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_第1页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_第2页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_第3页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_第4页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语言目标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思维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手法。审美目标体会《史记》独有的文学特色,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文化目标掌握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决不妥协的精神。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属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继承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作者名片二、写作背景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的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担任要职,但又因受人嫉妒,遭谗言而被楚王疏远,后又遭放逐。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楚怀王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境地。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在令尹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前去秦国,结果被秦王扣留,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国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批评小人误国,受到了子兰等人的迫害,遭到放逐。屈原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在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屈原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感到悲愤绝望,便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中没有提及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载了有关屈原的事迹。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两人的遭遇非常相似。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再被楚怀王疏远,再被顷襄王流放,最终怀石沉汨罗江而死。贾谊是汉初有才气、有作为的政治家,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所以司马迁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之块垒。三、常识链接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2.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议国家大事、应付外交事宜等。

3.大夫:官职名,各个朝代所掌握的职责不尽相同,有的指爵位,有的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4.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

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族子弟教育。

6.上古姓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就有的,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资料证明,楚王的祖先姓“芈”,氏是“熊”,屈原的祖先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司空)、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祖先的爵位(如王、侯)、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等。四、语言基础(一)记字音(二)通假字指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同“旨”,意旨。2.屈平既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齐与楚从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4.厚币委质事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同“贽”,见面礼。5.乃令张仪详去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同“佯”,假装。6.犹离忧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同“罹”,遭受。(三)词类活用指出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词语。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使动用法,使……正,使……直。名词作动词,阐明。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忠臣。名词作状语,污秽的环境。(四)古今异义词写出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第二年。说假话。脸色,面容。外貌,模样。委婉得体。当权。(五)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名词,疾苦,痛苦;动词,痛心;名词,疾病;

形容词,快形容词,锐利

动词,希望;形容词,幸运;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名词,同“贽”,见面礼;名词,质地;动词,询问

动词,列举;

动词,推荐,推举;形容词,尽;动词,攻占,占领....(六)文言句式和翻译句子请在括号内指出下列语句的句式并在横线上翻译句子。1.“离骚”者,犹离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不欺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被动句判断句3.方正之不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外交辞令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7.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定语后置句(七)积词语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解析]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用在此处不恰当。√[解析]耳聪目明: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解析]弹冠相庆:弹冠指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一、速读挈领任务1:理清文章思路1.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怀才不遇赞其品格课文记叙的楚国大事:楚怀王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楚怀王复释张仪;诸侯击楚;楚怀王赴秦身死;楚为秦所灭。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二、细读明义任务2:理解文章内容2.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被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任务3:分析人物形象4.