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_第1页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_第2页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_第3页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_第4页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刘霞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5

ISBN978-7-5166-5110-0

Ⅰ.①山…Ⅱ.①刘…Ⅲ.①图书馆学史-研究-

山东Ⅳ.①G25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8574号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著者:刘霞

责任编辑:丁勇封面设计:魏大庆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经销:新华书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印刷:北京永顺兴望印刷厂

成品尺寸:170mm×240mm1 / 16

印张:17字数:249千字

版次:2020年5月第1版印次: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66-5110-0

定价:78.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2

目录

CONTENTS

绪论···························································································1

第一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意义·················································1

第二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概况····················································3

第三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分期问题···········································6

第四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8

第五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方法····················································9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11

第一节文化渊源·······································································11

第二节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26

第三节山东古代文献之邦的形成··················································33

第二章山东藏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春秋—1644)··················47

第一节孔子的文献整理思想························································47

第二节整理校订旧学之成就························································57

第三节整理编目旧学之成就························································93

第四节学术思想之大要·····························································114

1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第三章山东藏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1644—1919)················118

第一节藏书家概况···································································118

第二节藏书楼概况···································································144

第三节周永年的藏书思想··························································156

第四节马国翰文献整理之成就····················································165

第五节山东通志目录学研究之成就··············································176

第六节近代目录学研究之成就····················································183

第七节学术思想之大要·····························································185

第四章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繁荣(1919—1949)·········187

第一节时代背景······································································187

第二节发展基础······································································193

第三节王献唐图书馆学研究之成就··············································198

第四节屈万里图书馆学研究之成就··············································215

第五节路大荒图书馆学研究之成就··············································225

第六节山东主办的学术期刊图书馆学研究之成就····························233

第七节学术思想之大要·····························································237

第五章结论·········································································241

附录山东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大事记·········································246

参考文献···················································································252

后记························································································267

2

绪论

绪论

第一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意义

图书馆学史是研究图书馆学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围绕图书馆

的一切具体活动进行的学术研究内容的梳理与总结。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图书

馆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我们的祖先对图书馆行为的研究活动却历史悠久,

他们在多年的图书采集、整理和收藏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藏书技术、方法、

经验和思想,并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这里统称为藏书理论,也是传

统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随着西方图书馆学的传入,传统藏书理论与现代图

书馆学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进程。因此,山东图书馆学史

的研究内容包括藏书理论、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藏书理论、现代

图书馆学研究做出贡献的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他们是学术史研究的核心。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宏观上梳理山东图书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阶段特征,

微观上研究山东的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们如何对山东传统图书馆学思想、现

代图书馆学理论进行传承和创新。

古人云:“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深入研究图书馆学史,揭示国

家或地方图书馆学发展的源流,挖掘原创含量,与现代图书馆学有效地融合,

对促进现代图书馆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邓正来先生所说:“现

有的知识存量都是从学术传统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了学术传统,

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否已被先贤详释,不会知道除了实际效用

1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外还可以从何处获得对增量知识的评判标准,当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知识增

量和学术创新的问题了。”○1目前国内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在业界虽然还不是热

点,但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研究者所认识并关注。2000年发

布的《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科“十五”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

已将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并明确指出“开发图书馆学史

不仅仅是要恢复学科史的历史记忆。图书馆学要想充满思想活力,必须回到

图书馆学思想史、学术史中寻找资源和营养,磨炼自己的分析武器。而且,

许多重大问题只有在学术史梳理中才能求得正解”○2。

“山东自古为文物之邦,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孔子整理六经,以六艺敖

教,开私家藏书之风以来,齐鲁大地大师辈出,代不乏人,私家庋藏,蔚

然成风。元明以前尤居全国之冠,明清两代亦足与江浙媲美。”○3“藏书的丰

富,使得齐鲁大地古老的图书馆学得以兴起和发展,他们辨其版刻、校其异

同、论其得失,考订古文献的流传原委和版本源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

产”○4。古代的山东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南北朝的王俭、任昉,宋

代的晁公武,明代的焦竑,清代的李文藻、周永年、马国翰等,他们在藏书

理论研究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时光流逝,一批卓有成就的现代图

书馆学家,为传播图书文化、弘扬山东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

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等,他们在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由于

他们的努力,使得山东现代图书馆事业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看,通过深入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史,展现山东图书馆

学的发展源流,努力挖掘山东图书馆学学术资源的原创元素,揭示本学科的

发展历史、特点、现状、水平、经验以及未来趋势等,不仅是对山东图书馆

学史的梳理与总结,而且能够对中国图书馆学史的整体研究,尤其是区域图

○1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326.

○2钱鹏.议“图书馆学史”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5(3):25–27.

○3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2017:9.

○4刘霞.试析山东古代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24–26.

