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_第1页
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_第2页
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_第3页
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_第4页
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世纪交替之际,所有国家都积极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的模式。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学校经验和学校特点,在内容和教育内容的全面实施中改革了现有的教育形式。体育教学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为构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懈的努力。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在多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人们加强了对教育方针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更充分地体现了教育功能的前瞻性,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将是我国教育事业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片面的强调“应试教育”到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要完成这种转变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就是整体改革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而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它涉及到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高校多年来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对体育教学如何融于整体的素质教育工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系统和稳定的教学模式。就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也存在着许多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构成了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依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只有确立了教学模式,才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的中和作用,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彼此相互沟通的桥梁。就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来讲,要建立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还应该完成四个方面的转变: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国家专门人才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使普通高校毕业生能掌握一、二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这并不意味着减少体育教学内容和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要求,而是要从单纯的竞技式的体育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双方在此活动中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其矛盾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的水平、能力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矛盾。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育史上就存在两大对立派,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派提倡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派提倡的“学生中心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是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还要做到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较,除有其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本身的特点。其中一点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需要紧密结合,即在反复的身体锻炼中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提高身体素质。而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特别是在强调提高大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素质的今天,体育作为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正与素质教育相吻合。我们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条件,让学生感受到通过体育锻炼,除增强体质这一基本特征之外,还具备调试心理、增强意志使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目前高校中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群体活动等开展程度不一,如何有机地把这些内容统一起来,完善它的系统性、统一性,并都纳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正是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内容。这种模式正是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应体现整体的教育思想,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单项测试成绩作为体育教学成绩,应该以“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依据,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目前高校中除体育课教学外,还有早操、课外活动、身体机能测试、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测试,如何把这些考核项目量化统一到一个体育成绩中,能够科学的、全面的给出一个学生在体育学科的综合考核成绩,也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改革内容。2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课内外一体化”最初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它将学生早操、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加强了对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改革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越来越明确。因此,它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管理方法,而是涉及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步达到同意的吻合,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趋于完整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已基本上构成了一种新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体现五个特点,即完整性、简明性、优越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这也会在实践中逐渐得以体现。它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正是“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2.1教育2.1.1开设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对人的身心发展要求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是要不断的发展,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二是不能仅仅限于掌握体育活动基本技能、技术和增强体质的范围。应该包括掌握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美学和保健学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就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更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2.1.2行为训练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学生在不同的运动项目方面有不同的基础和兴趣。多年来对学生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导致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上体育课,使体育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又是由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所组成。只有当人的非智力因素参与人的智力因素之中时,智力才会有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是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就是学生的个性。近年来,高校一、二年级学生采取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和改革。这种方法同样可以扩大到一年级学生和任何选修体育课的学生中,在选项的基础上,打破学生年级、学院的界限,在同一个上课时间里,按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组成新的体育教学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1.3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来自各体育院校,他们虽对大众体育项目基本了解和掌握,但也各有自己主项和副项,他们不可能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此,在学生所选择的不同运动项目中,任课教师的分配要按教师本人的专业、特长和所担任的教学任务相一致,保证师资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师,这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最基本的保障,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从整体来讲,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对师资的选择构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致性。当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只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针对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要承担多种运动项目的教学而言。2.2创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组成的有机系统。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过程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必然伴之以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这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的教育过程。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如我国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建立在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意的活动情景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还有“发现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然而,继承和发挥“三基”教学中的精华,仍是今天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2.2.1在体育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将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为核心,强调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差异,要远远大于他们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体育教学不能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需求,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学生在身体素质上较大差异性,说明在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比其它文化课更显必要。因此,在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该项目运动水平的测试,按学生的运动水平分层次编班,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目前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能最大可能地达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为了充分掌握学生改革前后的学习情况,我们做了如下的跟踪调查(表1,表2)。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生理指标同样具有可塑性,体现了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多方面的积极影响。2.2.2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必须有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从体育的内涵来讲,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要将早操、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因地制宜,比如,开设受学生欢迎的体育俱乐部,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中来,实现有组织、有指导的课外训练的目的。负责俱乐部的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教练员,俱乐部的活动每学期要有计划,有训练内容,有考核,体育部应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活动情况的考核纳入体育课成绩。实践证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提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我们对我校584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跟踪测验,其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从入学到参加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再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五项身体素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2.3广泛考核,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就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规定来看,体育课作为必修课,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毕业,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体育课成绩按不及格论。且不说各学校在掌握政策的尺度上如何,单就达标测试所规定的项目来讲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也有相勃之处。因此,应该全面的综合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则能广泛考核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体育成绩评定应考虑的五个方面是:1)课内体育教学的考核成绩;2)体育理论课的考核成绩;3)教学过程、学习态度的评定;4)早操、课外活动或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情况的评定;5)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达标成绩的评定。体育课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升降级,因此,体育课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发展。如何把以上要考核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体育课成绩,更能充分体现“健康第一”和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育人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