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_第1页
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_第2页
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_第3页
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动向

近代中国的法律变迁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法律移植的典型特征。特别是在继承法律的同时,要注意外来制度的引进。固有的法律只保存其本种传统。正是在固有法与继受法相融合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继承制度开启了近代化之门,并以民法继承编的颁布实施最终实现了继承制度的近代化。一、《大清民律草案》继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沈家本等组织创设法律馆,对沿用一百余年的《大清律例》进行修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清律例》修订完成后,定名为《大清现行刑律》,并于翌年正式刊刻成书,颁行京外。该律中有关继承法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户役·立嫡子违法》部分,其文曰:立嫡必须是嫡长子,然后是嫡余子、庶长子。如果没有儿子,可以立同宗辈分相应者为嗣。严禁立异姓子以乱宗:“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处六等罚。”(P210)户绝财产,亲女得以继承。此种规定是完全照搬旧时以嫡长继承为核心的宗祧继承而来,其对妇女权利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传统继承制度的封建性、落后性及保守性。《大清现行刑律》颁布后不久,清廷即被推翻。因此,其刑事部分实际上始终都未曾得以施行。民国初年,国势未定,司法规制多沿袭前清之制,表现在民事案件上,也“仍照前清现行律(即《大清现行刑律》——引者)中规定各条办理”(P252)。1914年,大理院在当时的《上字第三零四条判例》中又进一步确认:“民国民法典尚未颁布,前清之《现行律》除制裁部分及与国体有抵触者,当然继续有效。”需要指出的是,《大清现行刑律》中的不再科刑的民事条款与原户部则例有关民事部分合为一体后,被称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这实际上就是北洋时期实质意义上的民法。1911年,中国民律继承法的第一个草案——《大清民律草案》继承编完成。该草案在维持传统继承精神的同时,仿效西方立法,把财产继承和宗祧继承区分开来,“继承”专指财产继承,且又区分了“遗产继承”与“遗产承受”的概念。而宗祧继承的内容,则涵盖在亲属编中。这样,“将身份继承潜隐于亲属法的‘亲子关系’之中,不作为独立的继承形式出现,更显与世界普遍法则相一致”(P31)。因而,该继承编“基本上是传统继承法与近代西方继承法及继承观念的混合物。它的制定,标志着中国传统继承法制在西方法律与观念的影响下,开始了实质性的变革,拉开了中国继承制度近代化的帷幕。”(P372)当然,该草案最终并没有实施,所以,在继承方面对当时社会并未产生实际影响。1925—192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民法典草案完成,学术界一般统称为《民律第二次草案》。该草案系由第一次草案修订而成,其中,亲属编与继承编分别加入了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历年大理院判例。继承编还规定了两个遗产继承人的序列:其一,以男系之宗祧继承人为财产继承人;其二,无男系宗祧继承人时,依照妻、直系尊属、亲兄弟、家长、亲女的顺位继承遗产。除法定继承人外,尚有请求权人的规定,包括所继人亲女无论已嫁与否,于继承开始时,得请求酌给遗产归其继承;所继人之妻,于继承开始时,得按遗产总额及其本人与遗产继承人之需要情形,酌提遗产,以供养赡之用。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女子财产继承权。但可惜的是,由于受北京政变以及国会被解散的影响,该草案最终没有成为正式法典。1928年,国民政府法制局草拟的亲属、继承法草案,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部继承法草案。该草案既不拘于成例,也不囿于旧习,在不少方面比以往都有突破。例如,法制局认为,遗产继承人为直系卑亲属,不问男女、配偶。无直系卑属及配偶时,由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依顺序继承。此外,该继承编还保障了遗嘱的自由。不过,由于当时立法院尚未成立,该草案最终被搁置起来而没有发生效力。尽管如此,其“卓著革新之精神实为我国立法上之一大进步”(P910)。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民国民法典》继承编,并于翌年5月颁布施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继承法。该继承法采取单一的财产继承制,仅规定遗产继承,且不以宗祧继承为前提。这样,宗祧继承就从法律文本的层面被完全废止。继承人分法定继承人及指定继承人两种;法定继承人除配偶外其顺序依次为:直系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遗嘱可以在五种方式中任选其一。由上述可知,通过三次民律继承编的起草及若干政策规定和司法解释,特别是通过第一部正式继承法的制定和颁布,宗祧继承在法律层面被完全废除,遗嘱继承得以确认,被继承人的意志和继承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基本上实现了男女财产继承权的平等。