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试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正义和利益是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家的一项重要领域。所谓“义”,是指道义,即某种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利”,是指功利,利益,即主要是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义与利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所抱有的观点和态度,便形成了义利观。义与利有时表现出尖锐的对立,有时又能完善的统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阶段,经济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核心,追求经济效益是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势必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经济利益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对义与利观及两者关系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并建立起明确的义利观的,应该说是始于孔子。孔子,其思想体系十分宏大。义利思想是他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他在义利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现代的新视角来解读孔子的义利观,对于中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一、“义利”的形成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义利观的产生与形成,既有前人的思想基础,又有其自身时代的原因。早在《周易》中就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国语·晋语一》中讲“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左传·昭公十年》也讲到“利不可强,思义为愈。”可见,在孔子之前,关于义利二者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观点,即义利统一,义是利的根本,利是义的派生物。同时,孔子义利观的产生与形成是为当时的历史特点决定的。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衰落,新兴地主势力蓬勃兴起。生产关系在变革,“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又降而为“自大夫出”,社会秩序混乱。奴隶主贵族垂死前,进行拼命的搜刮和贪婪的享受,新兴地主怀着不可遏止的占有欲,疯狂、野蛮、残酷地掠夺、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苛政猛于虎”,仁义、道德、公平、合理……统统被私心压倒了、淹没了。一边是统治者的奢侈、暴敛,一边是劳动人民的呻吟、挣扎。孔子基于春秋时期这种横征暴敛、鱼肉庶民的情况,并在前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惠民、利民、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自己义利观的经济伦理思想。二、孔子正义和利益的基本内容义利观,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价值观的核心。孔子对义利问题的态度可归纳如下:(一)“富则贵也”,以“钱”观“平衡”孔子对富贵和财利抱着少言的基本态度。一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富贵乃是人的本性,因此,在某种条件下,寻求“私利”是人之常情,对于财富是可以积极加以获取的。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显然,这里指出了个人的物质占有欲与社会地位欲。可见,孔子并不是排斥私利的存在,而应正视私利存在的合理性。孔子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这里,孔子并未一概地排斥富贵,更不认为贫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另一方面,孔子认为财富的获取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为的努力,他对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种宿命论型的财富观,使孔子对不可完全人为的富贵财利之事抱有谨慎态度,“子罕言利”由此而生。但从孔子的基本态度上看,罕言利,绝不是不言利,而是讳言个人财利的,不主张毫无节制地追求财利。(二)孔子财富观即利与义的关系从孔子一生经历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是伦理道德至上论者,决定了他的经济思想伦理色彩的浓重性,决定了他始终把集体、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不合道义的利坚决不取。孔子有许多言论都表明他是重义轻利的。如“君子义以为质”,“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古代典籍上看,孔子在多数地方是以道德情操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若据此来理解他上面的话,即君子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追求目标,为做人之根本,小人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形成的主张,当然就是重义轻利。孔子把“义”引入其财富观即利中,把义与利联系起来,这是孔子的创见。如前所述,孔子并不是一概地反对人们追求财富,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孔子认为必须把“义”放在根本和核心的位置,即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必须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尤其是当义与利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宁愿舍利趋义。(三)孔子思想的历史旨趣用现在的话说,“义”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就是利益、功利。牟取利必须以义为标准,不可摄取无度,做到取“利”要符合“义”。所谓见利思义,就是不能背离道义去追求利益,其对立面就是见利忘义。不求不义的私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无所抑制地“放於利而行”,偏离于“义”,必然招致“多怨”。孔子的这些思想很符合当前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见利思义,反对拜金主义。这就说明,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应先思考这些“利”是否符合“义”。如果符合,那就给予肯定,反之则应否定。社会有些人见利忘义,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种思想和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孔子把日常“见利思义”看成是逐步达到“义以为上”境界的修养途径。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所谓“成人”就是完美的理想人格。要培养理想人格,就必须自觉地见利思义,即使长久过着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在回答颜回问仁时,强调视、听、言、动都要合于礼,合于义,那么“天下归焉”,说的就是日常修养和理性境界之间的关系。(四)先义后利,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孔子的义利观同时还强调“以义生利”的思想。即道义可以用来产生利益,或者说守法经营能产生经济利益。孔子的“义以生利”是要先义后利而不应是先利后义。先利后义,职业道德低,只注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必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走向坑蒙拐骗的末路;先义后利,以国家、民众利益为上,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必定会取得理想的经营效益,既利国利民又利己。