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_第1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_第2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_第3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_第4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轻灵,梦幻的作品另于厚重,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完全不能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虽然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可是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1)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按迹寻踪ànjìxúnzōng穿凿chuānzáo

B.失之于拙shīzhīyúzhuó执著zhízhù

C.应运而生yīngyùnérshēng硬壳yìngké

D.纵横驰骋zònghéngchíchéng芜杂wūzá

(2)填在原文落后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哭笑不得匪夷所思超脱间离

B.匪夷所思哭笑不得超越间离

C.哭笑不得匪夷所思超脱分隔

D.匪夷所思哭笑不得超越分隔

(3)关于《红楼梦》中“石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

A.“石头”是大荒山无稽崖下的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因此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B.“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这就是小说中的“宝黛”爱情故事。

C.“石头”跟着贾宝玉一起来到人间,既象征贾宝玉的富贵尊荣,又显示了人生命运的不平衡,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

D.《红楼梦》中的“石头”“无才可去补苍天”其实表明着贾宝玉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才能的“富贵闲人”。

(4)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B.《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述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以贾、史、林、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所以王国维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D.《红楼梦》的曹雪芹是满族人,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共做过58年的江宁织造。后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

2.曹雪芹给小说人物命名是匠心独运的,许多的人名谐音组成一个个的谜团,请写出下列人物名的谐音双关语。

例: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原应叹息)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甄英莲

冯渊

贾雨村

甄士隐

三.选择题(共1小题)

3.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善于运用谐音、谶语等手法,对人物的命运进行暗示。如贾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的遭遇命运“原应叹息”;在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又以灯谜谶语暗示四春的命运,阅读以下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之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谜底是爆竹,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

B.迎春之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谜底是算盘,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

C.探春之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谜底是风筝,暗示她日后远嫁。

D.惜春之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玩物”。谜底是更香,暗示她日后出家。

四.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

(多选)4.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判词讲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性格却迥然不同。湘云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敢怒敢为,不怕得罪主子;袭人却温顺驯服,一切仰承主子之意。

D.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但元妃省亲只有一天时间,事后元妃表示可让“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入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场所。

E.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但在事关家族命运的贾宝玉娶什么人为妻的问题上,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伏侍盟漱毕,方往探春处来,只见院中寂静,只有丫鬟婆子,诸内壶近人在窗外听候。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姑嫂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又接说道:“咱们这个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起来,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道:“好主意。果然这么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园子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探春听了,便和李纨命人将园中所有婆子的名单要来,大家参度,大概定了几个人。又将他们一齐传来,李纨大概告诉与他们。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玩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官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

探春问宝钗:“如何?”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探春听了,点头称赞,便向册上指出几个来与他三人看。平儿忙去取笔砚来。他三人说道:“这一个老祝妈,是个妥当的,况他老头子和他儿子,代代都是管打扫竹子,如今竟把这所有的竹子交与他。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玩意儿,不必认真大治大耕,也须得他去再细细按时加些植养,岂不更好?”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院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息之物!”李纨忙笑道:“蘅芜院里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二季的玫瑰花,共下多少花朵儿,还有一带篱笆上的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花、藤花,这几色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好些钱。”

探春笑道:“原来如此。”又共斟酌出几人来,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用笔圈出。探春与李纨明示诸人:某人管某处,“按四季,除家中定例用多少外,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账。”探春笑道:“我又想起一件事:若年终算账,归钱时,自然归到账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这如今我们兴出这事来,派了你们,已是跨过他们的头去了,心里有气,只说不出来;你们年终去归账,他还不捉弄你们等什么?再者,这一年间,管什么的,主子有一全分,他们就得半分,这是每常的旧规,人所共知的。如今这园子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的手,每年归账,竟归到里头来才好。”宝钗笑道:“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是园里的人动用。我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是头油、胭脂、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再者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不过这几样。都是他们包了去,不用账房去领钱。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平儿笑道:“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得下四百两银子。

