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的兴衰_第1页
常家庄园的兴衰_第2页
常家庄园的兴衰_第3页
常家庄园的兴衰_第4页
常家庄园的兴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家庄园的兴衰

常家花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车村。下了高速路,在平坦丰茂的田间行走不远,赫然望到常家庄园那高耸雄伟的门楼,如此地卓尔不群。卜地在辋川,世家居涂水常家族原系山西太谷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常家一世常仲林迁居至涂水之滨榆次县车辋村刘家寨,在四世之前,常家虽然已在车辋村建房置地扎了根,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但是生活依然艰难,由于是外姓,曾一度受当地村民排斥,如村民在灌溉和吃水上就常常刁难这三兄弟。于是,三人齐心协力在院中打了一眼井。由于这是常氏在车辋最早的宅院,后人立匾为“燕翼堂”。当地民谚有称“乔家一串院,常家一条街”。可见常家庄园规模之宏大。车辋常家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历时约100多年,到常家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设随之达到顶峰,总建筑面积达270余亩,合18万平方米,房屋达1500余间,居于祁、太、平晋商各家之首。而今穿过门楼那条幽长的甬道,原先是常万达所修的后街,后成为庄园的中轴。万玘一族居南,万达一支居北,这就是“南常”、“北常”的由来。今天老宅院大部分已毁损,我们看到的只是“北常”的一部分,不到老宅的四分之一,刚才那高耸的门楼也只是当年八座堡门重修的之一。遥想常家庄园当年盛况,皓首咂舌也难穷其究竟。所以严格来讲,今天的常家庄园实为“北常”庄园。沿甬道前进,右手第一个院落是常家祠堂,也是当年的北祠堂,是北方民居现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沿湖绕行,可达各个堂院。行走途中,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在一些大屋后墙,明显留下曾被改扩为窗、后又用砖堵砌的痕迹,令人不快。询问导游,才知是解放初期常家庄园曾被政府收购改建为军队疗养院。也正是如此,常家庄园在“文革”中才未被完全拆毁,保全了半壁河山,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行商过雁门,发家在张北晋商的发展多是同一条脉络,从“开中制”、“茶马法”形成了商群、商道、商规,而后各为据点多种经营,其后万众归一地走上茶路,最后做大的几家转行票号达到顶峰。而常家是茶商之中的典型案例,种、制、运、卖等都自建经营。带领常家走上商路的,是常家第八代传人常威,他从张家口买布开始。张家口,这座塞上重镇,独据边地关口之势,明清时期,商贸走向兴盛,成商家福地。大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张家口长城外,后来的大境门外(大境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在北魏和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这段长城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四大关口)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国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明末清初把持在张家口商贸重地的是晋商“八大家”: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莹、黄云龙、范永斗。客观地说,他们发的是战争财,晋商商队夹杂在满洲人席卷天下的队伍中易贸生利,或主动,或被动,实际上成了满洲铁骑入侵中原的后勤部队,于正常贸易之外,暗中为满洲人输送军需物资,也提供关内各种情报,做起政治买卖。满清入关后,顺治帝没忘为其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家,在紫禁城便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这便是后来名闻天下的山西八大皇商,在康熙后期势微,乾隆中后期相继垮台。之后的常家有别于他们,不是依外族而起的“皇商”。至今,在张家口仍然传说常威,是一个真正凭借勤劳、眼光、经营技巧发迹的有德商人。康熙四十年(1701年),25岁的常威,别妻离子,北上张家口行商。起初,常威只是个肩挑背扛、牵驴拉驼的小生意人。据说他先在下堡鼓楼底摆摊贩卖“榆次大布”(榆次、太原、平遥等地当时产的宽幅棉布),后来挑上布担,成了跑草地的“出拔子”(蒙语叫“丹门庆”,即“货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常威还真不一般,和其他小贩三五结伴搭伙,肩挑驴驮,沿着古驿道,从南到北,横穿草原,直至深入到大漠腹地。十年后,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上堡子开办常家第一铺面——“常布铺”,由“行商”发展成为“坐商”,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名称也没有,就叫做“常布铺”。常家后人为牢记先人创业的不易,传承先祖创业之精神,将“常布铺”用过的小匾额“常布铺”供奉于祠堂。常威开办“常布铺”后,做生意有了相对固定的歇脚点,遂先后将长子万玘、次子万旺、幼子万达带出学商。万旺后来弃商务农,定居在张家口附近万全县第八滩菜园子,成为车辋常家迁居塞外支脉。由“行商”改“坐商”后,商路仍然走得很艰苦。后为“北常”始祖、常威最珍爱之幼子常万达,就常奔走于大漠。传说晋中“刀削面”就是常万达在大漠中发明的。在大漠中行走,由于携带案板和擀面杖不方便,而作为山西人的万达又好面食,因陋就简,便用刀片将和好的面团直接削入锅内煮食。后来,“常布铺”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常家第一商号——“大德玉”。取名“德”字,恐常威也觉同乡先人依外族之势投机发家而不齿,欲以“德”重振晋商新风;取名“玉”,也在向世人明示,我常家走的是沧桑正道。至常威养老还乡时,从“大德玉”抽出新资设立了“大德常”。“大德常”交给长子万玘继承家业,“大德玉”传给最珍爱的幼子万达经营。