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_第1页
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_第2页
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_第3页
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_第4页
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oll-1lipf6电解液热行为的研究

采用石墨、石油焦等可逆卡吸收碳材料制备的阴离子电池,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慢率和电池的可靠性。目前,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和电极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1,4,5,6,7,8,9,10,11,12,13,14,15,16],但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较少。在此,本文作者针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形成的高温现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研究电解液及其在电池正极与负极热反应过程中的行为,以揭示锂离子电池在过充电时有关电解液热行为的规律。1实验1.1真空干燥箱和试剂仪器为:差示扫描量热仪(MDSC2910型);BS9300锂离子电池综合测试仪(广州擎天有限公司制造);真空干燥箱(DZG-404型,天津天宇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制造);手套箱(MB150B-G,德国MBRAUN公司制造)。试剂为:聚偏二氟乙烯(PVDF);乙炔碳黑;石墨;LiCoO2;电解液1mol·L-1LiPF6EC-DMC-EMC(溶剂的质量比为m(EL)׃m(DML)׃m(EML)=1׃1׃1)。1.2充电参数测量和样品制备将PVDF、乙炔黑与LiCoO2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制备LiCoO2电极,另将石墨与PVDF按一定质量比制备石墨电极。以厚度为0.3mm的锂箔作对电极,制备Li/LiCoO2与Li/graphite的CR2025电池,电解液采用1mol·L-1LiPF6EC-DMC-EMC。Li/LiCoO2电池以1.3×10-4mA·mm-2的电流密度充电至4.2V,然后在4.2~2.75V之间循环5次,最后,以4.2V恒压充电至电流密度接近0mA·mm-2,稳定电极达到4.2V,使LiCoO2转变为Li0.5CoO2。Li/graphite电池以1.3×10-4mA·mm-2的电流密度充电至0V,然后在0~1.5V之间循环5次,最后以5×10-4mA·mm-2的电流密度充电至0V,石墨形成LiC6结构。将以上制备的电池在手套箱中拆开,用不锈钢刮刀分别在LiCoO2电极与石墨电极上获取Li0.5CoO2与LiC6粉末样品,并迅速制备成DSC样品,整个过程在15min内完成。对制好的样品在20min内开始进行DSC测量。将Li0.5CoO2电极粉末以DMC溶剂浸泡48h,过滤,重复2次,于100℃的真空中放置36h,然后在手套箱中制备DSC样品。向经DMC溶剂浸提处理的Li0.5CoO2粉末中加入EC-DMC-EMC混合溶剂制备DSC样品。将石墨粉于真空150℃处理24h在手套箱中制备纯石墨粉DSC样品。制备的DSC样品质量一般为5~8mg。在套箱中称量误差约为±1mg。1.3实验电池成分将首次循环后的4.2V锂离子电池在手套箱中拆开,重新组装成LiC6-电解液电池和Li0.5CoO2-电解液实验电池。对实验电池进行高温实验后,采用XRD方法分析正极和负极的成分。解剖经140,145或150℃高温实验前后的锂离子电池,取出正极片,刮取正极粉,然后进行形貌测试。2分析与讨论2.1种电解样品的水质量分数图1所示为水质量分数对电解液热稳定性的影响,电解液体系为1.0mol·L-1LiPF6EC-DMC(1׃1)。电解液样品a的水质量分数为5.85×10-3,样品b的水质量分数为8×10-6。由图1可以看出,2种电解液样品的放热峰位于230~285℃之间,其中水质量分数为5.85×10-3的电解液放热峰在257℃处,反应起始温度为240℃;而水质量分数为8×10-6的电解液放热峰在272℃处,反应起始温度为255℃。