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自我意识(p83第三章第五节):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心理发展(p60第三章第一节):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因材施教(p420第十三章第二节):(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依据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治理差异为依据;品德教育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人格差异为依据。成就动机(p356第十一章第三节):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成就动机有三点含义: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归因(p367第十一章第三节):寻找行为的原因。问题解决(p182第六章第二节):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学生做毕业设计,教师做课题研究,工人解决生产难题,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都属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征:(1)目标指引。问题解决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2)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操作程序。(3)认知操作。问题解决必须有思维参与。认知-发现说(p115-116第四章第四节):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人为,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只能导致学生的呆读死记。教学反思(p404第十二章第五节):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需要(p346第十一章第二节):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众(p454第十四章第二节):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专家型教师(p54-55第二章第四节):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专家型教师的一本特征有(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3)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案例教学(p399第十二章第四节):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境,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一个个独特的情景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不离学校就能够在短时期内接触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的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案例教学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心理冲突:(p283第九章第二节)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矛盾的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半个月之内,反应强度也不大,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心理冲突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异常状态大多数属于此类,若不及时地调整和疏导,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说(p429-430第十三章第三节):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激励的要素(p345第十一章第一节):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需要的满足是激励过程的完成,即激励是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的心理基础。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正真激发个体行为。因此,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诱因是促使需要产生和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是激励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最后行为是个体积极性的外部表现,也是激励的毕竟环节和影响目标实现的反应变量。因此,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动机斗争(p355第十一章第二节):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态:1.双趋冲突。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以至于无法选择而产生了心理冲突。2.双避冲突。两个事物同时对人产生了威胁,而无法兼避所形成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人对于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的动机,以至进退两难。4.多重趋避冲突。人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时,每种目标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359第十一章第三节):(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饮、食、衣、居、性等需要。(2)安全需要。在个体的生理需要相对地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有秩序、能够免除恐惧和焦虑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它表现为一个人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如向往爱情、需要朋友、参加团体并被团体接纳等,因而又称为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们追求实现自我能力,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12第七章第一节):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个性因素。道德评价(p259第八章第四节):道德评价是学生根据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创造性思维:(p178第六章第一节):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结果。自我效能感(p363第十一章第三节):是指人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的事务或工作的判断,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评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37第五章第一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既存在着差异,又紧密联系与互动。这两种表征系统都对储存的知识和经验作了经济的表征。陈述性知识主要保存客观世界中的意义、空间关系、时间次序以及协调一致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储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大部分陈述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程序性知识主要保存控制人的行为的一些法则,往往难以被人意识到。这两种表征形式都旨在使知识能够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够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使用。然而,这两种知识获得的速度不同。人们可能只需要一次接触便可以在长时记亿中对陈述性知识编码或储存,却需要多次训练或多次接触类似问题,才能获得相应的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的提取过程也不同。陈述性知识提取多是有意识的系列搜寻过程,需要意识的监控,提取的速度较慢;程序性知识的提取多是自动化的过程,较少产生意识,提取的速度也较快。人格的基本特征:(p306-307第十章第一节)(1)人格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俗语给人格的独特性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每一个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有人开放自然,有人顽固保守;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能言善;有人豪爽,有人吝啬。环境还使某一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含义“固执”作为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结果,带有“撒娇”的含义;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下,带有“反抗”的含义。人格的独特性说明了人格的千差万,千姿百态。(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具有稳定性,是因为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就较为困难。例如,一个性外向的大学生,不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在班级活动中也积极主动,在老师面前喜欢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是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后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人格的稳定性并非说它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个体的成熟,个体的人格特点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3)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由多种成分和特质构成,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这些成分之间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为完整的人格体系。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成分运作的结果,而是与其他成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结果。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人格时,往往只用一两个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特征来形容。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绝非只有一两个特征,而是由多个特征综合而成的整体结构(4)人格的社会性:社会化把人由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多地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兽性与人性的综合。但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人格就无法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格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5)人格的功能性: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外界环境的刺激总是通过人格的中介起作用的。即,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人们常会用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来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同样的挫折与失败,坚强者会奋发图强,弱者会一蹶不振;面对同样的悲痛,有人能化悲痛为力量,有人则消沉退缩。因此,人格具有功能性。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活力,支配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当人格功能发挥失调时,就会表现出儒弱无力,甚至出现人格变态。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个人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记忆的分类:(p152-155第五章第一节)按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这种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2.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以词语、概念、命题、思想为内容,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3.动作记忆。这种记忆以学过的动作为内容,如书写、游泳、驾驶等技能就需要通过动作记忆进行储存。4.情绪记忆。这种记忆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1.无意记忆。这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经过专门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记忆。2.有意记忆。这是有明确目的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干预下进行的记忆。按记忆的时间分类:1.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持续时间约0.25-2秒钟的记忆。2.短时记忆。这是信息保持在5秒至2分钟以内的记忆。3.长时记忆。这是指一分钟以上直到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1.情景记忆。这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2.语义记忆。这是指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49第十一章第二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威信的变化(p50第二章第四节):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又有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能。