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①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原因又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原因: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腐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司马迁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志。6.《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为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请完成下面的表格。人物性格、行动手法屈原的品行怀王、顷襄王反面衬托令尹子兰①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对屈原:“怒而疏屈平”“怒而迁之”②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③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④疾恶如仇、忠君爱国人物性格、行动手法屈原的品行上官大夫反面衬托张仪靳尚、郑袖宋玉之徒渔夫续表⑤嫉贤妒能⑦狡诈阴险⑨贪婪卖国⑥正道直行⑧英明果断⑩爱国无私⑫忠贞爱国、正直无畏⑭志行高尚、品德坚贞⑪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⑬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三、深读进阶任务4:赏析艺术特色7.屈原两次被放逐,长达二十多年,他做过什么,文中都未提及,这既是历史素材的缺乏,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作者是如何将这二十多年的沉重时光带过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屈平既黜,怀王统治期间,楚国两次兵败,军力、财力、人力大困,内政忧患,外交无援,国力大衰。屈原的价值正在此时凸显。屈原用,则国兴;屈原黜,则国衰。此部分内容在文中,让人一腔怨愤充塞胸中,又让人在扼腕叹息之余,盛赞司马迁的高超的写史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仅仅用“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就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沉重带过了。8.本文是如何使用虚笔这种手法的?(“虚笔”指间接描写和化实为虚的用笔技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其一以上官大夫衬其正,其二以子兰衬其忠,其三以怀王衬其明,其四以楚史证其才,其五以渔父衬其洁,其六以宋玉衬其直。综观全篇,看似写了许多与传主无关的闲人闲事,实则闲笔不闲,从不同的侧面衬托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华,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虚笔的运用使文章具有了虚实结合、变幻多姿的别致风格。任务5:赏析思想情感9.阅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感情:从对话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10.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从他身上你能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陷害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自己。对屈原来说,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这从侧面体现出他追求理想不得后的苦闷。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捍卫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也可以学到坚贞、正直的高尚品质。任务6:发散思维,多维探究11.如何看待屈原“自投”殉国的做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本文通过屈原同渔父的富有哲理的对话,让屈原对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做出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示例2)这一做法带有消极色彩。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无人能理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未能真正与人民走在一起的时代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选自《渔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B.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C.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D.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C[解析]“世人皆浊”和“众人皆醉”是两个对称的句子,彼此独立,因此“浊”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D项;“众人皆醉”是一个完整结构,“众”前、“醉”后都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潭,指湘江一带。江,指湘江;潭,楚国方言,指大的池塘。B.渔父,渔翁,捕鱼的老者。“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C.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担任此职。D.圣人,本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文中指聪明通达之人。A[解析]A项说法错误,“江潭”的意思是“江边”。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可以看出,“江潭”和“泽畔”同义,都是“江边”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八个字形象地刻画出屈原政治失意、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本文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渔父形象,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C.本文屈原用“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两个浅近形象的借代句,说明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本文可读性极强,给我们树立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为人生理想毅然赴死,以死明志。C[解析]C项,“两个浅近形象的借代句”说法错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意思是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这是以此来比喻不愿以干净的身心,接触外界的污垢。因此,这两句话是比喻句,不是借代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一洗我的头巾。沧浪之水混浊,可以洗一洗我的双脚。5.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表述各不相同。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你怎么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屈原从理想实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悲剧,将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衰亡、世人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和处世态度的差异,正是这差异使他们的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

