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文阅读命题方向考点考查角度课标要求说明对象及特征判断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说明内容概括全文内容

总结段落内容考点考查角度课标要求说明方法及作用辨识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作用3.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4.具体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说明顺序及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说明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谈感悟启示、提建议结合文章提建议

联系实际谈看法续表一、说明文的概念与分类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知识清单2.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主要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事理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2)按语言特色:说明文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如《蝉》《苏州园林》等。但文艺性说明文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性说明文。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都有明确的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方面。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特长等。(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写作特点、社会价值等。(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等。(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等。(5)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和害处以及改进方法等。

(7)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三、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①总—分;②分—总;③总—分—总。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式,《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总—分—总”式。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物候现象到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式结构。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四、说明文常用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顺序。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方位说明事物。说明形状和构造的事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是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主体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或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往往使用这种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1)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即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以及桥上的石栏、石板。(2)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3)从现象到本质。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4)其他: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概括到具体等。

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一段的概括说明到以下各段的具体说明。在介绍“四个讲究”时,又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的。五、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1.举例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常用的标志语有“比如”“例如”“如”等。选例子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1)作用: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2)例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2.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分类时应注意标准要统一。(1)作用: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有条理。(2)举例:《苏州园林》中将园林分成假山、池沼、栽种树木、花墙、廊子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列数字即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一定要对数字进行核实。需要提醒的是,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1)作用: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2)例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中国石拱桥》4.作比较是将两种有着外在联系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有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对比是为了说明不同点。(1)作用: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浅显鲜明地说明事物,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2)例句: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大自然的语言》5.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1)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2)例句: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中国石拱桥》6.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的说明方法。(1)作用:可将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2)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7.作诠释就是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要的解说。它不像定义说明那样严格,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把事物说清楚就可以了。人们写文章常在下定义后加以诠释,二者结合起来,既能对事物有概括性的认识,又能有准确的理解。如《时间的脚印》中有关“化石”的解释。下定义和作诠释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8.画图表运用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来说明事物的说明方法。二者可单独运用,也可以一起运用。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常与文字解说搭配运用。9.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极为丰富,适当引用典籍,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中国石拱桥》中为说明卢沟桥很早就以其优美的形式闻名于世而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评价,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0.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六、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可分为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平实语言注重准确性,生动语言注重生动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所介绍的知识也就不能表达准确,甚至还可能产生歧义。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风趣幽默。总之不拘一格。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可以使说明文生动形象,如语言上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一)如何分清说明对象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2.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首段,在首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方法指导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4.抓关键句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二)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抓标题法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有的标题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大自然的语言》。2.抓关键句法许多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通过关键语句明确交代对象的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类句子包括: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苏州园林》一文,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关键语句,就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材料分析法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列举了中国石拱桥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例子时,不难发现这两座桥虽有不同之处,但却都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因此可以综合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二、概括说明内容,筛选重要信息(一)概括说明内容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连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4.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该部分的要点。(二)筛选重要信息

筛选并把握说明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说明文阅读中能力层级较高的综合考查点。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二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态度。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通读文章,把握关键段落并提取其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最后归纳概括即可。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4.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5.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筛选信息的手段,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很少有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都是综合使用。各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得越熟练,筛选信息就越快。三、辨别说明顺序,把握结构形式(一)辨别说明顺序1.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顺序说明;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发展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说明。2.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一般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朝代、年份等,可以由古到今,也可以由今到古。3.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有些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不能明显地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析,我们需要概括归纳文意,厘清写作思路后,才能把握文章顺序。如【例题】所处文本,从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因素出发,引出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然后具体说明我国健康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可见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二)把握结构形式1.找特征词语有表示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词语,一般是并列式;有“首先”“其次”等词语,则可能是递进式。如《苏州园林》,从第二段“总之”一词,可以推断是总分结构。2.抓关键句子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如《大自然的语言》中,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上文物候观测对农业重要意义的说明,转入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可以推断是递进结构。3.“合并同类”法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合并同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四、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作用(答题模式)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作用(答题模式)打比方像、仿佛、好比……一样、像……似的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可感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注意与年代的区别)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续表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作用(答题模式)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等引用……,突出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下定义……叫作……,……这就是……(一般都为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认识续表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作用(答题模式)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认识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可分为几类(种)对……分别加以分类说明,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列图表用图表的形式把……列成图表,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直观摹状貌描绘事物形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续表五、品析语言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厘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整体解析。(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阐明要旨,有的承上启下。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其来龙去脉。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题

