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语言学(五)_第1页
王力语言学(五)_第2页
王力语言学(五)_第3页
王力语言学(五)_第4页
王力语言学(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清代的语言研究清代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开展的时期。自清初顾炎武首开朴学风气,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达于高潮,出现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形成了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声势浩大的乾嘉学派,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还对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都有研究,他们以朴实的学风,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卓越的成就开创了语言研究的全盛局面。第十一节《说文》的研究《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局部先秦古文字的形体,为文字训诂之学的专著。对《说文》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有宋代有徐铉、徐锴兄弟。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逐渐兴起。乾隆中叶,惠栋著《读说文记》,可说是清儒研究《说文》专书的开始。乾嘉时代,《说文》研究风起云涌,在学术界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说文》的专家有数十人之多,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算在内,那么多至二百余人。最为有名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四家,学术界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一〕段玉裁的《说文》研究段玉裁,乾隆举人,精通典籍,特别在音韵、训诂方面有深刻的研究。赴京师参加应试。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该书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决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他一生著述甚丰,《说文解字注》那么是他的代表作。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本书问世之后,很快就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端推崇,被学术界公认为注释《说文》的权威著作。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里说:“盖千七百年以来无此作矣。〞按许慎《说文》成于公元100年,王念孙的意思是说这本书超越了研究《说文》的所有著作,可以直追许慎的《说文解字》本书了。《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1〕说明许书体例。关于分部;关于列字次序;关于说解;关于声训;关于古籀;关于读假设。〔2〕词汇研究方面,对《说文》进一步有所阐发。古代学者由于分不清字与词的关系,往往因此造成训诂上的错误。段注能正确的提出“凡单字为名者不得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这一条训诂的原那么。对“连绵字不可分释〞有明确认识。注意到音译的外来词;注意到连词;对于词义问题,也有较深的考察。如《说文》只讲本义,段注那么兼讲引申义和假借义,说明词的多义性。独能注意到《说文》中近义词辨析,并加以发扬。段注对一些常用词,训释精确。能以开展的观点来看待词义的开展变迁,这是段注比别的小学家高明之处。段玉裁还敢于对许慎提出批评。对于段注敢于批评许慎,当时学术界有不同的反映,有人严厉加以反驳,认为段氏“刚愎不逊,自许太过〞,也有表示赞同的认为“段说是也〞。段注缺点:

主要在于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说文》。在注释《说文》字形方面,也有主观的误解处。尽管有一些缺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仍然是一部卓越的语言学专著。〔二〕桂馥的《说文》研究桂馥: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以毕生精力著《说文解字义证》。多征引古书以推寻《说文》的说解根源,资料丰富。其《义证》主要有两个局部,第一局部举例证明某字的本义,第二局部参证许慎的说解,主要是博引古籍的说解来证实许书的说解,或补充许书的说解,或引古籍所引许书以相参证。缺点:在于他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中所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古籍中,找出例证来。这种指导思想,引用例证必然是勉强而为。〔三〕王筠的《说文》研究王筠:山东人,道光元年举人,在《说文》研究上,著有《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能综合分析诸家之说,为后人指示门径。《说文句读》三十卷,主要是采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以及其他诸家研究《说文》的书,删复举要,便于初学。《说文释例》二十卷。前十四卷说明“六书〞以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后六卷列出对于《说文》的一些疑问。王筠研究《说文》,在“释例〞方面,即概括《说文》体例方面,是十分精彩的;另外,在解释字形、字义方面也有创见。