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药物学第一章_第1页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_第2页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_第3页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_第4页
护理药物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理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护理药物学基础总论第一节绪言

一、药物、药物学及护理药物学基础的概念药物: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按照来源分为三类:

1.天然药物

2.合成药物

3.基因工程药物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虎骨、鹿茸、板蓝根、柴胡、朱砂、石膏……合成药物:合成药物是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等方法制成的药物。有些合成药物与天然药物的结构很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例如优奎宁与奎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有些合成药物则与天然药物毫无关系,例如阿司匹林、呋喃西林等。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干扰素单克隆抗体人用狂犬疫苗药物学:研究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的学科。护理药物学基础:以药物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临床护理合理用药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对象:①临床和护理过程中如何以人为对象做到合理用药②做好用药护理工作③保证药物最佳效应④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二、护理药物学基础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任务:①掌握基本理论②代表药物的基本作用、用途、主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③具有基本技能三、学习护理药物学基础的目的与方法学习目的: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杜绝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为临床用药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由典型药物到代表药物,由共性到个性,掌握特点。第二节药物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酶活性提高等。如咖啡因。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酶活性降低等。如地西泮。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因,随剂量的增加可出现惊厥,进而发生衰竭性抑制,甚至死亡。二、药物作用的类型局部作用:药物未被吸收入血,在用药部位所产生的作用。如酒精用于皮肤的消毒作用,口服胃舒平的中和胃酸作用。吸收作用:当药物被机体吸收入血后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如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个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很不明显,甚至无作用,称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如治疗量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药物的选择作用一般是相对的,与用药的剂量有关。

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在治疗量时仅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如果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药物的选择作用既是药物分类的基础,也是临床选药的依据。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般尽量用选择性较高的药,但在某些情况下,作用范围广的药物也有其优越性,如广谱抗菌药可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应用。两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是指药物既有防治作用的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对机体有弊。因此在临床上选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1)预防作用

指在疾病或症状发生之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等。(2)治疗作用

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如青霉素治疗流脑。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致病原因,彻底治愈疾病,又称“治本”。如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杀灭结核菌以治疗结核病。对症治疗:即用药以缓解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又称“治标”。如用阿司匹林使发热患者的体温降至正常。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发生的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特点:反应较轻,常导致可逆性的改变,停药后可消失药物固有的,可减轻甚至避免可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唾液分泌抑制瞳孔括约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内脏平滑肌松弛口干扩瞳心率解痉麻醉前给药胃肠绞痛

(2)毒性反应:是指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引起损害机体的反应。特点:一般比较严重,但可预知。三致反应:1.致畸胎

2.致癌

3.致突变(影响DNA基因变异)体细胞胚胎细胞“反应停”事件——沙利度胺片(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少数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药物(抗原)初次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原:当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引起变态反应。特点:与用药剂量无关,不易预知,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如:青霉素防止措施:询问过敏史,过敏试验。(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困倦、乏力的宿醉现象。(5)药物依赖性广义: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需连续用药的现象。狭义:长期使用或周期性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躯体状态。一旦停药就会表现出主观不适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药物依赖性分为两种类型:精神依赖性

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突然停药,病人产生继续用药的强烈欲望,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求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引起精神依赖性的药物称为“精神药品”,如地西泮、咖啡因等。身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突然停药可产生很强的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患者极度痛苦难以忍受,有不择手段的强迫觅药行为,造成家庭和社会问题。如吗啡,哌替啶等。因此,对具有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严格管理,合理应用。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存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配体: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大者作用强,故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

根据药物是否具有具有内在活性及大小,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受体激动药(2)受体拮抗药(3)受体部分激动药受体激动药:是指既具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物质。如吗啡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受体拮抗药:又称受体阻断药,是指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其与受体结合后,阻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而产生对抗激动药的作用。如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药,可对抗吗啡的作用,用于吗啡中毒的解救。受体部分激动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只有较弱的内在活性的药物。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合用时则表现出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如喷他佐辛为部分受体激动药,单用可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与吗啡合用则可对抗其镇痛作用。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亲和力或效应力方面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是实现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1.向上调节(up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数量、亲和力、效应力。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应用普萘洛尔(降压药),若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升高的反跳现象。

受体阻断剂反跳现象受体的调节2.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数量、亲和力、效应力。如长期使用麻黄碱(激动β受体)平喘,疗效逐渐下降。

受体激动药耐受性第三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动态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为药物转运。药物代谢过程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和排泄合成消除。(一)吸收

定义: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给药途径不同影响药物吸收,进而影响药效。消化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直肠给药。

1.口服给药

特点:①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简单、经济、安全。②主要在小肠吸收,受较多因素影响(胃肠内容物的多少、胃排空速率等)缺点:存在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有些口服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首次通过肠粘膜和肝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首关消除

胃肠肝体循环例如:硝酸甘油,90%被灭活,所以可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

肝门v肝v2.舌下给药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课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优点:简便,不受消化酶、pH影响,无首关消除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3.直肠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优点:吸收快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注射给药①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可立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可注射大容积、刺激性药物,但对制剂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②肌内注射:肌肉组织与皮下组织相比有血流丰富,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的特点,故吸收快、疼痛轻,适用于油剂、混悬剂和稍具刺激性的药物。③皮下注射:吸收比口服快,较肌内慢,不适用于有刺激性的药物。④动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⑤静脉滴注吸入挥发性液体和气雾剂等均可通过肺泡被吸收。由于肺泡表面积大、血流丰富,故吸收较快。经皮肤、黏膜给药皮肤因表面角质层的屏障,一般药物不易透过,但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在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作用。黏膜给药除前述的舌下、直肠给药外,还有鼻腔黏膜给药。(二)分布概念:药物被机体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器官血流量5.体内的特殊屏障1.容易受首关消除影响的药物应该避免哪种给药方法(

)A静脉注射B肌内注射C口服D直肠给药E舌下给药2.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可以使体内相应的受体数目增多,称为(

)A受体向上调节B受体向下调节C耐受性D高敏性E部分受体激动剂3.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于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B吸收作用C选择作用D防治作用E不良反应4.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A治疗作用B预防作用C副作用D局部作用E“三致”反应5.有些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入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药效降低的现象()A首关效应B耐受性C耐药性D特异性E以上皆否6.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A解离,再吸收,排出B解离,再吸收,排出

C解离,再吸收,排出D解离,再吸收,排出E解离,再吸收,排出7.在用药护理中,护士需请示医生才能做的是()A了解病人的用药史和过敏史B指导病人正确用药C用药前要仔细核对病人的姓名、药名、给药剂量和方法D用药时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不良反应E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后是否要立即停药8.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A药物被机体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被代谢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毒性减小一半所需的时间9.与用药目的无关,用药后对机体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反应称为()A治疗作用B不良反应C毒性反应D继发反应E过敏反应10.药物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所呈现出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B吸收作用C首关消除D防治作用E不良反应11.受体激动剂与受体()A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