在此过程中,继承法规不断冲破封建宗法继承的意蕴,日趋进步和完善,并以渐进的方式完成了中国固有法与西方继受法的整合,最终在法律层面上实现了继承制度的近代化。二、异姓乱宗之入谱传统中国的继承制度大致有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宗祧继承的原则是“有子立嫡,无子立嗣”,无子时,以人为的方式弥补自然血缘的缺憾,以获得宗祧继承人。宗祧继承观念的顽强性,集中体现在无子立嗣问题上。嗣子是为承继宗祧而立,负有养老送终、继立门户的义务,并享有继承家产的权利。近代以来,宗祧继承日趋衰落并最终失去了法律支持。《大清现行刑律》是《民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前解决民事纠纷的最重要的审判依据。在司法实践中,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在解释适用“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确认民国习惯,引用条理的过程中,发布了两千余项民事判例和解释例。大理院民事判解要旨成为司法机关和民间涉讼的诉讼依据。《大清现行刑律》明文规定不得立异姓子为嗣。对于异姓承嗣,审判衙门的禁止立场均相当一贯。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在维持宗祧继承的同时,开始打破血统壁垒,开始允许异姓入谱、异姓入继。1919年,大理院以“养子入谱”的判例首先突破异姓不得入谱的旧例,该判例要旨称:“所谓异姓乱宗系指不得立异姓子为嗣子而言,与养子之能否入谱,本属各为一事。”同年,大理院第873号判例又有“异姓非绝对不得入谱”之说,并详述了异姓入谱之理由和条件。1920年,上字第171号判例要旨云:“谱例并无义子可否入谱之规定,而族人多数又已许可义子入谱,即不能因一二人独持异议,遽令削除。”同年,上字第916号则形成了“谱例特别准许异姓入继”的判例。如果说,异姓子入谱只是稀释冲淡了宗族的血统性质,那么,异姓入继则彻底动摇了宗族的血统根基。但事实上,地方审判并非完全援引大理院的判例,有时也会以民间习惯作为审判依据。1922年,直隶临榆县(治今山西临榆)司法科第75号的一件异姓乱宗案即是如此。该案是刘贵龄控告其堂兄刘贵臣的一桩案件。刘贵龄父亲兄弟三人,二叔早死,三叔刘喜缺嗣。刘贵龄生有二子,足以继承接续香火。“不意身父已故,被身堂兄刘贵臣蛊惑,身三胞叔刘喜既不择继于近族,又不择继于远族,更不择选法定有关血统之至戚,竟自违法律、灭伦理,公然过继在店中牧牛异乡人冯际清之子冯文头与身三胞叔为子”,刘贵臣帮忙写继书。于是,刘贵龄一纸诉状,按异姓乱宗、混乱血统罪名,把其堂兄刘贵臣及冯际清送上公堂。他认为,“族中非无可继之人,何舍近而求远?况且冯际清仅此一子,舍亲子而为人子,甘绝嗣而为人嗣,其居心之险恶已不问可知矣。唯血系关系重要,万难忍默”。这桩案件最后和解。冯文头回籍归宗,刘喜不愿再继异姓为嗣,刘贵龄亦撤诉。《民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后,宗祧继承虽然被废除,但有关这方面的争讼依然很多。从大多的立嗣纠纷可以看出,血缘至亲对簿公堂的真正理由,其实并非为了单纯承继宗祧的身份,而是为附随而来的财产利益。如永清县的尹梦顺,年已七十,尚无子嗣,于是收养李秦为养子。这引起了堂侄尹好儒的不满,一纸诉状把其堂叔告上法庭。他认为,依昭穆顺序,应由自己来承继宗祧。如今却收李秦为养子,实属异姓乱宗。此时已是1936年,《民国民法典》已颁布实施几年了,他却仍以宗祧继承来告争,以异姓乱宗为筹码,焉能不败?同年,昌平一寡妇吕武氏携其子吕玉峰状告吕枫林一案,也是要求确立嗣子成立。吕武氏等声称吕枫林曾托族人说合过继吕玉峰,后又抱养别人为嗣。吕武氏等甚至伪造过继单,图产争继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几千年的传统法文化沉积与沿袭,不会因制度的废除而灰飞烟灭。虽然《民国民法典》已废除宗祧继承,但其风气仍然盛行,立嗣制度依然流行,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状况,立法者过分强调维护所谓各地民情与社会习俗,以及与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之间关联甚紧均密不可分。三、财产继承法在实践中的演变黄宗智认为:“民国时期,法制制度的变化主要在城市而不在农村,主要在其表达而不在实践。”(P4)在他看来,即使民国的民法颁布以后,在农村社会,在司法实践领域,亦很少有近代的嬗变。其实不尽然。民国民法继承编所规定内容和其所奉行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只限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其辐射力已经达到了一些小城镇,如1934年,郑昭金不服迁安县一审判决,上诉河北高等法院,要求获得财产继承权一案。上诉人系郑昭融之妺,郑昭融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子女,父母亦亡故,且无直系血亲卑亲属,郑昭金理应继承部分遗产。但当时郑昭融之妻、妾尚在,且其妾主持家政,拒绝上诉人继承财产,声称郑昭融生前已经立郑乃良为嗣。同时,还拿出所谓口授遗嘱单一张,并强调郑昭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放弃继承权,因此要求驳回上诉,财产应按遗嘱执行。而就在该案第二审进行中时,郑昭融之妻郑王氏病故,此时上诉人要求郑昭融遗产全部归自己所有。最后,法庭证明遗嘱伪造,并指出,郑昭金虽于1922年曾声称放弃继承权,但并未丧失财产继承权。作为被继承人之妺,她理应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却不能因郑王氏的病故而享有郑王氏的遗产。该案例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一些小城镇,女子的财产继承权虽尚未被全社会所认同,但至少她们在思想意识上,知道自己具备了法定继承权,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