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二学期混合式教学适应性练习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练习卷

1.人类工具。

在长期的人类文明演进中,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创造了工具,同时工具又不断改变了人类。某教

师布置了开展关于“人类工具”为历史主题的自主性学习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的工具。

(1)将下列内容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

A.河姆渡出土的骨相B西亚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C.古希腊黑绘双耳陶瓶

任务二:收集关于各类工具的文献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

百倍于常。”

②“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4且夷斤副,试诸壤土。”

③“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④''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

之,了不用人力。”

(2)①按工具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上述材料排序,正确的是(单选)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②@①④

②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文献是(单选)

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任务三:感悟“工具背后的人类智慧”。

(3)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工具人类的智慧

①一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②—远洋航海中使用的仪器

③一西亚地区最先掌握冶铁技术

中国古代领先的天文观察仪

④—

⑤—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⑥—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行业

2.问题探究。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

广”“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

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

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

材料一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

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

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一中“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

的大致时间。

材料二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

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

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

统计表

1693年1710年1740年1781年1791年

816克758克680克476克475克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材料四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

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

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五(1845年后)“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

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材料五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这一结

论。请说明理由。

步骤三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

(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

3.问题探究。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

广”“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

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

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

材料1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

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

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1中“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

的大致时间。

材料2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

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

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3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

统计表

1693年1710年1740年1781年1791年

816克758克680克476克475克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材料4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

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

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5(1845年后)“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

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1,材料2至材料5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这一结

论。请说明理由。

步骤三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

(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

4.纱厂“新生”。

吴淞社区小王同学报名参加了小区组织的“故乡行走一日游”活动,活动的目的地是“半岛1919文创园区”

(位于蓝藻浜与泗塘河交汇形成的半圆地带)。

小王同学发现文创园区曾经是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旧址,纺织机、运煤输送带、出渣口、钟楼等这些带着

纱厂历史印记的元素也被一一保留下来,曾经的厂房、车间、仓库而今被改造成为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婚

礼会馆、创意体验中心等文创产业聚集地,旧时的纱厂重获新生。

活动结束后,小王同学收集与整理有关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资料供学习

材料一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大事年表

大中华纱厂华丰纱厂

1919年,上海聂氏家族发起筹建大中华纱厂1920年,沪上巨商王正廷、张英甫等人集资创办华丰纱

1922年,正式开工,其规模和设备在当时是中国第一流,厂

展工上千1921年,建成投产

19254,纱厂由郭氏家族永安纺织公司收购,改名为永安1926年,出售给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八厂(日资)

纺织二厂1931年,改名为华丰工场(日资)

1930年,增设永安四厂1943年,改名为吴淞工场(日资)

1942年,日商强制组成永丰公司1946年,国民政府接管,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

1945年,郭氏家族收回永安二、四厂八纺织厂

1955年9月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1950年改名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

1958年,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合并组成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成为上海生产力最大

的纱厂,员工超万。

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科技+时尚”转型。

2008年,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对上海第八棉纺织厂进行了全面重新改造,转型为“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

成为上海“滨水时尚新地标”。

2014年,纱厂遗址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民国11年以后,民族棉纺织业受到日商企业的排挤和打击,……大中华纱厂第二次招股未能足

额,……只好承办公司债,承受高额利息重负。加上外商纱厂联合压低纱价的倾轧,终于使这家开办不到3年的模

范工厂被迫出售。——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纱布进口锐减,市价突飞狂涨,纱厂连年大利,给

中国发展棉纺织业以良机……。至民国11年,上海新设华商纱厂19家,新增纺锭487222枚,占全国新增华商纺

锭的47.6%„

上海棉纺织业的建厂高潮转瞬即逝,接着进入萧条时期。……从民国20年到1949年,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一

段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阶段。……上海沦陷后,租界以外的华商厂均被“军管理”,由日军委托日商纱厂经营,倍

受掠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棉花来源断绝,交通阻隔,纺织品销路锐减。两年后,日伪又对纱

布实行强制收购,上海的纺织工业又一次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初期,由于原棉缺乏,电力不足,资金短缺,纺织企业的开工率一般只有50%左右。但是,随着

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上海纺织工业再度陷入困境。民国37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同时施行物价管

制,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此举使上海民营纱厂遭受巨大损失。

•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1)材料一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创办初期的企业性质是(单选)

A.外资企业B.洋务企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国营企业

(2)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的背景是(单选)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依据材料二,概括大中华纱厂被迫出售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营纱厂的经营状况。

(5)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纱厂“新生”?