2

绪论

书馆学的研究提供帮助。从应用价值的角度看,山东古代藏书理论的兴盛,

为现代山东图书馆学研究作了醇厚的历史积淀。正是沿着古代藏书家的足迹,

后继者们不断将山东图书馆学思想发扬光大,促进了山东现代图书馆事业的

不断发展,为图书文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本书的研究内

容对于传承和发扬山东历代图书馆学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山东图书馆事业的

发展,凝练山东图书馆文化精神,进而提升山东省的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

而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概况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人大复印报刊资

料、超星、读秀、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检索

系统、当当网上书店等电子资源数据库,发现目前国内对图书馆学史的研究

文献比较多,其中涉及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学通史研究涉及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容

吴仲强的《中国图书馆学史》对中国古代至当代涉及图书馆学史范畴的

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包括图书馆学、图书学、藏书学、分类学、目录学、

版本学、文献学和图书馆学教育等。其中涉及山东藏书家孔子、孟子、郑玄、

王俭、晁公武、周永年,在目录学、分类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研究方面取

得的杰出成就○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论述了中

国图书馆学发展演变的全部历程,从中国图书馆学的孕育、萌芽、建立、初

步发展,再到当代的繁荣与发展,内容细致、全面。其中涉及孔子、王俭、

周永年等山东藏书家的藏书理论研究成果○2。

○1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2.断代图书馆学史研究涉及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容

相关著作。近代吴稌年的《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提到了孔子是分

类法的鼻祖,王俭的《七志》是最著名的私人编目,在其列举的古代图书馆、

文献学、目录学领域人物中提到了晁公武;王绍曾、沙嘉孙的《山东藏书家

史略》全面介绍了山东古代的藏书家,涉及了他们在图书整理与实践、图书

馆学思想方面的杰出贡献○1;现当代的周文俊、王红元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

史稿》(1949年10月—1979年12月)提到了王俭的《七志》、晁公武的《郡

斋读书志》对中国目录学研究的贡献○2;李刚等的《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

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提到了1930年3月18日山东图书馆协会的

成立以及山东省图书馆与山东省图书馆协会联合创办的专业刊物《山东图书馆

季刊》○3。

相关论文。谢灼华的《中国图书馆学史序论》(1985)认为王俭的《七志》

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刘霞的《试析山东古代图书馆学的形

成与发展》(2009),对山东古代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探讨与研究了山东古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及研究特色○5;刘霞的《试析山东

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基础与成就》(2010),以对山东近现代图书馆学家主

要成果的系统分析为基础,梳理了山东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与

研究了山东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6。

3.图书馆学家研究涉及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容

相关著作。王承略的《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杨赛的《任昉与南朝士风》;

韩伟的《焦竑》;山东省图书馆、鱼台县政协的《屈万里》;李勇慧的《王献唐

著述考》《一代传人王献唐》;路方红的《路大荒传》等,分别对山东藏书家郑

○1吴稌年.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文俊,王红元.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刚.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谢灼华.中国图书馆学史序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3):122–127.

○5刘霞.试析山东古代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24–26.

○6刘霞.试析山东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基础与成就[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7):55–58.

4

绪论

玄、任昉、焦竑、屈万里、王献唐、路大荒进行专门研究,阐述了他们在藏

书理论及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1。

相关论文。王国强的《“儒藏说”评析》(2002)、贺霞的《略论晁公武〈郡

斋读书志〉在目录学上的贡献》(1997)、彭飞的《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屈万里先

生和我国图书馆事业》(1994),都是对山东的周永年、晁公武、屈万里的图

书馆学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藏书理论、图书馆学研究方

面的主要贡献○2。

4.图书馆学专题内容研究涉及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容

相关著作。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涉及了山东藏书家任昉、王俭、

晁公武、焦竑等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王俭的《七志》对中国目录学研究的贡

献给予了高度评价○3;龚蛟腾的《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傅荣贤的《中

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在图书馆学及其分支学科分类学、目录学、校勘

学领域都涉及了孔子、王俭、晁公武、周永年等山东藏书家的藏书理论研究

成果○4。

相关论文。李权弟、张金铣的《〈国史经籍志〉论略》(2014),对焦竑所

撰《国史经籍志》在目录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5;孙月霞的《〈郡斋

读书志〉的版本学贡献》(2009),对晁公武所撰《郡斋读书志》在版本学方面

○1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杨赛.任昉与南朝士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韩伟.焦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山东省图书馆,鱼台县政协.屈万里书信集纪念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2.

○李勇慧.王献唐.述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李勇慧.一代传人王献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路方红.路大荒传[M].济南:齐鲁书社,2017.

○2王国强.“儒藏说”评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59-62+45-91.

○贺霞.略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目录学上的贡献[J].图书馆建设,1997(2):69–70.

○彭飞.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屈万里先生和我国图书馆事业[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6):58–61.

○3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龚蛟腾.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M].北京:国家

图书馆出版社,2013.

○5李权弟,张金铣.《国史经籍志》论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2):75–78.