众婆子听了每年终无故得钱,都喜欢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56回,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探春管理大观园,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大观园分包给几个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

B.探春作为贵族小姐、封建主子,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发现大观园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意识到大观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难能可贵。

C.宝钗从实际出发,认为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提出“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的建议,让探春的改革更加完善。

D.探春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用兴利除弊的改革使她的姊妹姑嫂、贾府的丫鬟婆子对她心生畏惧,使得日渐败落的贾府有了一丝好转的气息。

(2)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春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是曹雪芹浓墨重书的一个典型女性形象,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文中对宝钗、李纨、平儿的语言描写体现了贾府管理方面的不足,也说明探春的改革在贾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选文在探春安排妥当后,又详写年终算账的细节,从侧面烘托了探春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选文以探春改革为线索,呈现了探春为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所作的努力,表明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

(3)林语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他在英文版《红楼梦》的介绍文字里,一再强调他最喜欢《红楼梦》中的“探春”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

(4)《红楼梦》是一曲女子命运的悲歌。贾探春发起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观园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语更是道破探春之悲。结合选文来看,探春“悲”在何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C.《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

(苏童)

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轻灵,梦幻的作品另于厚重,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完全不能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虽然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可是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1)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按迹寻踪ànjìxúnzōng穿凿chuānzáo

B.失之于拙shīzhīyúzhuó执著zhízhù

C.应运而生yīngyùnérshēng硬壳yìngké

D.纵横驰骋zònghéngchíchéng芜杂wūzá

(2)填在原文落后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A.哭笑不得匪夷所思超脱间离

B.匪夷所思哭笑不得超越间离

C.哭笑不得匪夷所思超脱分隔

D.匪夷所思哭笑不得超越分隔

(3)关于《红楼梦》中“石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D

A.“石头”是大荒山无稽崖下的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因此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B.“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这就是小说中的“宝黛”爱情故事。

C.“石头”跟着贾宝玉一起来到人间,既象征贾宝玉的富贵尊荣,又显示了人生命运的不平衡,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

D.《红楼梦》中的“石头”“无才可去补苍天”其实表明着贾宝玉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才能的“富贵闲人”。

(4)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B.《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述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以贾、史、林、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所以王国维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D.《红楼梦》的曹雪芹是满族人,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共做过58年的江宁织造。后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1)A.读音完全正确;B.“失之于拙”的“拙”应读zhuō;“执著”的“著”应读zhuó;C.“应运而生”的“应”应读yìng;D.“纵横驰骋”的“骋”应读chěng;“芜杂”的“芜”应读wú。故选A。

(2)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第一处语境是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让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故选“哭笑不得”。第二处是修饰“故事”,是说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故事,故选“匪夷所思”。超越:超出;越过。超脱:不拘泥成规、传统、形式等;超出;脱离;解脱;开脱。语境是说明拙和巧结合的好处,结合语境“厚重中显出轻灵”可知,“厚重”与“轻灵”是反义词,所以也应选择“执著”的反义,故选“超脱”。分隔:在中间隔断。间离:间隔疏离。语境是把小说与人生间隔疏离,故选“间离”。故选A。

(3)D.“没有任何才能”错,说得过于绝对,贾宝玉是有才能的,不过他鄙弃功名利禄,不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故选D。

(4)C.“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错,我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故选C。

解析:

(1)A

(2)A

(3)D

(4)C

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

2.曹雪芹给小说人物命名是匠心独运的,许多的人名谐音组成一个个的谜团,请写出下列人物名的谐音双关语。

例: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原应叹息)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甄英莲

冯渊

贾雨村

甄士隐

曹雪芹给小说人物命名是匠心独运的,许多的人名谐音组成一个个的谜团。例: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原应叹息)。那么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应该是“琴棋书画”的谐音双关。“甄英莲”应该是“真应怜”的谐音双关。其它的一样都是谐音双关。

解析:

琴棋书画真应怜逢冤假语村真事隐

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三.选择题(共1小题)

