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阶段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7/23/wKhkGWV2hAyAU7L2AAJksZN_FNQ079.jpg)
![通史阶段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7/23/wKhkGWV2hAyAU7L2AAJksZN_FNQ0792.jpg)
![通史阶段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7/23/wKhkGWV2hAyAU7L2AAJksZN_FNQ0793.jpg)
![通史阶段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7/23/wKhkGWV2hAyAU7L2AAJksZN_FNQ0794.jpg)
![通史阶段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7/23/wKhkGWV2hAyAU7L2AAJksZN_FNQ0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通史阶段评价(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一、选择题1.(2023·温州模拟)2022年11月,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遗址中部发现4条大型人工壕沟,年代属仰韶文化晚期。此次考古发掘还揭露出同时期的“混凝土”地面、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重要房屋建筑遗存,出土了玉环、玉璜等文化遗物,并在人骨土样样品中检测到丝绸残留信息。据此可知,仰韶文化()①以地上穴居和村落聚居为主②与良渚文化同属父系氏族③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④最早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初步判定其以地上穴居和村落聚居为主,①符合题意;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时期,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仰韶文化是否为父系氏族,②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仰韶文化是否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③不符合题意;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最早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2.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各大文明区既相对稳定又不封闭C.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D.出现了阶级阶层分化和贫富分化解析:选B据材料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有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大文明区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说明中国古代各大文明区既相对稳定又不封闭,B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时期,“国家形态”表现为一个个的氏族和部落,后来表现为一个个小的城邦国家,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期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良渚文化时期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分化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3.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该遗址存在房屋建筑、陶窑、祭坛和古稻田,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重要成果,湖南澧县位于长江流域,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选B项。4.(2023·浙江名校联盟联考)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据考证它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遗址区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下列关于姜寨聚落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尚未产生明显贫富分化②以打制方法制作农耕石器③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④房屋建造的样式为干栏式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明显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故①正确;姜寨聚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故②错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故③正确;姜寨聚落遗址房屋建造的样式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三类,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房屋建造的样式为干栏式,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5.(2023·诸暨适应性考试)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夏朝所对应的时代,正好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正式形成的时期。下列关于夏朝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出现了王位世袭制②社会仍是聚族而居③出现“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④干支纪日法是其历法的最大成就A.①② B.①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出现,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②正确;“宅兹中国”四字出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实物见证,③错误;干支纪日法从商朝开始,④错误。6.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两则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真相难以还原B.材料记载互相矛盾均不可信C.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D.均认为“家天下”由此开始解析:选C两则史料均承认启承禹位,这说明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引自战国《孟子·滕文公上》)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私百亩”说明土地私有制已确立D.“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井田制,井田制为国家公有,并非私有,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8.(2023·杭州二中检测)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关于殷商历史,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刻写占卜记录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B.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C.实行内外服制度,政治势力东到大海D.已经出现了商人和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四字,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9.(2023·宁波五校联考)《周礼·大宗伯》中记载盟会诸侯朝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定期朝觐是诸侯对周王臣服的象征和基本的礼仪,也是王室监督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得出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在夏、商、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诸侯朝见天子是基本的礼仪,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周王集权,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全面形成礼乐制度,排除D项。10.(2023·金丽衢十二校二模)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代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该制度()①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②避免了权位继承中的纷争③形成了大小宗的宗族关系④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C根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①正确;“避免了权位继承中的纷争”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王位成为大宗,其余各子成为小宗,形成了大小宗的宗族关系,③正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④正确;C项正确。11.在春秋时期,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期()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解析:选A据材料春秋时期尚存在“尊王攘夷”的呼声,但到战国时期,夷夏之间已经不足以分辨,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礼乐并非夷夏交往准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C项;华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12.(2023·温州一模)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到冲击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C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末期,是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排除D项。13.(2023·临海适应性考试)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商鞅颁布“分户令”“不分异者,倍其赋”,目的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其实施的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C项正确。14.下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赏刑》“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致使秦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不打胜仗不许返回,而且人们听说要进行战争都相互庆贺,起居饮食的习惯也与战争相关,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15.《战国策》记载:“(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上述历史现象形成的背景为()①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并推广②手工业及商业均有发展③分封制与宗法制完全被破坏④儒学的尊崇地位受到冲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并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背景,①符合题意;手工业及商业均有发展也是材料中政治现象发生的重要背景,②符合题意;“完全被破坏”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③错误;儒学受到尊崇是在西汉,④错误。16.(2023·嘉兴二模)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及某一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C根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可知,该思想主张顺应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符合道家思想,C项符合题意。17.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可知,其将圣王的天命所归解释为禅让之举和仁德之心,这说明先秦儒家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项正确;西汉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先秦儒家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排除C项;在先秦“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儒家并没有统一政治评价的标准,排除D项。18.有学者评价春秋战国某一学派时认为,他们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并且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下列观点出自该学派的是()A.“礼者,人道之极也”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解析:选B据材料“关注国家……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可知,该学派是法家学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法家代表商鞅,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摘编自《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摘编自《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都有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人性,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和引导。(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和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20.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摘编自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聚酯成型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成都四川成都简阳市三星镇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招聘综治巡防队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牛仔布驳掌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民用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心可舒中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恩施2025年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选调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1年中国压电式涡街流量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用消毒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黑棕2色系围巾坐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发拨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安全仪表管理课件
- 企业对外沟通与形象塑造制度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全篇
- 2024年监控安装合同范文6篇
- 2024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烟叶复烤能源管理
- 应收账款管理
- 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298题(含标准答案)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4年山东济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抚恤金丧葬费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