5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的成就进行了详细论述○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通过检索国外代表性的数据库OCLC、Emerald、

Wiley、ScienceDirect、Proquest、Ebscohost等,国外没有对我国图书馆学史尤

其对我国地方图书馆学史的系统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山东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虽然在中国图书馆学通

史、断代史、专题研究以及图书馆学家等方面均有涉及,且各有侧重,其使

用的资料、方法和提出的一些见解,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

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只是涉及了山东在藏书理论、图书馆学研究中做出突

出贡献的个别人物,并没有对山东图书馆学史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书试

图从区域图书馆学研究的视角,对山东藏书理论、山东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

脉络进行爬梳和剖析,对山东传统图书馆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内核进行凝练

和提升,对山东传统图书馆学的区域特征、文化肌理和系统建构进行挖掘和

深化,以弥补山东图书馆学研究的缺憾。

第三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分期问题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首先涉及分期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图书馆学

史的分期划分有多种,源于研究者划分的依据采用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这里

将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种观点以杨建东、罗德运为代表(《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

刊于《湖北高校图书馆》1985年第3期),认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

历了四个时期:(1)中国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清代中叶以前;(2)中国图

书馆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后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3)中国近代图书馆

○1孙月霞.《郡斋读书志》的版本学贡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

136–139.

6

绪论

学的产生时期——辛亥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中国图书馆学的发

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

第二种观点以宓浩为代表(《图书馆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认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清朝和清朝以前

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时期,这一时期大体以11世纪(宋朝)作为界限划分前

后两个时期,之前为图书馆学的酝酿萌芽时期,之后是对图书馆工作的经验

性总结阶段;(2)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创建时期;(3)1949年

以后,是新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时期○2。

第三种观点以黄宗忠为代表(《图书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版),认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应分为三个时期:(1)图书馆学孕育时期——

我国殷代到19世纪初;(2)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开始

到20世纪40年代;(3)图书馆学逐渐走向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后至今○3。

第四种观点,以石呈祥为代表,主张将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时期:(1)图书馆学的萌芽时期:从有图书馆知识的记载开始,即从殷代开始

止于20世纪;(2)图书馆学的建立时期:20世纪初到20年代;(3)图书馆学

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4)图书馆学逐渐成熟的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算起4。

第五种观点,以吴仲强为代表,主张按照划分中国社会历史的标准对中

国图书馆学史进行分期,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图书馆学史的分期分

别为:1840年以前,1840—1919年,1919—1949年,1949年至今5。

根据山东藏书理论、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其在不同历史

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上述专家学者的分期观点,本书将通过四个部分

○1杨建东,罗德运.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J].湖北高校图书馆,1985,(3):5–12.

○2宓浩.图书馆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13

○4石呈祥.关于图书馆学发展史分期问题之我见[J].图书与情报,1991(2):6–10.

○5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史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4):20–24.

7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对山东图书馆学进行系统阐述: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山东藏书理

论的产生与发展(春秋—1644)、山东藏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1644—1919)、

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繁荣(1919—1949)。

第四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山东图书馆学研究的历史,是由山东古代藏书家的藏书理论研究、山东

现代图书馆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组成的。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山东古代藏

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成熟与完善,至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繁荣。

本书研究的总体框架: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按照古代、近代的历史顺序

系统地论述山东图书馆学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横向突出对历代山东藏书家、

图书馆学家在藏书理论、图书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特别是对山东图书

馆学思想史的挖掘与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分六个部分,每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山东图书馆学史基础理论。本部分综合运用图书馆学、管理

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理论,阐述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意义、研

究的概况、研究的方法、分期问题,明确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对象、研究

的内容。

第二部分,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本部分阐明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是山东藏书理论形成的基础。(1)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扩大了书

籍的搜集、利用与收藏范围;(2)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齐鲁大地书籍的传播与收

藏;(3)山东古代文献之邦的形成,使齐鲁大地藏书读书蔚然成风。同时说明

本部分也是山东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三部分,山东藏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春秋—1644)。本部分首先评析

孔子的藏书理论及其主要成就;然后综述这一时期图书整理在以“校雠学”为

8

绪论

核心的藏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后总结这一时期藏书理论研究的主

要内容。从而展现山东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四部分,山东藏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1644—1919)。本部分通过对

山东藏书家、藏书楼概况、周永年的藏书思想以及这一时期山东其他藏书

家取得的研究成就进行评析,总结近代藏书理论研究的成绩,突出说明这

一时期藏书理论研究取得的巨大进步,标志着山东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渐趋

成熟。

第五部分,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繁荣(1919—1949)。本部分首

先分析山东现代图书馆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基础,然后阐述这一时期

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图书馆学家的成就,山东主办的学术

期刊取得的成绩,最后总结说明这一时期山东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呈现出一派

繁荣。

第六部分,通过对山东藏书理论、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梳理,总结山东

图书馆学研究的特点,明确山东图书馆学史梳理的意义,对山东当代图书馆

学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第五节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方法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阐述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意义、

