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_第1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_第2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_第3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_第4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人应当坚持正义()(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2.对下面一段文字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来了,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就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10%,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B.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产生最佳的示范效应。

C.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D.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4.下列各句中,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A.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新教师也不吝赐教,经常给他们上示范课,力促他们成长。

B.大家的鼓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至于让我出任学会顾问一事,我只能敬谢不敏。

C.您出趟国还特意给小弟捎来礼物,真是千里送鹅毛,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D.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一线教师,我对高考给师生带来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感受。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②①⑤④③⑥B.④⑤③②①⑥C.②①⑤③④⑥D.④⑤①⑥③②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够______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______,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______。

A.引诱如饥似渴锐利B.诱惑饥不择食渴求

C.驱使迫不及待迷离D.伴随手不释卷深邃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C.是谁让你来的?你来这儿到底想干什么?你头脑中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

D.王凯的爸爸刚一回来就问:“怎么了,你?”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9.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三.语言表述(共2小题)

10.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有一个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而另一个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1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述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各级各类学校要严肃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②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政府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测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④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⑤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等。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政府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⑦教育政府部门要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甚至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⑧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⑨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_______,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_______,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

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_______文明礼仪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为好生活图景_______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

(1)依次填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毋庸讳言少见多怪推重必不可少

B.毋庸讳言屡见不鲜推崇不可或缺

C.毋庸置疑少见多怪推重不可或缺

D.毋庸置疑屡见不鲜推崇必不可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是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B.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彰显和维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富足、法治在进步,奠定了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D.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含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B.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C.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D.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间的坦诚相待,才使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来谈和谐,无异于,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像这样,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而且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长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最终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原本二人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最后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修补了裂痕,使“将相和”的佳话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的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表面的和谐是禁不住“诚”的检验的,它在“诚”的面前会原形毕露。楚汉同盟这个因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的和谐关系,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社会和谐,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行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缘木求鱼文武双全脍炙人口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一文一武千古流传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一文一武脍炙人口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文武双全千古流传不了了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流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B.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C.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

D.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B.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C.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D.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德军军官的推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所。

德国军官的推理过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人应当坚持正义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B.顿号使用错误,连续列举书名,用了书名号,不再添加顿号。应将“《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书名号中间的两个顿号去掉。

故选:B。

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例:他三十六七岁。

那儿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的缩略,应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或”“以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但可以加逗号。

例: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以及教师队伍。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比较大的并列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并列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作主语时用顿号。

例: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注:这一点并非绝对,例如:

我们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一次雄伟壮烈的事件,这次事件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并深刻地影响未来。(张贤亮《挽狂澜》)

并列谓语动词“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有共同的主语“我们”和共同的宾语“事件”,这种情况下用顿号。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例: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8.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例: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例: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1.并列的动宾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我们班里不光有“赖宁”,有“雷锋”,还有“张海迪”呢!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2.对下面一段文字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来了,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就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语段是通过虱子的故事,根据语段可以得知,虱子自以为猪毛是安全的,没有想到住在猪毛里非长久之计,结果很快就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段文字中的虱子没有考虑到长远,所以才有了灾祸,所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项最符合语段的意思,A项只谈到虱子遭殃,没有谈到为何会遭殃,没有标明虱子没有长远的考虑,C项仅仅表明了安危祸福的转换,并没有表明为何会如此,D项中虱子不是智者。

故选:B。

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10%,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B.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产生最佳的示范效应。

C.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D.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A.结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所导致的”句式杂糅,将“这主要是由于……”和“这主要是由……导致的”杂糅在一起,删去“所导致的”;

B.语序不当,“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语序不当,“海选”应在“决赛”前,应把“海选”提到“决赛”前;

C.正确;

D.搭配不当,“对……都纳入监督的范围”搭配不当,介词使用有误,将“对”改为“把”;

故选:C。

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测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对近几年来一些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2.表决定。以……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8.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9.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10.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

11.表时间。长达……之久

12.表限制。超过……以上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4.下列各句中,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A.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新教师也不吝赐教,经常给他们上示范课,力促他们成长。

B.大家的鼓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至于让我出任学会顾问一事,我只能敬谢不敏。

C.您出趟国还特意给小弟捎来礼物,真是千里送鹅毛,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D.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一线教师,我对高考给师生带来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感受。

A.“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用于请人指教时说的客气话。此处用于段老师本人,不当。

B.表述得体。

C.“千里送鹅毛”指从很远的地方带来极轻微的礼物,表示礼轻情意重。只适用于自己。

D.“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不能用于自身。

故选:B。

表述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述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述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②①⑤④③⑥B.④⑤③②①⑥C.②①⑤③④⑥D.④⑤①⑥③②