〔四〕朱骏声的《说文》研究朱骏声:生于乾隆五十三年,卒于咸丰六年,享年70岁。江苏吴县人。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清嘉庆二十三年举人。博通诸子百家,对文字、训诂、音韵、经史、词章、天文、地理、历法、医卜等都有研究。十三岁读许慎的《说文解字》,一读即通晓。从钱大昕游,钱大昕感慨道:“衣钵之传,将在子矣。〞一生著述约百余种,他的毕生精力,主要用在他所著的《说文通训定声》上。道光十三年,《说文通训定声》成书,时作者已经46岁。直到他62岁时,即道光二十九〔1849〕年,《说文通训定声》才出版,印数较少,流传未广。咸丰元年〔185l年〕,朱骏声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书,咸丰帝披览后,赏以国子监博士衔。《说文通训定声》全面地研究了词义,内容博大精深,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同被誉为“《说文》四大家〞。《说文通训定声》主要是根据《说文》九千多字,又增附七千多字,从中分析形声声符,再依古韵归并为十八部,变更了《说文》的体例,按古韵及形声声符排列。作者在卷首说明《说文通训定声》这个书名,包含着三个内容:第一是说文。对文字进行解释,讲的是本义,另有别义,就是另一个本义,这局部内容主要讲的是六书中的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二是通训。通训,即通释训诂,主要讲的是转注、假借。按朱骏声的看法,转注就是引申,而假借那么是同音通假。第三是定声。定声,即分韵。先分析书中的形声声符,再依古韵归并为十八部,编排上变更了《说文》的体例,即不采取《说文》540部,而是用古韵十八部来排列文字。总之,朱氏的说文、通训、定声实际上是包括字形、字义、字音三个方面,是从形音义三方面来综合研究词义的。在词义研究方面奉献最大。缺点:第一,对假借的认识欠正确。许慎对假借的定义是正确的,只是举例不妥,朱氏另下定义反而不明确。第二,对于转注、假借、别义、声训之间的界限有时是划分得不够清楚的。第三,对于《说文》的修订,如关于“省声〞的理论是欠妥的。第十二节清代的古音学汉语历史上的语音大致分为四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以及现代音。所谓古音,指的就是先秦两汉音。“古音学〞指的是对上古〔先秦两汉〕语音的研究。明代之前的语言学家,对于语音的历史开展观念非常模糊。从六朝开始,在古音研究方面,古人一直采用错误的叶音说。宋代朱熹全面采用叶音说。语音的历史观点一天不建立,古音学就一天不能产生。本节要点一、古音学的先驱-陈第二、清代古音学研究1、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2、江永的古音学研究3、戴震的古音学研究4、段玉裁的古音学研究5、孔广森的古音学研究6、王念孙的古音学研究7、江有诰的古音学研究8、章炳麟、黄侃的古音研究9、钱大昕的古声母学研究一、古音学的先驱清代研究古音并取得成就的学者相当多,而古音学的建立,首先归功于明代古音学家陈第。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学家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语音是开展变化的历史观点,彻底推翻“叶音说〞,为古音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根底。陈第:福建连江人。明代杰出的音韵学家,是集将军、学者、旅行家、诗人于一身的“奇人〞。当为名将非一书生。明嘉靖41年,陈第才22岁,就向抗倭名将戚继光献上《平倭策》,戚继光采用他的建议,一举消灭了倭冠,此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万历元年,俞大猷镇兵福建,陈第跟从俞大猷学兵法,很快就领会了俞大猷所讲的要旨。俞大猷赞叹说:“子当为名将,非一书也!〞万历五年,陈第到华北防守北方边境,不久被升为游击将军。他精心防守,以致身劳虑竭,发白无数。母亲见到这般情景,忧虑地说:“儿怎么会这样?〞陈第答:“我是封疆之臣,不敢推辞啊!〞这时他才39岁。钻研音韵成古音学家。陈第被迫解甲归田回到福建连江后,专心致志读书和著作。他研究先秦的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等著作,把宋人“叶韵〞说从根本上推翻。遍游“五岳〞切磋学问。陈第另一大创举就是旅游。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起,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止,也就是他七十一岁至七十五岁的五年中,游遍了“五岳〞。成为一名旅行家。陈第外出旅游,其目的主要是增长知识,寻师访友,切磋学问。他曾十次不远千里专程到南京向殿试第一名、后任翰林修撰的古文名家焦竑请教。《毛诗古音考》:是陈第古音研究的重要著作。他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音为标准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在他看来,《诗经》中每一个入韵的字都有它的固定读法,不可能时而念这个音,时而念那个音。他认为后人所谓叶韵的音,正好是古人本有的语音。古书本来是叶韵的,今天读起来不和谐,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陈氏以充分的证据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为清代的古音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的宣言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陈第具有正确的语音时、地开展的理论认识,他肯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原那么:同一个字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域,读音一定是统一的,不会象朱熹等宋人所猜测的那样,以为字没有固定的读音,可以由诗人随便规定“叶音〞的。这个原那么很重要,它为古音奠定了很好的根底。