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_第1页
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_第2页
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_第3页
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_第4页
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民族学通论》《从书斋到田野》《原始社会史》《民族学研究》《从猿到人的研究》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德国)乌塔·格哈特《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西蒙·波伏娃《第二性》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费孝通文集》《内地农村》《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孝通民族民情文情》《初访美国》《世界史》《民主宪法人民---民之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美】

艾凯

吴文藻《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社会学与现代化》

冯克利翻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古斯塔夫·勒庞《学术与政治》【德】

马克思韦伯《致命的自负》《经济,科学与政治》《自由主义》【奥地利】

哈耶克《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

贡斯当《自由与权力》【美】

阿克顿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口述自传》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郑也夫《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系和家庭变迁》吴飞《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抗争性政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在》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夹边沟记事》毕淑敏《女心理师》岳晓东《登天的感觉》高尔泰《寻找家园》孙立平《重建社会》齐邦媛《巨流河》黄树民《林村的故事》戴维·波普诺《社会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考》

乔纳森·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怀特《街角社会》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杜尔克姆《自杀论》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贺学峰《地权的逻辑》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经验与理论》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农村研究必读25本著作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王铭铭:社区的历程,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小镇喧嚣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朱晓阳:罪过与惩罚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社会学必读经典书目强烈推荐第一部分:经典原著

1、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3、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5、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6、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7、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8、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9、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1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1989年出版

12、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3、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4、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

15、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17、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8、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

19、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20、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1、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译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2、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5、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6、福柯:《癫狂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7、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8、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29、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30、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3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二部分:综合论著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科塞(主编):《社会学思想名家》

3、m.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5、r.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志斌:《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r.默顿等:《美国社会学传统》陈耀祖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出版

10、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第三部分:方法论

1.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2.霍曼斯:《社会科学的本质》杨念祖译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出版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4.e.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四部分:研究方法

1.k.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法》许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2.e.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5.布莱洛克:《社会统计学》付正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戈夫曼

]布劳

吕西安·斯费兹斯梅尔瑟刘易斯·科塞米德威廉·萨姆纳甘斯默顿安卓·佛兰克舒茨滕尼斯帕森斯威廉·托马斯阿多诺曼海姆齐美尔安东尼·吉登斯布迪厄利奥塔霍曼斯

伊曼纽·沃勒斯坦李培林赫伯特·斯宾塞费孝通严复

埃里希·弗洛姆埃利亚斯帕累托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陆学艺

克利福德·格尔茨米歇尔·福柯于尔根·哈贝玛斯赫伯特·马尔库塞哈罗德·加芬克尔约翰·阿塔·米尔斯奥古斯特·孔德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埃米尔·涂尔干斯金纳马克斯·韦伯马克思

