草》的精神构造我们不仅要探索鲁迅先生的“野草”精神,还要探索体现这一精神的艺术特征,即高度反映的艺术成就。鲁迅自己说:“这二十多篇小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根据这一段自白,这二十多篇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鲁迅的理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我们探索《野草》的精神时,的确也应这样做。在和这本《野草》写作的同时,鲁迅还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朝华夕拾》等著作,何以在那些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想,亦即思想主题,纵然可以找到一些相同的地方,却不能完全一样?它的原因,岂不在于他自己所说的“那时难以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吗?其实,鲁迅所写的战斗的杂文,在那个时候,多半是用“曲笔”写,也不是“直说”的,但是,那些杂文,却和这一部《野草》中的文章,情调,风格——我们还是说“风格”吧,却是完全不一样。这究竟又是什么缘故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时看来还容易;有时,却也觉得不容易回答清楚。因为这里接触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问题。这二十多篇小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文诗,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至于艺术表现形式呢,则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这是很容易回答的。但是,如果再进一步说,这《野草》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和鲁迅当时所写的其他作品,一—如《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等所流露出来的风格纯然不同?在一个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即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究竟是内容起决定作用呢,还是形式起决定作用的?这问题就不容易下定论了。是的,《野草》中的文章,每一篇所包含的主题思想,措辞确是比较含糊,因而理解起来,也是比较隐晦曲折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这种隐晦曲折的思想,究竟是首先决定于这思想本身的隐晦曲折呢,还是由于它的表现形式的隐晦曲折,因而就使人一时难以索解它的隐晦曲折呢?一一如果折衷地说两者都有关系,这也未始不可;但这却太过于模糊笼统,不但没能接触问题的中心,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不能说一半对一半,说内容决定形式,或什么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种说法,至少对于《野草》的精神探索,是不十分适用的。《野草》这一不朽的作品,和鲁迅其他同时期、或在这以前的作品的不同,主要在于《野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它的高度造诣和成就,这是《野草》之所以为《野草》,它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的主要原因之—。《野草》的艺术成就和它所达到的高远的境界,是《野草》的生命的闪光,也是鲁迅著作的闪光。可是,有些《野草》研究者,虽然也在接触、分析、探索、研究过一番《野草》的思想性,或思想倾向以后,也曾提出一个《野草》的艺术性或艺术倾向的专题,实际上似乎还很少看到《野草》的艺术成就的重要性和它的高度艺术造诣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探讨这一问题的实质,我想,这是要从文艺的基本规律,即文艺是客观现实在主观头脑的反映,或文艺哲学,即美学的观点入手的。(二)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一切的文艺作品,都是客观现实,包括社会与人生,在作家主观头脑中的反映。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公式;这不成问题。正因为它是客观现实在作家主观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既有主观的成份,也有客观的因素,既有主观所反映的客观的实在,也即是作品的内容,同时又有作者所用以反映、用以表现的主观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两者,既对立而又统一,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也即是完形的成功的作品。成功的完形的文艺作品,它的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这比方一个人的肉体和灵魂,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是拿不出一个没有灵魂的却又是活生生的肉体,也拿不出一个没有肉体的灵魂的。从文艺的本身的规律说,内容与形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矛盾的对立面,按照矛盾规律的规定,有时是这一方面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冇时又是那一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但一定要规定某一方面是主要,某一方面是次要,或者说什么标准是第一,什么标准是第二,这都会成为僵化的教条的说法,不符合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不符合于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的。