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8/29/wKhkGWV3O56AYZfoAADFrmtr9dM918.jpg)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8/29/wKhkGWV3O56AYZfoAADFrmtr9dM9182.jpg)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8/29/wKhkGWV3O56AYZfoAADFrmtr9dM9183.jpg)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8/29/wKhkGWV3O56AYZfoAADFrmtr9dM9184.jpg)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8/29/wKhkGWV3O56AYZfoAADFrmtr9dM91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的构造与组织区域经济构造区域空间构造
区域空间构造: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构造区域空间构造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构造的根本要素区域空间构造的模式及演化区域空间构造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与区域构造变迁区域空间构造的经济意义首先,区域空间构造通过肯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构造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省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节省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适宜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省运费、削减相应的劳务支出和治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进展时机,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根底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区域空间构造的根本要素一般地,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构造组成的四个根本要素。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特质或经济意义,并依据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构造。区域空间构造中的点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效劳网点,城市等。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构造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区域空间构造中的线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大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肯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轴线〕。线的特点——依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区域空间构造中的网络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构造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类型: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区域空间构造中的域面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肯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区域空间构造就是由各种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的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构造特点,相应的形成不同的空间构造格局,但是也存在着肯定的共性,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理论模式。区域空间构造的模式极核式空间构造点轴式空间构造网络式空间构造都市圈空间构造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极核式空间构造整个区域的空间构造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增长极〕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进展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月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后,很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肯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构造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从20世纪60年月起,人们对增长极的争论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开放。一些学者完全强调功能方面,认为增长极是围绕特定的主导部门而进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严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另一些学者则与此相反,完全抛弃佩鲁的产业或部门的概念,根本上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增长极概念,甚至简洁地把增长极看做一个城市。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行能均衡地同时在全部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领先开头,通过集聚进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增长极通过极化与集中效应转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消失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进展差异。区域增长极的特点具体来讲,增长极具有以下特点:在产业进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四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进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四周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构造主体构架。双核构造模式双核构造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构造现象。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功能互补。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区域空间构造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穿。点轴式空间构造轴线形成点轴式空间构造是极核式空间构造的延长。在区域进展的初期,虽然消失了增长极,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的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随着增长极与四周点在资源、要素、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联系的增加,交通道路、动力供给线、水源供给线、通讯线路等就逐步建成进展起来。一方面这些管线的建成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及相关点的进展;另一方面沿线两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产业向沿线两侧集聚,沿线地区渐渐成为经济活动密集区,这便是轴线。点轴系统形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增长极和轴线上的点规模不断增大,轴线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向外进展社会经济集中,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消失轴线的形成过程,这样,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点轴贯穿,就形成了点轴系统。在一些中等兴旺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肯定的物质技术根底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进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进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20世纪80年月初,陆大道提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著名的T字型空间构造战略,指出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战略重点,并得到广泛应用和进展。点轴式空间构造连续延长,区域内中心与外围地区界限的渐渐消逝,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构造。网络式空间构造网络的形成随着点轴系统的进展,点和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点和点之间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穿插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了区域各地区联系,在全区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严密和广泛。网络式空间构造的意义通过增加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殊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沟通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进展;通过网络的向外延长,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集中,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展优化组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构造演化理论〔略〕陆大道的区域空间构造演化理论〔略〕国内外实践阅历说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构造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均质空间构造-极核式空间构造-点轴式空间构造-网络式空间构造,是区域空间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构造表现为地区差异不特别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假设干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构造分异。近代工业的消失,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构造的均质化格局。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展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四周地区经济进展的中心,在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构造。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部门的不断衍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外联系日益广泛,连接城市与四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得到了建设。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肯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到达肯定水平之后,就将消失向外集中的趋势,而这种集中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路进展的,区域空间构造便消失点轴式空间构造。当地区经济进展到达较高水平即后工业化阶段,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严密和广泛,区域内经济进展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限的渐渐消逝,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构造。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一种对城市密集区域的一种称谓,没有实质的区分。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争论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后,这个古老的希腊词汇也就渐渐脱离了之前种种繁杂的用法,而成为一个专知名词。在国外理论界,用这个词来表示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已成为共识。