[参考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江边游荡。他沿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混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通达之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致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沾染污秽不堪的外物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一洗我的头巾。沧浪之水混浊,可以洗一洗我的双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一、课内素材屈原在其作品《涉江》中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遭受奸臣谗毁,被楚王流放之时,在郁闷愤激之中写下的诗句。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迫害,他总能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所以司马迁深情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屈原列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热忱之心,以及其对个人理想实现的坚定信念,屈原以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他那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耿介的操守、忠贞不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更好的选择。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你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进行最后的抗争!二、拓展阅读屈原:无路可走(节选)鲍鹏山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其中,项羽是决不宽容秦人的。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屈原确实偏激。岂止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于理想而不肯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甚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瑕,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无操持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当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和学者无法理喻的。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鲁迅)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有改动)屈原,泛舟在爱国的长河里,行走在忧民的羊肠小道中,让躯体淹没于汹涌的江水下,他的精神却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屈原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着于理想而浮躁。但是他又不肯与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1.选文第二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屈原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而又文采斐然,这种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无法融合,表现出屈原处境的艰难和无奈。2.文章结尾将屈原的“死”和当代诗人、学者的“活”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了屈原之死的必然性,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之情和对世俗人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意识。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是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左徒。博闻强志①,明②于③治乱,徒。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④于辞令⑤。入⑥则⑦与王⑧图议⑨国事,以出号令;擅长外交辞令。在朝堂就与君王谋划计议国家事务,来发出号令;出则接遇⑩宾客,应对⑪诸侯。王甚任⑫之。对外就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①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②明:明白,清楚。③于:介词,对,对于。④娴(xián):熟练、熟悉。⑤辞令:应对的言辞。⑥入:进入朝堂。⑦则:就。⑧王:君王,此处指楚怀王。⑨图议:谋划计议。⑩接遇:接待。⑪应对:应酬。因屈原“娴于辞令”,故有此言。⑫任:信任。]上官①大夫②与之③同列④,争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班列,他为了宠⑤而心害⑥其⑦能。争取怀王的恩宠而心中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使⑧屈原造为⑨宪令⑩,屈平怀王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属⑪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⑫欲夺⑬成了草稿还未最后确定,上官大夫看了就想强取为己有,之⑭,屈平不与⑮。因⑯谗之⑰曰:“王使屈平为令⑱,屈原没有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众莫⑲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⑳其功,曰以为‘非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来,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他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我是没有谁能制定法令的’。”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①上官:复姓。②大夫:官职名。③之:代指屈原。④列:朝列、班列。⑤争宠:争取怀王的恩宠。⑥害:嫉妒。⑦其:代“屈原的”。⑧使:令。⑨造为:制定。⑩宪令:国家法令。⑪属(zhǔ):撰写。⑫而:就,表承接的连词。⑬夺:强取为己有。⑭之:代指屈原的草稿。⑮与:给,给予。⑯因:于是,表顺承的连词。⑰谗之:谗毁屈原,说屈原的坏话。⑱为令:制定法令。⑲莫:没有谁。⑳伐:自夸,炫耀。]屈平疾①王听②之③不聪④也,谗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进谗言谄⑤之蔽⑥明⑦也,邪曲⑧之而阿谀奉承的小人蒙蔽了怀王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害公也,方正⑨之不容也⑩,故忧愁幽思⑪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而⑫作《离骚》。“离骚”者⑬,犹⑭离忧⑮也。因而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⑯则上天,是人类的起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遭遇困厄就反本,故劳苦倦极⑰,会想到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们疲倦困苦的时未尝不呼天也;疾痛⑱惨怛⑲,未尝不呼父母也。