研究概况、分期问题,在此基础上,发掘和整理山东藏书家、图书馆学家的

藏书理论、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山东图书馆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丰

富的历史资源,揭示山东图书馆学学术发展的规律。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历史比较研究法,把若干孤立的成果

整合起来,力图揭示山东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对山东藏书理论的形成

9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与发展、成熟与完善以及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等内容提出新看法。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山东藏书理论、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分别进行深

入探究,抽象出山东图书馆学的内在精神特征。

图书馆学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基于“图书整理”与“图书管理”的图书

馆学理论体系,以“校雠学”为核心的图书馆学学科群的发展趋向,充分

挖掘优良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对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传承与发展进行

实证。

10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

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文化渊源

山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古老的文化在这里孕育与发

展,山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齐鲁之

邦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较早地开展了读书治学的文化活动,而且氛围日益浓

厚,文化教育得到了越来越高地重视,出现了著名的孔子杏坛私学、盛极一

时的稷下学宫、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此时受教育的人群和渴望受教育的

人群,都热衷于书籍的搜集与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学识。这一切促进了山东

的藏书数量不断增长。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根据《山东千年古县志》记载:“山东,在金代以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泛

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1168年,即金代大定八年,

开始设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才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划。”○1至明代,

山东布政司已经管辖6府、104县,此时今天山东省行政区域的大致范围确定。

○1宋军继,王复进.山东千年古县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2.

11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清代山东的版图与明代基本相同,开始称山东省。山东之所以简称“鲁”,是

因西周在今山东境内分封的诸侯国之一的鲁国,国君是很有影响力的周公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产生后,一般都会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繁

衍、聚居。远古时期山东的地域境内,气候温和、河流交错密布、土地肥沃、

山林茂密、平原广阔,有多种多样的物种,可食用的果实等野味丰美,海洋

资源丰厚,正是古人类居住生存最适合的栖息地之一。

山东的地形条件。山东境内地形中部突起,位于鲁中南,周边多山地

丘陵,范围主要在沂河、沭河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

河以东,地势高,面积广,泰山、蒙山等高峰皆处其中,还有颇有特色的

七十二崮。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也是华北平原的一

部分。东部半岛大部分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土壤肥沃,三面

环海,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发展农林渔牧业。

山东的水资源条件。历史上的山东水资源非常丰富,河流众多,其中黄

河最为著名,其他比较重要的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就有1000多条。1如徒骇

河、马颊河、小清河、沂河、沭河、潍河、大汶河、泗河、大沽河等。这些

河流途经黄河、淮河、海河或自成流域流入大海。此外还有开建于春秋时期

的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将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水系相连。

境内湖泊主要点缀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和鲁西南平原交界处,由西北向东南

方向分布,以中间济宁为中心,以北称为北五湖,包括马场湖、蜀山湖、南

旺湖、马踏湖和东平湖,目前仅剩东平湖,其他已基本干涸。以南称为南四

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南四湖面积较大,汇入水流较

多,至今湖面碧波荡漾、风景优美。○2山东有狭长的海岸线,还有很多天然

港湾分布海岸线各处,靠近大陆的岛屿众多,其中最大的岛屿群为庙岛群岛。

沿海滩涂、近海水域都非常有利于渔业的开展。水资源的丰富,对山东各地

○1宋军继,王复进.山东千年古县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4.

○2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山东地理》编写组.山东地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

50–52.

12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的气候条件。山东省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

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时间较短,雨水少,夏季、冬季时间较长。

东部气候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比内陆相对舒适。

虽然一年四季甚至每年各地的降水量分布不均,但是适宜的光照条件、四季

分明的季节变换,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根据山东地区的考古与文献资

料可知,山东古代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时期,气候都较现在更加温

暖湿润。如在《左传》鲁文公十八年、《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中记

载山东的临淄、河南省的淇县、关中地区都有大片的竹林;日照两城镇龙山

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炭化了的竹材等;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至少有20

个个体的扬子鳄残骸,并与鱼、龟、蚌等水生动物残骸共存,还有相当数量

的象牙制品。根据山东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与文献资料证明,山东在古代有数

量极多的鹿类动物。这些证据表明山东的古今气候有异,古代的气候条件更

适合热带动植物的生长,也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居住。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然条件的优越,为山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司马

迁在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都赞叹古代的山东“膏壤二千里”。春秋时期铁

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劳动工具更加先进,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山

东境内的诸侯国特别是鲁国、齐国等大国采取了诸多治国理政的举措,如鲁

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1“尊

贤尚功”等,更加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切,促进了齐鲁之地的经济

快速增长。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的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至

秦汉时期,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百姓农田耕作和作物栽培技术在不断

○1《史记•齐太公世家》

13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提高,使得粮食生产大幅增长。根据西汉氾胜(山东曹县人)撰写的农业科

