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江河山川,深受文人墨客喜爱。月光jiǎo洁,温柔了那夜的水乡;鼓声震天,彰显出páng礴气场;灯笼火把,照亮了家国情怀。草长莺飞,经历过宇宙洪荒;寒来暑往,追溯着时间力量。先贤们看尽世间百态后如梦初醒,真正领悟到人生真谛。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chángshuòB.zhǎngshuòC.chángsùD.zhǎngsù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jiǎo()洁②páng()礴
二、情景默写
2.诗文名句默写。
诗歌是流淌着情感的文字。临水而立,唱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的倾慕;徘徊城头,品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的思念;泥地劳作,倾听“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式微》)的愤懑;偶遇桃源,惊叹“黄发垂髫,⑥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的安闲自在;重返延安,感受“手抓黄土我不放,⑦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延安》)的深情;望洞庭湖,发出“坐观垂钓者,⑧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慨叹。
三、名著阅读
3.完成下列小题。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或关注点密不可分。请以《经典常谈》为例,谈谈你是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的。
四、选择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在古人的心目中,笔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笔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___________;齐,___________;圆,___________;健,___________。
①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兼收并融的气度③敏锐的文心④平易的眼界
A.③①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
五、综合性学习
5.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飞花令”是古代的一种酒令,属“雅”令,因“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故名“飞花令”。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根据示例,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友情提醒:关注关键字在句中的位置)
①“春”:春城无处不飞花—江春入旧年—___________________—草树知春不久归
②“花”:花褪残红青杏小—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花草香—日出江花红胜火
(2)请从下面这首诗里选一个最能表现主题的字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3)小文准备在活动中朗诵一首诗。他上场时,同学们掌声不断,可是他刚走上讲台,就被绊倒了。掌声瞬间停止,同学哄堂大笑。这时,小文立刻站起来,站在讲台上对大家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台下又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开心地笑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痕
①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
②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挟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塌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味道就是很好的。
③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逃我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等到有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④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压榨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荚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
⑤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许,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喈喈”之音,再摘取蚕豆梗的下段,长约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匀地开几个洞,做成笛的样子。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他还教我用洋蜡烛的油做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亦复不胜枚举。
⑥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①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
⑦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节)
①本贯,意思是原籍。
6.说,梦痕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阅读全文,概括“我”的童年有哪些欢乐的往事?(至少三件)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塌饼。(这是一组对称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挟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句中为什么用“藏”不用“放”?)
8.这篇文章与《社戏》一样,都是成年后回忆童年生活所作,因此叙事也带有双重视角,请你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9.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两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
A、思乡之情,还乡之愿。B、对童年的眷恋,对童真的向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①人们都喜欢欣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假如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1)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③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⑤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间隔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⑥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⑦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诗句的引用既增强了文章文学色彩的意味,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每当日落时,天空中都会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C.当太阳的下缘接触地平线时,光线折射使太阳的高度和宽度之比发生变化,人们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D.本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11.文章第②—⑦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自选角度,赏析第②、④段画线文字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