候,没有不呼喊天的;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平正道直行⑳,竭忠尽智以㉑事其君,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与智慧来侍奉他的君王,谗人间㉒之㉓,可谓进谗言的人离间他们,他的处境可以说是遭遇穷矣。信㉔而㉕见㉖疑,忠而被谤,能无困厄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乎?屈平之㉗作《离骚》,盖㉘自㉙怨生也。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生发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虽多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上称帝喾㉚,下道齐桓㉛,中述汤㉜、(这部作品)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间说到商汤、武㉝,以刺世事㉞。明㉟道德之广崇㊱,周武王,(称引古代帝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治乱之条贯㊲,靡㊳不毕㊴见㊵。国家治与乱的条理,(这些)没有不完全得到表现的。其㊶文约㊷,其辞微㊸,其志洁,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其行廉㊹。其称文㊺小㊻而其指㊼他的行为正直。他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极大,举类㊽迩㊾而见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㊿;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的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其行廉,故死而不容51。自疏52濯淖53污泥之中,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蝉蜕54于浊秽,以55浮游56尘埃57之外,不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因而能超脱于尘世之外,不为尘获世之滋垢58,皭59然泥60而不滓61者62也63。世的污垢所辱,(屈原是)保持高洁,从污泥中出来而没有被污染。推64此志65也,虽66与日月争光可也。推许这种高洁的志趣,即使与日月争光辉也是可以的。[①疾:恨,痛心。②听:听觉。③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聪:明察。⑤谗谄(chǎn):说人坏话,奉承献媚。⑥蔽:蒙蔽。⑦明:眼睛。⑧邪曲:“邪”与“曲”都是不正之意。这里指品行不正的小人。⑨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⑩也:表示判断。⑪幽思:深思。⑫而:因而。⑬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⑭犹:如同。⑮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⑯穷:困窘。⑰极:疲困。⑱疾痛:疾苦、伤痛。⑲惨怛(dá):忧伤,悲痛。⑳正道直行:道德端正,品行正直。正道,道德端正。㉑以:表动作行为目的。㉒间(jiàn):离间。㉓之:代指屈原竭忠尽智而怀王信任他的这种关系。㉔信:诚实不欺。㉕而:转折连词。㉖见:被。㉗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㉘盖:大概。㉙自:从,由。㉚帝喾(kù):五帝之一。㉛齐桓: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是春秋五霸之一。㉜汤:商汤,商朝的建立者。㉝武: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㉞以刺世事:(称引古代帝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以,表动作行为目的。㉟明:阐明。㊱广崇:广大崇高。㊲条贯:条理。㊳靡(mǐ):无,没有。㊴毕:全部。㊵见:同“现”。㊶其:代词,指屈原。㊷约:简约。㊸微:含蓄隐晦。㊹廉:正直、方正。㊺称文:所描述的文字。㊻小:寻常事物。㊼指:同“旨”。㊽类:事物。㊾迩(ěr):近。㊿称物芳:《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51不容:不容于世。52自疏:自动地远离。53淖(nào):泥浆。54蝉蜕:蝉脱壳。55以:表结果。56浮游:漫游,此指超脱。57尘埃:比喻尘世。58滋垢:皭污垢。59(jiào):清白、洁净。60泥(nì):沾污。61滓(zǐ):污染。62者:结构助词。63也:句末语气词。64推:推赞,推许。65此志: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66虽:即使。表让步的连词。]屈平既①绌②,其③后秦欲伐齐,齐屈原已被罢免官职,这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齐国与楚从④亲。惠王患之⑤,乃⑥令张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对这件事很担忧,就令仪详⑦去⑧秦,厚币⑨委质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献给楚国,表示事⑪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要侍奉楚王,(并且)说:“秦国很憎恨齐国,但齐国同楚国合从亲,楚诚⑫能绝齐⑬,秦愿献商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来往,秦国愿意将商於⑭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於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楚怀王贪婪,因而相信了张仪,遂绝齐,使使⑮如秦受地。仪的话,于是与齐国断绝交往,派出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诈⑯之曰:“仪与王约⑰六里,不闻六百里。”张仪欺骗使者说:“我与怀王只商定好割六里地,没有听说六百里。”楚使怒⑱去⑲,归告怀王⑳。楚国使者愤怒离开,回到楚国就把这事向楚怀王禀告。怀王怒,大㉑兴师伐秦。秦发兵击楚怀王非常愤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派兵之,大破楚师于丹、淅㉒,斩首八万,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斩杀楚军八万,虏楚将屈匄㉓,遂取楚之汉中㉔地。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乃悉㉕发国中兵,以㉖深入击秦,战楚怀王于是征发全国的军队,深入到(秦地)攻击秦国,在于蓝田㉗。魏闻之㉘,袭楚至邓㉙。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派兵袭击楚国直打到邓县。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㉚楚国的军队害怕了,从秦国回到楚国。而齐国竟然(因为怒不救楚,楚对楚怀王绝齐的做法感到)恼怒不出兵救楚国,楚国从此大困。陷入非常困危的境地。[①既:已。表时间的副词。②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③其:代指“屈平既绌”这件事。④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⑤患之:以之为患。意动用法。之,代词,代“齐与楚从亲”这件事。⑥乃:于是。⑦详:同“佯”,假装。⑧去:离开。⑨厚币:丰厚的礼物。⑩质:同“贽”,见面礼。⑪事:侍奉。⑫诚:确实。⑬绝齐:绝于齐,与齐断绝外交关系。⑭商於: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⑮使使:派出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派;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⑯诈:欺骗。⑰约:商定。⑱怒:愤怒。⑲去:离开。⑳归告怀王:就是“归而告之于怀王”。㉑大:大规模地。㉒丹、淅:丹水和淅水。丹水发源于陕西商洛,东入河南与淅水汇合,至湖北丹江口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卢氏,流经内乡、淅川等地。前312年,秦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㉓屈匄(ɡài):楚国将领。㉔汉中:郡名。因在汉水中游一带而得名。㉕悉:尽,全部。㉖以:表动作目的。㉗蓝田:在今湖北钟祥西北。㉘之:代指秦、楚兵战于蓝田这一消息。㉙邓:在今湖北襄阳北。