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载,当时的百姓已经掌握了耕田法、溲种法、穗选

法、区田法以及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丰富的余

粮,主要是粟米,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船载运往西部的关中地区,支援其他

粮食不足的地方。经济条件的提高,促使山东地区人口不断增长,至西汉时

期,人口密度一度居全国第一。一直到唐代后期,山东的农业生产仍然保持

发展的态势。但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遭受各种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停滞

不前乃至衰退。明代开始,朝廷奖励垦荒,扶持农业生产,经济才重新逐渐

恢复。○1清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促进了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中期,农作物开始区域化种植,如棉花、花生、烟

草等,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更加明显。

发达的手工业。蚕桑业是中国古代独有的行业,农村家庭盛行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齐鲁地区夏商时期情况不详,从周代起,却后来居上。春秋时期

鲁国率先于各国实行“税亩”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且“颇有桑麻之业”,○2

制作的精美的丝织品“鲁缟”闻名遐迩。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

下”。○3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并带动了齐国其他地区及周边

各国的纺织业发展。《禹贡》中提到古代的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说明

古兖州丝织品产量较多,以此作为贡品向国君交纳,同时还提到古青州、莱

州一带也盛产丝织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纺织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至

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山东济宁)成为纺织业的三大中心,所产纺织

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其次是矿冶业。山东地区

矿藏种类较多,其中古代常用的铜矿、铁矿、金矿,蕴藏特别丰富。因而山

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冶铁业的兴盛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器,渐至相当普遍。《管子•海王》中有描述:“今铁

○1山东概况:历史简况、自然环境、行政区划.齐鲁网/shengqing/gai-

kuang/2010/0613/257323.shtml,2010–06–13.

○2《史记•货殖列传》

○3《史记•货殖列传》

14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若其事

立。行服连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

无有。”○1两汉时期,山东的冶铁业不仅产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冶铁

技术也很先进。这一时期,山东冶铁业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鼓风机,滕州市出

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发现的冶铁图证明,有的就用皮囊鼓风提高冶炼效果。此

外,防止铁器生锈的冶铁烤蓝技术和淬火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铸铁

柔化处理技术水准也很高。山东的其他矿产如登州、莱州的黄金,峄县、博

山、泰安、滕州等地的煤炭,济南、青州、莱州三府的铅矿等,都为山东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明清时期,山东的手工业发展迅速,表现

在多种行业,如纺织业、烟草业、矿冶业、酿酒业、造纸业、制盐业等。在

这些行业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雇主出资、雇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即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

山东畜牧业在史前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北辛文化遗址、特别是大

汶口遗址出土的大量随葬品如猪、犬以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牛、羊、

犬、豕等随葬物品,表明这一时期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这与山东古代有

利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鲁国主要是以家禽饲养为主,而齐国北部临淄的沿

海盐碱地带非常适合牧草的生长,对牛、马、羊等动物的放养非常有利。史

前时期,齐鲁之地基本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占主导

地位的综合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山东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日益弱化,逐渐并入农业大类当中。

山东河流纵横,海岸线漫长,胶东丘陵地带又有众多辐射状入海的长短

河流,输送大量有机物,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与繁殖。因此,渔业特别突出,

自古有名。史前的渔猎,作为原始农业经济的补充,在新石器时代甚至商周

时期依然存在。山东西部的湖洼地带,联系着黄淮两个水系,在淡水鱼的种

类方面兼有南北,产量丰富。尤其今微山湖西畔,这一带鱼类数量丰富,形

体巨大,可以用弓箭射取,历史上还较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山东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38–1048.

15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内陆渔业的发展。山东沿海多浅滩,齐国很早便兴起了煮盐业,并进行商业

贸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盐官约有27处,山东沿海千乘、北海、

东莱、琅琊四郡中,就有8处盐官,分别为千乘、都昌、东牟、昌阳、当阳、

海曲、计斤、长广,这些地方均属齐国的疆域范围。由此可见,山东是当时

重要的产盐区。

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自商朝开始,山东

地域内出现了商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许多商贾乘船或牵着牛车从事长途贩运,

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春秋时,齐都临淄,是当时最繁华

的商业大都会。“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志高气扬。”○1这一时期,齐鲁之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在吴越、楚、

巴蜀等区域之上。汉朝时,山东地区还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

商业经济非常发达。汉武帝时的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

殷富,巨于长安。”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临淄人口的众多与商业的繁荣。到清朝

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聊城、张秋、

德州,东部沿海的胶州、莱阳、掖县、黄县,内陆地区的周村、博山、益都、

潍县、泰安等”,○2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城镇。

三、齐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一)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又称“海岱文化”,即齐、鲁立国之前山东及其邻境地区(狭

义上的区域范围)的文化。在时限上,包括夏、商两代及史前时期的文化。

因古代文献将史前齐鲁居民称为“夷”或“东夷”而得名。东夷文化所处的时

间段大约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之际。从目前考古学的成果

○1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1–1746.