这说明电解液的水质量分数愈大,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就愈低。2.2在lipf6存在下的热重纯LiPF6与1mol·L-1LiPF6EC-DMC-EMC电解液的DSC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所示为LiPF6在100~350℃时的DSC曲线。可见,DSC曲线在195℃左右出现第1个较弱的吸热峰,该峰为LiPF6的熔解峰,是可逆的;自250℃左右开始出现第2个吸热峰,表明LiPF6自250℃开始热分解。可见,纯LiPF6直到250℃仍是热稳定的。图2(b)所示为1mol·L-1LiPF6EC-DMC-EMC电解液在0~300℃的DSC曲线。可以看出,DSC曲线在125~250℃的温度范围内有3个放热峰,其中第1个放热峰与第2个放热峰都非常弱,它们的反应热可忽略不计,这2个峰可能与反应(1)~(3)相关。因为在电解液中,尤其是当电解液中存在痕迹水时,LiPF6极易转变成LiF和HF。第3个放热峰较强,位于215℃左右。根据Edstrom等对含LiPF6的(CH3)2CHOCOOCH(CH3)2溶液的热分解产物的研究结果,此时生成的产物有:(CH3)2CHF,CH3CH=CH2,(CH3)2CHOH,CO2和(CH3)CHO(CHCH3)2。由此可推断第3个放热峰可能是在LiPF6存在下,EMC与DMC溶剂分子发生了系列复杂的热分解反应,如式(4)~(12)所示。C2H5OCOOC2H5+PF5→C2H5OCOOPF4+C2H5F(8)C2H5OCOOPF4→PF3O+CO2+C2H4+HF(9)C2H5OCOOPF4→PF3O+CO2+C2H5F(10)C2H5OCOOPF4+HF→PF4OH+CO2+C2H5F(11)C2H5OH+CH2=CH2→C2H5OC2H5(12)将图2(b)中的DSC曲线与图1中1mol·L-1LiPF6EC-DMC(溶剂质量比为1׃1,水质量分数为8×10-6)电解液的DSC曲线对比可以看出,EMC溶剂降低了1mol·L-1LiPF6EC-DMC电解液的热稳定性,说明有机电解液的热稳定性不仅与电解液的质子溶剂杂质有关,而且与有机混合溶剂的组成有关。2.3li0.4c-mso2热重反应图3所示为Li0.5CoO2的DSC曲线,其中图3(a)所示是经DMC溶剂浸提并干燥的Li0.5CoO2试样的DSC曲线。Li0.5CoO2电极粉末用溶剂浸提并真空烘干,除去电极中残留的电解质LiPF6与有机溶剂分子,消除它们对Li0.5CoO2热分解反应的影响。另外,试样中仍存在制备电极时所加入的少量PVDF粘结剂与乙炔黑导电剂,但PVDF与乙炔黑的热稳定性很高,到350℃仍是热稳定的,且PVDF不可燃烧。由图3(a)可知,DSC曲线在165℃左右存在1个吸热峰,该峰是PVDF的熔解峰;Li0.5CoO2自200℃左右开始分解,峰温为279℃,反应原理为:图3(b)的试样是经溶剂浸提和干燥的Li0.5CoO2,同时加入足量EC-DMC-EMC混合溶剂(以CnHmOx表示),保证存在足够的溶剂可与Li0.5CoO2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因为没有锂盐时,纯有机溶剂的稳定性高,很难分解。由图3(b)可看出,加入EC-DMC-EMC混合溶剂后,Li0.5CoO2的热分解反应与图3(a)所示的纯Li0.5CoO2的热分解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别。加入有机溶剂后,Li0.5CoO2的DSC曲线上存在2个放热峰,并且第1个放热峰是分裂的双峰,第2个放热峰对应温度在300℃以上。分裂的双峰可能是由于Li0.5CoO2分解释放的氧气导致有机溶剂燃烧,释放大量的热和气体。这种燃烧热导致分解产物Co3O4继续分解,如式(14)和(15)所示。与第2个放热峰相关的反应则较复杂,可能是CoO继续分解,或者CoO和LiCoO2分别与燃烧产物CO2反应生成Li2CO3和Co等。图3(c)的试样为新制备的、没有用溶剂浸提的Li0.5CoO2。样品中残留EC、DMC与EMC有机溶剂及LiPF6。由图3(c)可知,DSC曲线在173℃附近有1个较小的放热峰,根据图1所示结果,可认为该放热峰与残留的电解液热分解反应相关;从210℃左右开始出现第2个放热峰,是1个很弱的分裂峰,其原因可能是样品中电解液的含量少,释放的燃烧热较小,不足以使Co3O4完全分解生成CoO,反应生成物可能是Co3O4、LiCoO2及少量CoO等混合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LiCoO2型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至爆炸时,1mol·L-1LiPF6EC-DMC-EMC电解液及其分解产物因Li1-xCoO2(0.5≤x<1)分解释放的氧气发生燃烧,释放大量的热和气体。