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1.明朝初年,百姓要交纳米、麦等实物赋税,还要负担繁重的徭役和杂役,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政府需要的役,则用税银雇人统一完成。这一改革①标志人头税正式被废除

②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简化税制,便于政府征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管子》中记载,春秋时期“履亩而税”的主要内容是废公田,转而就私田征税,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取额定之比率。由此可见,“履亩而税”实质上是A.允许土地被兼并 B.破坏土地私有制C.彻底废除井田制 D.对生产关系调整3.两税法的实施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主要来自A.农民阶级 B.手工业者 C.地主阶级 D.少数民族4.唐朝白居易在诗歌《重赋》中,认为两税法“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在此强调两税法(

)A.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 B.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D.导致官吏贪赃枉法日趋严重5.《通典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6.天宝年间,唐朝统治者不再重视户籍编修整理,导致户籍严重不实。到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在籍户数由741年的850万户降至200万户。这一现象(

)A.根源于社会阶层流动 B.反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导致均田制走向崩溃 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7.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士族门阀制度的建立 B.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C.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 D.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8.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下列关于中国关税主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关税权C.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中国得到完全的关税自主权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获得关税自主权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0.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曾颁布诏书:“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庄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如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如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据此,下列选项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这一做法为后世推行均田制奠定了基础 B.逾期不归的逃户土地全部没收C.颁布该政策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D.该政策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11.当代学者秦晖指出,中国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由此可见A.古代官吏贪污腐败的根源是赋税制度B.税制改革不断加重对百姓的人身束缚C.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内容始终过于繁杂D.税制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负担12.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13.1950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刘少奇说道:“新中国海关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已经成为保护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从今以后,中国的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由此可见,新中国的海关政策①体现了海关管理的独立自主②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外交的封锁③有助于清除列强的侵华势力④有利于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关于两税法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B.与均田制度相匹配的赋税制度C.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 D.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5.“自此农业税就按土地而非人头征收,手续也大大得到简化。朝廷可以对私人财产松口气了,因为它不再对朝廷的财政构成威胁”。这一现象开始于A.大运河的开凿 B.租庸调制的实行C.两税法的实施 D.“均田令”的颁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材料二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剧,授田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得唐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80年,唐朝颂行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摘编自薛涵月、黄品品《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参考答案:1.D2.D3.C4.A5.D6.D7.C8.D9.A10.C11.D12.A13.D14.C15.C16.(1)基础:均田制。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变化:征税标准以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