3.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善于运用谐音、谶语等手法,对人物的命运进行暗示。如贾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的遭遇命运“原应叹息”;在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又以灯谜谶语暗示四春的命运,阅读以下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之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谜底是爆竹,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

B.迎春之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谜底是算盘,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

C.探春之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谜底是风筝,暗示她日后远嫁。

D.惜春之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玩物”。谜底是更香,暗示她日后出家。

D.“谜底是更香”错,惜春灯谜的谜底是“海灯”,“前身”句,意为前世因迷恋尘世色相,未能修成正果。“不听菱歌”即看破红尘;“沉黑海”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看来,就像是沉入漆黑的海底;“大光明”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以此代指佛。

故选:D。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测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四.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

(多选)4.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判词讲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性格却迥然不同。湘云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敢怒敢为,不怕得罪主子;袭人却温顺驯服,一切仰承主子之意。

D.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但元妃省亲只有一天时间,事后元妃表示可让“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入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场所。

E.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但在事关家族命运的贾宝玉娶什么人为妻的问题上,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

A.正确。

B.正确。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有误,应该是“晴雯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

D.正确。

E.“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有误,应该是“并非毫不怜惜,也不能说对黛玉感情虚伪”。

故选:CE。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测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1)D.“开朗豪放”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故选D。

(2)“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解析:

(1)D

(2)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译文:

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连同柳花,一同画进群芳谱。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

千丝万缕,任凭它时聚时散,时散时聚,始终未改,彼此相扶佐。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赏析:

《临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伏侍盟漱毕,方往探春处来,只见院中寂静,只有丫鬟婆子,诸内壶近人在窗外听候。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姑嫂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又接说道:“咱们这个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起来,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道:“好主意。果然这么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园子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探春听了,便和李纨命人将园中所有婆子的名单要来,大家参度,大概定了几个人。又将他们一齐传来,李纨大概告诉与他们。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玩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官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

探春问宝钗:“如何?”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探春听了,点头称赞,便向册上指出几个来与他三人看。平儿忙去取笔砚来。他三人说道:“这一个老祝妈,是个妥当的,况他老头子和他儿子,代代都是管打扫竹子,如今竟把这所有的竹子交与他。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玩意儿,不必认真大治大耕,也须得他去再细细按时加些植养,岂不更好?”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院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息之物!”李纨忙笑道:“蘅芜院里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二季的玫瑰花,共下多少花朵儿,还有一带篱笆上的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花、藤花,这几色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好些钱。”

探春笑道:“原来如此。”又共斟酌出几人来,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用笔圈出。探春与李纨明示诸人:某人管某处,“按四季,除家中定例用多少外,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账。”探春笑道:“我又想起一件事:若年终算账,归钱时,自然归到账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这如今我们兴出这事来,派了你们,已是跨过他们的头去了,心里有气,只说不出来;你们年终去归账,他还不捉弄你们等什么?再者,这一年间,管什么的,主子有一全分,他们就得半分,这是每常的旧规,人所共知的。如今这园子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的手,每年归账,竟归到里头来才好。”宝钗笑道:“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是园里的人动用。我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是头油、胭脂、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再者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不过这几样。都是他们包了去,不用账房去领钱。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平儿笑道:“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得下四百两银子。

众婆子听了每年终无故得钱,都喜欢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56回,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探春管理大观园,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大观园分包给几个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

B.探春作为贵族小姐、封建主子,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发现大观园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意识到大观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难能可贵。

C.宝钗从实际出发,认为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提出“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的建议,让探春的改革更加完善。

D.探春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用兴利除弊的改革使她的姊妹姑嫂、贾府的丫鬟婆子对她心生畏惧,使得日渐败落的贾府有了一丝好转的气息。

(2)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探春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是曹雪芹浓墨重书的一个典型女性形象,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文中对宝钗、李纨、平儿的语言描写体现了贾府管理方面的不足,也说明探春的改革在贾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选文在探春安排妥当后,又详写年终算账的细节,从侧面烘托了探春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选文以探春改革为线索,呈现了探春为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所作的努力,表明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

(3)林语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他在英文版《红楼梦》的介绍文字里,一再强调他最喜欢《红楼梦》中的“探春”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

(4)《红楼梦》是一曲女子命运的悲歌。贾探春发起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观园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语更是道破探春之悲。结合选文来看,探春“悲”在何处?