○2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42–65.

16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看,沂源猿人文化是东夷文化最早的起源。其后经历了漫长的北辛文化、后

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阶段,这些文化前后相继,在这一地区形成

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由此可知,在远古时期山东地区的发展在全国

就已经处于前列。

沂源猿人文化:1981年9月,在今沂源县鲁山脚下土门镇九会村骑子鞍

山的下崖洞左侧,文物考察人员发现了猿人头盖骨化石1块,后经北京大学

考古系与山东大学、山东省博物馆、沂源县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组成发掘队对

该遗址进行挖掘,又获得了较多的化石,包括猿人头骨1块,眉骨两块,牙

齿6颗,肱骨、肋骨各1段。根据这些化石的特点推测,沂源猿人的特征与

北京猿人相似,生活的年代也与北京猿人相近。与沂源猿人化石同时出土的

还有肿鹿骨、野猪、犀牛、马、熊、鬣狗、虎、河狸等10多种更新世中期哺

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沂源猿人的发现地点位于鲁山之阳,靠近沂河源头。这

里群山环绕,地势较高,有天然溶洞,气候凉热分明,雨量适中,生态繁

荣,可为沂源人提供栖身之所。沿河而下,是一片狭长的河谷平原。漫山遍

野,草木茂盛,野兽出没其间。沂源猿人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和粗加工的木

棒,以原始群居的方式,于山林中采摘果实、捕捉野兽充饥,经常食不果腹,

生活比较艰苦。正如《礼记•礼运》所描述“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

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作为旧石器时代迄今已知山东

最早的沂源猿人,开始过着游动性质的原始群居生活,距离人类的共同祖先

类人猿和文化的“零点”已相隔遥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

播者,他们开启了史前文化的先端。“沂源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猿人地

理分布上的一个空白,使齐鲁人成为祖国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此

外,同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海岱文化遗存,还有沂水县南洼洞发现的猿人生

活痕迹。

后李文化:是东夷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位于章丘市胶济铁

路以北的西河、绿竹园、摩天岭、小荆山、小坡、章丘东邻邹平县城南的孙

家,往东淄博市临淄东北的后李官庄,潍坊市寒亭区前埠下等地,因后李官

17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庄遗址发掘最早,所以统称为“后李文化”。根据已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推

定其距今8500—7500年。遗址内发现有多处规模可观的聚落,聚落内有居住

区和墓葬群,房屋较多,房址大部分为浅地穴圆角方形或长、宽相近的圆角

长方形。房址保存极好的能看出房内遗物井然有序,根据灶台设计可以看出

这些大家庭为母系组成。这里出土的石器大部分还是打制,少部分经过琢制

和磨制。器形可分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两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锤、

铲、刮削器、尖状器等,原料多采用花岗岩、页岩。生活用具有磨盘、磨棒、

灶支石及他之用的石支脚。磨盘、磨棒为粮食加工用具,用砂岩制成。同时,

一些骨器、角器、蚌器也有出土。后李文化居民已普遍使用陶器,但是陶器

的制作比较简单,原始。从遗址出土文物可知,后李文化居民的生产活动和

经济生活比较简单、质朴,生活设施较为粗陋。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原始

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李文化居民早已进入了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

开始了向文明进化的最初历程。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集中于鲁中南、鲁北、胶东、苏北四个地区,

因遗址在滕县北辛和兖州西桑园出土最丰富,具有独特、典型的文化面貌,

考古工作者于是将此区域统一命名为北辛文化。该遗址出土各类石器、陶

器、骨器、蚌器等文物两千余件。北辛文化的年代范围,大都推定在公元前

7300—前6300年间,是后李文化的延伸,也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

遗址中,居民房屋多为半地穴圆形或椭圆形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

这点与后李文化的情况不同。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打制和磨制并存,后

期磨制的比例更高。出土的石器中,打制石器居多,主要有斧、砍砸器、盘

状器、铲和刀。磨制石器数量略少,主要有铲、刀、镰、磨盘、磨棒及斧、

锛、凿等。他们生产的陶器,从造型、烧制技术、装饰艺术上看,已经比原

始阶段进步了很多,但是还不够成熟。主要有鼎、罐、釜、盆、钵、碗、盘、

勺、壶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的石铲表明这时农业已经进入锄耕阶段。还有很

多家畜如猪、牛、狗、鸡、羊等,说明饲养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可胜数

的哺乳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出土,如鹿、獐、龟、鳄鱼等,反映了当时狩猎和

18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采集的能力比以前更高,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区域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水草

丰茂的自然环境。根据出土墓葬的随葬品和房屋内部设计分析,北辛文化的

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基本的所有制形态是氏族公有制。

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们沿河流或湖泊开始经营定居生活。他们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以氏族为单位,居住在地穴式的草顶房屋中,用磨制光滑精致的