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要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主张“见利思义”、“以义生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话,说的就是“义然后取”或“取之有义”的行为准则。(五)孔子处理驳岸的政治方案孔子主张实行养民、爱民、富民等民本政策的义利观。孔子告诫统治阶级的为政之道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强调以国家、百姓之利为义,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在孔子看来,在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并持续下去,关键在于统治阶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实行爱民、信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政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甚至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对孔子而言,物质财富对人的生活来说,是基本的东西,对其追求,也是人所共有的,是由其本性决定的。孔子把富民看成是治国的首要问题。他主张的政治方案,第一就是富民,使天下人得到物质利益,其次才是教民之义。《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这种富民思想,是把富民看成治国中的一个首要环节,他不仅在原则上承认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还鼓励人们在“邦有道”的条件下去求富。孔子富民思想还表现在他提出的君欲富必先富民的主张方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对民众生计十分关注,虽然这一思想的出发点是为君,但在客观上在民也是有利的,有摄富于民的思想。孔子认为,好的政治是“其养民也惠”的政治,圣人之政治主要就是能给天下人带来物质利益的政治。可见,孔子正确地概括出了一条普适性原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顺着百姓所能得利益之处而让百姓去获得利益。无疑,这条原则既合乎百姓的愿望,又具有合理的现实性和明确的实行目标。孔子的“重民、养民、富民”的思想,突出强调给民以利益,在实践上,它是孔子为政以德政治思想的具体化,从长远利益来说,统治者想坐稳江山,必顺乎民心民意。三、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意义孔子义利观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纵使在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其存在的价值,展示出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一)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孔子义利观有利于政府去鼓励人民大胆地、合理地求利求富。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人们脱贫致富的手段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律和道德这个“义”。要牢记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的主张,绝不能见利忘义,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捞取不义之财而牺牲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继承孔子的义利观,用道德制约人们经济活动,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文明经商和商业道德,从而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来发财致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增加社会财富,最终进入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二)孔子义利观对中华民族心态有巨大的影响。首先在孔子义利观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养成了重道德修养、重理想情操的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有利于在社会变革中,协调好人际关系,扭转社会风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的关系,有利于处理和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其次,孔子义利观还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使之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忧患意识,激励着他们受危命、担道义,为振兴国家,寻求治国之道,不惜献出毕生的精力和才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孔子义利观有助于廉洁。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人民公务员,需做到德才兼备,用孔子的义利观进行思想灌输与倡导廉洁,有利于培养出持身立节、洁身为民、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好干部与好公民。当代的焦裕禄,便是一个重义轻利、廉洁奉公的人民的好公仆,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三)孔子义利观对现代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等为基本内容的孔子义利观,是商业活动的价值论,是商业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成功地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经营指导思想的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企业经营“见利思义”则成功,“见利忘义”则失败。世界上一些长寿企业的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孔子认为在使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国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对劳动或工作感兴趣,达到“惠则足以使人”的目的。这对于现代企业构建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的经营理念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商人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义之财不可取”。这正是重义轻利、更是义以生利思想的体现。孔子义利观不仅承认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认为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取之有道。在现代企业中,“义以生利”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企业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就能赢得大批的忠诚顾客,并使其加以宣传企业及其产品,从而使企业不断地增加经营收入和市场份额,降低企业宣传而支付的费用。同时“义”能使员工忠诚感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企业收益。(四)借鉴孔子的养民、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义利观归根到底在于利民,关键在于统治者采取顺乎民情、依乎民心、合乎民意的政策。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在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