他对古音的研究成绩超越了前人,又启迪了后人,清代顾炎武、江永等人古音研究就是在他的启发下走向正确的道路。二、清代古音学研究清代是古音研究的兴旺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音学家有23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顾炎武、段玉裁、江永、戴震、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上古韵部主要就是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而把古韵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的道路,并且奠定古韵研究根底的是明末清初大经学家顾炎武。1、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主要生平活動。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音韵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江苏省昆山县亭林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兵南下,他更名顾炎武,字宁人。当时的学者们因顾炎武的家乡是亭林镇,因此称他为亭林先生。古音学研究。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有《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音学五书》等。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语言学史上首次归纳出上古韵部;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古音学家是如何给先秦韵文分部的呢?他们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就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对其韵脚字进行系联,从中归纳上古韵部。我们以《诗经》的几个篇章为例来看看他们的方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氓》的入韵字是“蚩丝谋淇丘期媒〞,这七个字的韵腹、韵尾应该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君子于役》的入韵字是“期哉埘矣来思〞,其中“期〞字也是《氓》的入韵字,因此《君子于役》的入韵字与《氓》的入韵字韵部应该相同。《终南》的入韵字是“有梅止裘哉〞,其中“哉〞字也是《君子于役》的入韵字,因此,《终南》的入韵字与《氓》和《君子于役》的入韵字都属于同一韵部。这种方法也可以叫系联法,就是系联《诗经》等韵文的入韵字。用系联法把《诗经》中所有和上面各例有押韵关系的入韵字系联起来,这些字是同一韵部。后来,古音学家们觉得中古的“之〞韵系字根本上只出现在这个韵部,就把这个韵部命名为“之部〞。系联法是科学的考察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把《诗经》等先秦韵文的入韵字分成假设干个韵部。同韵部的字韵腹韵尾应该相同。顾炎武是第一个用系联法科学地考察上古韵文入韵字的人,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认了叶韵说,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根底,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古音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以三十余年功夫所著的《音学五书》一书中。《音学五书》的主要内容:研究汉语上古音的著作,顾炎武著。大约成书于1643年,全书分5个局部: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音论》共15篇,论述古音和古音学上的重大问题,集中地阐述了作者对古音学的根本看法,是《音学五书》的总纲。其中重要的有:《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认为古人用韵比较宽﹐只要声音相近﹐听起来大致和谐﹐就可以押韵。今天读《诗经》不必改变某些押韵字的读音。《古诗无叶音》中,顾氏表示完全赞同陈第的主张﹐认为古人没有任意改读的情况﹐前人的所谓叶音﹐正是古人的实际读音。《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人虽有四声﹐但押韵可以不拘﹐不像唐诗那样押韵字必须声调相同。《诗本音》详细考查了《诗经》押韵字的古音,凡他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都指明这个字古音应当在古韵的哪一部,并统计出在《诗经》中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在其他经书中作为押韵字出现的次数,与哪些字押韵。顾氏自认这部书是

《音学五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易音》考查《易经》押韵字的古音,根本方法与《诗本音》相同,但不像考查《诗经》那样把《易经》全部抄下来,而是选取了他认为用韵的句子,指出押韵字的古韵部。《唐韵正》在于改正《唐韵》的所谓错误。据《诗本音》考证出来的上古读音来正《唐韵》,但凡《唐韵》与上古音不合的