一切成功的完形的文艺作品,都是一个整体,都有它的不可分性。但是,如果必不得已一定要对某一文艺作品,作出分析和评价的话,那末,对内容与形式的比重,就不能作硬性的规定,说什么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如果发展到了硬是当作僵化的教条,把它搬来搬去,并且用来打人,那就更不应该了。反之,如果我们要对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要作出一定的评价,那末,正因为这所研究所分析的对象是文学艺术作品,所以他首先要探求、要寻讨的是它的艺术因素,它的本身,首先就要问:是不是一件艺术作品。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作品,首先就因为它是一件艺术品,有它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和艺术表现成就。不然的话,正如一件公文程式,政治,哲理的论文,或是什么法律条文、道德说教,都是不能成为文艺作品,也不能称为文艺作品的。这原是常识。但在有些时候,我们却把艺术因素,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当作次要的东西。仔细想想,实在是很奇怪的事。一切文艺作品的社会效能,在文艺创作者创造成功以后,已经成为完形的整体,是客观的存在,它对阅读欣赏者来说,固然在于认识人生、教育人生甚至改造人生,但它对人生所发生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却首先是通过美的亨受的美感作用来完成的。如果作品失去艺术的美或美的因素,失去了美感作用,它就达不到美的亨受的要求,它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都将会落空。这也是一般的常识或常识以下的问题,可是,有些人对这个艺术因素的重要性,却总是不放在眼中的。我们说,一个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原是完形的统一的,是不可分的。如果要说主次,这主次的关系,也是互为变化,可以互变的。这是本然的文艺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衡量一个文艺作品的成就和价值,固然不能忘记它的内容,但更重要的,首先应该注意的,却还在于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技巧的熟练与上达。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碰到的各种场合,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比方说吧,从文艺创作过程的过程来说,作家要熟悉生活,要深入生活,这话自然说得很对。但是,要说熟悉工农兵的生活,知识分子的作者,谁也不会比工农兵本身,更为熟悉工农兵的。但只有工农兵生活却没有艺术表现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工农兵,他们还是写不出文艺作品来的。在这种场合,你能说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不起主导作用吗?又比方说我们平常看梅兰芳的戏剧表演,如有人问,你们看梅兰芳,究竟看的什么?是看他表演的戏剧的内容吗,还是他的艺术表演形式?戏剧的情节,唱词的内容,台上的动作,按着锣鼓丝竹的节奏,任何演梅兰芳这一角色的演员,都是按照这一规范在表演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梅兰芳?在这种场合,会看梅兰芳的行家们的回答,就是要看梅兰芳的艺术表演技巧。试向在这种时候,还能运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一_当作教条的套语吗?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技巧,有时,固然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不可分性,因为他们是统一的整体。但在有些时候,这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变与熟练,——技巧的熟练与上达,却成为起决定性的因素,发生决定性的作用。鲁迅这部《野草》的伟大成就,和它的不朽价值,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三)依靠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野草》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达到高度艺术造诣的情文并茂的散文诗力作。它固然由于它所包含,所表露的思想内容的隐晦、深邃、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内心的解剖与独白,有时使人难以捉摸,因而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晦涩,一—用他自己的话说,措词就很含糊了。但其实质,却正因为他的高度的艺术表现技巧,得心应手的,将这些思想把捉得住,描绘、刻划得深入,入木三分,形象鲜明,使之凝固在纸面上,从而才使我们接触到这样的思想,认识到这样的思想。试问,如果我们不是透过这样文字的美,对这艺术表现形式的美的亨受和探求,我们就能泛泛的接触到鲁迅在《野草》这作品中所透露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活动、思想解剖与思想斗争的苦痛,以及他那傲然兀立的“君子自强不息”,和那种“与黑暗共存亡”的“绝望的抗战”的精神吗?