㉚竟:竟然。]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①和。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土地同楚国来讲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②焉。”楚怀王说:“不希望得到汉中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张仪闻,乃曰:“以③一仪而当④汉中地,臣请张仪听到后,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整个汉中土地,臣请求到往如⑤楚。”如楚,又因⑥厚币用事⑦楚国去。”到了楚国,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⑧于怀王之宠姬⑨郑袖。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那里编造怀王竟⑩听郑袖,复释⑪去⑫张仪。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释放了张仪并让他离开。是⑬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⑭,使于⑮齐,顾反⑯,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官位,(被派)出使到齐国,回到楚国,(知道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了张仪的事)就向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追张仪,不及。派人追赶张仪,(但是)没有赶上。[①以:表目的,可译作“来”。②甘心:快意,心里舒服。③以:用,拿。④当:相当,抵得上。⑤往如:到,往。⑥因:趁机。⑦用事:当权。⑧设诡辩:说假话。⑨姬:帝王或诸侯的妾。⑩竟:竟然。⑪复释:又释放。⑫去:使动用法,使……离开。⑬是:这。⑭在位:在原来的官位上。⑮于:到。⑯顾反:回来。]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①,杀其这以后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唐眜②。将军唐眜。[①之:楚国军队。②唐眜:楚国将军。]时秦昭王与楚婚①,欲与怀王会。怀王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面。怀王想应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邀前往,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毋②行。”怀王稚子③子兰劝王行:“奈何④绝秦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欢⑤?”怀王卒⑥行。入武关⑦,秦伏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秦国。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绝其后,因留⑧怀王,以兵断了楚王的后路,趁机扣留楚怀王,(要挟怀王)要求割地⑨。怀王怒,不听⑩。亡⑪走⑫赵,赵不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内。复之⑬秦,竟⑭死于秦而归葬。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而后归葬楚国。[①与楚婚:此处指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迎娶“楚女”一事。②毋:不要。③稚子:小儿子。④奈何:为什么。⑤欢:友好。⑥卒:终于。⑦: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丹凤东。⑧留:扣留。⑨以求割地:以之求割地。以,介词,译为“拿”“用”。⑩听:听从,接受。⑪亡:逃跑。⑫走:奔向。⑬之:到,至。⑭竟:最终。]长子顷襄王①立,以②其弟子兰为令尹③。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人既咎④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能回来。屈平既嫉⑤之⑥,虽放流⑦,眷屈原也因这件事而恨子兰,他虽然被放逐,可是还顾⑧楚国,系心⑨怀王,不忘欲反,冀幸⑩君之一悟,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返回朝廷的愿望,希望君王能够完全觉悟,俗⑪之⑫一⑬改也。其⑭存⑮君兴国而欲反覆⑯之,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君王想使国家振兴,因而想使楚国一篇⑰之中三⑱致志⑲焉。然终无可奈何,故恢复其当初的面貌,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志愿。然而最终没有办法,所以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不可以反。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因此看清了怀王始终没有觉悟。人君⑳无㉑愚、智㉒、贤㉓、不肖㉔,莫㉕国君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无德无才,不欲求忠以㉖自为,举㉗贤以自佐㉘;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然亡国㉙破家相随属㉚,而圣君治然而国破家亡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和治理国㉛累世㉜而不见者,其㉝所谓㉞忠得很好的国家历代却见不到,大概是他们所认为忠心的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人其实不忠,所认为贤能的人其实不贤能吧。怀王以㉟不知㊱忠臣㊲之分㊳,故内惑㊴于郑袖,外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面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却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挫㊵地削㊶,亡其六郡,身㊷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失去了他的国家的六个郡,自身客死于秦,为㊸天下笑。此不知人㊹之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这就是不能辨识人所祸也。……招来的祸患。……[①顷襄王:名横,在楚怀王入秦第二年即王位。②以:动词,任命。③令尹: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相当于丞相。④咎(jiù):怪罪,责怪。⑤嫉:恨。⑥之:代指子兰。⑦放流:放逐。⑧眷顾:眷念。⑨系心:挂心,挂念。⑩冀幸:希望。⑪俗:社会风气,指当时楚国的坏习俗。⑫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⑬一:完全,彻底。⑭其:代指屈原。⑮存:思念。一说,保全。⑯反覆:回归。⑰一篇:此处应指《离骚》。⑱三:有“再三”的意思。⑲致志:表达意愿。⑳人君:国君。㉑无:无论。㉒智:聪明。㉓贤:有德有才。㉔不肖:无德无才。㉕莫:没有哪一个。㉖以:表目的,可译为“来”。㉗举:选拔。㉘自佐:辅佐自己。㉙亡国:与“破家”同义。㉚相随属(zhǔ):接连出现。㉛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㉜累(lěi)世:许多代。㉝其:大概。㉞谓:认为。㉟以:表原因。㊱不知:不懂得。㊲忠臣:就是辅佐、帮助君王竭忠尽智的人。㊳分(fèn):资质。㊴惑:迷惑,蛊惑。㊵兵挫:军队被打败。㊶地削:土地被分割。㊷身:自身。㊸为:被。㊹知人:辨识人。知,辨识。]令尹子兰闻之①,大怒,卒②使上官令尹子兰听到屈原的话,十分恼怒,终于派上官大大夫短③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④迁之⑤。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①之:此处指屈原说的话。②卒:终于。③短:形容词作动词用,诋毁,说坏话。④而:表承接的连词,就。⑤迁之:放逐他。之,代指屈原。]屈原至于①江滨②,被③发行吟④泽畔⑤,颜色⑥憔悴⑦,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唱,他面容显得忧愁困顿,形容⑧枯槁⑨。渔父见而问之⑩曰:“子⑪非三闾大夫欤⑫?形体容貌显得消瘦。一个打鱼的老者看见屈原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何故⑬而至此?”屈原曰:“举⑭世混浊⑮而我独⑯清,什么缘故让您来到了这里?”屈原说:“整个世上都是混浊的,却只有我独自清白,众人皆醉⑰而我独醒,是以⑱见⑲放。”