型答题模式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词能否替换为“××”?并说明理由。不可以。“××”一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替换后意思有所改变,不符合实际/没原词形象生动题

型答题模式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不能删去。如果删去“××”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用了“××”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续表题

型答题模式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特点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句中的“××”一词用得准确、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含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续表题

型答题模式引用俗语、诗歌、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或增添了文章的神奇色彩(或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从结构上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是引出说明对象续表六、鉴赏、探究、个性化表达

要准确地分析所给材料,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答题。这类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标准答案,但在答题时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理解文本含义为基础。2.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3.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4.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而流畅。5.鼓励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一、(2023·天津)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经典考题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zzd>一般来说</zzd>,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zzd>仅仅</zzd>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zzd>这种方法</zzd>。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18日,有删改)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解析]

考查辨析信息。根据第②段中的“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可知,本项“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有误。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解析]

考查说明方法。根据画线句中的“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句中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联系前句“但水准测量进度慢”可知,此处举例子与列数字说明了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A.第②③段中加点词“一般来说”“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C.第⑤段说明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解析]

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首段中的“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故是事理说明文。依次介绍了测量山峰高度的三种方法,运用了逻辑顺序。二、(2023·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zzd>据记载</zzd>,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种类种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万吨)稻谷2945208497.08小麦2352137725.86大豆102420281.98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D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D项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此项强加因果。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的分析。A项有误,材料二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3.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②水稻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③水稻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结合材料一“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可得: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有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出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可得:水稻是孕有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结合材料三中的数据对比可得:水稻的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三、(2023·新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使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活”了起来。

材料一

①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色彩鲜艳的锦护臂。整件护臂长18.5厘来,宽12.5厘来,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

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这件织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是不折不扣的名贵品。

③先看颜色,这件织锦护臂可谓色彩斑斓,用了汉锦中最高的“五套”档次,即蓝、绿、红、黄、白五套彩色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交,质地厚实。五色配置讲究,分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正是“五星”所体现的内容。再看图案,纹样美观流畅,五色丝线错落有致地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8个汉字,以及星纹、云纹,还有孔雀、仙鹤、白虎等祥禽瑞兽纹样。书法文字与灵动图案的和谐匹配,十分罕见。

④织锦护臂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五行观念等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显示着一种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方寸之间,浓缩了历史,凝结着文明,展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

(选自《中国民族报》2023年5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年多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已巡演30余场,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相关话题的网络曝光量超5亿次,相继捧回了第十七届“文化大奖”和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播出后,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和去年春节同期相比,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人数上涨了150%,观众数量猛增,只为一睹护臂“真容”。

②《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舞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其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见证了这一切。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也正是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创作,让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③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让沉寂的文物绽放出新的光彩,也为以文物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创新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些探索。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贵任。(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7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

CA.“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中国”二字的文物。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由此可以断定此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C.舞剧《五星出东方》的男女主人公和精绝城的名字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D.“舞”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生活真实。[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项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①段“这是迄今为止<zzd>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zzd>的‘中国’二字”可知,本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中国’二字的文物”,表述有误;B项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②段“‘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而此选项认为“由此可以断定此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表述有误;D项有误。材料二第③段认为“舞,跳的是人民生活……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zzd>艺术</zzd>的真实”,而选项中认为“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生活真实”,表述有误。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18.5厘米”“12.5厘米”介绍了织锦护臂的尺寸;材料二用“30余场”“超5亿次”等数据体现了舞剧在全国巡演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语言严谨准确。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体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舞剧借助这件文物,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现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图景。C.织护臂这件文物,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舞剧的巡演让尘封的文物舞动起来,绽放新的光彩,引起更多关注。文物的价值与舞剧的意义都得到体现。D.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论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逻辑严密,其有较强的说服力。√[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辨析。D项有误。材料二第③段认为“《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而该选项认为“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表述有误。3.舞剧《五星出东方》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珍贵的文物“活”了起来。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宣传这件文物呢?请说说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用文物图案设计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产品,如:丝巾、杯垫、瓷器、鼠标垫等;在学校举行文物宣传系列活动,如:文物宣讲、文物绘制等;开展文物艺术创作进商场、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拓宽文物受众广度等。