第二篇:与虹桥有关的两本社会学著作与虹桥有关的两本社会学著作

虹桥,在某种意义上讲,已进入中国社会学的学术视野,并成为其关注、研究的对象。199

8、2000年,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重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接连出版、发行了两本与虹桥有关(部分以虹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1998年出版的是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的《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该书列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五辑出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可以说是国内学术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丛书之一,由哈佛大学哈佛一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和三联书店共同负担出版资金,面向海内外学界,专诚征集中国中青年学人的优秀学术者著,它有着极为严格的评选机制,以季羡林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地运作,依照严格的专业标准,按年度评审遴选,决出每辑书目,保证学术品质。2000年出版的是温州籍青年学者项飈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该书列在三联书店“中国经验丛书”里出版,可见此书的学术品质和出版社对其书的重视。同一丛书有林耀华的《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庄孔韶的《银翅》,均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出版后,身为河南人的李书磊,以《他人写敝乡》为题写了他的感受,《传统与变迁》、《跨越边界的社区》两书我曾翻阅多次,原准备以《他人写吾乡:社会学研究视野中的虹桥》为题,梳理二书写虹桥的内容,但现在时过境迁,工作重心的转移,却只能记下自己点滴的感受。2006年上半年,我曾与redoor、叶榕等人,以民间研究者的身份与立场对虹桥经济、民间资本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思考。在那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虹桥”的范围并不能仅仅限定现在的虹桥镇,应该与1993年区域调整前的“虹桥区”大致相同,是广义的虹桥区域,涵括现在的虹桥、南岳、蒲岐、天成、石帆、四都、淡溪等地。而《传统与变迁》、《跨越边界的社区》两本书,所涉及的虹桥也大致如此。作为中心城镇的虹桥,对周围乡镇有着难以抗拒的向心力,我有限的农村、城镇生活经验可以验证这一点。在我少年记忆里,虹桥可以说是外界社会的代名词,我周围的大人通常考虑在三八集市时去虹桥,出售农产品,回购日常生活用品。带小孩子去虹桥,通常是奖赏的方式,小孩是可以向同伴夸耀的。在我看来,与法国文学中的外省生活经历相提并论,在中国应是小城镇生活经历,许知远借写贾樟柯那代人,已涉及这一命题。假如我们关注现实的话,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城镇生活题材或者城镇运行发展命题,应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这本书选择了昆山的周庄和乐清的虹桥做为研究个案,来研究近百年来江浙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农民社会心理发生的明显嬗变。周晓虹的博士导师蔡少卿先生认为,“这项研究,无论在社会史领域还是在社会学领域,都称得上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认识中国近代社会,认识中国农村,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实,此书通过对周庄和虹桥两地大量史料的梳理,实地调查,对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做出的比较研究,更有说服力,和国内某些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相比。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周晓虹的研究重视基本材料的搜集,还通过实地调查来印证,他对研究对象有着较为深刻的体认与把握,并且从百余年的历史来考察,这有点法国年鉴学派用“长时段”考察历史的意味了,这百余年来近似于静止的变化,也显露出来了;其二,与“长时段”眼光考量研究对象有关,周晓虹用社会心理这一视角来切入,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比经济学家纯粹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来得客观公允,这至少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增添“社会人”假设的成分。趋利避害可以说人的本能之一,但不同的个体、团体对“利”、“害”,以及“成本计算”有着不同的方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也不断地调适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篇: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

一、吴文藻(1901-1985)

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

二、陈达(1892-1975)

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游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1975年1月16日逝世。

主要著作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

陈达是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人口问题的研究“可引导社会学入于实际科学的正路”。他特别注重实际调查,192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学校授课的同时,即开始对校内工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以

后陆续对清华附近的市镇状况、上海工人生活状况、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状况、重庆工人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还先后对日本和朝鲜的劳工状况、南洋和夏威夷华侨的社会生活状况、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农业状况、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生活状况、苏联的市镇工人和集体农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考察或调查。据估计,从1923~1952年的29年中,共亲自主持和参加过规模不一的24次社会调查。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对云南昆明地区的人口普查,参加调查工作及联络的人员达1300余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地区性人口普查示范工作。

他长期从事人口问题和中国劳工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人口和劳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认为这两种竞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先取得生存竞争的胜利,才能进一步求得成绩竞争的胜利;反之,如果能够1

取得成绩竞争的胜利,也更容易求得生存竞争的胜利。而要取得这两种竞争的胜利和改善劳工生活状况,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如此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中国劳工问题》是陈达撰写的一部研究20世纪前期中国都市劳工问题的专著。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9章,除绪论与结论两章外,其余7章依次考察了工人生活、工会组织、罢工斗争、工资和工时、生活费、福利设施、劳工法规等问题。作者在考察每个问题时,都将国外情况与中国情况做了对比说明。在考察中国工人罢工斗争问题时,列举了1918~1926年9年中每年的罢工次数、参加罢工的人数和罢工日数等材料。这些翔实的资料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常被辗转引用。