,他都认为是《唐韵》错了,都进行改正,恢复古读,故曰《唐韵正》。顾氏在研究古音上这种复古倾向是错误的,但他考证出来了《唐韵》每一个字的上古读音,对于归纳上古韵部非常重要。《古音表》分古音为十部:〔一〕东冬钟江;〔二〕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三〕鱼虞模侯;〔四〕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五〕萧宵肴豪幽;〔六〕歌戈〔七〕阳唐;〔八〕耕清青;〔九〕蒸登;〔十〕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奉献:首先,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根底。宋人吴棫分古韵为九部,郑庠分古韵为六部,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从其性质上来说,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古韵部。陈第《毛诗古音考》虽然列出了444个字的古音读,但没有进行归纳,也缺乏系统性。因此,首次归纳出上古韵部的是顾炎武。他把古韵分为10部。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根底上更加详细。第二,离析《唐韵》。用《唐韵》〔实即《广韵》〕的韵目,但有些韵目被分成两局部或三局部,然后再分别归入其他韵部。如把《广韵》的庚韵分为两部分,一局部归入第七部,一局部归入第八部,这叫“离析〞《唐韵》。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顾炎武首创离析《唐韵》以求古音,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开展。第三,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改变了《广韵》的入声分配系统。《广韵》入声配阳声,顾炎武在《古音表》中,以入声韵配阴声,揭示出上古音中入声和阴声的关系。《诗经》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他认为《唐韵》以入声配阳声都是配错的。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入声配阴声这个原那么得到后世多数古音学家的成认。当然,顾炎武古音研究也有缺乏,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读古诗,他对古音的复古思想是不现实的,也是缺乏为法的。对古音分十部,也有粗疏之处。清代语言学,顾炎武开其端,其后人才辈出。语言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多开展。在音韵研究方面的成就尤为出色。自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后,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人在古韵分部方面作出重大成绩,自此,清代古音研究进入全盛时代。2、江永的古音研究江永〔1681——1762〕终年82岁,字慎修,婺源县〔江永生活时代婺源县属安徽,今属江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一生科场不利,蛰居乡里,从事著述,授徒讲学达六十年,凡有求教者,不倦开导,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皖派考据大师戴震是他的学生。江永著述颇富,江永尤精音韵,音韵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等,都收入《四库全书》,其中《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这是江永晚年研究古韵的一部重要著作。《古韵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为古韵研究确立标准江永以前的古韵学家,在治古音时,缺乏严格的时代观念,将先秦韵文与汉魏六朝及隋唐韵文混为一谈,因此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古韵标准》“惟以《诗三百》为主,谓之‘诗韵’,而以周秦以下音之近古者附之,谓之‘补韵’,视诸家界限较明〞。这样,标准确定以后,才好与后代的声韵相比,校其异同,明其流变,以洞悉韵学开展的轨迹。〔二〕分古韵为十三部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与顾炎武不同之处:一是真元分部,将顾氏第四部真、谆、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分为真元两部;二是侵谈分部,将顾炎武第十部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分为侵谈两部;三是宵幽分部,将顾炎武第五局部为宵幽两部;四是侯鱼分部,将顾炎武的第三局部为侯鱼两部。江永把顾氏古韵十部中的四部析而为二,又把侯部转入幽部,所以在总数上看,江氏只比顾氏多了三部。〔三〕关于入声的分配问题关于入声韵问题,江永主张“数韵共一入〞。顾氏的古音十部,入声四局部别附在平声四部里,到了江永才使入声独立出来,并将顾氏的四部析为八部。江永所列入声的八部,可属于阴声韵,也可属阳声韵。可见,江永已隐约地窥探出阴、阳、入对转的规律。阴声、阳声可以共入声,这对戴震、孔广森等人的阴阳对转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注重审音江永研究古音韵的着重点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只凭考证,而江永那么兼及审音。江永划分古音韵部时,不但分析韵文押韵情况,即“考古〞,也分析上古韵部的发音情况,即“审音〞。他说顾炎武《古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江永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可见他是非常重视审音的。他把顾炎武的分局部得更加准确,所以他是古韵分部中的审音派。3、戴震的古音研究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出身小商贾之家,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他为纂修官,殿试赐同进士,在馆五年,病故。为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音韵学家、考据学大师及“皖派朴学〞集大成者。戴震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他的古韵分部中,将每一大类分为三:一阳声,一阴声,一入声。这种阴、阳相配,是戴震开的先河,又清代讲古韵通转的,也首推戴震。