石器进行原始的农业耕作和渔猎活动。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最受瞩

目的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它的发现,使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文

化建立了完整的谱系,是原始社会后期山东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光辉阶段。

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河南北两岸的大片区域,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

在泰安市卫驾庄东,总面积82万多平方米。1959年夏,在宁阳县堡头村西

首次发掘,即发现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墓葬内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根据遗

址发掘的大量物品,考古学者界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6100—4600

年,并将其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晚期最盛阶段的分布范围,北至今黄

河以北,南抵淮河两岸,西至豫东淮阳一带,东至黄海、渤海沿岸及其附近

岛屿,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下游流域和淮河中下游以北流域及山东半岛。大

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社会经济状况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同时辅之以采集、狩猎和捕鱼。

农业以种植耐旱的粟和黍类为主,南部还出现了水稻。在大汶口文化遗址持

续的岁月中,农业生产产量不断提高,粮食有了节余,家畜饲养业也随之兴

旺发达起来。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的一座平面椭圆形房址,西北角一处深1.4

米的大窖穴中,藏有已经炭化和灰化的粟有1.2立方米之多,说明黄河流域的

农作物种植自古就以粟为主,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粮食生产已有剩余。当时饲

养的牲畜有猪、狗、牛、羊、鸡等,以猪的数量居多。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

的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在133座墓葬中,有43座使用猪头随葬,甚

至一座墓葬就挖掘出14件猪头骨骸。饲养家畜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肉食

的主要来源,家畜的种类和饲养技术都有了较高的水平。遗址中也发现了很

19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多渔猎工具和植物种子以及大量野生、水生动物遗骸,如在胶东半岛地区的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蚌和贝类遗存。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和

采集不可或缺的一种经济,但是大汶口文化农业经济占主导外的补充性经济,

因为这类经济活动自北辛文化以来变化基本不大,对于整个经济格局不具有

实质性、全局性的影响。

2.村落形成。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反映

出这时东夷先民早已过着相当稳定的定居生活,文化的创造也由此而趋盛。

遗址的位置分散在靠近河岸的台地、平原地带的高地等处,总的趋势是由山

地、浅山河谷平地与山间盆地向远山平原扩张。房屋多属地面建筑,少数半

地穴式房屋。诸城呈子遗址的底层发掘出一座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4.65

米,南北宽4.65米,房门朝南,面积约20平方米。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

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也有四个柱洞。中间

偏向左右两边的两个较为粗大,表明这是一座木骨泥墙四角攒尖顶的地面房

屋,已具备后世普通房屋的基本样式。

3.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铲、

锛、斧、凿、刀、匕首、矛等,还有一些带柄石铲和石锛;骨器有镰、鱼镖、

镞、匕首和矛;角器有锄、鱼镖、镞、匕首。蚌器有镰和镞;另有少量的陶

网坠和陶纺轮。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磨制石器

更加精良和精细。

4.手工业技术与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表现在制陶业的高水平发

展上,大汶口文化历经两千多年,陶器制作由开始的造型、色彩简单,发展

到成品精致、色彩丰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

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器

形以鼎和觚形杯最多,另有小口双耳罐、盆、钵、鬶、壶、罐、豆、高柄杯

及器座、器盖等。陶器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锥刺纹、划纹、压印纹和乳丁

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纹样母题有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等。中

期的陶器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

20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增多。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陶器的制作

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陶器

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有少量的彩陶。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窖技

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通过提高窖温,烧

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

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出现了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中期已经出

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

多色陶器。

另一方面表现在硬度很高的玉石器物和精雕细镂的骨、角、牙质器物的

制作上。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早期种类相当少,只有钺、刀、圜形

器、镯、心形佩、坠饰等,颜色为青、绿,制作水平较低;中期种类、颜色、

器形都有所发展,特别是工艺出现了管穿和镶嵌技术;晚期种类增加不多,

颜色增加多种,器形更加美观。工艺出现了对器物的抛光处理技术,管穿

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玉业已开始从传统石器加工中分离出来,逐步成

为独立的为新生特权阶层服务的工艺行业。这一时期出土的骨、角、牙质雕

刻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湛,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

艺术欣赏价值。如象牙筒、象牙梳、象牙琮,雕制或刻花的骨筒、骨梳、骨

匕等。此外,大汶口文化在酿酒、纺织与服饰等手工生产方面,也有很大的

进步。

5.符号与信仰。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发现了陶器符号,带有很强的

图画性质,但又与单纯刻画记事的符号不同,应该与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渊

源关系。东夷居民还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崇拜太阳、图腾等。

6.社会形态。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根据

兖州王因墓葬分析,墓葬多埋集中墓地,随葬品很少,而且只是一些日常用

品。除大量单人墓葬外,还有多人同穴合葬、二次葬及迁出葬,这几种葬俗

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北辛文化晚期就已出现并非常

21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流行。根据葬品可以确定此时的生产关系是氏族公有制关系。大汶口文化中