(2)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②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③鱼。又北曲行纡④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石渠记》)
①渴:地名。②被:同“披”,覆盖。③倏:shū迅速地。④纡:yū弯曲。⑤庥:同“休”,休息。
1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凄神寒骨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鸣乍大乍细乍: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5.甲乙两文中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概括。
16.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心境相似但所表述的情感又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这首诗中芦苇、白露、秋水等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小文不理解这首诗中三个小节为什么基本相同,只改了几个字,感觉很容易背错,请你为他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九、作文
19.作文。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最好的“戏”与最好的“豆”,是“乐土”留给少年迅哥儿成长的印记。相信正当少年的你们也有某段经历,让你的心灵里长出一朵“最好”的花,让你时时回味。
请以“最好的____”为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写出自己的故事。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20.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书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和人格的大厦。与好书亲近,当诵之于口,得之于心,发之为文,含英咀华中成就书香丰盈的人生……
请就你读过的某篇文章或某部名著,亦或是一部电影,写一篇读(观)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①表述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1)D
(2)皎磅
(1)考查字音。
草长莺飞,cǎozhǎngyīngfēi,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追溯,zhuīsù,意思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故选D。
(2)考查字形。
①皎洁,jiǎojié,明亮而洁白。
②磅礴,pángbó,意思是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2.窈窕淑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并怡然自乐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徒有羡鱼情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窈窕、淑、兮、躬、怡、羡。
3.(1)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
(2)示例一: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比如,对先秦的帝王将相或历史故事有探究兴趣,可以读一读《〈史记〉〈汉书〉第九》。
示例二: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比如,学过课文《〈诗经〉二首》,可以读一读《〈诗经〉第四》,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
(1)考查作家作品。
《经典常谈》的是朱自清,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2)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与名著相关内容拟写即可。
示例:学过了课文《陈涉世家》之后,可以读一读《〈史记〉〈汉书〉第九》,加深对《史记》的认识与理解。
4.C
考查语句衔接。
“尖”有锐利之意,对应“敏锐的文心”。“齐”有平易之意,对应“平易的眼界”。“圆”包容之意,对应“兼收并融的气度”。“健”有自强之意,对应“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选C。
5.(1)示例:①“春”在第三个字:二月春风似剪刀夜静春山空随意春芳歇②“花”在第二个字:杨花落尽子规啼桃花潭水深千尺乱花渐欲迷人眼
(2)示例:①“归”:从“武陵人”和“桃源里”就可以看出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有隐居山林的情结,而一个“归”字含蓄地点出了这层意思。②“莫”: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友人既然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
(3)示例一:同学们真是太热情了,我情不自禁地鞠躬过度了。
示例二:同学们真是太热情了,我为大家的热情而倾倒。
(1)考查名句积累。
①“春”在第三个字。如:满城春色宫墙柳。
②“花”在第二个字。如:桃花依旧笑春风。
(2)考查诗歌赏析。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由此可知,本诗表述了两层意思,一是劝勉友人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归隐山林,尽享山水之乐。二是告诫友人,如果在山水之间找到人生真趣,就不要再有回归现实之心。根据前一层意思可拟名为“归”,根据后一层意思可拟名为“莫”。
(3)考查语言表述。答题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或者突发事故,找到应变的突破点,针对这个点进行巧妙地应对即可。场景是小文“上场时,同学们掌声不断”,突发事故是小文“刚走上讲台,就被绊倒了”。因此“同学们的掌声”是突破点,针对同学们的热情,表述自己的情绪,来破解尴尬。
示例:同学们真是太热情了,我情不自禁地因为大家的热情而倾倒,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掌声!
6.示例:①抢吃米粉包子;②做“蚕豆水龙”;③做“豆梗笛”;④用洋蜡烛的油做浇造和塑造;⑤用芋艿或番薯刻印版。7.(1)对称的句子有韵律感,增强文章可读性。句式整齐,读起来活泼俏皮,烘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现出童年回忆中的快乐与趣味。