然而,当戈氏的城市群理论被介绍到国内来时,“Megalopolis”一词却找不到一个贴切的中文表达,一时间,“都市圈”、“大都市带”、“都市带/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都市圈空间构造郁鸿胜指出,用“都市圈”来表达长三角的城市群体就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进展结果不行能是各城市公平协调进展。而“城市群”的提法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系,各城市的地位公平、功能互补,也最简洁促成“共赢”。2023年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区域规划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到2030年建设“20大都市圈”的设想,在争论报告中提出,只有走建设大都市圈的道路,才是在中国有限耕地资源的根底上,既保吃饭,又保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6、石邯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石家庄、邯郸500万人口城市德州、邢台300万人口城市安阳、衡水、阳泉100万人口城市武安、辛集、沙河、南宫、新乐、柏乡、巨鹿、清河、馆陶、夏津、大名7、青烟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500万人口城市威海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平、荣成、龙口8、济维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化、惠民、沂水、曲阜9、郑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郑州500万人口城市洛阳、菏泽300万人口城市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许昌100万人口城市鹤壁、晋城、济源、禹州、新郑、辉县、卫辉、沁阳、汝州、长垣10、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徐州500万人口城市济宁、临沂300万人口城市商丘、枣庄、淮北、宿州、亳州100万人口城市腾州、新沂、费县、鱼台、苍山、沛县、宁陵、砀山、邳县、灵璧由中国地形地貌打算,中国在将来建立的都市圈必需主要在东、中平原地带,中国将来的人口和经济也可能都在这些区域内集中。同时还必需考虑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空间构造变动的牵动力。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大量承接了兴旺国家的消费类产业转移,目前在兴旺国家的超市里90%已经是来自中国的产品了。但是消费类产业只是兴旺国家制造业里的“小头”,在兴旺国家的制造业中,2/3~3/4是重工业,这个“大头”向进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产业转移还根本没有开头,因此将来10~15年,我们肯定可以看到一个比过去30年更大的产业转移浪潮,而兴旺国家重工产业转移的主要指向地,确定还是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要加快工业化速度,必需充分利用新全球化浪潮供给的历史机遇,因此在空间布局的战略选择方面,也必需相应做出合理安排,就是连续给沿海地区更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展空间,而不是做出相反安排。工业与城市都要占用平地,以人均平原面积比较,中国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类似而与美欧完全不同。日本以人均只相当于美国3%的平原面积也完成了工业化,说明平原面积稀缺不是工业化的障碍,但却必需实行不同的空间构造模式。美日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实行了全国式分工构造,而日本是都市圈构造,其次是日本的大城市明显高出美国。日本都市圈构造的特点是每个都市圈都集中了3千万左右人口,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都市圈内部的人口需求根本上可以吸纳掉都市圈内制造业的全部产出,因此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间的经济沟通很少,1979年只占全部货运量的1.5%。由于绝大局部产品都是在都市圈内部运输,因此1980年日本全部货物的平均运距只有73公里,全部货运周转量只有5千万吨公里。中国的人均平原面积虽略高于日本,但是由于农业不能依靠国外,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的使用必需比日本更集约。1990年月初期,日本的人均城市和道路占地约为160平方米,中国到2030年按12亿城市人口和5万平方公里城市化可占用空间计算,人均只有42平方米,所以中国更必需走人口和经济都向大都市圈集中的道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都市圈经济是在最小空间范围内实现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的对称,因此产品的空间运输距离最短,运费最低,所以都市圈层次的规模经济,其酬劳递增的来源是由于需求在地域的集中而产生的运费节省。都市圈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空间构造战略,也是在市场力气推动下的客观进展趋势,顺应经济规律所制定的进展规划将有强大的生命力,会得到市场的乐观响应,而依据日本的阅历,即便政府对进展都市圈不乐观,市场经济还是会构造出都市圈,只是时间和财宝消耗要高,因此从中国“十一五”规划开头,应明确都市圈的空间战略方向,并着手实施。区域空间构造的运行机制区域空间构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和区域产业构造的变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新的空间构造又通过简单的反响作用影响社会经济进展,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便是区域空间构造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影响区域空间构造演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一般来讲,主要机制是集聚与集中机制。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局部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加剧经济进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集聚是促进兴旺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进展的主要力气;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兴旺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进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集中机制集中是指资源、要素和局部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集中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进展。集聚与集中的关系集聚和集中相互对立和并存,是影响区域空间构造演化的重要机制。在区域经济进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集中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引发内部空间分异;随着经济进展,集聚机制作用逐步减缓,集中机制渐渐发挥作用,进入成熟期,两者同时作用,一般是集中机制作用强于集聚机制。影响集聚和集中的主要因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政府的政策作用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一样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如农业和采矿业;原料地指向,如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造等;燃料动力指向,如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等;劳动力指向,如纺织工业;市场指向,如效劳业、局部食品和饮料工业等;运输指向,有的经济活动,运输费用在产品的本钱中占的比重高,或者为了便利地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向很多地方发送产品,在布局时往往趋向于运输费用最低的地方。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类型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集聚经济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一些内在联系严密、相互依靠性大的经济活动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进展将会获得集聚经济。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在肯定的程度内空间上趋于集中。集聚不经济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因过度集中而导致本钱的增加和预期收益的削减。当集聚超过了肯定的限度将发生集聚不经济如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环境污染、生产本钱和生活费用上升等,为了避开这样的问题,一些部门及其相关资源要素就不得不从原来的地方迁移集中出去。政府的政策作用政府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集聚和集中趋向。如地方政府为了缩小区域间经济进展差异,会制定一系列政策诱导和鼓舞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部门向其他地区集中。技术创新与区域构造变迁一、技术创新概念:是技术进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觉察新的可用资源,制造新的生产工艺,制造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治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主要结果:觉察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治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二、技术创新对区域构造变迁的作用机制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引导和转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够觉察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者是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结果就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包括生产全新概念的产品的部门和生产新功能、新品质的部门。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生产部门消失衰退,甚至消亡。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因此,技术创新会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进展壮大,局部原有产业的地位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构造的更新。
技术创新引导和转变消费需求首先,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其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置新产品。再次,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提醒原有产品的缺陷,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消费方式有益于安康、环境爱护等等,从而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最终,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状况下,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转变了区域的消费构造。消费构造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展产业进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构造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倍频片红外光探测板激光光斑卡
-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
- 珠宝品牌连锁经营的成功案例分析
- 高考校长发言稿
-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与运营优化方法
- 电子票务在电商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 婚礼证婚人发言稿简短
- 电子商务平台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应用策略
- 会计师事务所保密协议书范本
- 房屋租赁股份制契约范本
-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查房
- 公司与个人合伙买车经营协议书
- 企业更名通知函
- 2015-2022年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1 聚聚散散 教案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
-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 LS 8010-2014植物油库设计规范
- GB/T 12618-1990开口型扁圆头抽芯铆钉
- GB/T 12006.2-2009塑料聚酰胺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 GA/T 458-2021居民身份证质量要求
- 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