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化方向。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47第五章第三节)在感知知识时,人们需要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来获得生动的表象,并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加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3)形象与语言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有效教学的理念(p389第十二章第三节):有效教学将下述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最主要的标准。(2)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观念与效益观念。(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有效教学必须关注教学的可测量性,投入和产出都应该达到能够量化的要求。(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及改进自己的教学。(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能够概括化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反思的作用:(p404第十二章第五节)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认为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的行为产生影响。(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从学会反思到学会教学是众多优秀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经历。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重视学术性而忽视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能低下。典型的场景有:台上教师酒酒不绝,台下学子人声鼎沸;台上教师静心板书,台下学子鼾声四起。面对此情此景,善于反思的教师首先不是责怪学生,而是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自省,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越来越好。(2)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和灵感的积淀。那些鲜活的教学实例,丰富的个案积累,如果让它们稍纵即逝,不去反思、分析、记录,就失去了教学研究的宝财富。只有经常及时地反思,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当时机成熟时,再利用理论去分析、整合,就可能挖掘、提炼和上升成规律或理论。而且,当教学反思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时,必然打破所谓个人主义和隐私主义的文化传统,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使教师在共同反思中获得专业水平的共同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高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反思不仅让教师“学会教学”,还让学生“学会学习”。一位教写作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开展了作文互评活动,但收效甚微。他便与学生一起研究这种活动形式的缺憾,发现作文由同学评改缺乏权威性,而且因篇数过多,学生的评改不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反思之后,教师调整了教学形式,在所有学生作文中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几篇,就文章的特点提出若问题,印发给全体学生,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点评,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法由于案例典型,内容集中,可以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纵深剖析,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评改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4第十二章第五节):(1)角色改变。优秀的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热爱教学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加以计划与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新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能力的提高充满信心,才能够对教学抱积极态度,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教学反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反馈技术,开展教师自我反思性反馈。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实行探讨性的反馈;邀请专家进入课堂听课,进行专家诊断性反馈;运用公开课形式,进行会诊性反馈。通过反馈性的干预,促使教师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教师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3)现场指导。通过听课,对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弊病进行分析归因,施行诊断。通过诊断性干预,培养教师自觉诊断的意识和习惯,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知识的分类(p137-138第五章第一节):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一)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科学哲学家波普根据知识的意义,将知识区分为主观意义的知识(简称主观知识)和客观意义的知识(简称客观知识)(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根据不同的表征类型,知识可以被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获得和传递的难易程度,知识又可以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191-207第六章第三节)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情境因素(一)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它包含已知条件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特点和时间顺序。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二)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所含的信息量越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会产生干扰。(三)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为陌生时,影响更为显著。心理因素(一)认知因素:1.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指问题在头脑中存在的形式。如果问题表征恰当,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那么,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2.知识:人的知识多少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影响。3.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容易解决,远离生活经验的问题难以解决。4.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多引起的对生活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又是会妨碍问题解决。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6.推理中的认知偏差:皮亚杰认为,成人的思维已经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抽象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二)情绪与动机因素:1.情绪:研究表明,情绪能够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动机:人们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三)个性因素:1.智力水平:智力对问题解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性格特点:一般来说,乐观、自信、意志坚定、勤奋谦虚、富有创新精神、场独立认知风格等人格特点会促进问题解决,悲观、自卑、意志薄弱、懒惰、骄傲、因循守旧、场依存风格等人格特点会阻碍问题解决。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掌握问题解决的有效思维策略: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是指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般性的、较普遍使用的思维方法。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吉尔福特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1)拓宽问题。(2)分解问题。(3)提出问题。(4)中止评判。(5)延迟努力。(6)列举属性。(7)形成关系。(8)快速联想。(9)尝试灵感。(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氛围。(2)鼓励学生自己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65-166第五章第四节)答:学过的知识,不可能永久地、完全地保持在记忆中。有记必然有忘,这是客观规律。为了防止遗忘,就必须加强保持。可以采取如下(一)组织有效的复习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复习。只听讲不复习,任何课程也学不好。复习是记忆之母。孔子就十分重视复习,提出“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原则。那么,怎样复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1)及时复习。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表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的最初时刻。这是因为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联系还不巩固,痕迹很容易自然衰退。(2)多样化的复习。复习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机械地重复所学材料,这种复习方法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疲劳。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使入感到新颖,容易激发智力活动。(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效果不单纯取决于复习次数。复习具有累积效果,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也应该适当增加复习时间。随着记忆巩固程度提高,复习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为单纯的重复使人厌倦,大脑皮层容易处于抑制状态。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大脑以不同的方式工作,有利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检查复习效果,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因而能够合理地利用时间。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地看到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心。(5)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人,记忆的习和方式可能不同。(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复习时,应该注意避免各种信息的相互干扰。(二)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为了更好地保持记亿的内容,大学生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等。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p149第五章第三节)答:在一般意义上,知识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了解词的含意,明确科学概念,学习定理、定律、公式,掌握法则,把握课文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等,都属于理解。无论是初步地、不完全地或比较完全地认识教材的联系、关系,认识本质和规律,只要不限于单纯地通过感知觉或记忆的直接认识,而是通过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理解。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p396-397第十二章第四节)答:1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其理论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就能够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概念。此外,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强调小组成员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为学生提供可使用的知识来构建理解的策略。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首先提供一系列事例,然后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道理。3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等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意味着个体独立学习。5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2-268第八章第三节)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一)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其重要。