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的演变及其影响_第1页
儒家义利观的演变及其影响_第2页
儒家义利观的演变及其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义利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正义与利益关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动的时代。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纷纷涌现,他们围绕社会巨变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而义利关系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各家各派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义利观。其中尤其以先秦时期,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义利观最为全面和深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从“性善论”和“以义利观”方面看“义”和“利”都是会意字,“义”的古体为“義”,从羊,从我。羊象征善和美,我是兵器。“義”的本义是从“我”的力量,捍卫神圣美好的东西。后来引申为道义、正义。“利”,从禾,从刀。其本义是刀口快,以刀断禾。后来引申为利益、功利。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义利观的开拓者。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战乱频繁、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在继承前人“义利”思想的基础上,对重义精神、对取利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礼、义、利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论点。一方面,孔子把体现了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义”作为道德原则和准则,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另一方面,孔子承认求富取利之心是人皆有之,但是任何人追求富贵的行为都必须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只要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论何种职业,何种方式的求利活动,都是可以的;反之,如果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就应抱着“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态度,坚决拒绝。孔子对义利观的多方面论述,奠定了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义利观被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所继承和发挥。孟子认为,利是人们道德水平提高的前提。虽然求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们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利只是基础性的价值,在利之外还有更高级、更重要的价值——义。只有合乎义的利才是值得追求的,抛开义,追求利只会导致贪欲膨胀、社会纷乱。因此,在义利的地位上,孟子把义拔得更高,超越了生命。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里,义已经成为追求利的最终目的,义是至高无上的境界。孟子的义利观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以“性善论”作为理论基础,把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说成是人心中所固有的良知良能。因此,他主张从强化内心修养的方法来限制人的求利行为。并把“寡欲”视为“养心”的最佳途径。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的义利观对汉代董仲舒以及宋代理学家的义利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战国后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他的义利思想全面深刻地总结和阐发了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肯定并论述了好利是人的本性,因此必须对人的好利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约束就是“以义制利”。“以义制利”是协调人们之间不同义利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机制。正是有了这种协调机制,人类才能结合成相互合作、共存的社会群体。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到荀子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建构,从而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王皆言利”“义利对立”说谈到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许多人就会想起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孟子的“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等论述,并且由此得出先秦儒家“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的结论。然而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本意。先秦儒家的本意是在强调“义”的同时,并不排除“利”,认为道德价值和物质价值是同等重要的。(一)孔子的义—“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孔子贵仁,而仁与义又有内在联系。与注重仁道原则相应,孔子将义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按照孔子的看法,义作为道德规范,本身便具有至高的性质:“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在此“质”“上”便是指一种内在的价值。由于义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故不必到道德领域之外去寻找义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孔子这里所指的外部根据,主要便是指利。既然义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而无需外部根据,那么结论自然便是“不必喻于利”。当孔子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突出的也是这一点。当然,孔子把“喻于利”作为小人的品格而加以贬抑,并不意味着绝对地排斥利,而主要着重于将利从义中剔除出去。换言之,他强调的是义作为当然之则,只有略去一切外部因素(包括利),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净化。根据义以为上的观点,孔子认为,行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而无关乎行为的结果,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行为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或利益,它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孟子和荀子更注重对“义”的倡导,从人的本质特征方面论证了“义”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和特征,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总之,先秦儒家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否定“利”基础上,主张“义以为上”。(二)求织物的道德品质,求嘴唇之道得之,求法理“义”“义,然后取”,即人们求利的欲望和行为必须以“义”为度,不能违反“义”的规定。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求富贵、去贫贱,都必须能以是否符合正道(“义”)为前提。可见,孔子肯定“利”的同时也要求对于“利”的获得要符合“义”。和孔子一样,孟子也主张谋利要合乎“义”。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在孟子看来,不符合道义的原则,即使很高的爵位和很多的财产也不屑一顾;如果符合道义原则,不但可以取得,而且是理所当然的。荀子主张兼顾义和利,但也并不认为义利是并重等同的,而是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以义胜利。(三)“义”是社会的基本保障先秦儒家不仅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而且认为只有以义制利,使人们循义而行,做到义,出于义,才能更好地实现利。即所谓“义以生利”。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思想家们“义以生利”、“义、利之本也”的思想,认为只有使社会上每个主体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即每个主体都各行道义,才能最充分地实现最大的利。孔孟游说诸侯、劝导民众、宣讲仁义,都是因为“义”是有用的。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孟子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求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达到这些目的有各种途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宽广、最正确、最稳妥的道路。通过这条正路才会得到长久的、全局的最大利益。总之,从先秦儒家“义以生利”的主张来看,只有使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才是更好地、更充分地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当然,毋庸置疑,这种价值观念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是带有一定的理想成分的。三、儒家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启示先秦儒家强调利必须以义来指导,不得违背义去追求个人的私利,在义利出现冲突时,要舍利取义。这些思想用以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是有着现实意义的。随着现代社会中个人自主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人们对价值判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此时,有人认为传统的重义崇德的义利思想已经过时了,应该把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作为民族文化的导向。事实上,儒家传统义利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表面上叫喊扔掉儒家价值观而内心深处又无法真正脱离这种文化烙印的人,其实是相当尴尬和痛苦的。因此,运用先秦儒家价值观的合理部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关系,尤其是新的义利关系,对当代中国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中国,“义”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已不再是封建礼教那套片面、绝对、压抑人性的道德标准,而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