细读题目提供的六个句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对“对话”写作形式的讨论,对“对话”阅读感受的讨论。横线前提出话题“对话”,其后应该是对“对话”这一写作形式进行介绍,所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②;①⑤具体讲“对话”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③转折,指出“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④具体解释并非易事的原因,⑥是结论句,照应“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故选:C。

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够______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______,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______。

A.引诱如饥似渴锐利B.诱惑饥不择食渴求

C.驱使迫不及待迷离D.伴随手不释卷深邃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饥不择食”,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由句中的“他的……他的……他的……还有他的……”可知这是一个排比句,因此第二处应选与“求知的贪婪”相对应的词,在所提供的四个成语中,只有“如饥似渴”合适。由此可以确定A项正确。

故选:A。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C.是谁让你来的?你来这儿到底想干什么?你头脑中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

D.王凯的爸爸刚一回来就问:“怎么了,你?”

B.这是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B。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种类有很多,要正确使用相应的标点符号,必须经过持久不断地练习。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1)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错误,这种“意识”指代原文最后一段的“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

(2)B.“同异角度”错误,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文章采用总分式”错,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

(3)A.“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是“‘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可知属于逻辑错误。

B.“‘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是“‘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由此可知选项属于扩大范围。

D.“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分析错误,“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属于于文无据。

解析:

(1)D

(2)B

(3)C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B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1)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

故选D。

(2)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D。

(3)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所以,材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A.国家推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改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C.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

故选B。

(4)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解析:

(1)D

(2)D

(3)B

(4)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敢于担当,奉献社会;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三.语言表述(共2小题)

10.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有一个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而另一个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大前提: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

②小前提:小前提:甲(妇女)怕拉伤孩子。

③结论: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根据示例中的三个判断,结合语段内容“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分析,大前提为“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再根据“另一个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则可以判断,“乙妇女不是孩子的母亲”,则可知小前提是“甲(妇女)怕拉伤孩子”。最后结论是“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解析:

①大前提: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

②小前提:甲(妇女)怕拉伤孩子。

③结论: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1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述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各级各类学校要严肃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②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政府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测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④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⑤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等。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政府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⑦教育政府部门要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甚至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⑧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⑨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

①“严肃执行”搭配不当,将“严肃”改成“严格”;

④“掌握1至2项运动”成分残缺,缺少与“掌握”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运动”后加上“技能”使之与“掌握”搭配。

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政府……”成分残缺,句子没有主语,删除“让”。

⑦“免费甚至优惠”不合逻辑,“甚至”表示递进一步,“免费”比“优惠”力度更大,可以将“甚至”改成“或”,或者将“免费”与“优惠”互换位置。

解析:

①将“严肃”改成“严格”;

④在“运动”后加上“技能”;

⑥删除“让”;

⑦将“甚至”改成“或”;或者将“免费”与“优惠”互换位置。

语言表述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_______,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_______,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

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_______文明礼仪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为好生活图景_______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

(1)依次填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毋庸讳言少见多怪推重必不可少

B.毋庸讳言屡见不鲜推崇不可或缺

C.毋庸置疑少见多怪推重不可或缺

D.毋庸置疑屡见不鲜推崇必不可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是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B.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彰显和维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富足、法治在进步,奠定了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D.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含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B.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C.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D.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1)第一空,“毋庸讳言”意思是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意思是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根据语境,应选“毋庸讳言”。第二空,“屡见不鲜”意思是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少见多怪”意思是由于见闻少,遇见平常的事情也感到奇怪;根据词义应选“屡见不鲜”。第三空,“推崇”意思是十分推重,侧重对地位的重视;“推重”意思是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侧重对才能的重视;根据词义,应选“推崇”。第四空,“不可或缺”意思是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必不可少”意思是绝对需要的或者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的,语义过重;根据语境应选“不可或缺”。

故选B。

(2)根据后文“但……权利和义务……”可知,前文应该说的是与个人权利义务相关的东西,“个人合法权益”应该是强调的重点,需要特别突出。

故选D。

(3)画线句有3处语病,一是“传承”和“弘扬”逻辑错误,应该先“传承”后“弘扬”;二是“推动”缺乏宾语,可在后面加上“建设”;三是“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搭配不当,应改为“荡涤”。

故选A。

解析:

(1)B

(2)D

(3)A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间的坦诚相待,才使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来谈和谐,无异于,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像这样,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