遗传在品德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二)环境和教育环境是指在人的周围存在的客观现实,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后者指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初对品德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发生影响。(1)家庭气氛。(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1)学校德育。(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下述因素.(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三)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条件,在环境和教育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品德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自觉性。(2)独立性。(3)稳定性。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6.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第三节)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个体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之后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他认为,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行为。班杜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期待:①结果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如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②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有关,但两者并不相同。自信是个体对自己有信心,属于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一种积极态度。自我效能感是人根据自己以往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一特的事务或工作的判,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教师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严重依赖于教师的才能和自我效能。有证据表明,课堂气氛部分受教师的教育效能信念决定,有坚定的教育效能信念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而对教育效能确信度低的教师会导致消极的课堂环境,可能削弱学生的效能感和认知发展。在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中,班图拉指出:“凭借社会比较与自我比较的综合作用,课堂结构影响着学生对认知能力与自我效能的知觉和判断。”自我评价能力低的学生易受教师偏差性评价的影响。多样化的课堂氛围会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判断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就的追求。除了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影响环境创设外,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成绩、教学水平相关显著。有研究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7.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3-298第九章第二节)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种类。根据心理异常的严重程度,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关于心理冲突,主要有(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2)交往与闭锁的心理冲突(3)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冲突。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等,他们在心理上一时较难以适应。当大学生满怀憧憬和希望跨入大学校门之后,却发现大学中的现实生活与他们的理想相去甚远,因而会怅然若失,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形成了迷惘、彷徨的消极心理。大学生置身于陌生环境,同学之间互相不了解,无法将自己的苦恼倾吐出来,很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我意识发展,大学生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和反省,希望有一片隶属于自己的天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多,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明显差异,加上自尊心很强,许多思想感情不愿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吐露,同学之间难以开心扉。这些都使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闭锁感。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他们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产生了性的欲望和冲动。但是,性心理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的本能表现,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大学生的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成熟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常会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他人和社会,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性现象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再加上影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对性的大肆渲染,大学生对性已经不再陌生。但由于性健康教育的缺乏,大学生对性还是没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朦胧感。关于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容易发生(1)适应心理问题:适应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新生中。由于来到大学以后,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后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适应不良、人际适应不良、角色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2)情绪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常常因为一些小的成功沾沾自喜也容易因为一次小的失败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忧郁、焦虑、嫉妒。(3)自我认知问题: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阶段。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陷入认知矛盾的状态,在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认知问题主要有自卑、自负、虚荣。(4)人际关系问题:与高中生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广泛、更具有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心灵封闭。(5)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由于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性意识觉醒与性心理发展促使他们渴望了解异性、向往爱情。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谈恋爱,由于缺乏经验与指导,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比如会有爱情的困惑、失恋的困扰和单相思的困扰。(6)性心理问题:面对性与爱情,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其中产生的问题,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焦虑和苦恼等心理不适。(7)特殊群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研究表明,有三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应该受到关注=1\*GB3①“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GB3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GB3③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于心理健康疾病,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大学生也会经常出现注入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恐怖症等心理健康的疾病。8.大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p420第十三章第二节)答:“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依据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治理差异为依据;品德教育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人格差异为依据。正因为如此,对大学生的个别差异研究得越深刻,对他们的智力和人格差异了解得就越清楚,因材施教就越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个别差异不仅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还影响高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管理的改革。以往由于对大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往往统得过多、过死,缺乏灵活性。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高校的教育和教学达到多样化。例如,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实行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弹性课程制,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由单一大纲、单一教材向单纲多材转变,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9.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p300第九章第三节)答: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在处理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会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了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出现种种心理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一)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用积极的心态对外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看待压合理宣泄情绪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成正环境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总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肯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利用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全方位、有效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个体健康成张的目的。10.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0第九章第三节)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用积极的心态对外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3.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正确看待压力5.合理宣泄情绪6.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11.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十一章)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此时学生继续努力(6)利用争强好胜心理,适当展开竞赛活动。1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p288-296第九章第二节)答:(一)适应心理问题:适应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新生中。由于来到大学以后,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后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1)学习适应不良。(2)人际关系不良。(3)角色适应不良。(4)社会适应不良。(二)情绪心理问题:(1)忧郁。(2)焦虑。(3)嫉妒。(三)自我认知问题:(1)自卑。(2)自负。(3)虚荣。(四)人际关系问题:(1)人际关系不适。(2)社交不良。(3)心灵封闭。(五)恋爱心理问题:(1)爱情的困惑。(2)失恋的困扰。(3)单相思的困扰。(六)性心理问题:(1)对性知识有浓厚的兴趣。(2)对异性明显向往。(3)强烈的性欲望。(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问题。13.大学教师如何规划生涯发展和维护心理健康(p52第二章第四节)答:费斯勒把教师生涯发展分成八个阶段:(1)职前教育(2)实习导入(3)能力建立(4)热心成长(5)生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