要说这种自我解剖、自我的思想斗争的苦痛的独白,这种与黑暗共存亡以及“只得由我”的在“绝望中战斗”的无畏的战士形象——鲁迅在写作《野草》时期的伟大人格的形象,固然先于在《野草》中所表现的艺术表形式而存在,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就这一本不朽的力作来说,鲁迅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造诣,却是首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我们试想,同是以段祺端政府枪击徒手民众为题材,或是由这一暴行所引起的感想的作品,在当时,除了《野草》当中的《淡淡的血痕中》以外,还有许多篇目,但又有那一篇的形式,它的富有诗意、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及得上这一篇呢?这篇散文诗的副标题是“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它的正面的文章,最扼要的警句是:“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我们试想,这样凝炼,浓缩、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象刘和珍烈士似的叛逆的猛士的赞颂,除了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如何方能表达呢?再说,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明,“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读过这《复仇》第一篇,我们有时也会联想起《徬徨》当中的《示众》。我们试想,一位作家,要表达“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他可以运用多少种形式和体裁的表现形式。可是,现在,鲁迅却偏偏采取了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来达到这样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我们试想,鲁迅如果不用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作品的社会效能,又将是怎样的呢?再说那首“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作的《我的失恋》吧!它那诗的形式的规定性,那诗的形式美,以及从这种美的形式中所透露出来讽刺的意味,它充满着:讽刺、幽默、却又辛辣的情感,那毅然的斩断一切虚伪的软绵绵的爱的柔情的决绝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形式,这样形式美的创造,这诗又怎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是的,在全部《野草》的二十三篇作品中,有许多篇章,作者并没有怎样为我们指明,说是为什么而作。但是,我们通过他所描绘、所刻划的形象,通过我们自己头脑的主动的思维,我们自然会从作者所刻计的形象,即就是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在自己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形象,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显出这样的主题、结调来的。比方,这里有一篇《求乞者》,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四面都是灰土”、人与人之间充满冷酷、隔膜,他们之间,不但没有怜悯和同情,即使有人求乞,包括用各种声调,各种手势和姿态的求乞,却不会有一点布施,甚至一点布施心……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冷酷而没有同情。这是你在读过这篇散文诗之后,自然会得出来的结论。可是,表现同样主题的短篇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之与祥林嫂,虽然同样也刻划了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但由于这篇《求乞者》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美的规定性,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和它所给予我们的印象和情调,却是完全两样了。《野草》中的第一篇《秋夜》,纯粹是抒情的散文诗。它和同类性质的几篇,如同《好的故事》、《雪》、和《风筝》等篇,往往为《野草》研究者所注意,给它们排在一道的。这些都偏重于外露的美、客观景物的描绘,——然,它也接触到内心世界,扣动了心弦,一直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它们和《影的告别》、《死火》以及《墓碣文》——其间也包括《希望》、《过客》、《复仇》等篇不同,——这些都是偏于内向,作深入而沉痛的自我心理解剖的、内心的自我矛盾和自我暴露的篇章。它们的章法、格调、韵味、风格,都大不相同。五四以后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坛,有许多以散文擅长的作家,颇注意于散文文字的美;当时文坛上有一种倾向,也有一种要求,即作家的文字,要自成一种流派,自己形成一种风格。对“风格如人格”这句名言,大家常在引用,也在追求。但究竟什么是文章的风格,我也知道,这很难说。但是,在那个时候,说起风格来,似乎每一个有定评、在文坛上有地位的作家,他们的散文风格,似乎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出来。一—虽然所下的所写定评,不一定很对,很切合,但从那个时代的文坛上过来的人,讲起那时在文坛上活动的作家的风格,似乎都有默许似的。比方说,周作人的冲淡,林语堂的幽默,冰心的清新,徐志摩的华靡,朱自清的平实,冯文炳的晦涩等等。至于鲁迅,那个时候的说法,则是辛辣。