作者在研究中国劳工问题时,采用了归纳法和选择法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说明。他运用生存竞争和成绩竞争的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劳工问题,认为中国工界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劳工阶级的生存竞争与劳工阶级的成绩竞争。前者属于经济性质的问题,即关于工资工作时间待遇问题等,后者属于社会性质的问题,即工人除了谋生之外,必须在社会中有些贡献。工人们必须享受相当的家庭快乐,有相当的教育和相当的法律保障等。作者指出,劳工问题关系到工界、雇主、社会和政府等方面,而与劳工问题最有关系的是资本阶级和劳工阶级。书中将具体解决劳工问题的方法分为消极与积极的两类,积极的方法又分为治本与治标两种。认为治本的方法有4个方面:①要想根本解决劳工问题,首先要对工人的生活加以科学的研究;②要制订保证工作条件的工厂法和社会保险等立法;③要研究工人得到多少工资才够谋生的标准,以保证工人对社会作相当的贡献;④要制订合作制度、失业保险、科学管理等制度,改善劳资关系,以利劳资合作。

三、潘光旦(1899—1967)

字仲昂,1899年生于XX省宝山县罗店镇。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

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

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

四、许烺光(francisl.k.hsu,1909-1999)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继韦伯、汤恩比之后,少数能够在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比较中,立下一家之言的大师。心理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更新与换代,将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理论对于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文化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视角,对行为科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创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坚持以“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approach)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

主要著作:《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种姓与社团》、《家元:日本的真髓》、

《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并且主编了《心理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探索》、《文化与人格的面向》、《亲属关系与文化》、《中国的新社会结构》、《文化与自我》、《移山:中国文化变迁》等书,另有论文130余篇

五、李景汉(1895—1986)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北京通县人;主要从事社会实地的调查与研究;曾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兼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等职务。李景汉为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工作做出了贡献。他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在定县所作的调查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的典范之一,是中国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实地调查。《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的农村社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北京无产阶级的调查》(1926)、《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实地调查方法》(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北京XX县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981)等。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本书被称为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的一个代表作。全书分为17章,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机构、人口、教育、健康、农民生活、乡村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17个方面对定县的基本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描绘,涉及面非常广泛,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提供了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当代社会学考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李安宅(1900-1985年)

XX省XX县区人。字仁斋,笔名任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XX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进藏任教。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逝世。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颇有成绩。宗教方面的专著有《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宗教与边疆建设》等。

主要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1年);《美学}(1934年);《意义学》(1934年);《边疆社会工作》(1944年);《社会学论文集》(1938年);《交感巫术的心理学》(译著,1931年);《巫术与语言》(译著,1936年);《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著,1936年);《知识社会学》(译著,1944年);《两性社会学》(合译);《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译);《李安宅藏学论文选》。

八、费孝通(1910-2005)

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

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乡土中国》费孝通的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今天变革中乡土的变迁所带来结构的变化与费老所描述的情形有很有意思的类比,比较后更能清晰乡土变化的轮廓。中国人的差序格局产生了中国式的人伦关系,在这个关系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成为人们办事考量的第一要素,上到国家治理,下到乡村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显现。由此我们延伸出一个人治型的社会,对于法律的尊严却并不怎么关注。

九、陈永龄(1918-2011)

中国著名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家。1918年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淮阴)。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民族学著名学者陈永龄

系,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员社会学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师从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曾任新疆学院教师、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民族学系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副系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XX省社会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央民族学院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顾问,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委员及《影视人类学》杂志副主笔。

陈永龄研究领域广阔,涉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史学等学科,尤精于新疆民族史志研究、中国民族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志等方面研究。他几十年来坚持以田野调查作为研究的必由之路,足迹遍及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中南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加拿大印第安人社区,先后对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土、东乡、撒拉、回、彝、谣等民族进行调查。