示例二:用文物图案设计生活用品,如:钥匙挂件、文化衫等;以文物为素材,组织征文比赛、童谣征集、故事创作大赛等。[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围绕如何宣传和保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珍贵的文物,言之成理即可。四、(2023·武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行道树的选择标准赵世伟

①行道树看起来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然而若划归到自然界的植物分类中,常见的范围也就限定在百十个物种之内——它们是千百年来,人类从全世界数万种木本植物中严格挑选、再精心培育出来的“专业”树种。

②路旁的绿化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片的绿地,通常由高矮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搭配组合而成;另一类就是在路基上挖个坑(树池),坑里种一棵较高的乔木。别看两者都在马路边,对植物的幸福感而言,绿地和树池差别巨大。如果说绿地里的树住的是“三室两厅”,每顿四菜一汤,那么树池里的树,相当于住电话亭,伙食差到连粗茶淡饭都谈不上,而且还要饥一顿、饱一顿。

③所以能种在树池里的树,最重要的是“抗逆性”强。所谓“抗逆”,就是能抵抗逆境,耐受寒冷、干旱、贫瘠等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娇气的树当不了行道树,比如开花漂亮的杜鹃、叶芽能泡茶的茶树,还有苹果、樱桃之类的果树等,城市路边是没法种的。常见的杨树、槐树、栾树、香樟等,无一例外都是好种好活、特别皮实的树种。

④树木生长速度差异很大,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但城市绿化,最好三五年内就能“成材”堪用,不能指望“爷爷种树孙子乘凉”,儿子还没长大道路就要扩建了。

⑤北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了大批杨树做行道树,包括加拿大杨、毛白杨等不同种类,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长得快。杨树长得最快的,是杂交品种的“速生杨”:5年树,胸径①就能长到20多厘米!而5年的银杏树,胸径只有7、8厘米,还算是树苗。

⑥今年5月有个新闻,广东一男子被路边一片落叶砸晕。估计不少人看到标题会想:能被树叶砸晕,这人得有多么弱不禁风?然而只要你看到那棵树,就会庆幸自己没被落叶砸到——那是棵大王椰子,一片叶子足有三米长、二三十斤重。椰子等棕榈类植物生长迅速、树形优美,成排种在街边颇具热带风情。然而其叶片巨大是个隐患,需要及时清理老叶、枯叶,要么就得想办法将树叶固定住。

⑦除了落叶,落果也有危险。菠萝蜜、椰子之类的大个头果实动辄好几斤重,从树上掉下来的威力堪比炮弹,砸谁都受不了。就算果子不大,有时也会造成麻烦。比如核桃,秋天圆溜溜的果实满地滚,若不及时清理,外面的青皮腐烂变成黑色,就会污染路面。还有北方的柿子树,树形美也皮实,秋天满树黄澄澄、小灯笼般的果子特别漂亮。但到了秋末初冬,柿子变软掉落,啪叽摔一地黏稠的黄汤,那场景让人不忍直视。

⑧说了这么多,你了解挑选行道树有多苛刻了吧!满足这些“硬”条件后,还有“软”条件——颜值要高。除了树形,最好还能有些花果枝叶的特色亮点。总体来说,南方喜欢用能开出满树鲜花的树种,比如开紫红色花的羊蹄甲、开蓝紫色花的蓝花楹、开橙红色花的美丽异木棉。到了花期,整条街变成一片花海,成为城市的网红打卡地。北方则经常打“彩叶”的主意,秋天树叶变色时可以大显身手。如今不少北方城市都有“银杏大道”,一到秋季,满树满地一片金黄,恍若童话世界。

⑨然而传统园艺中的“彩叶”树种,如槭树、黄栌等,却很少能当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们也曾尝试过,结果却发现它们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