王国维评论说:自明以来,古韵上之创造有三:一为连江陈氏古本音不同今韵之说,二为戴氏阴阳二声相配之说,三为段氏古四声不同今韵之说。而部目之分析,其小者也。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而他的学生有很多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4、段玉裁的古音研究段玉裁〔1735-1815〕卒年八十一,字假设膺,号茂堂。江苏常州金坛人。乾嘉学派中著名学者,清杰出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音韵学家。《说文解字注》为段玉裁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他的古音学成就,见于他所著的《六书音均表》,该书附于《说文解字注》后。《六书音均表》全书由5个表构成:表一,先说明古韵分17部,然后列表,标示17部跟206韵目的对应关系,最后用文字阐述古韵分17部的原那么,以及入声与阴声〔或阳声〕相配情况,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古音学见解。表二,首先论述主谐字相同,古音必同部的观点。然后按17局部别列出每一部所有的谐声偏旁,这是古音学上第一次肯定谐声偏旁同古韵有全面相应关系。表三,首先说明17部的顺序是按音相近、部次相邻的原那么排列的,然后列表,把17局部成6类,最后论述了合韵的道理。所谓合韵指不同部而属于同一大类的字互相押韵的情况。表四,把《诗经》所有韵字,按17部逐一列出,这实际是摆出古韵分17部的证据,也可以说是古韵分17部的具体罗列。表五,目的、形式跟表四相同,列出的是《诗经》以外的经书〔包括《楚辞》〕中的押韵字。《六书音均表》集中反映了段玉裁对古音学的奉献《六书音均表》是段玉裁古音学研究成果的最精炼的概括。该书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根底上剖析加密,他继承了顾炎武、江永的研究成果,并且加以发展,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该书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跟顾炎武、江永相比,他又多分出4部:①将支、脂、之三局部立。《广韵》支、脂、之3组韵,古韵归为一部,段氏第一次把它们分为3部,受到古韵学家的赞扬,认为这是古音学上的一大创造。②真、文分部。江永在顾炎武的第4部中分出真、元两部,段玉裁又把江永的真部再分为真、文两部。③侯韵独立。江永把虞韵一半归入侯韵,但又把侯韵合到幽部去了。段玉裁把侯韵从幽部中独立出来。后两条也是被人称道的。

5、孔广森的古音研究孔广森,也是戴震的弟子。清朝经学家、音韵学家。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代孙。二十岁时进士及第。孔广森年少入官,又系孔子后裔,许多人仰慕不已,一时间世人争相逢迎交往。但他生性淡泊名利,不喜欢与各方达官显贵应酬往来,遂以养亲为由告回故土,筑“仪郑堂〞,为书斋取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说明自己“尽心慕康成〔郑玄字康成〕〞的心意,表达一心向学、心无旁骛的志趣。乾隆五十一年,因祖母及父丧悲恸欲绝,哀伤过度,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享年35岁。经学上,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等。数学上,传戴震的“测算之学〞,对古代数学颇为精通,对整理和开展中国传统数学做出了一定的奉献。在文学上,擅长写骈体文,其文对偶工整,词藻华美,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在古音研究方面,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为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孔氏古韵分部的主要特点是:〔一〕东、冬分韵。自有古音学以来,都是东、冬合韵,东、冬分韵自孔广森开始。这是有奉献的。〔二〕阴、阳对转。这是孔氏古音学的最突出奉献。上古时期,阴声韵和阳声韵可以通押,戴震已注意到这种现象。他的古韵分部为九类二十五部,已有阴、阳相配、通转的初步痕迹,戴震的学生孔广森开展了老师的学说,明确提出了阴、阳对转。他删除入声,把戴震的“阴〞、“阳〞两个字沿用,定出九阴九阳十八部来,并且说它们都可以对转,这是有奉献的:阳声:原丁辰阳东冬侵蒸谈阴声: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他的缺点在于主观上力求整齐,所谓阴声有九类,那么阳声也为九类,正好相配等,这种过于整齐的分配法,是他主观想象的多,总有几分勉强。〔三〕认为古代无入声他认为上古时期中原阴声、阳声各九韵,无入声韵。“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韵。〞他认为入声是南北朝沈约等人创立的,沈约是江左人,因此他说:入声创自江左。其实声调乃是汉语的特征之一,沈约等人不过是发现了汉语的声调。另外,孔氏是北方人,当时北方话已没有入声,所以他又推想中原古音也是没有入声。孔广森对声调、入声等看法,主观推想多,是不够科学的。这是他的缺点。6、王念孙的古音研究王念孙〔1744——1832〕年89岁,字怀祖。江苏高邮人。自幼聪明,八岁读完十三经。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也是戴震学生,乾嘉学派中著名学者,杰出的训诂学家、音韵学家、校勘学家。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王念孙之父王安国,雍正二年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官至吏部尚书,曾延请戴震为王念孙授读,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尽得其传。在古音研究方面,有《诗经群经楚辞韵谱》,主张分古韵21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二十三,得江永《古韵标准》读之,始知顾氏所分十部,犹有罅漏,旋后取三百五篇,并参改《楚辞》等书用韵,反复寻绎,始知江氏之书,仍未尽善,遂以已意重加编次,分古韵为二十一部。