晚期,墓葬规模在不断扩大,墓室容积也明显增加。对比出土大墓与小墓可

以看出,大墓埋葬的是地位较高、身份显赫的富有者,不仅墓室巨大,棺椁

皆备,而且随葬品非常丰富,且都是当时的贵重物品,表明私有制产生,贫

富分化明显,反映了家庭独立特征及不同经济状况。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少量

的夫妻合葬的墓室,随葬品多放置于男性一侧,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式家庭出

现的标志。用于农耕的生产工具多在男性墓室中所见,女性多是纺织用具,

说明社会分工中,男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女性的生产地位和社会

地位都在下降。由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

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根据墓葬看,大汶口文化各个区域社会发展并不平衡,

因此,各部落的社会形态状况也不尽同,母系、母系向父系转化、父系三种

社会形态俱存。晚期社会制度开始出现家庭私有制。

大汶口文化承继于北辛文化,延续为龙山文化,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原

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全过程,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由考古发现的一系列城址组成,主要分布于黄河

中下游流域,1930年最早发现的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考古学界

将发现的这一区域的遗址统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分布区域较广,主要

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被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等。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逐步形成的原始城市,在人类社会

发展史上,一向被视为文明社会产生的重大标志之一。

山东龙山文化城址,距今4600—4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制作

的黑陶而著名,所以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其主要特征:

1.生产工具和制陶、制玉技术都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生

产工具的数量、种类和制作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生产工具的材料主要有

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和竹木器等。陶制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纺轮、

陶拍等。石器还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在许多龙山文化遗址中都

发现有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钵、石凿、石镰、石矛、石镞等。此外,在山

22

第一章山东藏书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东龙山文化中已发现多处含有铜器或铜炼渣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

部和南部,如胶州三里河、栖霞杨家圈、临沂大范庄、日照尧王城、诸城呈

子、长岛店子等地,发现了铜锥、残铜片和一些炼铜渣。说明这一时期,东

夷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2.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产品除了原有的粟、

黍外,还发现了水稻,在栖霞杨家圈、枣庄二疏城、日照尧王城和滕州庄里

西遗址中都发现了稻谷的痕迹。说明这一时期东夷人种植水稻较为普遍,山

东成为水稻重要的产区之一。同时还发现了比较规整的贮藏物品的窖穴。仅

胶州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就发现了37个窖穴,出土的翁、缸、罍等大型的

带盖陶制容器,据推测是贮藏粮食的器物。表明当时的粮食产量已有了大幅

度增长。

3.制陶业极为发达。尤以精美的“蛋壳陶”闻名于世。“蛋壳陶”漆黑乌亮,

薄如蛋壳,陶质极纯,具有特定的器形,陶胎之薄,无与伦比。制作工艺极

为讲究,胎骨紧密,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

富于韵律和美感。由这一时期制陶技术的高度发展可以推知,此时制陶业已

经逐渐突破家庭小生产的状态而采用作坊式的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些区域性

的制陶中心,从而使制陶业发展到了商品生产的阶段。

4.玉器的制作更加进步。主要表现在大型的玉器增多,器形更加规整,

花样更多,钻孔技术更加熟练,添加了阴刻、浮雕、镂空等技巧。这时已经

能够熟练使用管钻法,玉器的打磨非常仔细,器表光滑,个别还有抛光处理。

镶嵌仍然盛行,选料考究。根据出土的玉器作品推知,当时的玉器制作已逐

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并已经出现很多具有专门技艺的玉工。

5.出现了刻字陶片。1992年1月,山东大学历史考古专业在邹平县丁公

龙遗址的第四次发掘中,发现了一枚被认为是龙山文化遗物的刻字陶片。刻

字陶片为磨光灰陶大平底盆的底部残片,平面略成梯形,刻文竖画较细,横

画较宽,多为连笔,形似后代的行草。丁公陶文的发现,对其是否是早期文

字,目前争议颇多。

23

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

SHANDONGTUSHUGUANXUESHIYANJIU

6.大量城址出现。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目前山东省内

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主要有寿光市边线王城址、淄博市临淄区田旺城

址、邹平县丁公城址、阳谷县景阳冈城址、五莲县丹土城址、章丘市城子崖

城址等,统称为“东夷龙山城”。这几座龙山城,从章丘城子崖到寿光边线王,

自西向东,略呈弧形一线排开,实地距离不过120公里。城址的面积大小不

等,这是战争掠夺的结果。这一时期,房屋建筑的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建

造的房屋主要有半地穴式房屋、地面式房屋、台基式房屋等,石灰作为建筑

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水井也非常普遍,且在井内出土了各种汲水器和其

他陶器。水井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大大方便了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从城址建造、城内设施、出土的物品等分析,说明各城址

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城的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昭示着东夷

人已经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7.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城乡差异。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铜石并

用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