(1)D.“心生畏惧”以偏概全,从文中“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众婆子听了每年终无故得钱,都喜欢起来”等内容可以看出,她的姊妹姑嫂、贾府的丫鬟婆子对探春有喜爱也有敬畏。故选D。

(2)C.“侧面烘托”错误。“探春笑道:‘我又想起一件事:若年终算账,归钱时,自然归到账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这如今我们兴出这事来,派了你们,已是跨过他们的头去了,心里有气,只说不出来;你们年终去归账,他还不捉弄你们等什么?再者,这一年间,管什么的,主子有一全分,他们就得半分,这是每常的旧规,人所共知的。如今这园子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的手,每年归账,竟归到里头来才好’”这是语言描写,属于正面,直接描写。故选C。

(3)从小说中,探春去大赖家吃酒,不经意间了解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方法,而此时的贾府有众多的园子,在日常管理中存在诸多浪费现象,管理方法需要提高,所以,探春就提出参考赖大家的方法对贾府花园进行改革,从中可见其机敏和善于思考;在施行之前,她“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从而“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从中可见其对事物有透彻的认识,体现出他的能干。而从她发现贾府大观园管理的弊病之后,用于改革弊病,不但为贾府节省了一笔开支,同时避免了资源浪费,仆人也得到了好处,改变大观园的疲敝之态,让贾府这只百足的将死之虫又有了些生气,可见探春是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性格才造就了探春这样一个特别的人物,也是林语堂喜欢她的原因所在。

(4)探春的判词中有“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句子,一语道破她的悲剧命运。探春是赵姨娘的女儿,是庶出,且是女儿身,这就决定了她在贾府的地位,虽“才自聪明”,但她所能做的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她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所谓“生于末世”,时运不济,纵使她有着过人的才华,也无法使用贾府这只百足的将死之虫死而复生,所以,这里显示出探春有才华而无施展之悲;同时,从她对贾府上上下下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改革大观园管理制度时井井有条,可以看出探春是极有管理才能的,但她的才能是无法完全发挥的,她对大观园的“兴利除宿弊”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也只是节省了区区四百两银子,这对于偌大的贾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局面。所以纵然探春“志自高”,但也只能接受“运偏消”的命运,这是她志向远大之悲。所以,探春的悲剧命运是家族悲剧造成的,也是时代悲剧造成的。

解析:

(1)D

(2)C

(3)①善于思考。探春发现贾府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浪费现象,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病。②机敏能干。她去赖大家吃酒,了解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方法,认定可以借管事之机在大观园施行管理制度地改革,“兴利除宿弊”。③家族责任感。她改革贾府大观园的管理,节省了开支,也使仆人得利。

(4)①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的她却偏偏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时运不济之日。②她曾“兴利除弊”,一展理家之才,却只能从大观园节流入手,无法长久按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理家。③她积极改革之举,不能挽救贾府的衰败之势。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直接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语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C.《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C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A.材料一原文信息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未然说成已然,无中生有。文中还有“我们知道,……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这是郑铁生的观点,并非鲁迅,选项张冠李戴。

C.“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张冠李戴,材料二原文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D.“研究者一致认为”表述绝对化,材料三原文信息是“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可见选项漏掉了“就个人而言”“不少学者指出”。

(2)A.“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错误,表述绝对,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信息是“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可见结论曲解文意,应该是二者各有利弊短长,不能据此说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3)C.与材料一“《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的表述相背离。

(4)材料三第一段“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开篇的总结,提出观点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结构上总领下文。

第二段“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使用了例证兼引证能法,真实可信,论证有力。

第三段“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属于例证,典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四段,以举例为主: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第五段,并列关系的例证: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第六段,依然是例证: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