晚年分东、冬为二,增冬部,为二十二部。同时,对古书中文字的假借、声音的通转,都深有体会。7.江有诰的古音研究江有诰,清代音韵学家。字晋三,安徽歙〔shè〕县人。读书不屑应科举,专志古学,尤致力于古音韵研究,深受段玉裁、王念孙的器重。著《音学十书》。在从事音韵学研究过程中,他的研究结果与王念孙根本相同,最初把古韵分成20部。后来看到孔广森东、冬两局部立,他很赞成,于是增加到21部。此外,他还提出了古四声问题,认为先秦语言中也存在4种声调。他是第一个非常肯定地提出古音有四声的学者。他认为“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他认为先秦有些字的调类到《切韵》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从平声转到上声,或转到去声等等。8、章炳麟、黄侃的古音研究清末章炳麟在古韵分部方面也有所建树。特别是他的学生黄侃在古音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他的古韵二十八部之说,曾经有一个时期影响很大。章炳麟、黄侃是用传统方法研究汉语语言学的最后两位大家,他们之后,西方语言学理论就被引进汉语研究之中。在清代学者古音研究的根底上,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考订上古韵部为三十部,古韵分部到此结束。古韵分部歧异的原因古音学家们使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即上古韵文,为什么系联出来的韵部数目会有很大的差异呢?顾炎武只有十部江永:十三部戴震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二十一部江有诰: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王力:三十部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三条:第一,入声是否独立。上古的入声有不少与阴声相押的例子,考古派古音学家从系联的原那么出发,就把入声归到阴声韵部,这样,分出来的韵部自然就少。审音派古音学家认为入声虽然有与阴声相押的例子,但也有更多单独押韵的例子,而且从音理上看,入声只是与阴声相近,而不是相同,于是让入声独立为一类韵部。这样分出来的韵部数目自然就多。第二,如何分析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韵例〕。《诗经》等上古韵文的韵例很复杂,如《诗经》就有每句韵、隔句韵、交韵〔单数句押一个韵,双数句押另外一个韵〕、抱韵〔首尾句押一个韵,中间句押另一个韵〕、遥韵〔章与章之间局部字押韵〕、无韵等等,而且虚词有时候不入韵,有时候又入韵。不同的学者常常对同一那么韵文的押韵有不同的分析,而且往往后出转精。前人的分析多有错误,比较粗疏,后人在前人的根底上分析得更加合理,更加细密。这样,分出来的韵部数量就越来越多。第三,是否建立了阴阳对转的观点,也就是说,是否认识到读音相近的韵部有时可以押韵。有些在后人看来是相邻韵部押韵的韵例,早期的古音学家由于没有阴阳对转的观念,却可能把这些相邻韵部系联为一部。因此,早期的古音学家分出来的韵部自然就少。我们以顾炎武的失误为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这一章“皎、僚、悄〞是宵部字,“纠〞是幽部字,幽、宵有旁转关系,可以押韵。顾炎武把这四个入韵字分析为一个韵部,就是把中古萧韵〔皎〕、宵〔僚悄〕和尤韵〔纠〕和为一个韵部。王国维对清代古音研究曾做过一个总结,对于他们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江苏顾炎武〕,而婺源江氏〔安徽江永〕、而休宁戴氏〔安徽戴震〕、而金坛段氏〔江苏段玉裁〕、而曲阜孔氏〔山东孔广森〕、而高邮王氏〔江苏王念孙〕、而歙县江氏〔安徽江有诰〕,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王国维主张古韵应分为二十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损。所以古韵之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王国维所列举的顾炎武等七人,对上古音研究的成绩是十分杰出的。当然,也不能说后世无可增损,但在没有音标的困难情况下,音韵学家们能科学地研究出上古韵部,也确实是十分卓越的。近代语言学家章炳麟及其弟子黄侃对清代的古韵分部还有所修正,章炳麟分二十三部,黄侃又分二十八部。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古韵分部至此根本定型。9、钱大昕对古声母的研究钱大昕〔1728~1804〕年七十七。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诗文家。江苏嘉定人〔今上海〕。经史百家,天算地舆,无所不通,尤精金石小学,善隶书,著述等身。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又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乾隆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嘉庆初,廷臣致书劝出﹐皆婉言报谢。归田30年﹐潜心著述课徒﹐主讲锺山﹑娄东﹑紫阳等书院,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治学方面颇广,在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在他之前研究古音的,都只注意古韵部的研究,没有讨论到古声母。首先注意研究古声母的,当推钱氏。他的研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出古无轻唇音。这是钱大昕的创见,已为学术界所公认。是指唐宋时代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轻唇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唐末宋初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如古书中扶服即匍匐,伏羲即庖羲等。