(2)“藏”字从孩子的视角观察,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本性,而用“放”字过于寻常,失去了童年的那份纯真。8.本文以童年视角回忆童年生活,表述自己观看大人们包米粉包子时的欢乐、幸福,以及与五哥哥一起玩耍的美好,其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让读者感受到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同时又以成人视角写现在的感受和体悟,表述了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对美好过去深切的怀念。9.示例一:我同意A观点。因为文章以“梦痕”为题写了“梦痕”的来历,并由此引发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突出了儿童时代家人及五哥哥带给“我”的快乐,表述了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结尾直抒胸臆,表述对“梦痕”的感慨,虽然梦幻般美好的童年渐渐远去,但“梦痕”却是儿时欢乐的佐证,引发“我”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
示例二:我同意B观点。因为文章开头便点出相面先生说“我”的“梦痕”是缺陷,由此引发了“我”对“梦痕”等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述了“我”对故乡及故乡亲人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结尾部分对相面先生的话进行反驳,认为“梦痕”是儿时欢乐的佐证,又将“梦痕”比作“金印”,说成年后的自己仿佛成了囚徒,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含蓄地表述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童真的向往,对成人世界的不满。
6.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②段中的“做的时候,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可得:抢吃米粉包子。
根据第④段中的“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可得:做“蚕豆水龙”。
根据第⑤段中的“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可得:做“豆梗笛”。根据“他还教我用洋蜡烛的油做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可得:用洋蜡烛的油做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刻印版。
7.考查词句赏析。
(1)对称的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富有韵律之美,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句式较为整齐,烘托了当时人们围坐在一起做米粉包子时的轻松活泼,自然愉快的氛围。联系感情可知,联系后句“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可知,表现了回忆童年往事时的快乐与趣味。
(2)“藏”字,富有童趣。当时只有四五岁,从孩子视角看来,就是大人们把豆沙“藏”在了米粉里。写出了孩子的天真纯净。联系本段中的“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笑语之声,充满一堂”可知,这个词语烘托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现出回忆童年往事时的快乐与趣味。“放”字表意平常,没有这种表述效果。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两文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即站在自己的视角回忆往事。
《社戏》中对于自己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乘船看戏,月下归航,偷豆等事件的记叙,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发出感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则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发表评论,抒情真情。本文回忆大人们做包子的情景,自己与五哥玩耍的情景,这些都是儿童的视角。第⑤段中的“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是的感慨,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发出的。
两文的以儿童的视角回忆往事,表现了这些往事中充满的童真与童趣,传达出快乐的心境。如文中第②段中对于大人们做包子的描写。以成人的视角审视往事,童年的快乐与成年后的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述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之情。如文本末段中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把成年后的生活说成是“无期的流刑”,表现了对成人生活的厌倦,“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则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与怀念。
9.考查赏析主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认同A。联系末段“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可知,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表现了希望回到故乡的心愿。“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意。联系文本内容可知,主要回忆了在自己四五岁时,大人们聚在一起做包子,自己与五哥一起玩耍的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儿时故乡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从中可以看出对思乡的思念与回到故乡的愿望。
可以认同B。联系文本内容第②段“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可知,主要回忆了在自己四五岁时,大人们聚在一起做包子,自己与五哥一起玩耍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童年生活的趣味与快乐。成年以后,仍然对童年的一些场景记忆深刻,如一家人做包子,自己可以有豆沙吃。五哥带自己一起玩,做“蚕豆水龙”。记忆的深刻传达出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与眷恋之情。
10.B11.运用了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第②段首先说明日落产生的幻觉景象,第③段承上启下,引出后面原理的说明,第④-⑦段针对落日的幻觉依次作出科学解说。12.(1)示例:第②段“静静地”“缓缓”运用了叠词,“躺”“坠落”“缩身变扁”“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深黄、殷红”“神秘的蓝灰色”运用了一些描绘色彩的词语,“静静地躺”“缓缓坠落”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从各个方面去描绘日落的景象,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2)示例:第④段“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0倍”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而科学准确地阐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0.考查辨析信息。
B.联系第②段中的“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可知,蓝灰色暗弧只有在日落全天无云时才会出现。本项“每当日落时”有误。故选B。
11.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②段中的“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假如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可知,本段介绍了日落产生的幻觉景象。这属于现象。
