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_第1页
【《碳中和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_第2页
【《碳中和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碳中和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建筑业碳排放的分解研究通过对碳排放进行有效分解及预测研究,有利于分析碳排放的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精准的节能减排策略。目前学术界对建筑业碳排放有很多研究,包括运用指数分解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分解研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碳排放进行预测等。在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分解方面,由于Kaya恒等式具有数学形式简单、对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解释力强、分解无残差等优点,许多学者采用Kaya恒等式为基础,计算某一地区的碳排放,并通过分解模型定量分析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如ChengS等(2022)基于Kaya的两级分解模型来揭示1995年至2011年山东省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分解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排放系数效应也是负向指标,但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YuanR等(2019)基于中国2005年至2016年的能源消耗数据,构建了优化的碳排放分解模型,测量并分解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各种驱动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Ali,Y等(2020)通过使用1995-2009年期间的I-O表和排放数据,将拟议的EMPM方法与SDA相结合应用于英国经济。研究发现,英国可以通过一项旨在减少工业排放并确保更高效的运输部门的分类政策来减少碳排放。可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体系相对比较完备,已经存在很多种方法和模型可以对各影响因素展开分解研究。且在已有研究中发现,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涉及经济规模、能源消耗和劳动人口等方面,在不同时期和行业内各个因素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效果也是不同的。2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我国于2001年首次提出建筑企业数字化,开始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在国务院、住建部多次出台促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后,我国建筑企业数字化发展较快,但限于我国数字化建设起步太晚,数字化平均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数字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王琰(2005)提出了测算公式,助力建筑企业实现对数字化建设成果的把控;祝连波(2011)力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途径,构建了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刘秀华在《建筑企业流程重组与信息化风险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多种外在作用对数字化建设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将传统建筑业转变至现代工业化水平的攻关时期,建设一个现代数字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并且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战略性的引领。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国家以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数字化政策措施效应的持续发布,推动了建筑业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革新和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将极大地加速国内建筑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建筑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和跨越式发展,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向工业化和数字建造转型的“两期叠加”时期。此外,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模式亟待做出相应的转变。一些学者开始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王文钊等(2019)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从建筑业增长和发展质量两个方面选取规模增长等五个子系统搭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孙继德等(2019)首先对建筑业发展质量进行了定义,而后选取五项子系统设计了评价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并总结出我国建筑业当前存在的主要发展难题: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但是未进一步选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文献[1]ChengS,WangP,ChenB,etal.DecouplinganddecompositionanalysisofCO2emissionsfromgovernmentspendinginChina[J].Energy,2022,243.[2]YuanR,RodriguesJ,BehrensP.DrivingforcesofhouseholdcarbonemissionsinChina:Aspatialdecompositionanalysi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9,233(OCT.1):932-945.[3]AliY,PretaroliR,SabirM,etal.Structuralchangesincarbondioxide(CO2)emissionsintheUnitedKingdom(UK):anemissionmultiplierproductmatrix(EMPM)approach[J].MitigationandAdaptationStrategiesforGlobalChange,2020,25.[4]沈江鸿.聚焦数字化赋能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J].建筑,2020(8):2.[5]王琰,张利,刘坚.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7-120.[6]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下半月,2011(8):4.[7]刘秀华.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与信息化风险研究[J].科技信息,2006(12S):1.[8]王文钊,綦振法,张立涛.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建筑经济,2019,40(12):21-26.[9]孙继德,郑冕,傅家雯.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政策建议[J].建筑经济,2019,40(05):5-9.[10]朱海冰,蔡道成,张侨.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商业时代,2011,29(007):6-7.[11]VaninskyA.FactorialdecompositionofCO2emissions:AgeneralizedDivisiaindexapproach[J].EnergyEconomics,2014,45(sep.):389-400.[12]纪建悦,姜兴坤.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Z].2017-2-21.[14]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Z].2017-4.[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Z].2020-7-3.[1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Z].2019-9-15.[17]McKinneyGlobalInstitute.Construction:Thenextgreattechtransformation[EB/OL]/industries/capital-projects-and-infrastructure/our-insights/construction-the-next-great-tech-transformation,2017-7-17.[18]EuropeanCommission.Strategyforthesustainablecompetitivenessoftheconstructionsectoranditsenterprises[Z].2012-7.[19]田成诗,潘子文.我国建筑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建筑经济,2015,36(11):9-13.[20]李宽海.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大数据应用的几点思考[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02):181-183.[21]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