F读作b或p;微母读作m〔二〕提出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得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是指唐宋时代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在上古读作“端透定泥〞,舌上音是中古从“端透定泥〞四母中分化出来的。Zhch读作d或t。钱大昕列举了许多例字。“直〞读作“特〞,“竹〞读作“笃〞等。学术界对这两项发现评价很高。现代汉语方言等提供的证据仅仅根据古代文献中的材料来证明上古声系是很不够的,比方钱大昕列出的材料只能证明在上古乃至晋代,轻唇音和重唇音、舌上音和舌头音没有区别,却不能证明只有重唇没有轻唇,只有舌头没有舌上。这个时候,现代汉语方言等材料可以使考证深入一步。钱大昕举了些当时方言的例子,他说:“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无〞字是轻唇音,“冒〞是重唇音。这是清代方言保存了读轻唇为重唇的例子,是很好的古无轻唇音,轻唇音读如重唇音的证据。湘方言读中古轻唇音为重唇音的例子还很多。如方言“甫〞、蚊、“浮〞、“孵〞至今仍读重唇。湘乡话的“场〞、“追〞等,至今仍读舌头音,这些证明钱大昕的观点是可信的。此外,近代学者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有:1、章炳麟提出“娘、日〞二母归泥说。即上古汉语中的娘母、日母可与泥母看成同一类声母。2、黄侃提出上古时期无正齿音。主张正齿音一分为二:一局部归齿头音,一局部归舌头音。3、曾运乾提出上古时期无“喻〞母。意即喻母在两汉前也应分为两部:一局部归匣母,一局部归定母。第十三节清代的训诂学我国训诂研究早在先秦时期就萌芽了。从训诂学的开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顶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训诂学专著。清代在音韵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之时,在文字、训诂方面同样作出了杰出的成绩,许多优秀的音韵学家同时也是文字学家和训诂学家。有些人还通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历法、音律等,成绩是多方面的。这一时期的训诂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汉代产生的几部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进行注释,因为这些著作流传到清代,产生了许多错误,需要进行校订,而且随着语言文字的开展,清代人对汉代的著作也不大容易读懂,需要进行注释;同时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也需要进行再注释,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父子、郝懿行、阮元等。本节要点1、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训诂方法:由古音以求古义2、郝懿行夫妇郝懿行代表作《尔雅义疏》的几个特点3.俞樾、章炳麟师徒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为“语言文字之学〞,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的开山大师。1、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念孙字怀祖,高邮人,乾隆进士,卒于道光五年,年89岁。父安国,官吏部尚书。其子王引之,官至工部尚书,也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音韵学家。自幼年便从戴震学习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精通音韵、文字、训诂、校勘学,在音韵上的成就是古韵分部,在文字训诂上的成就是著《广雅疏证》。先旁考诸书,订正讹文脱字,再广泛搜集汉以前古训,由古音以求古义,颇多创见。训诂方法:由古音以求古义作为皖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的方法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训诂方法包括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根据词义本身规律来探究词义。因声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分析来探求词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训诂研究方法是前代声训方法的开展。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那么。因声求义的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那么形成于清代。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开展。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开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那么,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王氏父子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氏父子在训诂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音是抽象的,人们是怎么从语音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中去探求词义的呢?举例来说: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高中教材未给“借〞字作注,似乎“借〞就是现在的“借进〞。其实不然。