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登革热流行现状_第1页
世界登革热流行现状_第2页
世界登革热流行现状_第3页
世界登革热流行现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登革热流行现状

病毒感染登格热是一种常见的由节肢动物引起的疾病。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已威胁到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每年约发生1亿例登革热,50万例登革出血热,25000人死亡。而且在亚、非、南美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登革热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从登革热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此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一种耐冷伊蚊可对温带地区儿童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流行情况1.12年后登革热传播情况登革热是一种地区性流行病,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主要流行地为拉美、东南亚、西地中海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登革热在除欧洲之外的所有大陆都有流行,登革出血热则在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病例数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巴西是拉美地区登革热流行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2003年2月底开始攀上高峰,其中以里约州最为严重,占全巴西感染人数1/3以上。3月份,南太平洋上属于智利的复活节岛宣布暴发登革热。萨尔瓦多6月份暴发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发病1400人,登革出血热101人。到6月底,洪都拉斯有6272人患登革热,其中242人被传染上致命的登革出血热,10人死亡。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等国也有很多人感染此病。亚洲地区受害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地区。2003年泰国登革热发病人数超过20万。据泰国卫生部透露,2003年第一季度共接到10494个登革热病例和14人死亡的报告,而2002年同期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0211人和15人。中国登革热流行亦不容乐观,广东、海南等地区从1978年以来曾有过14次规模不等的登革热流行,福建省1999年发生Ⅱ型登革热流行。2003年广州市第二季度发现30多例登革热患者,且发病区域迅速从东山等区域向荔湾区扩散,仅8月份发病数量超过了2002年全年的发病数。自从1981年我国台湾地区首次发生登革热以来,疫情几乎接连不断,2002年再度暴发登革热,至8月底病人数已增加到近2000例,且疫情已蔓延到台北、台中、屏东、嘉义、桃园等7个县市。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也发生了由输入病例(自泰国输入)所引起的登革热暴发疫情,共发病83例,由登革热Ⅰ型病毒引起。1.2登革热在我国ade基本信息登革热存在已久,但首先有文字记载的是1779年在印尼雅加达,当时俗称为“关节热”。后来Bylo等人又记述过68例类似病例。1869年命名为登革热。从18世纪末起,该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流行。1880年,埃及首都开罗发生流行,4/5人口发病;1922年在美国南部流行,估计有100~200万人患病;1928年在希腊流行,患者超过100万人,80%居民受感染;1942年澳大利亚报告发生中等流行,患者数字没有统计;1942-1945年期间,日本归国军人从印尼带入本病,使沿海主要港口每年均发生登革热流行,患者100~200万人,仅大阪在1944年就有1/3~1/2的居民发病。1963-1966年,加勒比地区约100万人患病。1998年6月份以来,登革热又在东南亚诸国和地区发生流行,仅柬埔寨一国,8月份报告死亡病例已达到200例。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登革热从南亚传入我国,先后在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及台湾等省发生流行,尤其是1940年上海至南通一带的流行颇为猖獗。有报道显示,登革热病例常年均有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临床诊断),7~12月份为流行期,其中7月份为疫情初期,8~10月份为高峰期。说明登革热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且多发于气温高和雨量大的季节。1.3人口分布在流行地区,当地居民因多受到感染而有免疫力,故病例多以儿童为主。在初次传入的地区任何年龄均有发生。2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人群及催化剂登革热发生大流行一般有3个因素:足够密度的蚊媒、足够多的对某种病毒型易感的人群及应有某种流行毒株。已知的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低等灵长类动物和蚊。节肢动物媒介是伊蚊属成员,在城市和农村均可繁殖生长,现在认为登革热疫区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3dv2、dv3型在广东流行时间目前发现登革热病毒共分四型:DV1,DV2,DV3,DV4。