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神志不清,却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我被流放。”渔父曰:“夫圣人⑳者,不凝滞㉑于㉒物,而能与世推移。打鱼的老者说:“凡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拘泥,却能与世俗一起转移变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整个世上混浊,(您)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呢?众人皆醉,何不㉓其糟㉔而啜㉕其醨㉖?何故怀都醉酒,(您)为什么不吃酒糟喝那薄酒呢?什么缘故使您瑾握瑜㉗,而自令㉘见放为㉙?”屈原曰:怀抱自己的高洁美好的节操,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吾闻之㉚,新㉛沐者必弹冠㉜,“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一个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㉝衣。人一个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志行高洁的)又谁能以身之察察㉞,受㉟物㊱之汶汶㊲者乎㊳?人有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蒙受世俗的污染呢?宁赴㊴常流㊵而葬乎㊶江鱼腹中耳,又安㊷能以皓皓我宁愿奔赴长流而葬身在江中的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高之白㊸,而蒙世俗之温蠖㊹乎?”乃㊺作《怀沙》㊻之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写作了一篇名为《怀沙》的赋㊼。……于是怀石,遂㊽自投汨罗㊾以㊿死。赋。……在这里怀抱石头,自己投入汨罗江而死。[①至于:到了。②滨:水边。③被(pī):同“披”,披散。④行吟:边行走边吟唱。⑤泽畔:水边。⑥颜色:脸色,面容。⑦憔悴:忧愁困顿的样子。⑧形容:外貌,模样。⑨枯槁(ɡǎo):消瘦。⑩之:代指屈原。⑪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⑫欤:句末疑问语气词。⑬故:缘故,原因。⑭举:全。⑮混浊:形容(水)不清洁。⑯独:独自。⑰醉:醉酒,神志不清。⑱是以:因此。⑲见:被。⑳圣人:聪明通达的人。㉑凝滞:拘泥、执着。㉒于:介词,被。㉓𫗦:吃。:糟做酒剩下的渣滓。㉕啜(chuò):喝。㉖醨(lí):薄酒。㉗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㉘自令:令自己,使自己。㉙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㉚之:代指以下的话。㉛新:刚刚。㉜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㉝振:抖动。㉞察察:洁净的样子。㉟受:蒙受。㊱物:社会客观环境。㊲汶汶(mén):浑浊的样子。㊳者乎:语气助词。㊴赴:奔赴。㊵常流:长流,指江水。㊶乎:于,在。㊷安:怎么。㊸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㊹温蠖(huò):尘垢。㊺乃:于是。㊻《怀沙》:楚辞篇名。㊼赋:这里指的是楚辞这种文体。㊽遂:就。㊾汨(Mì)罗:汨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㊿以:而。]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①之徒②者③,皆屈原死亡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好辞④而以⑤赋见称⑥;然皆祖⑦屈爱好文学并凭借赋而被世人称道;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之从容辞令⑧,终莫敢直谏。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却始终没有谁敢向君王直言进谏。其后楚日⑨以削,数十年,竟⑩为⑪秦所灭。……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地削弱,数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①宋玉、唐勒、景差: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且受教于屈原。②之徒:这一类人。③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④辞:文辞,这里指文学。⑤以:介词,凭借。⑥称:称道。⑦祖:效法。⑧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⑩竟:终于。⑪为:被。]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游览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一、语言基础素养B[解析]伐:自夸,炫耀。2.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谗谄之蔽明也B.①疾痛惨怛②屈平既绌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技盖至此乎D.①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②厚币委质事楚C[解析]A.“离”同“罹”,遭受。B.“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C.“指”同“旨”;“盖”同“盍”,何、怎么。D.“质”同“贽”,见面礼。B[解析]①何:什么。②何:为什么。③以:介词,用。④以:连词,表结果。C[解析]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砍(树)。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D项,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5.按句式对下列语句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A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①②⑥⑧是判断句,③④⑤⑦是被动句。6.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邪曲之害公也 B.蝉蜕于浊秽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明道德之广崇C[解析]A项,“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B项,“蝉”名词作状语,像蝉似的。D项,“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丞相”一职。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C.委质,呈献礼物。“质”,同“贽”,指见面礼。D.三闾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A[解析]“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常见情况进行论证。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离骚》文字简练、文辞含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其文约其辞微(4)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设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二、课外深度拓展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有删改)[注]①伊:人称代词,指屈原。②处死:面对死亡。③冯夷:河神名。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C[解析]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后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D.区区: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的“区区”可引申出人少势寡的意思。B[解析]“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