一—到了稍后一个时候,又说周作人和林语堂都属闲适,而鲁迅的文风,则成为战斗的匕首,感应的神经。这种情形,都可以用“风格如人格”这一名言来说明的。至于要问,为什么风格会如人格,一个作家的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这问题就颇难以回答。大概说来,一个作家纯真作文,自然而然便有自己的精神,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这是必然的道理。其次,则是由于文艺本身,是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表现工具的艺术。而凡是所谓艺术,就有它的表现技巧的一面,而艺术表现技巧,则是与艺术修养、艺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分不开的。因此,一而是人格的内心精神的纯真的透露,一面是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地形成自相一致的手法和流派,也就因为这样,作家的风格,便自然的形成了。在这部《野草》的全部作品中,虽然由于题材和作家在写作时的态度,有上面所说的以《秋夜》为代表的比较外露的抒情的一类,和以《影的告别》为代表的专门刻划内心世界的矛盾和自我的心灵解剖的一类。——当然,这是大致的分法,如果要说在这两类之外,还有介于中间的一类吧,那就是《狗的驳诘》以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篇,讽喻或讽刺情调更浓的一类了。是的,这是很不科学的分类法。也正因一切文艺作品,原是作家的心灵的创造,它容不得模仿,自然不能有同一印版的模式的雷同。反之,倒正因为作家的出自灵魂深处,作家的真纯的人格的流露,以及由于作家的操纵自如、神乎其技的熟练技巧,所以,每一个作家,成熟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独具的风格。更何况象鲁迅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更何况象《野草》这样技巧的熟练与上达的作品?鲁迅逝世不久,中国文坛上曾经出现过“鲁迅风”这一个专名。这是指鲁迅的文风和作风而言的,而且,我还记得,为了提倡鲁迅以杂文为战斗武器的文风,为了向鲁迅学习,为了更好的发挥鲁迅以革命文艺为战斗武器的武器作用——用现在的一句时髦术语来说,应该是“干预生活”吧——当时还出版过一个以“鲁迅风”为刊名的刊物呢!即以这部《野草》来说,“鲁迅风”的存在,几乎每一个读者,特别是《野草》的研究者,似乎都曾觉察到,确是“呼之欲出”的。但如要问,对《野草》的风格,包括这三大类作品,究要用哪两个或者几个抽象概括的字眼,才是最适当或比较适当的形容语,却比较难说。我非常赞佩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评价诗的风格的语言,而对于《野草》的风格,我却想象不出最适当的几个字眼来。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适当的文字可以作为对《野草》风格作评价的。其次,我也相信,只要“以心逆心”、“心与神会”,如果能多用些功夫,让自己的灵魂,深入到作品的深处,——让灵魂在作品中探险,那末,这作品的艺术的美,它的美的造诣,它所达到的艺术美的境界,也是一定可以探索得到的。(四)待考之笔写出一种情感与意境鲁迅自已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应该说《野草》是有它特殊的风格,高度的艺术特色、有它特殊的艺术造诣的。只是可惜,我们一向由于这高度的艺术特色所形成的特殊艺术风格所掩蔽,总是急于要探寻那隐蔽在较为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下的主题思想,而对其艺术性的探求,无形中给忽略过去了。尤其是,我们一向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一公式的蒙蔽下,总在分析过作品的思想性以后,再来一个作品的艺术性的分析。这几乎成了“应景”的工作,——有谁把它放在应有的高度,加以应有的注意呢?应该说:鲁迅作品的风格,流露得最突出,鲁迅在写作吋,自己最经心、最注意技巧的表达的,首先就是这一部《野草》。而且,对于我们这些阅读、研究和欣赏者来说,对鲁迅文章风格的阅读、研究和欣赏,最难把捉,最难接触到它的神髓的,也是这部《野草》——《野草》的精神和它的风格,《野草》的艺术造诣。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野草》的句法的俏拔和奇警,其次则是句法的雕镂、刻划的细致与精密,再进一步,则是它的生动的写生与富有神韵的传神,这就慢慢把人们带入诗的意境,使人们陶醉在他所描绘刻划,他所创造的诗的意境当中,终于达到人格的薰陶,和对人生社会的正确认识的伟大教育的作用。我们不想更多的举例,且请读者,细细的阅读一遍《秋夜》前面的两段文章。我们体味一下他为什么不直截说出墙外有两株枣树,却偏要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要知这就是作者在用传神之笔,让我们有所期待,说明理解事物,有一个过程,这不就显现出一种期待的心情与意境来了吗?至于下面的文章,你且慢慢读看:“……极细小的粉红花……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你看,还不是在做诗,在谈人生的哲理吗?可是,不仅如此,作者在一有机会的时候,也就把自己的精神,自已的人格,或者说,是自己的灵魂吧,也渗透在这里面了。也不必到别处寻找例证,这下面的一段描写枣树的文章:“……枣树……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园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这不是在为自己的坚决不屈的灵魂写照吗?这篇《秋夜》的艺术形式的造诣,是他不仅在描绘秋夜的实感,而且在作诗,把人们带入诗的意境,让人们有一种美感的享受,而在同时,他又以他的弧傲兀立的人格和灵魂在作着形象的象徵与暗示。