第③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承接上文,“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引出后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说明。
第④段到第⑦段依次介绍了落日颜色不同于旭日的原因,蓝灰色的暗弧和紫光产生的原因,太阳看起来是扁的的原因,太阳看上云比较大的原因。
故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2.考查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第②段画线句中的“静静地”“缓缓”是两个叠词,叠词的运用,富有韵律美。“躺”“坠落”“缩身变扁”“镶”都是动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太阳的变化。“深黄、殷红”“神秘的蓝灰色”是表现色彩的词语,表现了色彩的多样。“静静地躺”是静态描写,“缓缓坠落”是动态描写。以此词语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准确性:第④段画线句中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0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把短波光与长波光做了对比,这是作比较。联系句中的“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可知,这些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说明方法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增强了说服力。
13.使(人的心情)凄凉有时,时而14.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5.甲文中“如鸣珮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描写,写出了水清澈透明、声音悦耳的特点;乙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的特点。16.甲文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述了久谪远荒的孤凄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惜其未始有传焉者”,表明有感于永州山水的沉埋不遇,流露出他怀才不遇的不平、愤郁之情。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人的心情)凄凉。
(2)句意: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乍:有时,时而。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5.考查比较阅读。
甲:“闻水声,如鸣珮环”表现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水尤清冽”从正面表现了水的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
乙:“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表现了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变幻莫测。
16.考查赏析感情。
甲文中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水中活泼的游鱼之后内心的快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感受到潭上凄清的气氛,内心因被贬而产生的孤凄悲凉之情就又被勾起。“乐”只是表象,“悲”才是实质。
乙文中“惜其未始有传焉者”表现了的惋惜之情,石渠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无人赏玩。联系被贬的经历可知,借对石渠名声不显的惋惜表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鲧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17.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清、萧索、凄凉)的深秋画面。18.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回环往复,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给人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述效果。
17.考查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诗中景物,描绘即可。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8.本题考查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依据对诗歌内容的阅读理解可知,诗歌中有许多重复的词语或语句,这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作用是:内容上,重复的词语或语句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朗读节奏具有节奏感强,音韵美的特点;情感上,表现出自然质朴,逐层加深,真切感人的特点。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19.例文
最好的时光
有人说:“唯有小学才是充满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那里有最美好的时光。”以前不信,现在深信不疑。而我能做的就是回忆那些点点滴滴。
那时候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但每天过得很充足、很愉快。
早上,五六点钟村口就聚集了十几个伙伴同去学校,人数够了就出发,家离学校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正常走个20分钟就到了。但早上大家都着急补作业,嘴里塞个面包就开始赛跑。10分钟就到了,累得气喘吁吁。我们不着急的,到学校的小广场对面的荷花池便会划上两圈船,但学校担心发生危险,不允许学生去池塘里玩。小孩子嘛,不长记性,就因为这事学校里的老师可没少批评我们。
班主任给我们定了个规矩:上课卯劲学,下课使劲玩。我们很听话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也信守承诺,下课随意玩。玩乐结合,我们日子过得很轻松。所以我们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里共有五个女生。次次县里月考、期中、期末联考前二十名都能找到我们的名字,所以班主任很欣慰,有时候她也会加入我们的游戏。
最令人兴奋的就是放学后的时光了。
离校不远处有人家地里种的瓜快成熟时,淘气的男生会带着一队冲向瓜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裹住那些半熟的瓜。有放哨的,有动手摘的,有装兜的,时间差不多了,大家担心瓜地的主人回来,便一个口哨抱着瓜一溜烟跑出瓜地,等看不见瓜地的踪影时就会停下来,比比谁偷的瓜最好。最好的那位可以在周末野餐时不用出任何费用,只需等着白吃白喝就好。谁让他赢了呢?
小学的六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过去了,所有的点点滴滴令我难以忘怀。每到荷花开放时,我们便想起偷偷划船的情形;每到农民种瓜时,我就会想起偷瓜时的快乐……
时光荏苒,往事依昔,原来美好的时光一直在身旁,不曾离去……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最好的____”为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写出自己的故事。“最好的”为程度副词;材料中通过写给鲁迅心里最好的“戏”与“豆”引发我们思考,我们自己心里的“最好”是什么,这里的补题范围未作限制,除了像材料中写“物”以外还可以是“人”等等。如:最好的书包,最好的笔记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季节,最好的礼物,最好的相遇等等。围绕补题好后的题目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