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借〞与“藉〞上古音相近,因此“借〞可以通“藉〞,为叠韵通假。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那么涣然冰释。〞王引之,嘉庆进士,阮元〔乾嘉文化鼎盛之时,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弟子,官至工部尚书。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其《经义述闻》将《周易》《尚书》等经书,审定句读、讹字、衍文、脱简。其中训释大都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经义述闻》,借助因声求义,在通假字、联绵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重要参考书。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搜集周、秦、西汉古书中虚词160个,对虚词的性质、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对其后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清史稿》称颂高邮王氏一门:“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liè,同等〕云。〞〔注:惠士奇,清代人。父亲惠周惕、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长洲,今江苏省吴县〕2、郝懿行夫妇郝懿行: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山东栖霞人。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卒于道光五年,年六十九岁。乾隆五十三年参加乡试,考取了举人,但他无意功名利禄,没有再继续考进士。直到十年以后,嘉庆四年,他才又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想到竟考中了。中了进士,按说就可以做官了。可是在当时官僚队伍已非常臃肿的情况下,考试合格后的郝懿行却无缺可补,只好做了个在户部挂名的“额外主事〞。嘉庆二十五年,年已六十六岁的郝懿行奉旨补缺,任户部江南司主事,三年以后就病故了。妻子王照园,清代著名女诗人和训诂学家。出身于书香家庭,很有文才,博涉经史,自著有《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诗说》等书。夫妻二人时常“以诗答问〞,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竟成《诗问》七卷。郝懿行著书立说得王照园的全力支持和协助。在郝懿行因病中止著述时,王照园边照料丈夫,边整理其手稿,使之成册。

郝懿行常说,在自己著作中,采“照园说〞甚多。郝懿行去世后,王照园回归故里,专门整理丈夫遗著。咸丰元年病故,享年88岁。《辞海》中言她“长于训诂,亦擅文学〞。当时文坛上把郝懿行夫妇和江苏高邮有名的经学世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提并论,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的说法。郝懿行一生的著作很多,合起来约有六十多种。代表作是《尔雅义疏》。《尔雅》是第一部语言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书于汉代初,汉武帝时,选取经学博士必须精通《尔雅》,于是朝野诵习,盛极一时。由于它的说解过于简略,很难让人掌握每个词的具体意义,到了晋代,注家蜂起,以郭璞的注本最为优秀,后代注本虽众多,但亦无出其右者。清代学者同样重视对《尔雅》进行研究,有不少注疏家为它作注。其中影响较大是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他的《尔雅义疏》草稿写成以后,曾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直到晚年才最后修订定稿,这就使《尔雅义疏》超过了以往各家注疏。书成以后,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特意校点了全书,并把书交给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校勘学家阮元刊刻行世。郝懿行曾写信给王引之时说到《尔雅义疏》“其中亦多佳处,为前人所未发〞。可见他本人对这本书是自负的。郝懿行《尔雅义疏》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目验、实事求是。据目验考释名物是本书最大特色。书中对草木虫鱼的描述一般注重目验,学术界认为郝懿行据目验考释名物方面成绩出色。他曾在乡下居住过多年,早就留心草木虫鱼等各种动植物,作过详细的考察研究。每当他遇有疑难问题,总是细心地询问当地老农和知情的人,回家后再翻检书籍,一一对照。他把这些多年的调查研究用于《尔雅》的注疏。《释草》篇明标“今验〞字样的就近二十处。由于他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长期的对生物现象的实际观察,因而得以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说法。因声求义。郝懿行生活在乾嘉时代,乾嘉学派精音韵,使因声求义这种传统的训诂原那么开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方法。郝懿行作为这个时代的训诂学家,自然深知训诂声音互为表里的道理,故在《尔雅义疏》中多用“就古音求古义〞之法,不为形体所限。但在这方面由于对古音学造诣不甚精深,往往有失。例如:《释言》“毁,火也。〞郝懿行以为“火〞者古读如“喜〞,《诗》“七月流火〞与“九月授衣〞韵,是“火〞读如“喜〞之证。他不知道“火〞在微部,喜在之部,是不相通的。引口语方言,以今释古郭璞《尔雅注》的重要特色是用当时生活中活的口语也就是晋代方言来解释《尔雅》中的古语古义。郝懿行为《尔雅》作注时,能够继承郭璞注以今释古的精神,在解释名物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