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液-Li0.5CoO2电池在140℃是安全,在145℃就会发生爆炸。图4所示为LI0.5CoO2与电解液高温反应后的XRD谱。可以看出,Li0.5CoO2电极与1mol·L-1LiPF6EC-DMC-EMC电解液在145℃反应后,XRD谱中存在LiCoO2、Co3O4和CoO的典型X射线衍射峰,表明Li0.5CoO2发生了如式(13)和(15)的热分解反应。Li0.5CoO2电极与电解液在140℃反应前后,其XRD谱中均出现典型的LiCoO2的XRD衍射峰,经140℃反应后,LiCoO2所有的特征衍射峰均发生了明显的宽化,但衍射峰位和峰强度基本没有改变。图5所示为Li0.5CoO2与电解液高温反应前后的SEM像。可以看出,反应前的Li0.5CoO2正极材料颗粒表面光滑整洁,结晶仍十分完整;经140℃高温反应后,材料颗粒表面更加光滑,而且颗粒表面粘附了一层细小的物质。由XRD和SEM结果可知,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间可能发生了某些反应,但LiCoO2经140℃高温反应后,材料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晶粒细化了。结合DSC实验结果,可以认为电解液在130~200℃范围内的热反应所释放的热量较小,分解产生的气体少,而Li0.5CoO2在190℃以上才开始分解。因此,当温度高于190℃时,Li0.5CoO2分解释放的O2可以导致可燃性电解液燃烧,释放大量的燃烧热和气体,电池内部温度迅速增大,导致Li0.5CoO2向生成金属Co方向分解并释放更多氧气,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反应,最终导致电池发生爆炸。因此,电解液的燃烧反应是导致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2.4体电解质膜的热重图6所示为未充电纯石墨粉及LiC6/石墨电极的DSC曲线。其中图6(a)所示为未充电的纯石墨粉在空气气氛下的DSC结果,石墨粉的DSC曲线在341℃有1个放热峰,反应起始温度为256℃,说明石墨在256℃前都是热稳定的。若在惰性气氛下,石墨在400℃仍没有任何反应发生。图6(b)所示是LiC6/石墨电极在氩气氛中的DSC曲线。可以看出,在100~300℃范围内存在2个放热峰:第1个放热峰表征的是电极表面固体电解质膜(SEI膜)碎裂的热分解反应,因锂离子电池中SEI膜是一种离子导体薄膜(电子绝缘),是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由电解液反应生成的不溶物附着于电极表面形成的;第2个放热峰表征的是LiC6与粘结剂及电极中残留的电解液之间的热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受粘结剂和电解液的性质及质量的影响。考虑到锂离子电池是贫液体系,电极制备工艺总是采用尽可能少的粘结剂以提高电池的比能量,因此,第2个峰的反应热比SEI膜热分解反应热小得多。因为实验中没有氧气,故不能发生与电解液相关系列燃烧反应。此外,锂离子电池SEI膜在循环过程中逐渐增厚,电池循环次数愈多,电池负极热分解释放的热也愈多。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液-LiC6电池在160℃时是安全的,在165℃时则发生爆炸。图7所示为LiC6电极与1mol·L-1LiPF6EC-DMC-EMC电解液在160℃反应前后的XRD谱。可以看出,在160℃高温反应前后,碳材料所有特征衍射峰的峰位、峰强度以及半峰宽都没有明显改变,说明碳材料的晶形结构在160℃高温下几乎没有变化。XRD分析结果表明,碳负极热分解反应主要发生在碳的表面,因而碳材料的晶形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受锂离子在碳材料层状结构中的扩散速率控制,这与Hossain等对中间相碳微球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电解液与LiC6电极的反应主要是碳电极表面SEI膜的碎裂反应,电解液与粘结剂的反应以及与嵌入碳材料中的锂之间的反应。3土性染料的可能热分解反应机理1)H2O和EMC降低了1mol·L-1LiPF6EC-DMC(溶剂为EC、DML,质量比为1׃1)电解液的热稳定性。2)1mol·L-1LiPF6EC-DMC-EMC(溶剂为EC、DML、EML,质量比为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