1.(1)A:④;B:③;C:②。

(2)®B;②D。

(3)①B;②F;③A;®C;⑤E;⑥D。(单选)

【详解】

(1)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结合地图判断在④;西亚乌尔王陵属于古代西亚文明,位于西亚两

河流域,结合地图判断在③;古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结合地图判断在②;①地区在北非尼罗河流域,

判断是古代埃及文明。

(2)①按工具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上述材料排序:根据①中“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可

知记载的是翻车,翻车出现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根据②中“恶金(铁)以铸短夷斤刷,试

诸壤土。''可知记载了铁制农具,结合所学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根据③中“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可知记载了蒸汽机,结合所学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瓦特改良;根据④中“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

恰注水槽中“、“了不用人力”可知记载的是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的筒车,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了筒车;因此

按照时间先后应该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②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

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天工开物》作者明代宋应星,系统记载了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齐民要术》作者是北朝贾思勰,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主要记载南北朝时期以及之前的农业生产工具,排除A项;《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沈括,

主要记载了北宋以及北宋之前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结合成书时间和内容,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记载

不如《天工开物》全面,排除B项;《农政全书》作者明代徐光启,主要记载农业相关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3)①:根据所学,福特T型汽车囊括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同时生产流水线被应用到生产

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因此被称为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B项正确;②:根据所学,星盘是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方位。哥伦

布、麦哲伦在远航中都用它导航,F项正确;③:根据所学,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

握了冶铁技术,A项正确;④:根据所学明代简仪较元代郭守敬发明的简仪有所改进,是中国古代领先的天文观察

仪器,欧洲在16世纪末才出现类似装置,C项正确;⑤:根据所学神威•太湖之光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

世界排名前十,E项正确;⑥:根据所学珍妮纺纱机极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D项

正确。

2.(1)单位产量高;作物用途广泛;欧洲民众饮食习惯上接受度普遍。

(2)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等视角.

(3)材料二证明18世纪中期还没有普及。材料三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

天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四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材料五证明在19世纪中期时土豆已经成为

主食。综合上述材料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推断得出结论。

(4)史料来源更加丰富,如综合多种史料,既有政府文告、私人日记等原始史料,又有历史学家研究成果;借助其他

学科的方法计量史学,如使用数据史料;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如能将历史现象放在长时段,从17世纪到19世

纪的时段考查历史的演进,研究范围扩大至荷兰、佛兰德、德国、爱尔兰等欧洲地区;视角更加多元,从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等视角研究。

【详解】

(1)结合所学得出马铃薯单位产量高;根据材料一“美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

大陆”得出作物用途广泛;根据材料一“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得出欧洲民

众饮食习惯上接受度普遍。

(2)根据材料二“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得出农业生产;根据材料三“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

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得出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四“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得出

国家治理。

(3)根据材料二“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得出材料二证明18世纪中期

还没有普及;根据材料三表格数据得出材料三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

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四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根据材料五“(1845年后)……没有其它的食

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得出材料五证明在19世纪中期时土豆已经成为主食。综合上述材料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推断得

出结论。

(4)根据“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

史》”等得出史料来源更加丰富,如综合多种史料,既有政府文告、私人日记等原始史料,又有历史学家研究成果;

根据材料三“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

变化统计表”得出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计量史学,如使用数据史料;根据材料时间“1739年”“十五至十八世纪”

得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如能将历史现象放在长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时段考查历史的演进,研究范围扩大

至荷兰、佛兰德、德国、爱尔兰等欧洲地区;根据材料“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

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得出视

角更加多元,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视角研究。

3.(1)单位产量高;作物用途广泛;欧洲民众饮食习惯上接受度普遍。

(2)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等视角.

(3)材料二证明18世纪中期还没有普及。

材料三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

4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

材料五证明在19世纪中期时土豆己经成为主食。综合上述材料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推断得出结论。

(4)史料来源更加丰富,如综合多种史料•,既有政府文告、私人日记等原始史料•,又有历史学家研究成果;借助其他

学科的方法/计量史学,如使用数据统计/数据史料;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如能将历史现象放在长时段/从17世纪到

19世纪的时段考查历史的演进,研究范围扩大至荷兰、佛兰德、德国、爱尔兰等欧洲地区;视角更加多元,从政治

/国家治理、经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视角研究。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得出单位产量高;作

物用途广泛;欧洲民众饮食习惯上接受度普遍。

(2)新视角:依据材料“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得出农业生产;依据材料“因

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得出社会生活;依据材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得出国家治理等视角。

(3)理由:依据材料“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得出材料二证明18世

纪中期还没有普及。依据材料“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

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得出材料三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

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