《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以及《墓碣文》等篇,是属于另一类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这是由于他对内心的刻划比较深入、比较细致,特别是关于心灵的自我斗争与自我解剖的苦痛的剖白。这里写的是徬徨,是矛盾,是苦闷,但又以大突破大决断的形式,冲出这黑暗的或是不明不暗的氛围,而得到解救。要达到这种精神,这种自我斗争,自我解剖的精神的披露,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每每是设想出一种矛盾的境界,隐晦而曲折的无可奈何的处境,到了最后,终于以大决断的方式,冲决出来,表示“与黑暗同存亡”斗争的大胜利。我们且以《影的告别》作例吧。本来,影之与形,原是“形影不可分离”的。如今,竟然说是“影的告别”,影要离形而远行了,这种设想,这样的艺术的构思,便是突破现实的境界,达到精神的抽象的——我们且不说是神秘的境地的。这里有象征的意义,有理想的、神化的成份,聪明的读者,自然会懂得这是隐喻着自我解剖与内心世界的自我斗争的。应该肯定,这首先是深邃的崇高的艺术设计和创造。没有高度的艺术素养,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样的表现形式,便不可能创造得出来的。正因为有这样既浪漫而又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思想斗争、以及他的矛盾情怀,这样形象的刻划出来,——把这样流动的内容,凝固、固定起来。这就足高度的艺术创造与艺术造诣的成功。由于影的向形告别,一面说明影的非告别远行不可的苦情,这表示它的坚决,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的天堂里,在你的地狱里,甚至在你将来的黄金世界,我一影一都不愿意和你同住。同时,这也说明了影的徬徨,影的无所适从和他的苦闷。——如果“是在黄昏,黑暗会沉没我”,如果“是在黎明,又会被白天所消失”。但是,这个影的欲去之心,原是非常决绝的。他心愿向黑暗彷徨于无地,让自己沉没在黑暗里,而且“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由我来担负这黑暗,“与黑暗同时灭亡,”成为一个大解脱。这样的设想,这样的精神,可以说是当时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或者说,是其人格与精神的一部份的流露。是的,我们应该作这样看。但是,这一种思想,这一个设想,却是从这样一种艺术创造形式,高度的艺术理想的造形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说,这是一种思想内容,固然可以,若说是高度艺术造诣所创造的艺术形式的反映、又有什么不可呢?同样的设想,同样的意境,我们且看一看《死火》中的死火。原来,死火要跳出冰谷,主客观的要求,都是如此。但如果留在冰谷,这死火“就要被冰冻冻死”,如果带出冰谷,这死火也会“重行烧起”,“我将烧完”。这同样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同样是高度艺术创造性的设想,是一个艺术表现和创造。当然,他的结果,还是和作者,鲁迅当时的世界观,他的彻底的革命精神,“与黑暗共存亡”的精神分不开的。“那我就不如烧完!”终于与“大石车”一同毁灭,而且来得及看见他石车——的毁灭了。这又是何等坚决、决绝的精神啊!在《野草》全书中,和《死火》的章法一样,用“我梦见——”这一形式发端构思的,一共有七、八篇。当然,你也可以用“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公式来说明他的构思,但我们可以说得更接近于实际,——说它是“形式决定内容”,也许更妥当些。因为这的确是从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来表达、来规定这些作品的思想性的。我们想,至少,作为艺术形式的探讨,作为作品的高度艺术造诣的项目来研究,不应该轻易忽略这些篇章的艺术构的。也就在这许多以“我梦见——”的形式开端的篇章中,如同《狗的驳诘》、《立论》等篇,它的内容造意,多少有些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相象。这有些近于寓言,也近于讽喻。那些内容,作品中所透露的思想,都是对于丑恶的现实的反拨、揭发和反击。这当然应该从思想内容去探求,但是,从鲁迅高度的艺术造诣来说,你又怎能忽略去他的艺术素养,艺术构思和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波纹管选购合同范例样本案例
- 房屋出租房转让合同
- 服装销售购销合同
- 材料采购合同标准样式
- 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监测合同
- 2024年汽车销售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与汽车行业技术支持合同3篇
- 2024年混凝土工程创新技术与研发合作合同
- 2024版电梯安装及安全防护设施配套合同3篇
- 2024版环保项目反担保合同与环保设备抵押协议3篇
- 2024版租赁服务合同:相机与摄影师一站式服务3篇
- “僵尸型”社会组织注销登记表
- 住院HIS系统流程图
- 采购部年终总结计划PPT模板
- 智能交互式无纸化会议系统设计方案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 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
- 湘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12Petercanjumphigh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
- 早产儿知情同意书
- 手术质量与安全监测分析制度
-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气象专业基础知识》真题库及答案1000题
- 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主要步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