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诗,深化对李白伟大人格(蔑视权贵、崇尚自由)和不朽诗风(浪漫主义)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记“梦"托“梦”一类文字作品的鉴赏方法:要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手,知人论世,去解“梦"释“梦”,把握深藏于梦境背后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诗歌第二节,一波三折,变幻莫测的梦游意境是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既可充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为下文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作准备。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应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式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工具】

李白生平资料、写作背景资料、教学中需要引用的课外诗句等,用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设计】

一、自译诗歌,理清诗脉,查找背景资料。

用1课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根据课文注释将这首诗译成散文,要求体现诗歌的意境,理清诗脉。

2.在唐宋诗词作品中找出5—10句涉及梦境的诗句,并作解读。

3.查索李白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

(教师巡视答疑,但不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若时间来不及,可课外继续。)

二、理清诗脉,鉴赏意境,把握诗人情绪的变化。

1.标题是诗的眼睛。这首诗标题七个字,包含了诗歌内容、诗体、写作缘起等诸多信息,但关键词是一个“梦"字。诗的脉理围绕“梦”展开:梦前,交代梦游缘由;梦中,描写梦游所见种种境界;梦醒,抒发人生感慨,点明诗歌主旨。

2.课堂讨论:诗的第二节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哪几幅梦境?用四字小标题命名。你喜欢哪一幅梦境,有什么特征,你觉得诗人当时会有什么心理感受?

明确有五幅梦境:

①飞渡镜湖:将明月拟人,化静为动,恍惚迷离。一个“飞”字,就可见诗人对天姥山的极度向往之情。

②半壁见日。以大胆奇特的想像,将大海、朝日、天庭、鸡鸣融为—体,声画并茂,神奇壮丽。“半壁"所见已非人间,诗人对将至未至的山顶高处憧憬神往。

③迷花倚石。山峦层叠,曲径通幽,奇花异石,宁静优美。这正是诗人的理想境界。“迷”“忽"二字凸现其沉“迷”其间,物我两忘,竟不知天色“已暝"。

④霹雳山崩。造化无常,山中景象风云变幻。诗人在此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每一处感官,每一寸肌肤,营造了山雨欲来,雷电交加、地动山摇的磅礴气势。诗中“栗”“惊"应是诗人移情于景,独自面对这诡异凶险的境界时,惊恐战栗的心灵折射。

⑤洞天仙人。诗人以巨大气魄化为奔腾旋律,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以飞动的艺术想像力,勾画了一个比屈原笔下所述之景更加瑰丽恢宏的神仙世界;用色富丽堂皇,背景开阔宏大;金银亭台,日月同辉。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仙人们乘东风驾祥云,飘然而至,似乎在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这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蓬莱宫阙,理想王国,而梦醒也正在此时。总起来说,以上五幅梦境变幻莫测,诗意越来越浓,想像越来越神,境界越来越奇,令人目不暇接。而随着梦境的流动,梦中诗人的情绪也应该是沉浮变化,多姿多彩的。

三、知人论世,深究底里,把握“梦”后真意。

1.课堂讨论:李白是否真有此梦?他为何要记这个“梦"?

明确:①李白是否真有此梦并不重要。若真有此梦,据弗洛伊德理论,也是潜意识的反映;而且人生多梦,为何记此梦而非彼梦,背后定有用心;更大的可能是并无此梦,假托于梦,言志抒怀。②托“梦”言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曹雪芹有《红楼梦》,屠格涅夫有《门槛——梦》,唐宋诗词中以梦境抒情的例子更多,学生可结合自己查找的诗句加深体会。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恩格斯语),大诗人李白在他神奇的梦境中,隐藏了什么样的深意,是读这首诗必须嚼出的味儿。

2.课堂上学生自由结合成三五人小组,交流各自收集的背景资料,合作研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这些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梦中人”不断变化的感情。各小组写出一份1500字的研究成果报告(可在课外完成)。

3.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明确:李白恃才傲物,自由狂放的性格以及两年半宫廷生活的经历是解读梦境的钥匙。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从此可以实现了,因此,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玄宗亲自在金銮殿召见,对他颇加礼遇。在诏为翰林初期,他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作诗,多次受赏赐,王公大臣们都来趋奉他,可谓极一世之荣。但李白不久就厌倦起来,因为他看到玄宗所作所为并不像原来想像中的圣明天子,自己不过是“倡优蓄之",借以装点太平。李白多次对玄宗进谏又未被采纳,更使他感到失望和忧惧。于是他常常跑到长安市上去买醉遣愁,甚至醉后不省人事,还可能有借酒装疯,拒不奉诏的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自然招来了群小的谗谤.玄宗也就日益疏远了他。杜甫有诗云: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可见他当时处境之—斑。“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李白毕竟是李白,他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载春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以其“非廊庙器”,把他打发了。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到山东,从高师受道,遁入方外;又自构筑酒楼一座,每日沉醉其中,少有醒时。天宝四载李白大病一场。天宝五载病愈后,李白有越中之行。就在此行前,李白写了这首诗,告别东鲁友人。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梦游天姥就是李白游历大唐皇宫的比喻;梦境,是李白宫廷生活的投影;

天姥山上风云变幻和李白在朝廷的心路历程具有指向的一致性:奉沼入京时急切神往,初受恩宠赏赐时得意兴奋,身陷宫廷黑暗包围之中的惊惧心理,这一切形成诗人起起伏伏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涛,折射成变幻莫测的梦境。

(四)再探诗歌脉理,深入剖析诗歌主旨,背诵全诗。

1.课堂讨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但也有人认为,篇末的直抒胸臆“安能……开心颜”显得突兀,与梦境脱节,你怎么看?

明确:全诗的脉理确实非常细致严密。①第二节首句“因之"、第三节首句“如此”,仅四个字就把梦前梦中梦后勾连起来,举重若轻。②既然梦游天姥是诗人宫廷生活的投影,两年“事权贵"的宫廷生活对于诗人犹如人生的一场恶梦,那么,梦醒之后,必然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是对未来生活的重新设计,因此梦境的描写与诗尾直抒胸臆内在的逻辑非常强。③“不事权贵”,“事"何?“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可见环环相扣,脉理之细密,是精美的艺术品。

2.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旨句的理解或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处的感悟大大超出了教师的估计,教师可择其精彩者抄录于黑板)

明确:这两句话是诗人最深刻的心灵独白,是诗歌最内在的精神支点,在极权专制的封建社会里,对于一个尊重自我的知识分子来说,既然不愿舍弃人格尊严去谋求功名利禄,那么,退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