他参与了新中国建立后许多民族学的重要建设工作。曾担任过民族志、农村社会、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学史、西北地区民族史等课程的讲授,招收中国民族学史、新疆民族研究、中国跨界民族研究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陈永龄先生参加《辞海》等著作的编辑与撰写工作,并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副主编、《民族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兼分科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民族条目编审。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民族学浅论文集》、《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合著)、《二十世

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合著)、《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同意的多民族国家》等。

十、黄华节

广东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笔名黄石、养初。1923年前后曾到暹罗。1924-1928年,在广州白鹤洞协和神科大学随校长龚约翰博士(dr.johns.kunkle)研究宗教史,并写《神话研究》。1928年,在香港《华侨日报》做短期的编辑,与钟敬文先生交往,并曾约他写稿。1928年与何玉梅结婚,可惜她在1929年病逝,给黄石的打击很大。1930年到北平,后在燕京大学吴文藻教授手下研究,专攻宗教及民俗,并发表大量有关民俗学的论述。重要著译有《家族制度史》、《妇女风俗史话》。1949年后隐居香港元朗东头村,以卖文为生,文章多发表在台湾的学术性杂志,并以原名黄华节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人人文库》中出版了《关公的人格与神格》和《中国古今民间百戏》。此外还写了《端午礼俗史》。

黄华节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投身於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编译出版了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发表了大量民俗学方面的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於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理论,又专注於中国本土的民俗事像的研究,他擅长用心理学、比较研究法、考证法探讨种种民俗的历史线索,追寻其动因。他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十

一、林耀华(1910-2000)

XX省XX县区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2000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91岁。

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27日生在XX省XX县区岭尾村。一代宗师,学界泰斗。1910生于福建古田。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主要著作:《严复研究》(1934)《义序的宗族研究》(1935)《凉山彝家》(1945)《金翼》(1948)主编《原始社会史》(1989)和《民族学通论》(1992

《金翼》一书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十二、吴泽霖(1898年—1990年)

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常熟。汉族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吴泽霖和孙本文、吴景超、陈达、许仕廉等先后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社和中国社

会学会,并组织出版定期刊物。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积极倡导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

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提高民族素质。后与潘光旦、陈鹤琴等学者呼吁“立即公开提倡节育”。他对种族的意义、产生、划分标准和分类提出了独到见解,并批驳了种族天生不平等的观点。他撰写的《社会约制》是中国最早专论社会控制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他强调社会控制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使全社会发挥这种控制的作用,才能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他还明确区分了社会控制的工具与方法。

十三、杨庆堃(1911-1999)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著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农村社会及家庭变迁》。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

主要著作。《革命中的中国农村家庭》(1959)、《初期共产主义下的中国社会和家庭》(1959)《过渡期中的中国农村》(1961)、《中国社会中的宗教》(1967)、《19世纪中国群众行动某些统计模式》(1976)等。

十四、田汝康(1916-2006)

1916年5月1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35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后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40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参加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从事社会学研究。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受英国殖民地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委任,前往砂拉越从事该地华人社会结构的研究。1950年回国后,因涉嫌所谓“历史问题”,而遭受迫害。但他始终相信党最终会将事情搞清楚的,1984年4月,复旦大学赴美国加州大学代表团,曾向正在该校作访问学者的田汝康教授,宣布对他的平反决定。2006年7月20日,逝世於昆明。

田汝康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人类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社会学系主任,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学科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79年至1992年间,曾担任英国剑桥克莱尔学院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普林斯顿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著名大学的访问教授。田汝康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顾问。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为中国的华侨史和东南亚史研究作出很大的贡献。

田汝康的研究领域涉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世纪中国航运史及中国XX省的宗教。发表《婆罗洲客家公司》、《中国与胡椒贸易》等论文40余篇,著有《中国帆船贸易的兴起与衰落》、《thechineseofsarawak:astudyofsocialstructure》(砂拉越华人社会结构研究)、《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及《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等著作多部。

第四篇:教育学重点及思想家著作教育学重点(主要是大题)绪论:

1、广义及狭义教育定义;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2、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p5;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p6;《学记》的教学原则p7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说,代表人物及观点p20

2、原始教育形态的特点p22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24第二章:

1、教育的基本功能

2、教育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两大条,请大家自己整理出大条目

3、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应做好哪些工作p51

4、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内容第三章:

1、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ppt

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p68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定义及其意义、价值

2、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pptp75

1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次重点)p80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5、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要求p83第五章:

1、广义及狭义教育制度的定义

2、义务教育的含义、基本性质p94

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影响(次重)p101

4、依法执教的含义及教师确立依法执教意识的基本要求p106

5、教师的权利

6、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应享有的主要权利,尤其注意受教育权4个方面p110

7、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p114第六章:

1、教师的含义

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p127

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p132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p135

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145

6、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p146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2

第七章:

1、广义及狭义课程定义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4、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61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p162

6、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p165第八章:

1、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需熟记,论述题

2、教学的定义

3、教学的任务p176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185

5、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及意义p190第九章:

1、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需熟记,论述题

2、德育的含义及意义p200

3、德育的任务p201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p203第十章:

1、班级定义及意义p218

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p219

3、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p220

3

4、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p221

5、班主任的定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次重)

6、班级管理的定义及基本原则p228

7、处理偶发事件的基本原则p231

8、班级活动及其意义

9、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三大步骤p233第十一章: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2、行动研究的步骤p246

3、经验研究的含义、过程p246

4、个案研究的含义、特征、步骤

5、第四节科研方法请熟读

教育家思想梳理

1、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五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算数、几何、音乐

5、孔子①庶、富、教②有教无类

4

③教育目的:“士”“君子”④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⑤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⑥教学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善迁

⑦教师观:“学而不倦、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热爱学生、为师无隐的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

6、孟子

①教育目的:明人伦,培养“君子”“贤士”

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7、学记

①《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②教学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课内外相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8、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某一概念时不是讲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答错了,他也不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

9、柏拉图①《理想国》

②阿卡德米,是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③培养目标:哲学王

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天文、音乐、算术、几何)教学

10、亚里士多德①吕克昂

②灵魂说: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③为顺应三种灵魂,分别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

④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使年轻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

⑤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西方5

第一个提出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家)

11、昆体良

①《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②思想观点:雄辩家应是善良的人,而不单具才能;棒极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因材施教;反对体罚

12、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开端(≠最终形成)。

②西方近代第一个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教育家③第一次提出并详尽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原则体系: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13、洛克①《教育漫话》②主要教育观点:白板说③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14、卢梭①《爱弥儿》

②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所谓自然人是独立平等、自由善良的人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③培养自然人的途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只有三种教育协调一致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培养自然人还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

15、裴斯泰洛齐①《林哈德与葛笃德》

②教育目的: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③要素教育:从最简单要素开始实施教育

16、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6

①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位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以伦理学为教育目的的基础;以心理学为方法论基础。

②教育目的:选择目的和道德目的(最高目的)③根据学生六种兴趣提出了六种课程④“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学生改良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⑤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⑥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17、杜威

①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②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③课程与教材:提倡经验型、活动性的主动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④教学五步骤:创设情境;提供资料;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假设

⑤三中心:学生、活动、活动作业

18、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9、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20、马卡连柯

①《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②主要观点:

一核心——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

三原则——平行教育原则;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

二重视——纪律教育、劳动教育

21、赞可夫

7

《教学与发展》

理论核心:发展性教学理论,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

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主要观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3、布鲁纳《教育过程》

主要观点:结构主义教学理论①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②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③倡导发现式教学

④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24、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

2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原理》

2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理论(4阶段)《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第五篇:毛泽东著作及重要会议部分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4.《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7.《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8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9.《论持久战》(1938.5)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0.《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11.《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13.《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4.《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5.《整顿党的作风》(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6.《反对党八股》(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8.《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1)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2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2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