万玘的“南常”以张家口为中心,建立“大德常”为首的“十大德”,兼营茶叶、药材、布匹、颜料,控制着张家口的经济命脉。而万达的“北常”建立以“大德玉”为首的“十大玉”商号,则以恰克图为基地,大做茶叶贸易,一度控制着恰克图边贸40%的份额。汾阳路履仁先生目睹晚清恰克图商业状况,曾撰文:“买卖城内由一条东西向横街和三条南北巷子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东巷有常家的独慎玉。”《山西商贸志》说:“在恰克图从事外贸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从常万达开始,子孙相承,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帝,长达150年。至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这是对“北常”莫大的肯定。说到常家商路,就不能不提与“丝绸之路”并称于世的“茶叶之路”。茶路最南端为武夷山下崇安,从这里竹筏出闽,又翻山入赣,在上饶装船入水,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到汉口,一路北上进山西境;在山西境内,茶路必经雁门山口,后分三路:东路出张家口,中路出大同得胜口,西路出右玉杀虎口;然则三路再往蒙、俄,甚至欧洲。其中从崇安经张家口到恰克图4000多公里,行走4个月至半年,这就是常家驾轻就熟的制贩茶叶的路线。这一路几番山、几番水,几番风雨几番艰辛,凭借着十几代人薪火相传,不仅创造并延续了晋商财富神话,更使中国茶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取利有仁义,舍我真自在道光、咸丰年间,大清国运不支,晋商遭受了外侵内乱的侵扰,商势由盛转衰。然而,致命的是鸦片之毒对人精神的摧残与损害。晋商后世之人不乏有人染毒至深,家业尽毁。而以尚德崇俭立世的常家,心德载厚,乱世中坚守、秉持了家风商德,又济众博施,眷顾着一方百姓。“北常”十二世常龄(公元1798—1877年),聪明好学,心智过人,既无意功名,也不习商贾,一心钻研医书,拜名医赐教,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医。常龄行医纯为济世救人,对患者不论贫富贵贱,均一视同仁,出诊只要求患者在家中焚一柱香,诊费分文不取,人送雅号——“一柱香”先生。患者如因家贫无力承担医费的,免费为其配剂抓药。对乡人受鸦片之毒害痛切心腑,亲自撰文《鸦片烟四戒》,从“败先人名节、促本人寿算、耗自家财产、失子孙楷模”四方面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子孙、乡人远离毒害。七十大寿时,十里八乡祝贺者有数千人,众人赠匾“商山采芝”,旌褒其德。光绪三年(1877年),北方80余州县连年大旱,榆次乡村多饥馑,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惨剧。此时的车辋常家商业,虽然在恰克图最大的十家商号中,十有其四,但是受俄商在我国内地大举开设机制茶厂的挤压,商势式微,已现隐忧,常家仍慷慨捐资3万两白银赈灾济荒,得到了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亲赠匾额:“好行其德”、“华萼联辉”。两年后,“北常”在车辋村后街东面大兴土木,开工修建祠堂,对劳力只管吃饭,不付工钱,工程历时三年,费银2万余两,于光绪八年(1882年)方竣工。有人言,时值常家买卖落势,修建宗祠,是常家人在寄望祖先,让子弟景仰祖先,谨记先祖艰苦创业之心志与精神,同时也祈望祖先护佑,后世家业永兴,香火永续。也有人言,常家人生意做得精明,大灾之年动工,只管吃饭,不付工钱,遍地饥民,就是大量劳力,可节省了好多财资。我觉得小人了,灾荒之年,饿殍遍野,一碗饭,一吊钱,孰轻孰重,即使非亲历之人,也能想来。百姓心中有杆秤。今天,晋中一带的村民,仍然口口相传着常家大灾年月“舍饭建屋”的故事,“常家兴建祠堂,兴师动众,广而告之,只要搬来一块砖,就可以在常家吃一顿饭。大旱三年,宗祠修了三年,大家此时才明白了常家的用心良苦,体恤乡邻又不担施舍之名,这是真舍”。守业亦艰辛,传家多积累2000年,晋中市榆次区着手修缮常家庄园,主持工程的就是后来被称为“当代李向南”、“山西仇和”的耿彦波。他从政一路,先后修复了灵石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榆次老城,以及轰轰烈烈地搞大同古城修复。搁置争议,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耿氏当记一大功。创业难,守业更难;善建者难,善守者难,复修者难上加难;而这复修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缝缝补补。山西地上文物虽号冠全国,但其规模之延散,保管之破损,环境之寒酸,实在有负盛名。80年代初,竟有两位日本老妪被熏倒在大同老巷茅厕当中的奇闻。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百姓还用的是农耕时代的简易石条坑厕,到冬天,整条街可以划冰车、打冰陀螺,即便是今天也未曾彻底地改善。所以,旅游兴省也罢,地产经济也罢,民生民祉被关注、被改善这才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常家发达后,以儒家的“仁义”理念经商处世,十分注重教育,兴学育人,不遗余力。至光绪年间,常家各堂私塾多达17座,各门均有书房或书院,几代常氏都是在自家的书院中得到最初的教育。清末民初,沐西学新风,常家力推新学,先后建立了“常氏私立笃初小学堂”、“知耻女子学堂”等私立学校,后又着力推送子弟到北京甚至出洋留学。从咸丰到光绪半个世纪里,常家子弟先后考取进士、举人、拔贡、秀才和成为监生、贡生者达176人,考取功名的占这几代传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新学后,至民国九年(1920年),常家共有19人大学毕业,赴日本留学4人,专科毕业25人,其他新式学校毕业60余人。在文化、教育、学术界辈有人才,十四世常麟书、常赞春、常旭春等均为文化名人,1902年“庚子赔款”修建山西大学堂后,他们都担任过山西大学堂的教授。“北常”万达之后有三子十孙,名字合称“三怀十秉”。常万达院落自号“世和堂”,后代宅第皆以“和”命名堂号。其中十三世常秉郡的“贵和堂”是目前开放的北常各堂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迎门而立的大型方篆影壁上,是340个蒙金彩绘篆字“天书”,至今无人破识。有资料称这是一篇告诫子弟敬业修德的训导词;民间说法更有神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