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_第1页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_第2页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_第3页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_第4页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2007年夏季,我省实施了建国以来第八次教育课程改革,那么,这次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参与者、体验者、受益者,我们的同龄人——高一学生对新课程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否能真正接纳新课程改革呢?又是否能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呢?(1)对新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新课程改革对于刚刚踏进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爆炸性、震撼性的事件。那么学生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预想是什么?他们最真实甚至最情绪化想法是什么?31.1%学生第一感觉是课程改革好,认为书呆子生活有望改变了。42.8%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不好,实质上换汤不换药。20%学生认为反正都改了,管它呢。6.1%学生感觉新课程改革这举动太过无聊了,干嘛要改来改去。而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学生,你感觉是幸运还是不幸?15.2%学生认为自己十分幸运,高呼课改万岁;而43.7%学生很郁闷,觉得自己挺倒霉的,干嘛要课改呢,觉得改来改去没什么安全感。36%学生对此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36.2%学生认为人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高考意识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39%的学生认为问题在于理念能否全面落实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否乐意配合新课程改革;13.3%学生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差别所引起的教育水平不一致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阻碍。11.4%的学生认为学的东西是否更有用的才是最迫切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变革力度和实施情况不大乐观。他们害怕最终在实践过程中,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结果说和做两张皮,实质可能没有太大的改动,而且,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所能带来的成效表示怀疑,因为新课程改革实行将近一年了,并没有见得对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有多大的收效,反而感觉基础知识打得不牢固,感觉就是两头空。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学分管理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等等的认识上,有的学生非常关注,也有学生置之不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41.9%)压根儿就不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学分管理制度情况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当然,这方面知识必须靠自己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作为一个试验区学生不主动去了解的话,就比较不利于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而且对自己意义重大的社会热点和事件,更应去了解,去思考、去探讨。(2)对课程结构和教材变化的看法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科课程成为旧的课程结构最重要特色。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内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材呈现方式比较呆板,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而且各门学科对于本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的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的“紧箍咒”。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后,在对国际课程改革大势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新课程力求关注人全面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作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新课程结构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选择性是此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包括选修模块的开设和教材版本多样化。新课程开放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在统一课程方案背景下,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除此之外,新课程还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不良倾向。另外,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联系与综合。在新课程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27.7%学生一下子融进了,能很好配合适应教师教学。22%学生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认为还是旧的好。46.8%学生表示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采取无所谓态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也没有走向极端,学生还是感受到课堂气氛和教学方式变动。这也令我们欣慰,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学生们钟情于课堂,教师不断总结切合新课程标准的授课经验,切实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展示才能的大舞台。③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与思要结合起来,多动脑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也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尽量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和方法,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唯分数论的中国,“十年寒窗苦读”的书生形象也还是现代社会学生学习的真实写照。“一张考卷定终身”还是许多中国学生的命运。因此,在考分面前,许多中国学生都只能趴在桌子旁奋笔疾书、挑灯苦读。高考制度造成这种极为固定、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学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学生学习方式手段单一,学习比较被动。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主动探索知识时态度又是怎样的呢?69.2%学生认为当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探究时,当发现或掌握一些规律,或者摸索到课本没有没讲到的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有成就感;6.4%学生没有体验过,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22.4%学生对此没多大感觉,1.9%学生根本不加予理睬。可见,只有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让学生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求知欲。相反,若将硬邦邦知识硬塞给学生,24.7%学生往往采用老方法,浅层理解或硬背下来;19.3%感觉吃力,老是理解不清;49.4%学生感觉厌烦乏味,却被迫接受。这足以见得,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毫无亲身体验和自主情况下学习知识和技能,往往效果是极差的。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改善这种死板而且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便是针对这一点明确的指出,改变旧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具体要求下,新课程要求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那么,要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就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那么,哪些学习方式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呢?34.6%喜欢这些比较轻松有趣的学习,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答辩等,这些活动活泼有趣,较能获得他们的喜爱;;39.0%学生喜欢将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此前沿报道,让知识不断更新发展;15.1%学生较喜欢探究式学习方式;5.9%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方式;4.9%学生喜欢采取传统的学习方式,补充教辅资料积极应考。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喜欢的几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究竟有没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还是他们觉得自己仍旧是被动地学习呢?认为自己学得十分快乐,对学习抱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占10.2%;学习有一定积极性,总体上学习有热情的有50.9%,还是不喜欢学习,认为自己被动地学习的占18.0%;新课程改革后学习热情没有增加,反倒削减的学生有19.8%。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是否适应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呢?是否经常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27.8%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22.0%的学生感觉到很不适应,还是习惯以前的学习方式,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46.8%的学生认为感觉还行,偶尔会运用,当有时间或者老师有要求的时候。还有,对于新课程重点提倡的探究学习,学生对待这种学习方式是怎样态度?到底积极参与还是应付了事?17.4%学生表示较积极参与探究,并且主动地去创造条件;13.8%学生因为疲于应付科目与考试,学业负担重,只是记住个有用结论;20.4%学生将探究活动纯粹当作作业来完成;48.5%学生有时间就去探究一下没时间就不管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半学生认为总体还有学习热情,一成学生感觉到学习很快乐,对于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将近一半的学生还可以适应,近3成学生感觉非常适应,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还是比较喜欢,比较适应的,但是也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2.0%)不适应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不喜欢学习,学习的热情反而削减,只是被动的学习。这跟新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薄弱,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而教辅资料的习题难度有比较大,要完成教辅资料的习题,任课教师就要补充很多知识点有极大的关系,56.9%的学生都反映有这种感觉。至于探究学习,尽管新课程强调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但是还未引起某些学生足够重视。理想化的探究学习是以学习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新问题。而实际上,落实这一环节往往由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限制,收不到显著成效。设置这类探究活动,往往对学生和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而且要有充足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