这4种类型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但DV2及DV3引起的症状较为严重。DV1~4型在我国均发生过流行:DV1型1979年在广东流行后5年,于1985年又形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此后于1991、1995、1997、1999及2000年又在广东暴发流行;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的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也属于DV1型;DV2型1985年9月从海南岛儋县北部开始流行,1986年蔓延全岛,波及广州和广西北海,一直流行至1988年,1993、1998年广东发生流行,1999年福建省流行,在1993年有少数病例合并感染DV4型,这是我国少见的合并感染病例。DV3型1979年10月从海南岛儋县北部白马镇开始沿西海岸向南北蔓延,波及湛江、佛山、广州、汕头、韶关等地区以及广西的北海、合浦,连续流行3年;DV4型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流行后11年于1990年在广州又出现流行。4蚊与蚤的关系世界约2/3的人口生活在有登革热媒介的地区,而埃及伊蚊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媒介。埃及伊蚊原栖息于非洲森林,现在已经散布到世界大多数地区,在北纬30°和南纬20°之间的地区均有发现。雌蚊白天产卵,早晨和傍晚为活动高峰期,在叮咬了染毒个体后,可直接通过改换叮咬对象传播病毒,或病毒在唾液腺中繁殖8~10d后再吸血时传播病毒。被感染的蚊可终生保持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能力,并可经卵遗传给后代,埃及伊蚊的卵对干燥有很强的抗性,能长期存活。白纹伊蚊产于南亚,白天觅食,比埃及伊蚊有更高的叮咬频率。在美国,白纹伊蚊可到达北方的芝加哥。由于适应力的提高,其抗冷物种已在欧洲发现,表明欧洲有暴发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浙江省慈溪市200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传播媒介也是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以白纹伊蚊优胜。白纹伊蚊的飞翔能力较弱,一般为5~100m,最大飞翔距离约为400m,成蚊的飞迁扩散活动与其产卵习性及幼虫密度显著相关,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对该蚊的飞迁活动有显著的影响。一般说来,蚊虫发育最适宜温度是28℃左右,从此温度再升高,虽然发育速度尚能有所提高,但由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速反而使个体小。28℃以下可使其新陈代谢降低,发育减慢。据报道,相对湿度虽不直接影响到蚊幼虫变化,但它影响成蚊成活,蚊虫在70%~80%的相对湿度下,吸血、产卵最活跃,从而间接地影响蚊幼虫的动态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化,虫媒疾病的肆虐区域将不断扩大,人类与登革热的斗争任务也将是长期而又艰巨的。5预防登革热病毒的方法和标准目前,预防登革热只能从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方面着手。而控制传染源难度较大,因为登革热流行初期,患者临床表现轻微,类似“流感”,往往被误诊。一旦症状典型、大批病人出现时,处置难度较大,也就谈不上严格隔离了。而今惟一的对策就是控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DF和DHF的传播只能通过控制媒介种群的方法加以削弱。过去主要用杀虫剂控制成蚊孳生地,但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杀虫剂抗性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这一方法也是不适当的。因此应大幅度减少杀虫剂的应用,着重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如减少静止的水及容器,开展宣传教育,制定法规,增强居民自行清理蚊虫孳生场所的意识。Igarashi等提出了一项用Olyset网控制蚊虫传播病毒的方法。Olyset网是一种用聚乙烯线织成的宽网眼的网,用低毒杀虫剂海尔地斯浸透。海尔地斯可缓慢释放,发挥长效作用。此网放在房屋门、窗等入口处,可有效控制登革热病毒在DHF/DSS流行区的传播。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热的主要病媒是伊蚊,应防止蚊虫叮咬,避免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活动。在暴露的皮肤处应喷洒驱虫剂。不要将驱虫剂喷在儿童的手中。有效的驱虫剂必须含有20%~30%的DEET。白天或夜晚室外活动时应穿长衣和长裤。蚊子可以隔着薄薄的衣服叮咬,因而可以在衣服上喷上驱虫剂或除虫菊酯。若卧室没有空调或纱窗,则应使用蚊帐,也可以在蚊帐上喷洒杀虫剂。维生素B及超声装置对防止虫叮无效。另外,伊蚊的主要孳生地也是人为的水容器具,如废弃的车胎、水桶、水管、花瓶/花盆/罐子和储水箱内。人们应尽可能避开或清除住所周围的上述容器。疫苗研制的进展。目前还没有疫苗可用于预防登革热。登革热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同型免疫抗体可保持终身,而同时获得的对其他血清型的免疫能力(异型免疫)仅持续6~9个月。此后如感染其他3型病毒,有可能引起DHF/DSS。因此活的减毒株的候选疫苗应当包含所有4个血清型,以产生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